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3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1、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 2、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1.利用历史年表、知识表格等方式描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认识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2.结合当前生活中出现的诸多变化,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搜集历史资料和相关图片,探讨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认识农业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培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4.了解“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等概念,认识农业现代化与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重要力量的关系,从中体会中国政府的大国担当和世界意识,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概念解释原始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耕生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现代农业: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出现的,是以现代工业化、产业化、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形态。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畜牧业、捕鱼业)一、保障食品供应:食物生产的现代化石器锄耕【回顾】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历程:铁犁牛耕机械化刀耕火种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春秋战国现代社会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根据图片和材料,指出生产方式有何变化?依靠人力、畜力进行生产;以机器为动力进行生产从粗放到集约,从人工到自动,从个体到产业材料: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投资在各州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了,如皮特式打谷机、小麦播种机、玉米种植机等各类新型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研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1)工业革命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2)科学技术的进步(3)政府的支持和推广(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思考1:观察图片,根据材料分析现代农业出现的背景?1、背景农业机器人工业革命后20世纪中叶20世纪下半叶21世纪初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突破性进展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模式农作物的播种、收割、加工由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2、进程思考2:结合教材P13和下列图片,概述农业现代化进程及其具体表现。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建立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19世纪下半叶,美国出现蒸气驱动的大型拖拉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集约化:集合要素优势、节约生产成本前提特点影响(1)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农用机械从人工化朝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铧式犁◎柴油播种机◎联合收获机◎机器人3、表现(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美国: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农业科技推动农作物播种、收割与加工从人工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2)20世纪下半叶以来,杂交育种技术新的突破。◎诺尔贝和平奖诺曼·布劳格与其培育的墨西哥矮杆小麦思考:归纳杂交育种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杂交育种 玉米:小麦:水稻:影响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玉米新品种1941年,墨西哥培育小麦新品种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3、表现(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发明协会会士 ,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1、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从给料、给水到产品收集、包装、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三)养殖及畜牧业的现代化2、生产规模大型化。大型养鸡场可饲养1000万到2000万只肉鸡,或100万只蛋鸡;大型养猪场可饲养1万到10万头猪;大型肉牛场、奶牛场规模也在万头以上。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2、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3、从淡水养殖向海洋养殖发展。◎远洋捕捞船◎远洋渔场(四)渔业的现代化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农具动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生产技术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商品化使用肥料 天然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作物品种 农家原有品种 人工培育品种生产单元 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粗放经营为主 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物质循环 内循环,农产品初步加工 外循环,农产品加工非常深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探究】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机械化集约化智能化自动化专业化产业化【问题探究】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特征?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 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降低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 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农业服务社会化 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 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 既有利于增强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技能,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农民生活现代化 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美好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材料 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刀耕火种阶段可以养活5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增至5000人。……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农业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进程。——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探究】结合材料探究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①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和劳动效率;②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重大贡献;③有效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④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机构和产业机构⑤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⑥有利于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地窖是利用土的热惰性而建成的,一般是根据地下水层的深浅在地下挖个圆型或者方型的洞或坑,可以储存酒,一些陈老质的东西。原始社会,人们用陶器和地窖储存粮食。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1、原始社会:地窖和陶器。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一)粮食储备“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大窖可储粮1万石以上,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唐天宝8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古代粮仓。含嘉仓粮窖内发现一窖1300多年前存下的粮食,且“谷粒颗粒分明,糠是糠,米是米。” 考古专家把这归功于粮窖设计的科学——“席子夹糠”法,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这样的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在唐代,这样的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谷子的“保质期”更是长达9年。封建社会,储粮技术逐步改进,出现大型粮仓。粮仓,具有防鼠、防盗、防潮、防火、保鲜功能。2、封建社会: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一)粮食储备现代储备技术的发展 原因 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表现3、现代粮食储备技术:◎谷物冷却机◎现代粮仓◎低温低氧储备室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一)粮食储备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了国家储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了国家粮食安全原始农业社会古代农业社会20C70S21C以来20C50S储备技术改进;防鼠、防盗、防潮、防火、保鲜地窖和陶器仰韶文化圪垯川遗址窖穴美国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制冷设备、粮仓容量、储存技术发展;储备自动化智能化隋含嘉仓截面示意图机械通风储粮技术示意图谷物冷却机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特点:主要依靠经验积累趋势: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思考1:请指出下列食物储备技术并归纳传统社会这一技术的特点?这一发展过程呈现怎样的趋势?(二)食物保存1、古代:腌制或风干,还利用自然界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腌制法风干法腌冬菜黄芽菜,淡则味鲜,咸则味恶。然欲久放非盐不可。常腌一大坛三伏时开之,上半截虽臭烂,而下半截香美异常,色白如玉。——清·袁枚《随园食单》战国时期青铜冰鉴缶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2、现代社会①冷冻食品加工: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②冷冻食品储存: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③中国冷链物流产业: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冰 箱冷链物流(二)食物保存【问题探究】冷链物流对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积极:1.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好的生鲜农产品。2.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跨区域、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3.可减少农产品损失,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4. 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局限:1、冷藏技术落后、基础设施短缺;2、冷链物流成本高;3、法律体系不健全。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一)粮食安全问题1、原因:食物需求食物供给人口增长矛盾导致①人口增长,城市化速度加快导致耕地面积减少。②工业化引起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加速。③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④国际政治经济的矛盾;⑤农业长期投资不足与经济危机的影响。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思考: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应对?