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目录
Part One.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Part Two.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Part Three.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Part Four.
习题检测
Part One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回看60年彼时的时势:
1898年
戊戌政变
百日维新失败
从制度上
变革中国的尝试
遭受重大挫折
1899-1900年
义和团运动
失败
中国人民
遭到了中外
反动势力的
镇压
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1900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庚子之变后的中国,风云际会,出现了革命、改良、朝廷三方格斗角逐的社会政治格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革命、改良、朝廷分别指哪三方政治势力?
立宪派
清廷
革命派
孙中山
黄兴
张謇
康梁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如何自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一)清政府的“自救”《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1.清末新政(1901-1911年)领域维新变法清末新政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裁汰绿营,训练新式军队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改革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废科举,兴学堂,建立较完整的学校制度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推动新式知识分子产生;西方思想的传播推动新式军队的建立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钦定宪法大纲》
◎五大臣出洋考察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2.预备立宪
(日本战胜俄国)非小国能战胜大国也, 实立宪能战胜专制也——《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构成。其中“君上大权”的14条,规定皇帝有权颁行法律、黜陟百司、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
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预备立宪的欺骗性,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陈旭麓先生为何说“新政”时期的清政府是“革命的制造厂”?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清末新政培养了它的对立阶级:新式知识分子、新军、民族资产阶级
清末新政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双向互动的形式出现的。清政府原想借此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新政非但没有延长它的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它的灭亡。
皇族内阁的出台,宣告了立宪的破产,未能实现自我挽救,加速清王朝灭亡
不少立宪人士转而支持革命,客观上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近代化进程。
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文学会
日知会
华兴会
共进会
兴中会总会
光复会
时间 名称 地点 性质 纲领口号 机关报纸
1894年 兴中会 檀香山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05年 中国同盟会 东京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平均地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前提
核心
保障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①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②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
③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浙皖起义
萍浏醴起义
黄花岗
起义
镇南关起义
为革命党积累了经验,沉痛打击了清政府,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国民更加坚定了通过暴力革命打倒清廷的决心。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政治: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清政府的腐朽本质暴露无遗。
(二)经济: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阶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
(四)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五)组织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的建立。
(六)军事准备: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七)有利时机: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辛亥革命背景
Part Two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革命导火索——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实质是出卖路权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引发保路运动。
材料:七千万四川人民,虽然一直挣扎在饥饿线上,但他们几年来怀抱难以言喻的爱国热忱,不惜卖儿鬻女,竭力抵交租股。不怕别的,怕的就是外国人侵占我们的路权和国权。盼了许久,等了许久,熬了许久,最终却得来清廷把铁路“收归国有”的虎狼谕令。仇恨的怒火,顿时燎原而起!
——梅毅《辛亥革命:启蒙,光荣与梦想》
2.辛亥革命的爆发
8小时
80天
123天
40天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仅用8小时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总督
两个月内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
江苏宣布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
中央权威式微,地方势力扩张;
投机革命隐藏失败危机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共和政体诞生。
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
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孙中山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
施压







政治讹诈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帝国主义列强
袁世凯
清政府
支持
支持
反清的革命阵营
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为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统治结束。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四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五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体现了民主的精神,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但其因人而立,又具有一定的人治色彩。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缺点:因人而设
Part Three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剪辫
礼仪
材料三: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万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尾82750马力,约增加一倍。——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二: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一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文集》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①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④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变化
②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理性化
生活文明化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1:民国二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材料2: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
材料3:吴玉章回忆道:“在南京临时政府中,不仅原来的官僚政客毫无生气,并且有些革命党人也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蜕化,逐渐地丧失革命意志,而一味追求个人的官职和利禄去了。” ——转引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影响范围有限
没有明确反帝目标,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未改变;(封建自然经济,封建思想文化等仍然存在)
缺乏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科学革命纲领、发动人民群众、组织严密)
局限性(失败之处)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在帝国主义的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实践证明:资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失败原因:主观:客观: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②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客观)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3)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
辛亥革命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易错辨析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目的是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但这种因人设法的做法是违背法治精神的。
2.(1)封建制度包括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文化上的儒家思想文化及八股取士等。
(2)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结束于辛亥革命,封建制度终结于新中国的成立。
3.理解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辛亥革命期间并没有明确反帝,但我们说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这是因为《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中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趋于汇流,反帝反封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概念。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只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我们不能要求它在短时期内完成所有中国革命应该完成的任务。段落不是文章,孙中山和他的同志们一生都在写一篇大文章。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黄兴
邹容
徐锡麟
林觉民
秋瑾
章太炎
宋教仁
孙中山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
局限性
背景
内容
认识
兴起
发展
背景
爆发
结果
建立共和政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原因
清帝退位
就任临时大总统
课堂小结
习题检测
1.1901年,清廷的新政诏书说:“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由此推知( )
A.清政府认识到改革的紧迫性
B.政局变化制约了新政改革的实行
C.统治者沿袭了传统改革思想
D.改革过程与革命形势的发展同步
A
2.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的主导下开展的,但着手操办者则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地方督抚;1901年、清廷颁布变法上谕,张之洞、刘坤一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成为清末新政的实施大纲;1906年,清廷下诏仿行立宪,也是在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奏请下促成的。”这表明晚清时期( )
A.权力格局变动助推了早期近代化 B.结束专制政体的必要性
C.政府态度左右了各派的政治立场 D.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
A
3.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成国民党。1913年初,国民党在全国选举中获得参议院和众议院最多席位,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这一状况( )
A.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政体变革 B.使中国实现了民主政治
C.有利于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D.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
A
4.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央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同年秋,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发表演讲称:“欲政府完善,须有政党内阁。”民国初年的责任内阁制( )
A.促成民主政治的实现
B.意在限制总统的权力
C.借鉴了美国政治体制
D.直接导致了党派纷争
B
5.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B
6.20世纪初,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等皆直接参与过辛亥革命运动。武昌起义后陈独秀担任过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朱德称他自己“就是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于1909年在云南讲武堂参加同盟会的”。这表明辛亥革命( )
A.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干部条件
B.能够发动广大工农群众
C.使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更加严密
D.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巨变
A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