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4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4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概念解析
1、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三要素
生产工具
主要标志
劳动者
决定性作用
劳动对象
生产工具:劳动资料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高低主要标志。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劳作方式:指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所采取的,包括分工协作方式在内的劳动组织形式。
(生产力范畴)
(生产关系范畴)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物质内容)
生产关系
(社会形式)
劳动者


生产资料
劳动工具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起主导作用)
劳动对象
(标志)
(决定作用)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关系
产品如何分配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生产力的变革,终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选必二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农业工具的变化
01
1.石制工具(非金属时代):
(1)特点: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
(2)制作方法: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3)制作过程:要经过选料、打击、磨光等一系列工序,有的还要钻孔。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石斧(河姆渡)
石锄(红山)
打制石器
石、木、蚌(耒耜)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青铜器农具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乌尔王陵出土的铜斧头
(今伊拉克境内)
2.金石并用时代:
(1)世界: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
(2)中国:
商周时期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青铜器发展历程:
①世界最早:西亚、北非地区;
②中国最早:新石器时代晚期,小件青铜器;
青铜资源有限;自身硬度问题无法在生产中广泛运用
此时期青铜器属于奢侈品,用作礼器、兵器,代表权力和秩序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石、木、蚌(耒耜)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青铜器农具
公元前15—前14世纪
赫梯人掌握了冶铁技术
战国时期
(前5世纪—前3世纪)
铁农具推广
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位于小亚细亚的卡帕多细亚,富含丰富的矿产,比如铁,铜,银等,所以这里的赫梯人最先发明了冶铁技术,由此还制作出了大量的铁器。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使用并推广,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3.铁器时代:
(1)世界:
(2)中国: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赫梯
铁器推广的原因:
①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②熔炉(冶金工具)的进步。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石、木、蚌(耒耜)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青铜器农具
公元前15—前14世纪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战国时期
(前5世纪—前3世纪)
铁农具推广
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唐代出现曲辕犁。
据史书记载,炼钢方法是:“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就是说,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在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成为“宿铁”。
唐代曲辕犁
南北朝时期
灌钢法
3.铁器时代:
(2)中国: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石器时代
石、木、骨、蚌等耕作工具
新石器晚期
青铜农具出现(少量)
公元前
15-14世纪
赫梯掌握冶铁技术,铁质农具可能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
铁质农具出现并逐渐推广
南北朝时期
出现用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唐朝
曲辕犁
(标志步犁)
非金属时代
金石并用时代
铁器时代
耕作方式变化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汉朝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耕作工具的进步推动了人类耕作方式的转变。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知识补充:铁犁牛耕的发展历程与历史作用
(1)历程:
①春秋末期,开始出现。
②战国时期,初步推广。
③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④唐代: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
(2)作用:
①提高农具质量,推动生产力大发展;
②推动税制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③从集体耕作向个体耕作,小农经济形成,促进社会转型;
④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⑤奠定封建国家强盛的基础。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
战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石、木、骨、蚌质的耒耜等
铁制农具
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新石器晚期
出现青铜制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唐朝
曲辕犁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变化特点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①材料:自然材料→加工金属;
②方法: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③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④种类:单一性→多样性;
⑤效率: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原始社会末期
三国时期
唐代
春秋时期
宋代
(二)灌溉工具的变化
翻车(马钧改进)
桔槔
筒车
高转筒车
思考点: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发展的?
①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②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③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变化趋势:
明清
风力水车
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
② 从人力到自然力
陶器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三)畜牧业驯养工具
1.捕捉、驯化工具:
弓箭、网、马鞍等
2.驯养条件:
圈厩(jiù)、马槽等
1489 清乾隆 木胎剔红八宝纹马鞍
圈厩
马槽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耕作工具 耕作方式 灌溉工具 畜牧
中国 原始社会 ①新石器早期 ②新石器晚期,小件青铜器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陶器
弓箭
马鞍
圈厩
马槽
先秦 ①有限青铜农具 ②战国铁农具推广 铁犁牛耕 桔槔:杠杆原理
秦汉-明清 ①南北朝:灌钢法 ②唐朝:曲辕犁(标志耕犁基本定型) ①东汉末:翻车 ②唐朝 :筒车
世界 ①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 ②小亚细亚率先冶铁 古埃及:杠杆原理
①以耕作工具为主。
②诸文明各有特点,自成系统。
③灌溉工具富有特色。
④持续改进,沿革清晰。
演进特征
归纳总结: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02
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汉书》中称“精绝”)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织锦。上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现为国家一级文物,镇馆之宝。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一)纺织工具的变化
3万年前
新石器晚期
汉 代
元 朝
古代西方
骨针
陶纺轮
纺车
提花机
黄道婆
纺织机
纺车
山顶洞人缝制兽皮
纺线工具
纺车纺纱,提花机织出精美丝织品
