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三)历史(考试时间:8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学校、班级、姓名、试室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再用2B铅将准考证号的对应数字涂黑。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8 铅笔把答顾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作答在试卷上无效。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城外有三处人工堆积的大型祭坛。这反映出良渚古城A.统治者组织调动能力强 B.城市功能较为完备C.社会阶层分化现象明显 D.与其代文明有交流2. 甲骨文记录了公元前1200年前后的5次月食,可用于研究古气候与古天文学;还有许多野生动植物及猎获象群的记录,可用于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生态与历史地理环境的变迁。这说明甲骨文A.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B.采用多种造字方法C.是中国已知最早文字 D.具有较高史料价值3. 秦简《为吏之道》规定:要准确把握民众的才智能力,以任用合适的官吏,而不能根据官禄决定其任职。任用了不适当的人才,只能暴露出长官的昏庸。这表明秦朝A.注重官员道德品行 B.法律制度严苛C.官吏选拔量才任用 D.社会矛盾激化4. 西汉国库空虚,于是行盐铁专卖之法。其使西汉朝廷费用充足,百姓也不穷困,农业和工商业都得到发展,朝廷和百姓都富足起来。这说明盐铁专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社会经济发C.抑制了土地兼并 D.削弱了地方豪强势5.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下表中的政策统治者 统治政策前秦苻坚 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传授汉文化;废除胡汉分治北魏孝文帝 改汉服,禁北语,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尊儒崇经,兴办学校A.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C.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 D.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6. 根据下图,可以得出最合理的结论是A.人口骤降的原因是暴政和叛乱 B.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北人南迁C.人口上升与赋税制度变化相关 D.唐代人口出现持续增长的趋势7. 如题7表两则史料共同反映了宋朝题7表《汴都赋》 汴梁市场上的商品有“安邑之枣,江陵之橘……梁山之犀象,霍山之珠玉”《吴船录》 南市在城外……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货物之至者,无不售……A.农业发展迅速 B.商业贸易繁荣C.经济重心南移 D.市坊界限打破8. 元朝时,全国共设有驿约1500处,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是急这铺,用以传递朝廷和地方州郡的紧急文书。这些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置说明元朝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中央与地方联系加强C.边疆地区战事不断 D.对外交流的畅通无阻9. 据记载,清代江南民间机户比比皆是特别是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区,“机杼之声,比户相闻”甚至出现了一些织机五六百台,织工三四千人的大型工场。这说明了当时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自然经济快速解体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中外经济交流频繁10. 清政府闭关锁国是为了防止外国人“滋扰生事”,却阻断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往来,使原本稀疏的资本生产不复存在,只能使自己在经济上不断萎缩。这表明闭关锁国A.抵御了外国殖民侵略 B.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C.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D.维护了天朝上国地位11. 据清朝外交史料记载,在1830年至1840年之间,“天朝”一词的使用依然比“中国”一词多;片战争后,对外更具平等意味的“中国”一词使用频率明显增加,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维护国家主权完整 B.积极倡导学习西方C.外交观念发生转变 D.意欲交好外国列强12. 1896年以来,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舆论甚嚣尘上;到了1900年,他们却主张”莫如扶植满洲政府,使其代我行令,压制其民”。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B.列强侵华方式的调整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13. 20世纪20年代前中期,中国境内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银元、铜元和纸币,此外还曾出现日籍银行发行的纸币在东北三省流通,法国银行发行的安南纸币在云南、广场流通的局面。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A.北洋政府鼓励引进外资 B.军阀割据的政治局面C.民族资本家的实力雄厚 D.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14. 小史同学在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时看到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开具的一张收条(题14图)。这反映了注:此时的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是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国共合作组织。题14 图A.党确立了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人民军队获得民众的支持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D.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15. 日本参谋本部在1887年制定的《征讨清国策》中提出:“应以五年为期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争取在中国尚弱之时加以攻击”。1923年又制定了以中国东北、华中、华南为主要攻击方向的对华作战计划。这体现出日本A.对华侵略战争蓄谋已久 B.改变对华作战方式C.推行“以华制华”方针 D.重点打击国民政府16. 1914年,北京建成了新式商业剧场“第一舞台”,女性需坐在楼上的包厢中,即使夫妻也不得坐在一起。到了1930年,女性可以与男性一起自由就座。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社会生活的多元发展 B.民族意识的觉醒C.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D.革命艺术的发展17. 1960年,中央大刀阔斧地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1961-1962年,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共减少4.4万个,与此同时,化肥农用机械等方面的生产能力则保留下来,并不断增长。