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模拟预测
语文 试题
阅读(70分)
(一)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士不遇”是中国古代士人群体面对的普遍精神困境,也是文学史的经典命题之一。先秦时期,有关这一主题的文学书写已徐徐展开,这一议题逐步沉淀和巩固下来。一般而言,“不遇”涵涉两重意思,一是时之不遇,即囿于时代与历史的客观原因,文人士子缺乏施展才华的政治文化环境;二是身之不遇,如个人命途多舛、才高运蹇,而因此未能实现理想和抱负。“文章憎命达”,面对仕途的失意,文人士子往往以诗歌排懑遣怀,在文字中寄托一己之人格精神与情操志趣及对理想世界和世俗价值的思考,而于这一题材的吟咏和书写,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人尤为关切。
在消解“不遇”之问题时,古代文人受到了屈原和陶渊明的深远影响,出现了“屈陶”的并提称咏。文人并称是中国古代文学较为常见的品评方式。在文学史上,第一位明确将屈原与陶渊明并称的是苏轼:“渊明作《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大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苏轼为陶渊明确立了“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诗歌美学价值,认为其人格禀赋和艺术成就可与屈原比肩。他的这一主张不仅让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取得了新的标高,同时也推动了“屈陶”并称走向文学熟套。宋元时期,屈陶并称浸染理学之气,一时振声。
在风雨板荡的易代之际,遗民诗人的“不遇”困境尤为深莽,故而往往托意于屈陶的批评和写作,以抒发胸中不平之气。由宋入元的吴澄以屈原、张良、诸葛亮、陶渊明为四君子,认为四者的忠君之心是如一的,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屈陶忧国忠愤的精神;虞集承袭了此种思想。屈陶的忠君内核在南宋时期成为坚劲的夯筑。
屈原见逐而沉江明志,陶渊明挂冠而不仕新朝,无论是以死殉节,还是归隐南山,二者忠义守节的民族意气皆足盖千古。通过对于屈陶的追奉、反思和摹效,遗民诗人在“时之不遇”和“身之不遇”之外,最终探索出了一条“不遇之遇”的诗性理路,将政治仕途“不遇”的落寞最终消解为泉林诗居的隐逸志趣以及达于后世的身名观念,成为中国文学诗性叙事的一种重要范式。
(选自邹佳茹《“不遇”之遇:屈陶并称与遗民诗人的立命之道》,有删改)
材料二:
魏晋时期本就是一个个性觉醒、思想争鸣的时代,这个时代倒是与屈原所生活的百家争鸣、个性张扬的战国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因此,屈原浪漫飞扬的文采和清高孤傲的个性,成了魏晋名士普遍倾慕的理想,他们甚至如此宣称:“想要做一个名士吗?那你只需痛快地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为名士了。”
陶渊明虽然不是门第高贵的“名士”,但他那种不与流俗为伍、不屑为名利权贵点头哈腰的个性,却无疑是发扬了屈原清高正直的人格特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甚至在陶渊明的笔下,也像屈原那样,出现了许多美好的意象,如秋菊、青松、孤云、飞鸟等等,来象征他特立独行又坚贞不屈的个性。陶渊明酷爱菊花,每当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时,我总是忍不住想起屈原的《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当秋天寒风来袭,唯有菊花迎霜傲放,于是菊花便成了秋天的象征。“菊”,甚至被称为花中之隐士,体现出一个隐者不与流俗为伍的清高与风度。可见,屈原和陶渊明都是借自然界中品性高洁的植物,来象征自己坚贞的信仰。
