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目录
Part One.
戊戌维新运动
Part Two.
义和团运动
Part Three.
八国联军侵华
Part Four.
民族危机的加深
Part One
戊戌维新运动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哗然。拒和废约、迁都再战的呼声震动了整个京城,并在全国掀起了反割地、反投降的斗争……清朝中央及地方许多官吏也为《马关条约》丧权过重而不满,他们有的请杀李鸿章以谢天下,有的主张废约再战。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中国近代史重大转折: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的成功、战败的冲击、列强的瓜分...种种因素下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震荡。
惨败的结局使光绪皇帝蒙受到难以承受的耻辱与刺激。他痛感国事危艰、危亡在即。
前线将领、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18个督抚中10个反对和约,翰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要求变法。
云集京师的举人们义愤填膺,奔走相告。为首的康有为用一昼两夜,起草了长达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三百多人连署。(“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一、戊戌维新运动
材料一: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特别是由列强的干涉和因赔款须借款而引起的列强对中国的争夺,试图瓜分中国的阴谋逐步付诸实践......一些仁人志士把发展民族工业作为挽救危亡的出路。清政府迫于形势,渐渐放宽了对民间创办实业的限制,民族资本中比较强的力量是轻纺工业。
——据马勇《中国近代通史 第4卷》与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思考:据材料及结合所学,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政治:
经济:
思想:
阶级:
...
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民族意识觉醒;西方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思想传播;
1.背景
《孔子改制考》的基本思想是儒教与中国的义理制度皆由孔子所创立,孔子是创教和改制立法的教主圣王;孔子创教改制的精义是拨乱世致太平;孔子以布衣之身立法改制,“事大骇人”,故假借古代先王名义。 ——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
据材料分析,康有为思想有何特点?为什么要借助孔子名义,反映了什么?在当时有何作用?
特点:
目的:
作用:
托古改制
减少变法阻力,反映资产阶级软弱性
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引言部分)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一、戊戌维新运动
类别 内容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教育 开办新式学堂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在维新变法运动中的103天里,颁布了一百多道变法诏令。
据材料分析,这些改革措施你觉得如何?这次改革有何积极作用?
一、戊戌维新运动
政治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经济上: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新思想的传播;
2.内容
结果: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杀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
维新派
顽固派
VS
维新人士
光绪皇帝
慈禧太后
官僚贵族
人少势微
无兵无权
大权在握
实力强大
材料 在仅仅103天的变法运动中光绪帝就连续发布了110件上谕,使人们颇有应接不暇之感,造成了“朝野上下,颇有民不聊生之戚”的恐慌。
——《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
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分析为何维新变法失败了?
内部因素
改革急躁冒进,没有严密组织,缺乏政治基础,光绪帝无实权
外部因素
顽固派实力强大,阻碍改革
根本因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
一、戊戌维新运动
3.结果
维新变法运动留下了什么宝贵的遗产
思想启蒙
材料 据不完全统计,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间,全国共设立学会87所,学堂131所、报馆91所。这是中国社会中以前没有过的新现象。他们议论局势,鼓吹新学,抨击时弊……至此国内风气为之大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一、戊戌维新运动
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部分措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社会革新运动
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促进了社会风气的革新。
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1
2
3
4
一、戊戌维新运动
4.意义
Part Two
义和团运动
甲午战争后,德国占领胶州湾,强划山东全省为其势力范围,外国教会亦在山东扩展势力,横行霸道,抢占农产。遇有民教诉讼事件,他们往往出面干预,胁迫地方官袒教抑民,作出不公正的判决,群众对教会积恨成仇,各地反教斗争接踵而起。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898年,黄河决口,淹没了山东几百个村庄,此后1900年华北又发生了严重的干旱……他们坚决认为,这是洋人传布异端邪教触犯神灵的结果。——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外国的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列强的瓜分
冲击了普罗大众
清政府
无力抵御和改变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猪→天主
羊→洋人
义和拳(义和团前身)是与煽动叛乱的反清秘密教派白莲教相联系的八卦教的一个分支。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这个反朝廷的秘密团体呈现出了排外色彩,它发誓要杀死外国人及其中国帮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册)》
二、义和团运动
2.口号
1898年
1899年
毓贤
袁世凯
暧昧宽容
严厉强硬
1900年
1900年8月
二、义和团运动
3.过程
材料七: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材料八: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义和团揭帖
材料九: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具有反帝爱国倾向
存在盲目排外行为
展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但是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二、义和团运动
4.评价
Part Three
八国联军侵华
三、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
根本原因: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经过
1900年6月10日,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
1900年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
1900年6月21日,慈禧向各国“宣战”;
1900年7月14日,天津陷落;
1900年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图8 战争形势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攻城略地,扩大征伐,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我国东北。
侵华罪行
慈禧西逃
侵华罪行
三、八国联军侵华
侵华罪行
地方势力何在?