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世界:①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我们认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有8亿多人没有足够的粮食来满足其基本营养需要这种状况是不能容忍和不能接受的。虽然粮食供应量有了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获得粮食方面的制约性因素,家庭和国家仍然没有足够的收入购买粮食,供需不稳以及天灾人祸等均有碍基本的粮食需要得到满足。……粮食不应作为一种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1996)◎粮农组织标志2、对策: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一)粮食安全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中国方案“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放松。”——习近平《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一)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端牢中国饭碗 共筑全球粮安---保障粮食安全(1)措施:发布方针: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思想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制定法律: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2)成就: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习近平视察水稻长势◎ 2022年中央1号文件(一)粮食安全问题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2、对策:(二)食品安全问题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污染;②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③食品加工过度使用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频发;④食品供应过程中的污染、变质等问题。1、原因:农业现代化的负面作用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世界: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2、应对措施(2)中国: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立法规范: 200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严格监管: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食品安全认证标志(二)食品安全问题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问题探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①国际:加强国际合作粮食安全相关内容及国家政策梳理②国家: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和改进技术。③个人:增强粮食安全意识(厉行节约)【讨论】结合教材内容,请简评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意义。②保障经济安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世界发展:国际对社会民生:对经济发展:对国家安全:国内④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提供借鉴。①提高粮食产量,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③保障经济主权和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体现制度优势;◎ 2022年中央1号文件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重视的重要问题。2.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3.食品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保障食品安全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理念的践行。【探究思考】:消除饥饿和重视食品安全的意义?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饭碗里装满“中国粮”。 ----《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年第10期)能提高全人类的生活水平;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P17史料阅读——上述史料说明中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是什么?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加强食品安全问管理?手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并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措施:健全法律法规,严惩违法者;制定质量标准、加强监管力度;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和相关道德教育等。【问题探究】2、为什么中国会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作物育种技术的突破等方面的成就,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以及政策支持、制度创新等方面努力,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为维护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合作探究】材料:在全球环境和粮食危机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解决本国人口的温饱和保障本国的粮食安全成为了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贫困和饥荒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特别是对那些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根据联合国最新数据,联合国2010年年底公布了2010年度多维贫困指数,按照新的标准,2011年全世界又有3亿人加入贫困者的行列,全球贫困人口增长21%,超过17亿人。贫困人口几乎占当今70亿人口的1/4。因此饥荒的概念也已经成为全球意义上贫困的符号,并且将会是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符号——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符号”是什么?面对世界贫困和饥饿问题,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方案:①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性农业;②力争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尽最大可能减少因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危机;③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效发展机制;④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注重食物安全和营养发展相结合等;⑤全世界国家团结起来合作共赢,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传统农业向代农业转变建立:20世纪中叶以来,欧美各国建立表现影响:提高生产效率,保障食品供应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农作物育种技术的进步畜牧及水产、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地窖、陶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粮仓容量不断扩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储备技术的进步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食品安全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课堂小结1.(2023·浙江卷)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750年至1800年后(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的主要结论:从 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 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人口的增长的同时,食物在降价,说明食物供应的充足,结合所学可知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食物的供应,C项正确;黄热病的肆虐,会带来人口的下降,而不是增加,排除A项;工业企业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食物的降价,如果食物种植跟不上,同样会涨价,排除B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对点训练2.(2023·湖南卷)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10-1990年间,美国劳动力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机械、化学品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化学肥料的使用使得农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耕作和照管农作物,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机械化、农业科技助推农业节约劳动力,B项正确;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除A项;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单是化学品造成的,排除C项;美国“农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劳动力的减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3.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用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 )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 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 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 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3.D【详解】根据“用土大多已经种麦”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行政效率,排除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特点,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赈灾方式的问题,排除C。4.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表1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诗句( )4.A 【详解】解决本题关键是牢牢把握住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A项诗句中能够反映出豆桑间种、荷稻间种的信息,可以得出土地利用率提高的结论。而B项诗句中只是说农家将好的收获物交税,差一点的卖向市场,没有涉及农民要先将农产品卖出再交货币的信息,故无法得出赋税货币化的结论 诗句 历史现象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C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雇佣劳动普遍化D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人身控制的减弱5.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5.A 【详解】据材料“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可知杂交水稻试种一年后,短时间内便在全县迅速推广,反映了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故选A项;当时政府以阶级斗争为纲,排除B项;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科技进步,环境只是重要因素之一,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杂交水稻推广,并未提到产量,无法说明实现粮食自给,排除D项。6.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 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 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6.B 【详解】 1950—1985年世界人口和谷物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在增长,且速度更快,而且1981年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这意味着能源供应与人口增长、作物种植面积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因而人类要继续发展需要注意能源消耗的变化,所以显示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7.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7.A 【详解】由材料“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可知内燃机的使用改变了多人协作的大农场经营模式,大大提高个人化、小型化的家庭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