不过,陶渊明的隐,其实也并非不问世事的隐。恰恰相反,陶渊明选择隐逸,屈原选择自沉,表面上的形式不一样,本质却都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清高傲气,更是源于他们内心层层累积的忧生忧世情怀。陶渊明不是屈原,但无疑,陶渊明是屈原的知己。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曾经在一首咏菊的词中,将陶渊明和屈原并提:“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菊的孤寒高洁,与陶渊明、屈原的清高孤傲如此契合,屈原和陶渊明也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心目中正直君子的典范。
(选自杨雨《光齐日月——屈原情怀,隔世之音》,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不遇”是文学史的经典命题,其涵涉时之不遇和身之不遇,文人士子常以诗歌抒发“不遇”之情,易代的遗民诗人对此题材尤为关注。
B.文人并称是中国古代文学常见的品评方式,苏轼第一个将屈原与陶渊明并称,确立了陶诗的美学价值,使“屈陶”并称走向文学熟套。
C.魏晋时期与屈原所生活的百家争鸣、个性张扬的战国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屈原成了魏晋名士普遍倾慕的对象。
D.屈原选择自沉,陶渊明选择隐逸,虽然本质都是源于内心的清高傲气,但毕竟在忧生忧世情怀上屈原明显胜过陶渊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士不遇”主题的文学书写已展开,这一议题逐步沉淀巩固,宋元时期“屈陶”并称受推崇,易代之际遗民诗人常借屈陶抒怀。
B.屈原拒绝“渔父”归隐建议,选择以死明志;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他们的行为都与“不遇”之困境有关。
C.材料一的最后,作者在“时之不遇”和“身之不遇”以外,又另外提到了“不遇之遇”,这就更加重了“不遇”之士人的困境。
D.木兰、秋菊是屈原诗歌中的意象,青松、飞鸟是陶渊明笔下的意象,他们都是借自然界中品性高洁之物,象征自己坚贞的信仰。
3.下列咏菊诗中,与屈陶“风韵”最不“相宜”的一项是( )
A.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白居易《咏菊》)
B.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黄巢《题菊花》)
C.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
D.浅白轻黄秋露团,落英犹共楚臣餐。莫疑三径开偏晚,为与群芳殿岁寒。(明·李孙宸《菊花》)
4.“文章憎命达”,请结合材料分析屈陶“文章”和“命”的关系。
5.中国古代文人在面对“不遇”困境时,从屈陶身上汲取了哪些精神力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阅读II(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你的凝视(节选)
沈念
凝视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那件黑色的陶杯。
它只有22克,一个无法想象的关于时间的重量,灌注在这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的黑陶之上。它被命名为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造型简洁明畅,细薄的陶壁,精巧的镂孔,高耸的柄身,透露着神秘的美感。
长久凝视,能看到杯身布满细密的弦纹,杯口外侈,仿佛几千年前的风,刚从口沿上呼啸而过。这凝视就是一场对话,说的是时间里的寓言,关乎久远历史与地方迁变。杯身直筒圜底,器柄中空,内含陶球,摇之有声,无釉而黑亮,胎薄却坚硬,器壁有细密的条形镂孔和陶土纹路,仿佛叙说着神圣的母语。
陶器上残留着未干的黑色陶衣,在晨光中泛着幽亮的光泽。先民种植水稻和粟,饲养家畜,制陶、纺线、织布、雕琢玉器,一群手捧陶杯的先民,正绕着火堆欢歌舞蹈,在祭祀、庆典、宴饮中捧出的高柄杯不再是一件日常盛酒的用具,而是一种礼器,承载着礼仪与信仰。时间里的事物灰飞烟灭,只有那些陶器顽强艰难地留存下来,尘封在大地之下,成为历史长河的见证。
