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咸阳市实验中学2024一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学者赵圆在《制度·言论·心态》一书中说:“(明清之际)‘学求有用’这一日标意识为接纳新知预做了准备。”“张尔岐以利玛窦所谓耶稣教为荒唐悠谬,言及利氏传播的历象器算,却兴趣盎然。”由此可知A.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推动西学东渐B.利玛实窦通过新技术吸引文人接受基督教C.西方技术水平在明清之际全面超过中国D.儒家信仰使文人抵制基督教在中国传播2.中世纪以来,除了坚定的信仰和强大的军事力量,阿拉伯人给欧洲带来了新的科学技术和新思想,伊斯兰的文化遗产在现在通行于英语中的许多词汇里也有充分的反映,比如af(关税)、bazaar(集市)、sugar(糖)等。材料意在说明,阿拉伯人A.充当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引发了物种和商品的区域流动C.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融合D.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3.东正教(基督教)的传人使罗斯人有了自己的文字。东正教允许教徒使用本民族语言做祈祷。在接受祈祷书的同时,罗斯人接受了第一个标准语一教会斯拉夫语,现代俄语的前身古罗斯语(东斯拉夫语)逐步形成。这实际上反映了威阳市实验中学高二历史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1-(共6页)A.宗教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B.俄罗斯积极学习拜占庭帝国文化C.语言统一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D.拜占庭帝国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4.欧洲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造成罗马帝国与中世纪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蛮族入侵。而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郎则提出:伊斯兰教的创立与穆斯林的急速扩张才是导致西方古典世界彻底转变的重要因素,后世学界将其观点概括为“皮朗命题”。该命题A.体现了文明交流的正向互动B.拓宽了认识欧洲历史的视野C.揭示了欧洲中世纪衰落缘由D.继承发展了史学界传统观点5.1860年,旧金山华人人口占全美华人总人口的比重不足7%:至19世纪70年代,这一比例已超过了17%:而到了20世纪初,更是高达25%,旧金山因此孕育了全美最为宏伟的唐人街,成为了华人文化的灯塔。这一变化A.得益于美国殖民扩张对华工的需求B.反映出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C.折射出美国西部淘金热的社会影响D.源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6.1971年英国的《移民法案》收紧针对英联邦亚非裔移民的政策,规定只有父辈或祖父辈具有英国国籍的人才有入境权和居住权。该法案在1973年1月1日正式生效,英国于同一天宣布加入欧共体,允许劳动力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这意味着A.英国力图加强对英联邦国家的控制B.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就业岗位流失C.发展中国家面临殖民主义遗留问题D.英国社会对多元文化认同态度复杂7.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人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8.11至13世纪,西欧的英雄史诗与前期史诗不同,这类史诗中的英雄不再是氏族首领,而是封建国家的臣子。这类史诗主要有法兰西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龙根之歌》,史诗的主人公都是体现忠君、爱国、护教思想的英雄形象。据此推知,这些史诗的传播A.促进了市民阶层壮大B.奖定了民族国家的基础C.有利于民族意识发展D.冲击了民众的宗教信仰9.《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一文指出,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说明A.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B.近代农村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才外流C.近代城市生活对农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D.近代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成阳市实验中学高二历史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2-(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