资源简介 创新高级中学2025年上学期创高杯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四川资阳市濛溪河遗址是国际罕见的旧石器时代综合性遗址,该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发现了用火、切割、琢制、刻划等痕迹。该遗址实证了( )A.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B.人类行为的复杂化 C.早期族群区域交流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2.考古发掘表明,春秋时期蔡昭侯墓的随葬礼器组合已与大型楚墓相同,还有大量楚式纹饰风格的漆器。吴地原本盛行的平地起冢、不施葬具的土墩墓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挖的墓坑和逐渐增多的葬具,随葬的青铜器种类及其组合也日益楚化。这说明当时楚国( )A.手工业制造技术领先 B.文化辐射效应凸显 C.区域整合已趋于完成 D.极力推崇军事扩张3.如图是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该图所示的制度(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开发C.体现了集权于皇帝的目的 D.标志着行政体系日臻完备4.秦汉诸长官之下多设“丞”辅佐,西汉的“丞”只分管长官下属的某一领域具体事务并附从长官;自东汉起,“丞”的职能逐渐与长官重合,居首丞佐“总署曹事”并牵制长官,故又称“副贰”。这一变化( )A.反映出君权不断加强 B.标志着官僚政治成熟C.有利于官员素质提高 D.推动了士族门阀形成5.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重要改革。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融合B.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等C.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D.改革使北魏实现了全国统一6.唐朝科举及第者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同榜及第者们互称为“同年”。这些新称谓的出现标志着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产生,即座主与门生及同年的特殊关系。与这种关系直接相关的是( )A.三省六部制 B.门阀制度 C.朋党之争 D.藩镇割据7.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三省制是‘群体相权’对‘个体相权’的取代,通过分权避免权臣专擅,但过度制衡可能导致效率低下。”为此,唐朝统治者在制度上进行了完善。属于制度上完善的措施是( )A.通过分权抑制相权 B.设立政事堂集体议事C.完善中枢监察机制 D.设置内阁等秘书机构8.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介绍长江以南的草木禽兽的书籍,如《南方草木状》《南州异物志》等。这种现象反映出( )A.民族矛盾催生迁都构想 B.人口迁移影响地理认知C.政治风气推崇开疆拓土 D.社会安定促进物种交换9.北宋中央设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别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地方除设置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监控各州之外,在州一级增设通判以制约知州。这表明北宋( )A.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B.崇文抑武C.分散权力,内外相制 D.强化专制10.耶律德光在取得燕云十六州后,在幽、蓟等州“以汉制待汉人”。会同三年(940年)四月,耶律德光到南京(燕京),“入自拱辰门,御元和殿,行入阁礼。壬子,御便殿,宴晋及诸国使。壬戌,御昭庆殿,宴南京群臣”。这些举措有利于( )A.南北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B.契丹族政治制度的发展C.契丹政权摒弃草原习俗 D.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11.10世纪,日本庄园领主私自发行“私铸钱”,导致市场流通货币杂乱;新罗王朝虽设立铸币机构发行“开国通宝”,但民间仍盛行以物易物;宋朝通过“钱引务”严格管控纸币发行,形成“交子”“会子”体系。由此可知当时东亚各国( )A.商品经济处于衰退阶段 B.中央集权程度差异明显C.货币体系模仿中国钱制 D.货币管理阻碍贸易发展12.明洪武二年(1369年)赐爪哇国书曰:“朕奉天命已主中国,恐遐迩未闻,故专报王知之……颁去《大统历》一本,王其知正朔所在,必能奉若天道,俾爪哇之民安于生理,王亦永保禄位,福及子孙。”由此可见,洪武帝意在( )A.促使明朝历法通行世界 B.贯彻推行朝贡外交体制C.确立明朝国际合法地位 D.维系两国友好外交关系13.明代嘉靖年间在北京修建历代帝王庙,主祀三皇五帝和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等16位开国帝王。清朝建立后,顺治皇帝增加祭祀元朝和辽朝、金朝帝王,康熙皇帝指示礼部择优增祀从夏到明的188位帝王,40多位名臣功臣从祀。清代统治者的举措意在( )A.强化君臣间的伦理纲常 B.总结历代王朝治国理政经验C.利用祭祀进行道德教化 D.彰显主权延续与统治合法性14.清代前期,河北地区的“河间行货之商,皆贩缯,贩粟,贩盐、铁、木植之人。贩缯者至自南京、苏州、临清;贩粟者至自卫辉、磁州,并天津沿河一带间以年之丰歉,或籴之使来或粜之使去,皆辇致之;贩铁者农器居多,至自临清、泊头,皆驾小车而来”。据此可知,清代前期河间地区( )A.长途贩运主导贸易 B.区域贸易网络形成C.农产品商品化普遍 D.抑商政策较为松弛15.洪武二十六年(1393)规定:“湖广、四川、云南、广西土官承袭,务要验封司委官体勘”,明确了土司承袭的审批权在吏部,而土司的承袭状况均须地方官员结状作保。在日常管理中也要求省级官员及时掌握土司动态并上报。这些规定的实行( )A.增强了朝廷的统治权威 B.开启了边疆内地一体化进程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彰显了改土归流政策的效果16.《明史·职官志》中提到:“自永乐以来,内阁学士多兼领六部事。其初,内阁仅备顾问,而无专任。至正统间,内阁权重,渐夺六部之权。凡昭令,赦宥,封拜、赏赐,征讨,皆出内阁票拟。然后呈御前裁决。”这一变化表明( )A.丞相制度得以重新建立 B.六部权力尽失形同虚设C.内阁权力得到一定加强 D.中央集权的进一参加强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早在春秋时期,由于诸侯间争战不已,一些诸侯国为防止遭到突然袭击,开始在部分战略要地修筑长城。如齐长城和楚长城。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为了防御北方草原强悍的游牧部落袭扰中原,位于北部的燕、赵、秦等国于要冲之地高筑城墙。