这些措施A.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C.推动了农业合作化和机械化 D.贯彻了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18. 航空领域C919大飞机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的重大历史性突破;工程领域,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顺利掘进;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顺利投入商用。这些成就取得得益于践行了“新发展理念”中的A.绿色 B.共享 C.协调 D.创新19. 近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将初中中国历史科列为独立必修科并改革课程内容,古今并重,让学生能全面及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这一举措A.促进了香港经济发展 B.培养了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C.完善了香港教育体制 D.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20. 2012到2019年,有1600多部中国影视剧被译成36种语言,登录100多个国家的银幕荧屏;2017年“欢乐春节”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城市举办了2000余场活动,海外受众突破2.8亿人次。这主要反映了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B.世界产品中国制造C.文学作品成果丰富 D.多边外交取得进展21.“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段材料意在说明罗马A.推动文明交流传播 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居于欧洲地理中心 D.享有长时间的和平22. 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被塑造的与凡人无异;建筑中石柱的比例与规范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这体现了古希腊人A.创作的灵感源自古希腊诸神 B.美学观念受到几何学的影响C.强调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万物 D.普遍崇尚人体的健美和力量23. 随着城市商品生产及贸易发展,行业在竞争过程中,要想保持优势地位,就需要对拥有专业技能和素养的人员进行经营管理,而这些专业人员需要进入专门的教育组织进行培训,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这表明A.中世纪大学摆脱了教会控制 B.城市发展推动大学的兴起C.新兴城市获得了一定自主权 D.大学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24. 下图是16世纪玉米传播路线图。玉米由图中圆点所示位置传播至全球各地,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农作物之一,这主要得益于A.手工工场诞生B.铁路时代到来C.新航路的开辟D.欧洲殖民扩张1688年英国革命胜利后,政治权力逐渐从国王手中转移到议会手中,然而议会的选举权却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在本应参与国家事务的500多万英国人中,只有不到20万人拥有选举权。这表明A.英国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B.资产阶级民主弊端突出C.议会与王权的矛盾激化 D.英国革命过程曲折漫长26. 早期工人斗争主要着眼于薪酬,结果往往收效甚微。随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工人把经济与政治斗争相结合,提出“改造社会”等政治纲领。这说明马克思主义A.适应了工人斗争的现实需要 B.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C.鼓舞了亚非人民的解放斗争 D.肯定阶级斗争的历史进步性27. 题27图是电影《十四本第一次世界大战日记》中的一段台词。台词突出展现了“炮火越来越猛烈,大地在颤抖,数百门重型火炮在轰鸣,无数炮弹在我们头顶呼啸而过,我的耳膜快震破了。我不怕死,但我不想像地上的虫子一样,被人不小心踩死。”题27图A.战场使用新式武器 B.战争激烈且残酷C.战场形势出现转折 D.战争波及范围广28. 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女孩喜欢穿短裙和丝袜。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长裙流行起来。同时,传统毛呢和皮草不再流行,而耐用、易于清洗的新型布料--人造丝和混纺布,则受到妇女们的青睐。这种现象可用来说明A.经济状况影响时尚取向 B.科技发展促进服装行业繁荣C.女性成为社会消费主体 D.纺织行业迎来革命性大变革29. 题29图显示了二战后德国的变化,这种变化题29图A.遵循了雅尔塔会议决定 B.反映了美苏冷战加剧C.清除了德国法西斯势力 D.有利于战后世界和平30.“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即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渗透、融合,促进传统行业改造升级,促生许多新兴产业。材料反映“互联网+”这种新质生产力A.顺应了经济全球化 B.改变了人们生活C.利于传统文化发展 D.引起多领域变革第Ⅱ卷二、非选择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31. 茶是中国文化的名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辽政权地域内并不产茶,饮用的茶全部来自于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辽代具有茶叶图像元素的墓室壁画出现于澶渊之盟后,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多。结合壁画和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当时辽人的茶事活动,涉及礼仪、人际交往、音乐、舞蹈等各个方面。——摘编自张景明、高晶晶《辽代壁画中的茶饮及相关问题》材料二 唐宋至明清时期中国茶叶输往境外路线表线路 国内途经点 国外目的地路上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 中亚、中东、地中海地区茶马古道 云南 印度、东南亚地区万里茶道 福建、汉口等 圣彼得堡海上丝绸之路 广州、泉州、宁波 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非洲、地中海地区——摘编自姜波《茶、茶文化景观与海上茶叶贸易》材料三 一般情况下,清政府并不限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茶叶供应,但当边区发生反抗或叛乱时,边茶禁运又会成为清政府治边的选项。乾隆二十四年,清军统一天山南北地区后广泛开展屯田活动,为解决屯田军民的日常生活用品问题,清政府积极发展内地与新疆的贸易。内地茶商从张家口、归化城将茶叶贩至新疆进行分销,然后将米、面各物贩回北路,以济乌里雅苏台等处。——摘编自何强《边政与财政:边疆治理视域下的清代茶叶边销模式》(1))根据材料一,指出辽代饮茶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边茶贸易政策带来的影响。(4分)从“出国”到“归国”,书写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沧桑巨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874年一份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晚清古巴华工籍贯信息统计表籍贯 人数 比率(%)广东 382 83.22福建 49 10.68其他 28 6.1古巴华工出洋前职业信息统计表职业 耕田为业 做小生意 做工 其他 未说明者 合计人数 84 106 87 26 156 459比率(%) 18.30 23.09 18.95 5.66 34.00 100注:其他职业包括医生、读书人等。