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复习课件(共1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复习课件(共18张PPT)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历史上的三次融合
选必三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复习课
物理意义上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心理意义上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
根据材料,指出中华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第一次:中华本土文化的内部融合
第二次:中华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
第三次: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
材料: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内融
外融
本土性
包容性
仁者爱人——孔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
以人为本
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
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
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1.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当时在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
2.结合史料说明各派思想如何融合?
史料1: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荀子· 性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
史料2:……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控制)天命而用(利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天论》
一、中华文化的本土内部融合
(2019高二上·淮南月考)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进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 .王国势力强大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 .现实统治需要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C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材料二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结合董仲舒的主张说明汉代思想家如何对先秦文化进行了发挥?
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概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分析“唐朝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的原因。
二、中华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开放的对外政策
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
(三教并行)
丝绸之路的畅通
僧人的宗教热情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排斥佛教的原因。
材料二  公元816年,淮西战事刚一结束,宪宗就下诏天下,在社会上兴起了佞佛崇道的风气,佛教势力迅速膨胀。《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 ——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
材料三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佛教传入我国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衰落几个阶段,对我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也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张开焱《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结合教材P8,简述佛教对中华文化的哪些领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纲要上P42
二、中华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
耗费国力
兵源无法保证
儒学危机
财政收入减少
加重人民负担
纲要上P42
·哲学观念
·宗教信仰
·文学艺术
·礼仪习俗
·建筑艺术
·传统艺术
·语言词汇
·逻辑思维
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B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大乘起信论》
在思维逻辑结构上和资料上,无论是程朱,或是陆王,虽各取舍不同,又都是采纳了佛学和道学这两种唯心主义哲学高明的地方。
——贾顺先《儒释道的融合和宋明理学的产生》
二、中华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
纲要上P85
唐鉴真和尚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仿唐建筑
建筑
货币
唐代仕女图
日本和服图
服饰
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
—17世纪日本诗人那波守之
诗词
9世纪日本创造假名。
文字
官制
儒学
佛教
多样性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下)》P25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效仿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中外历史纲要(下)》P25
公元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中外历史纲要(下)》P25
【知识回顾】
东亚文化圈
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中国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指出隋唐时期东亚文化圈的主流思想和普及的宗教是什么?
促进了亚洲地区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郑和下西洋(1405-1433)
明朝时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使得中华文化促进了其他文化圈的发展?
△饮茶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美国·流芳园(仿苏州园林式建筑)
四大发明
建筑
茶文化、丝绸
官制
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
思想
三、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三、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
辛亥革命前后传播革命思想为主
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利玛窦等传教士传播西方科学知识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林则徐
魏源
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时期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体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中华民族共御外敌,最终维护了国家主权,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近代以来,最终成为中华文化发展主流思想的是什么
凝聚性
三、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
西 传
·造纸术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儒学
·丝绸
·茶文化
·制度
东 传
·佛教
·儒学
·制度
·建筑
·汉字
·诗文
·历法
·医学
由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许倬云《万古江河》
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纲要下第十单元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②特色大国外交及经济发展
(选必一第四单元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③新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选必三第五单元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新变化)
④中国医学走向世界
(选必二第六单元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连续性
新的“自己”,新的文化
今后国际间的冲突将主要在各大文明之间展开,这种异质文明的集团之间的社会暴力冲突不但持久而且难以调和。
——美国学者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四、世界文明冲突下中华文化的价值
思想源泉
精神动力
道德伦理价值标准
治国理政
有益借鉴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②“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③ 中日建交 ④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