战国长城的建造方式有土筑,也有石砌。凡遇山岭陡峭处,往往依天险为屏障而不筑墙。在许多地段,长城沿线还修建有亭、障和烽燧等预警防卫设施。——《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长城的作用和意义》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牛海鹏材料二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元朔二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史记、匈奴列传》“及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史记·大宛列传》(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汉时期修筑长城的特点。(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修筑长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10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云南地处西南边檄,驿堡(邮传递送机构)、铺舍(源于元代的急递铺)、哨戍是明王朝设置于云南各交通线上的用于戍边屯守,传递军情、文书的重要举措和机构。驿堡、铺舍、哨戍各个据点,把以昆明、大理等地为中心的驿道连接在一起,形成明代云南整个的交通道路网。比如中庆(昆明地区)经建昌至蜀的驿道,洪武年间再次修通,使得云南的矿产、茶叶得以便利地输往四川以及内地其他省份,加强了云南边疆与内地的贸易往来;中庆经贵州入湖广驿道,成为明征讨云南之道,后期使得大量汉族移民沿此道进入云南地区,为云南边疆社会、经济、文化的内地化提供了重要道路依托;大理经景东至普洱的驿道,是滇西到滇南的重要茶马之道,紧密联系着云南各地。随着交通道路的畅通、移民开疆的进入,云南的疆域也处于不断开拓、伸缩、调适、变化之中。——整理自张述友《元明时期云南交通与边疆社会的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王朝在云南设置驿堡、铺舍和哨戍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现今不少学者把中国古代夜市的起源追溯至汉代,有的甚至追溯到殷周之际,但是严格意义上讲,具有现代夜间经济诸特征的夜市大致只存在于两宋时期,这是因为汉唐有严格的市籍制、市制的束缚,坊市隔离和贱民制度。同时,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颁布敕令,宵禁时间延长至三更。宋真宗以后夜间营业,不关坊门,警示坊门的街鼓之声已不再敲响。宋徽宗时期,随着侵街建筑的合法化,夜市的范围更加扩大。从此,东京城内普遍出现了“夜市”与“早市”,居民生活更加丰富了。——摘编自李华瑞《宋代的财经政策与社会经济》材料二 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夜间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8分)(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10分)《创新高级中学2025年上学期创高杯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C A C C B B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D B A C17.(1)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御诸侯或北方游牧部落而建;建造方式多样(土筑、石砌等);沿线有预警防卫设施。秦汉时期:规模宏大(如秦长城延袤万余里);多在原有基础上修缮;与开疆拓土相关联。(8分)(2)影响: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长城沿线的经济开发和民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原与北方的交流,但从长远看,并未完全阻碍民族间的往来。(10分)18.明王朝在云南设置驿堡、铺舍和哨戍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方面:构建交通网络,加强了云南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云南的贸易往来,推动了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中庆经建昌至蜀的驿道便利了云南矿产、茶叶的输出;促进了民族融合,大量汉族移民进入云南,为云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内地化提供了道路依托;有利于云南疆域的开拓与稳定。消极方面:这些举措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一定负担。总之,明王朝在云南设置驿堡、铺舍和哨戍,对云南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加强边疆与内地联系的同时,推动了云南的发展与进步。(16分)19.(1)原因: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工商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镇数量大幅增加;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城市管理打破了自汉唐以来严格的市坊制度;商业活动完全突破了时空限制;城市经济职能加强;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民族融合加强。(4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8分)(2)评析:材料二中的经济现象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表现为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商帮的出现、工商业市镇兴起等方面。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是推动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和解放,理学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促进了文艺和科技的繁荣,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然而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着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