——摘编自张书《晚清古巴华工出洋原因再析--以古巴华工口供为中心的考察》材料二 1939--1940年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部分工作类别 工作内容教育 举办战时小学、识字班和农民夜校,培养和发现青年积极分子;组织干部学习抗战理论知识,进行业务培训,培养队伍骨干组织 组织农民抗敌同志会、青年抗敌同志会和抗敌儿童团等,并且设法掌握乡村武装,成立农民自卫队,训练新兵壮丁宣传 组织兄弟会、姐妹会、护路队等进行抗日宣传和革命活动;发动民众协助其破坏公路、调查乡村、宣传国民精神总动员——摘编自赵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侨务工作探微——以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为例的分析》材料三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下令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动猛烈攻击,华侨逐渐转向支持中国共产党。“海外华侨输财助战”“古巴华侨在1946年汇寄了500美金援助解放区的国际和平医院”,朝鲜华侨发起了支援祖国解放战争的物资捐赠运动,为解放战争贡献了积极力量。华侨逐渐明白,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国家和平独立的真正依靠。华侨向解放区输送大量的青年学生,“世界各地华侨进行反蒋的斗争,从各大洲云集香港转回国内,参加革命工作,迎接大军南下,迎接祖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摘编自许昌管《解放战争时期华侨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演变分析》(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古巴华工籍贯分布的主要区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工作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工作的时代意义。(6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华侨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方式,并简述华侨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4分)某班围绕“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第一组 殖民掠夺16世纪的特拉斯卡图记(描述的是墨西哥被西班牙征服的故事) 1667年的版画(描述的是美洲甘蔗种植园的白人监工正在监督黑奴劳动)第二组 1650--185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年份欧洲非洲美洲亚洲(中国)世界总人口1650 年18.318.32.422.95.45 亿1750年19.213.11.630.97.28 亿1850年22.78.15.135.111.71 亿——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人口分布第三组 明治维新,是日本社会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开明有识之士和下级武士,基于当时日本社会所面临的内外危机,对世界资本主义和现代化发展所作出的积极反应的变革……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大踏步地向近代国家迈进。 ——摘编自林尚立《日本政党政治》 制度扩展第四组 1884年,美国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1870-1940年美国城市人口由占全国人口的25.7%升至56.5%。1929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 48.5%。1921年,美国占人口1%的富豪拥有国民财富的59%。 ——摘编自徐玮《略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经济发展(1)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最后给出结论)(8分)(2)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为他们提供两个研究角度。(4分)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考试(三)答案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A D C B D C B B A C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C A B B A C D D B A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B C B C B A B A B D非选择题(1)发展趋势:饮茶逐渐普及;应用于生活的名个方面。(2分,任答一点即可)原因: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贸易往来频繁;各族人民在生活习惯上相互影响。(4分)(2)贸易路线多样化,涵盖了陆上和海上贸易;茶叶出口范围广泛,涉及多个国外目的地。(4分)(3)有利于对边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推动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促进民族交融;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1)主要区域:集中在福建、广东两省,其中以广东最多。(2分)原因:近代列强侵华,东南沿海被迫最先开放;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造成大量贫困人口,迫于生存压力出国谋生;远洋蒸汽轮船的投入使用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主要特点:涉及范围广;围绕抗日救亡展开工作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意义: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思想水平,培养了大量抗日骨干;建立一系列民兵组织,加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力量;调动了人民的抗日积极性,有效打击了日军的侵略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方式:捐款、捐赠物资、输送青年学生奔赴解放区参军参战。(2分)精神品质:心系国家、无私奉献等。(2分,言之成理亦可)(1)第三组示例研究角度:制度扩展。(2分)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的素材看,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内外危机,向近代化国家迈进。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以西方为榜样,实现了富国强兵,摆脱了危机。(4分)研究结论:日本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进行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扩展。(2分)(2)世界市场、科技发展、思想文化、国际格局、环境资源、产业结构、国际贸易。(每个角度2分,共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考试(三)(考试版A4)(高州卷).docx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考试(三)(考试版A4)(高州卷)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