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学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学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时空轴
教 学 目 标
1 列宁主义的形成
2 十月革命的胜利
3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列主主义的形成
(一)背景
从19世纪80年代起,俄国也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工厂的工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为领取微薄的工资每天劳动11个小时以上。这种状况大约相当于1850年以前英国或法国工人的处境。工会是非法的,罢工也被禁止…俄国工业高度集中,有一半产业工人在雇有500人以上的工厂里。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人在经济上容易组织起来,在政治上也易于适时地动员起来。…大多数企业则隶属于沙皇政府。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①经济:
③阶级:
沙皇专制持续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②政治: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沙皇俄国的社会状况?
④组织: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弗拉基米尔一天24小时致力于革命,脑子里想的全是革命,甚至入睡时,也只梦见革命。
——列宁密友阿克雪里罗得
◎《火星报》
⑤思想:
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为建立新兴无产阶级政党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一国胜利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二)内容
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无产阶级数量最多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实现,然后带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当然寄希望于英国、法国、德国等。
——马克思《国家与革命》
我们这支队伍所以走在前面,不是由于我们程度高、素养好,而是俄国的特殊条件……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中出现了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就可能首先在这里取得突破,因此一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是可能的。
——列宁《列宁全集》
【思考】结合所学,分析列宁与马克思对革命的观点有何异同?
马克思主义
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对社会现状的认识 揭示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的同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社会主义应首先在发达的国家实现
对革命现实的认识 多国胜利论: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各国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对革命途径的认识 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的作用
继承与发展
一、列主主义的形成
(三)意义
列宁主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一国胜利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①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③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②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获胜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
一、列主主义的形成
二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退出一战。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二月革命
七月流血
四月提纲
十月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
1917年3月
(俄历2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四月提纲
指方向
七月流血
抛幻想
十月革命
现曙光
二月革命
倒沙皇
十月革命的过程
走的是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胜利过程较为顺利
俄国革命有何特点?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过程
【小结】比较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革命结果
推翻封建沙皇政府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政权并存
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认为“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据此理解十月革命的性质是( )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B.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C.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D.不妥协的爱国主义运动
A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退出一战
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性质
材料一 列宁同志清扫地球(漫画)
漫画中的列宁:弯着腰,双手紧握扫把,眼睛直盯着地球上的污秽,用力清扫。红色扫把象征革命,消灭地球上的反动势力。反动势力的代表们:上面两位身披裘皮大衣、头戴皇冠,是典型的君主专制代表;左下边的那位已被扫出了地球,神态慌张,定是被革命的气势吓破了胆;右下边的那位,逃离时头上的帽子在惊慌中已经脱落,而他的双手紧抓钱袋子,那定是从俄国人民身上搜刮的财物。这些都是骑在人民头上的寄生虫和刽子手。
这幅漫画是对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的功绩的高度概括:
使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束缚和剥削阶级统治,打败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把他们从苏俄清扫出去。
根据材料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四)意义
材料二 苏联工业增长示意图
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是工业化实现的前提。
注: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材料三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十月革命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的模式。 ——美国斯塔夫里阿斯诺《全球通史》
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四)意义
材料四 1919年匈牙利照耀中国 十月革命的光芒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打击帝国主义,鼓舞无产阶级的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
对人类历史、对世界、对俄国
【小结】十月革命意义思路
对实践、 对理论
对经济、 对政治、对思想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四)意义
【论证思考】 对于十月革命的认识:
甲说:“是革命,也是救赎”;
乙说:“是革命,也是创新”;
丙说:“是革命,也是指引”。
请选取任一观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谋福利促发展
理论、制度
鼓舞斗争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革命理论的探索
——列宁主义
革命实践的探索
——十月革命
1
2
列宁的革命理论的探索与革命实践的探索有何关系?
指导
丰富
(1)列宁主义为十月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在列宁主义指导下发生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2)十月革命的实践又印证了列宁主义理论,证明了在生产力还很落后的一国也可以赢得革命的成功。
(3)十月革命的实践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国内叛军
外国干涉军
内忧:国内反革命叛乱
苏俄内战(1918-1922):丧失领土、缺少粮食、经济极端困难
外患:外国干涉军的联合进攻
苏俄面临内忧外患
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1.背景:
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1918-1920)。
2.目的:
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3.重要措施:
4.评价:
⑴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⑶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和普遍义务劳动制
核心
军事、行政干预色彩
单一的公有制
否定商品关系,平均分配
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学思之窗】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苏]列宁《论粮食税》
思考:利用材料3和图片分析,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材料3:1921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的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暴乱的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2月28日,15000名水兵参加暴乱,参加暴乱者多数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张建华《俄国史》
积极作用: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局限性: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应战时需要的非常措施,但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4.评价:
政治家与资本家的对话
苏俄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使年轻的美国百万富翁阿曼德·哈默大为震惊,他立刻购买了小麦运到苏俄销售。列宁知道后邀请他来克里姆林宫会面。
列宁:“你在我国旅行过吗?”
哈默:“我刚在饥荒地区和乌拉尔呆了一个月。”
列宁:“是的,饥荒,……我们最需要的是美国商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用这些来使我们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对不对?”
列宁的转变:“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转引自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日益显现,导致战后危机。
2.内容与实质
领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企业国有化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特点/手段 行政手段,单一公有制,排斥市场、商品关系,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思考:请指出新经济政策各项措施的作用,归纳政策重心和特点?该政策的实质目的?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二)新经济政策(1922-1928)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 (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 100 13.8 75.5 108.1
3.作用
思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经济: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
政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二)新经济政策(1922-1928)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
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又称苏联模式。具体特征为: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时候,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某西方史学家的描述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目的: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把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们必须推进我国工业。我们必须以尽快地速度扩大我国工业,把工人数量增加一两倍,我们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愈快愈好。——《斯大林全集》
苏联的“独特实验”指什么?根据斯大林所说分析这一实验的目的?
1.目的
(三)斯大林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背景:
①1922年12月,苏联成立;
②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确立了领导地位。
③苏联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加强国防力量才能维护民族独立。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张伯伦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十月革命之后,西方国家对苏维埃采取敌视的态度,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不到美国的八分之一,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全球文明史》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全球文明史》
(三)斯大林模式(19-1921)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工业化
(1925)
农业集体化
(1927)
正式确立
(1936)
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1928年起开始实行五年计划,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二五”计划后工业产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问题: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
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变革农村生产关系。
成就: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引导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问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
标志: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6年新宪法)
苏联确立新的经济体制。
3.过程:
(三)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世界历史》
(1)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世界历史》
(2)农业: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3)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4.内容:
(三)斯大林模式
5.表现(特点):
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斯大林(1879——1953)
(三)斯大林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思考:结合材料和教材,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1)积极:
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奠定强大国家的基础,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二战时,苏联工厂生产t-34坦克
(三)斯大林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1: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多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消极:
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③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思考:结合材料和教材,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前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说:“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斯大林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肩负的
责任
历史的追问: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有哪些启示?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2)要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及时调整 。(3)改革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4)注重协调发展。(5)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背景、标志
内容、评价
列宁主义的形成
原因、过程
结果、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