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重要生产工具,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黄道婆推广“捍、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
我国纺织原料经历过程:麻→丝→棉
材料: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闽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
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棉布柔软保暖,适合各阶层需要;②棉花的广泛种植;
③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④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⑤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
2、影响:
①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③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的材质。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2.陶瓷工具的进步
南朝
唐宋
泥条盘筑
制造陶器
新石器晚期
匣 钵
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原始社会
坯 车
制作圆形坯件,以调控车速,控制坯件厚度
支 钉
置于器物底部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概况:陶瓷业是古代重要手工业之一,使用的主要工具包括坯车、匣钵、支钉。
(2)发展过程:
2.陶瓷工具的进步:教材补充
唐朝
清朝
陶器
新石器晚期
青瓷
粉彩
珐琅彩
东汉晚期
南北朝
白瓷
南青北白
独立部门
唐三彩
宋朝
元朝
明朝
景德镇瓷都
汝、官、定、哥、钧五大瓷窑
进入彩瓷阶段
青花瓷
五彩瓷
黑陶高足杯
青瓷莲花盏托
白瓷
元朝 青花瓷
景德镇:瓷都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中国古代制瓷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汝窑
定窑
钧窑
官窑
哥窑
清康熙款黄釉锥把瓶
清雍正款墨彩山水人物长颈瓶
清乾隆款粉彩镂空三友转心瓶
2.陶瓷工具的进步:教材补充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①新石器时代:
②东晋南朝时期:
③唐朝:
④宋朝:
⑤元朝:
⑥明朝后期:
人们大量使用陶器,(仰韶文化)彩绘陶器,(龙山文化)“蛋壳陶”。
【关联纲要】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
南方陶瓷业有了明显进步。
唐三彩(陶器)。
出现了以五大名窑(汝、哥、定、官、钧)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⑤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制瓷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珐琅彩、五彩瓷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3.冶炼业的进步
方式 工具 作用
锻打 (小型) 土炉 熔化金属原料
锤 打击金属原料
锉 磨平金属
铸造 (大型) 坩锅 熔化金属
范 定型 商周时制作青铜器
定型 战国后制作铁农具
东汉 水排 冶铁鼓风工具
南北朝的灌钢法:
①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
②共同加热至生铁融化而灌入熟铁中去
③反复锻打至成分均匀,成钢材。
古代陶质浇铸铜水坩埚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条件:
①汉代南阳冶铁业发达
②工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的条件有哪些?水排发明有何作用?
作用:
①解放了人力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
③推动了冶铁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小结: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类别 时期 生产工具
纺织 工具 约3万年前 骨针
新石器时代晚期 陶纺轮
汉朝 纺车、提花机
元朝 纺纱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获取的生产工具
制瓷 工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 坯车:制作圆形坯件,以调控车速,控制坯件厚度
南朝 匣钵: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唐宋 支顶: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
冶炼 工具 商周 土炉、锤、锉、坩埚、范等
东汉 水排:冶铁鼓风工具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材料1
家庭纺织 民间冶金作坊 官府纺织作坊
【合作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②民间手工业规模小,经营艰难;
①官营手工业规模大,技术发达;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合作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材料2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材料3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4 两千多年前,当恺撒大帝身着中国丝袍出现在罗马剧场的时候,整个罗马都为之震撼了。使用中国丝绸,成了一种时尚……直到15世纪,瓷器在欧洲还是稀世珍宝。17世纪,中国瓷器风靡欧洲,价格高于黄金。18世纪,中国瓷器已遍销全世界,并深入到普通的外国人家庭。
③工业者往往是世代相传,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政府保护;
④享誉世界。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中国小农家庭男耕女织
古罗马农民进城赶集
劳作方式的发展
03
耕作工具
灌溉工具
畜牧工具
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纺织工具
陶瓷工具
冶金工具
唯物史观: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类别 劳作方式 特点 典型代表 影响
农业 集体劳作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田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
(一)农业劳作方式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①生产力水平低;
②生产工具简单;
③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
①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②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①集体耕作有利提高工效;
②但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类别 劳作方式 特点 典型代表 影响
农业 家庭式劳作
……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
——《天仙配》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一)农业劳作方式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分散性(个体家庭)、封闭性(自给自足)、稳定性(男耕女织)、落后性、脆弱性、保守性。
①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②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劳作
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有利于赋役征发,社会稳定;③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在近代阻碍社会进步。
类别 劳作方式 原因 特点 典型代表
农业 庄园式劳作
◎古罗马庄园
◎西欧封建庄园
◎坞堡(陶器,藏于荆州博物馆)
(一)农业劳作方式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国家权力弱而割据势力强;②战乱及土地兼并,土地高度集中。
①众多奴隶和农奴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②自给自足,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
③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庄园主。
①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②欧洲中世纪的庄园。
③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
3、庄园式劳作
材料: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在田庄里,通常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实际是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豪强地主田庄与自耕农经济相比,具有很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可以组织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地主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由依附农民组成。在平时起到了维护封建秩序,镇压人民反抗,保卫地主田庄的作用。田庄的大量存在,使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
思考:中国古代的田庄经济和坞堡经济有何特点影响?
