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学段测试
初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本试卷试 题 95 分,书写质量 3 分,卷面安排 2 分,整个试卷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读下图,能准确解读该图的一项是
A. 民族大交融B.从分裂到统一C.分封制盛行D.经济蓬勃发展
2.隋炀帝出征辽东,“兴百余万众,馈运(运送粮食)者倍之”。观察下图, 若从大运河中心向涿郡(今北京)运粮运兵,需经过大运河的
A.永济渠C.通济渠B.江南河D.邗沟
3.(唐)杜佑《通典》记载: “西通河洛,南达江准 …… 其交、广、荆、益、 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材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
A.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B.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 C.加强了南北地区联系D.维护了社会秩序安定
4.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朝的革新措施与这一理念吻合 的是
A.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B.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D.减轻人民田租和劳役
5.唐朝江南的常、宣、歙等诸多产茶州靠框茶生利,茶园众多,出现了大量 贩卖茶叶的商人。安史之乱后,唐朝曾经以茶叶换取回鹘、吐蕃、契丹等地战马 等。据此推知,唐朝时期
A.茶叶种植是国家支柱产业C.贞观之治使社会空前繁荣
B.饮茶之风盛行于南北各地D.茶叶贸易受制于民族交融
6.唐朝草市大都位于水路交通要道或邻近城郭的地方。唐诗中不乏对草市的 记载,王建诗曰“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李嘉祐“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 隋唐时期草市的发展,反映出了此时
A.商品经济的发展B.海外贸易的繁荣 C.诗人对经商的向往D.市坊制度的破坏
7.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起航,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途经 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这条航线的出现
A.得益于各民族之间深入交融B.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C.表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8.唐都长安约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 使节、留学生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这反映出
A.唐朝政治制度完备B.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 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D.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
9.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导致唐朝爆发了持续八年之久的 战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使唐朝的国势由 盛转衰。此战乱是
A.澶渊之盟B.黄巢起义C.藩镇割据D.安史之乱
10.“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 唐末农民起义
A.平定了安史之乱B.冲击了唐朝的统治 C.完成了国家统一D.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11.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 是
A.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B.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
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D.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突出表现
12.《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认为各民族没有什么不同, “盖德泽洽,四夷 可使如一家”。为此,他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C.开创科举取士制度D.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13.据统计,唐代少数民族及域外民族出身的文臣武将官员总计为122人,其 民族的来源分布(部分)如下表。由此推断,这一时期
A. 民族政权割据情况严重B.政府重视文臣武将的选拔 C. 民族交融得到一定发展D.边疆经济的发展较为曲折
14.新罗仿唐制设国学,教授《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成为新罗学生 必读书,后又仿唐朝置算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分别讲授《九章算术》《本草经》 等。这说明
A.唐朝政治制度先进B.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C.中国文化影响深远D.中朝民间交往密切
15. 以下关于隋唐科技与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有“诗史”之称
B.阎立本的字端正劲美,是隋唐书法名家
C.韩愈强调人力的作用,相信人力足以支配自然
D.雕版印刷术外传,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文明的发展
16.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 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B.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D.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17.宋室对统兵将帅的猜忌,始终不解。所信用者大都才调平庸,不足制敌。 统兵大员,也多用文官,以没有战阵经历的文人主持军事,自然败事者居多。这 反映出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B.崇文抑武C.闭关锁国D.文化专制
18.北宋初年各地田赋不均,地主富豪相率隐田逃税,赋税负担都加在了中 小地主和农民身上。针对这一问题,王安石实行
A.募役法B.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D.保甲法
19.宋仁宗时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驻扎禁军195营,在北方的河北、河东、陕
西3地驻扎禁军 743 营。这种部署意在
A.促进民族交融B.削弱武将兵权C.节约军费开支D.应对边防压力
20. 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 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D. 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21.公元 13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 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这个“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是
A.成吉思汗B.阿保机C.阿骨打D.元吴
22.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与其“统一”直接相关的是
A.西夏建立B.辽宋议和C.金军南下D.元灭南宋
23.秦汉至唐主要依据自然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划,而元代不惜打破自然地理 界限,人为地造成区划边界处于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 件。这种“打破”是为了
A.保护自然环境B.方便信息传递C.加强中央集权D.开发江南地区
24.地方政区的设置标定行政疆域的划分,将自然、人文及历史传承熔铸其 中,塑造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故乡。以下措施与元朝相关的是
A.在澎湖设置巡检司B.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C.确立县制管理地方D.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25.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途径和动力。元朝 时,来自中亚、西亚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互相通 婚,逐渐吸收交融而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A.藏族B.突厥C.回回D.女真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26题16分,27题16分,28题13分,共45 分)
26.大唐盛世,华章闪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政策制度(节选)
( 1 )根据材料一 ,归纳唐太宗与唐玄宗治国政策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 写出这两个时期出现盛世的名称。( 5分)
材料二 表格内容摘编自《中国历史》第二册
( 2 )如果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说明唐朝的发展,请从材料二中选择相关材料。 (填序号, 3分)
A :经济发展视角 B :社会生活视角
材料三
( 3 )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位历史人物进行介绍和评价。( 4分) 材料四
( 4 )材料四呈现的是唐朝出现的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并说明两者的发明和推广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4分)
27.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的深处有余温,它承载了人类无数的记忆和经 验,是我们走过的路、犯过的错误、获得的智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其历史意义。( 6分)
材料二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科举制相比唐代有什么变化, 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分)
材料三 宋初统治者虽未能尽复汉、唐旧疆,然孜孜致力于整领内政、巩固 中夹集权,基本奠定有宋三百年制度的规模。太宗尝云:“国家若无外忧,必有 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都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 常须谨此。”所谓防弊之政,就是围绕着预防“无状”的“好邪”“ 内患”而展开的。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 3 )为了预防“内患” ,宋初统治者在地方采取哪些措施?( 3分)
材料四 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变化如下:
( 4 )材料中的辽、西夏、金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根据材料、 概括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关系的特点。( 4分)
28.回望历史,中华文明很早就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理理念与制度体系,并世 代传承,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 …… 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 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摘编自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强治理:挑战与创新》
(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在西藏地区采取的“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措施 及积极影响。( 3分)
材料二 学习《中国历史》第二册 1-11课后,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角度 对内容进行了总结:
( 2 )请利用表格中的提示信息,结合具体史实,针对“制度不断创新推进国 家治理发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