东南互保
材料十: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东南互保形势图
它标志着在封建帝国内具有近代政治意识的官员
第一次在国家政治事务中显示出鲜明的独立性和抗争性
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有利于东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中央
地方
VS
三、八国联军侵华
地方势力完美隐身
Part Four
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的签订
内容 危害
巨额赔款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划使馆界 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炮驻兵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严禁反帝 标志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问题7:《辛丑条约》与之前的条约相比有何不同?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最巨大
最严重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危害五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危害四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危害三
东交民巷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使馆界,成为列强侵略的大本营
危害二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经济的衰败,加重了人民负担,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控制
危害一
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辛丑条约》签订的危害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近代以来国家出路的探索
洋务运动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
戊戌维新
民族资产阶级
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
下一条道路探索
???
救亡
自强
器物学习
制度变革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日本对外扩张,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
国家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戊戌维新运动 (君主立宪制)
义和团运动 (既反帝爱国,又盲目排外)
八国联军侵华
民族危机加深
失败
激化
列强瓜分中国
加剧
刺激
粉碎了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堂小结
习题检测
1.1894年,翁同穌在读了《新学伪经考》后,在日记中这样评论康有为:“真说经家一野狐也”。赞同变法的大臣孙家鼐读了《孔子改制考》之后,也忧心忡忡,“窃恐以此为教,人人存改制之心……是导天下于乱也”。这说明( )
A.变法冲击了儒学的地位
B.维新思想冲击晚清统治基础
C.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
D.改革势力之间尚未达成共识
D
2.甲午战后,“西政”一词逐渐流行,1898年初康有为在上书中说:“西政新书,多出近岁。”甚至张之洞也以为“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西政”一词的流行,反映了( )
A.维新救国思想成为主流
B.现代国家认同观念兴起
C.有识之士对西学认知的深化
D.民族救亡自强意识开始觉醒
C
3.从三元里抗英到反洋教一直延续到义和团运动,在民族抗争运动中一直充斥着“恭维天朝大统,岂容裂土以与人”的观念;20世纪初的收回利权运动,国人明确提出“财产属于人民,人民属于国家,所有国有、民有者,为名义上之分别,而于事实上究不必强分离”。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政治民主化取得重大进步
C.反侵略斗争对象的转变 D.民族国家意识的逐步觉醒
D
4.某时期,北京城内“凡卖洋货者均皆逃闭”,人们纷纷将家里的洋货自行销毁,各种煤油灯砸掷无数,家家户户尤恐弃之不及,致贻祸患。时人记述,城内商铺招牌“洋药局”改为“土药局”,“洋货”改为“广货”,“洋布”改为“细布”,诸如此类甚多。作为直接证据,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民众反应 B.清末农民运动的民族义愤情绪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残酷暴行 D.五四爱国运动中群众抵制洋货
B
5.清末北京竹枝词云:“巨舰飞来瞬息中,未从江海鼓腥风。全亏诸老能调护,半壁东南保障功。”时人谓:“沿江沿海安堵如故,皆张(之洞)刘(坤一)二制军调护之力。”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该事件( )
A.严重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B.推动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C.深刻影响洋务运动自强政策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A
6.孙中山在回顾其革命历程时曾指出,在1895年广州起义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戊戌变法对民众的思想启蒙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 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D
7.1900年6月,上海《新闻报》连续发表社论:“读(农历)五月初十日上谕”,知其“有不肯痛剿之意,于是群情惊讶而沪上商人为之震动”,“上海为商务总枢”,“京师、上海皆互相关切”,应以“急为痛剿”为上策。其言论表达出对( )
A.清政府对内政策不满 B.八国联军侵华的愤懑
C.实业救国之路的坚守 D.“东南互保”危害的担忧
A
8.1901年,慈禧太后和部分官员希望通过举行乡试来提振权威,团结士心。但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奏请辛丑乡试展期一年,经过多回合明争暗斗,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展期一年。这反映出( )
A.清政府缺乏改革决心 B.地方势力与朝廷全面对抗
C.废除科举是当务之急 D.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D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