(一)农业劳作方式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劳作方式
3、庄园式劳作
思考:中国古代的田庄经济和坞堡经济有何特点影响?
评价:
①多种经营,规模较大,有利于农业生产,有一定进步性;
②影响国家赋税收入,且带有私人武装,易形成封建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特点:
①规模较大、自给自足;②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强;
③聚族而居,有一定宗法色彩;④军事色彩,拥有家兵、筑有坞堡 。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比较西欧庄园经济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异同?
异:①庄园经济:土地主要归领主所有,农民可领少量份地;
小农经济:自耕农农民拥有少量土地。
②庄园经济: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济: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较高。
③庄园经济:农民受领主剥削,向领主缴纳租税;
小农经济:农民受国家控制,向国家(或地主)交租服役。
同:①都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农民都受到封建地租剥削。
时代:三国吴(222—280年)
尺寸:高31.5㎝ 长67.5㎝ 宽53cm
出土地点:黄陂区滠口出土
(一)农业劳作方式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劳作方式
1、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D
2、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这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经济(  )
A.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
C.破坏了自然经济自给性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二)手工业劳作方式
种类 出现 生产经营模式 产品流向 地位与影响
家庭式 劳作方式
作坊 手工业 民营作坊
官营作坊
春秋战国
以家庭为单位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
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到近代破产
春秋战国
民间私人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主要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孕育雇佣劳动关系
西周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官府专用和王室私用,不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①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②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特点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总结: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二)手工业劳作方式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5)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秦代的官府手工业绝大部分专为皇室贵族需要而进行生产。这部分手工业是由中央少府和地方工官管理的。……自汉武帝盐铁专卖政策和平准均输与“算缗钱”实行后,私营手工业受到了打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手工业受到统治者重视,一般手工业也多为官府垄断。这些垄断除了工官制度外,还体现在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工匠的控制,将其固定在官府手工业中,为其服务。……自明朝万历年间以来,雇工的身份有所变化,其人身自由度增加,与雇主的依附关系减轻。反映到劳动市场上,雇主主要依靠“劝”的方式激励雇工努力干活。官营手工丝织业自明中期以后,由于管理不善和工匠的逃亡、怠工,生产难以维持。清朝官府手工丝织业的规模远逊于明代,官府丝织业在整个丝织业中的比重相当微小。……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当时苏州“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九洲《中国经济史概论》
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皇室消费,不投放市场;
明清新变化:雇工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逐渐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考:概括隋唐以前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新变化?
实行专卖制度,为官府垄断;
实行工官制度,加强对工匠的控制。
课堂小结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耕作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灌溉工具(陶器、杠杆、翻车、筒车)
畜牧工具(圈厩、马槽)
集体劳作、家庭劳作、庄园
劳作方式的发展
纺织工具、制陶瓷工具
冶铁工具
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
1.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D【详解】根据“田土大多已经种麦”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行政效率,排除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特点,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赈灾方式的问题,排除C。
典例研析
2.根据如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元代
【答案】C
【详解】由图中信息可判断出,这是鼓风冶铁的装置——水排。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排鼓风冶铁始于东汉,故C正确;战国和西汉时期使用皮囊鼓风冶铁,故AB错误;该图出自元代王祯的《农书》,故D不符合题意。
3.(2023秋·甘肃酒泉·高三统考阶段练习)出土于西汉海昏侯墓的青螭纹玉剑由新疆和田白玉打造,造型精美,作为装饰的玉剑璏(剑鼻)两端出檐下卷,底面有长方形穿孔,用于穿戴佩系,仅打造这一部件就运用了切割、钻孔、磨抛、掏膛、高浮雕等多种工艺和技术。由材料可推知,西汉时期( )
A.民营手工作坊技术水平高超 B.丝绸之路贸易以奢侈品为主
C.官营手工业不计较经济效益 D.诸侯王国频繁挑衅天子威仪
【答案】C【详解】本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海昏侯墓出土的青螭纹玉剑的做工看,其选材严格且加工精益求精,却只作为贵族的配饰和随葬品,这说明其制作并不计较成本和收益,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青螭纹玉剑应为官营手工业制品,并非从其他国家购入,排除AB项;王侯随葬佩剑符合礼制,并不是对天子威仪的挑衅,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安徽A10联盟高三联考)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增多。就起土农具而言,有锄、插、镬、铲、犁等;收割农具主要是镰刀、斧、锛等;手工工具与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关系,如用于垦荒时砍伐树木。这体现出秦汉时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流生产方式B.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C.政府高度重视生产工具革新D.小农经济地位日益巩固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增多,这促进了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即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政府对生产工具的态度,排除C项;单凭铁农具种类的增多,无法确保小农经济地位的巩固,还需要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等,排除D项。
5.唐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张钺、沈镣等家。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这反映了A.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
B.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局限性
C.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
D.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雷氏古琴制造技艺由于“其子孙渐志于利”而失传,这反映了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局限性,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