一位陶艺大师给你讲述黑陶制作的不易。选土、采土、晒土、舂土、筛土、羼料、和泥,经过这些花费很长时间的工序后,再将陶泥揉捏成想要的形状。遥想匠人们在水边淘洗陶土,判断胎体的厚薄,考验手上功夫,你的耳际似乎听到匠人粗糙的手拍打陶土发出的声响。
你急切地想听讲述者说那最关键的一步——烧制黑陶需要非常高的温度控制技术。陶艺大师说,陶坯在烧制时要经历低温素烧、高温釉烧和熏烟渗碳等复杂的工序,尤其是在熏烟渗碳阶段,匠人们要选择合适的燃料和烟熏材料,通过控制烟熏的时间和温度,让烟中的碳粒均匀地渗透到陶坯的表面和内部,从而形成黑色的釉层。他讲述里掺杂的现代名词被你忽略,你的心底涌动着一个滚烫的声音:黑陶,是泥土与火焰的结晶,这个过程一定是千万次的实践,和此后留在匠人手上的经验包浆。火焰红灼,浓烟黑绕,如果温度控制不当或者烟熏材料选择不合适,都会导致烧制失败。时间在某一刻凝固,也在某一刻新生,①在经历泥土的温润、匠人的雕琢、烈火的焚烧之后,它最终涅槃为火中的凤凰。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黑陶的制作和用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制陶的村庄和街道,依然有许多非遗传承人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技艺。你无从一一走访,80种工艺技法,镂、挑、雕、剔、压……在今天的匠人手里,黑陶依旧在生长变化,简洁中有繁复之美,繁复里藏着简洁之力。他们制作的黑陶艺术品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精髓,也在融入现代的审美设计后,有了新的形式转化。那些手揉捏着陶泥,感受着泥土的体温,②是时间的裂变,也是时间在隐身……
这样的凝视是泥土对火焰的凝视,是人对大地的凝视,也是生命在凝视着自身的深邃与广阔。
(有删改)
文本二:
八千年的凝视(节选)
姜明
世间美好无数,我最心仪的,是青铜器的沉绿华美。
无法形容那样的美好,只是觉得自己会整个地傻掉,手足无措,目瞪口呆。青铜器闪烁出来的绿光,并不耀眼,甚至可以说非常暗淡,但是,它具有一种由外向内收摄的魔力,你会被那抹绿光所吸引、吸纳,甚至吞没。青铜器的绿,不是天然调和出来的,它是铜锡合金,本来的颜色是金黄色,但是它们都出生于数千年前,被时光之手反复摩挲,在黑暗的泥土里,经过数千年的长眠最终出土重光,身上就披染上了这样的绿色铠甲。没有这身铠甲,它很难重现人世,而正是这样一身铠甲,让它荣光加身,无人不对它顿首叩礼。
没有人能打败时光,青铜器也不能。但是青铜器可以抗衡时光。③青铜器之绿,与其说是一种色泽,不如说是一种时光。幸运得很,我们居然可以具象地、奢侈地看见时光、品味时光。
青铜器是历史给后世的慷慨馈赠,那么大的器物在几千年的人事代谢、山海嬗变中没有湮没损毁,不能不说是奇迹。但仅说是奇迹,也是不对的。客观地讲,青铜器之返世重光,与其说是奇迹,不如说是命定。换句话说,制造青铜器的人,特别是下令制造青铜器的人,早就谋定了要让青铜器与日月同光,永垂不朽。
谋求不朽,正是制造青铜器的本质意图。看看青铜器的铭文就知道了,他们歌颂历代帝王的丰功伟绩,歌颂列祖列宗的嘉言懿行,歌颂自己的勤勉耕耘,祝福子孙瓜瓞绵绵、永绥吉劭,为的就是万古流芳,并以之为媒介,接受后人们的感恩戴德。他们知道,铜锡合金不惮于风刀霜剑,不腐于流水黑土,也不大容易被人为损毁,毕竟它乃庞然大物,而且自古就以礼器兵器之身,被赋予神圣尊贵的内涵,损毁青铜器,恐怕要给自身带来血光之灾。所以,青铜易主,不是新主如获至宝,将之供奉膜拜,就是被厚土沉埋,静待下一次重生。
所有初见,都是重逢。所有重逢,都宛如初见。
我看见了一只眼睛;我凝视它的时候,它也正在凝视我。
我们互相凝视,我们对视,我突然醒悟:④这不就是溯源吗?而所有的溯本求源,不就是认祖归宗吗?
在这种凝视下,八千年来,中华文明代代承续尽现连续性,革故鼎新尽现创新性,民族交融尽现统一性,兼收并蓄尽现包容性,天下一家尽现和平性。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也构建着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对视者。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描述黑陶制作过程时,详细列举了选土、采土、晒土等工序,旨在突出作者对黑陶的喜爱之情。
B.文本二将青铜器的绿色铜锈称为“绿色铠甲”,突出其历经岁月沉淀的沧桑感,又暗含对青铜器的赞美。
C.文本一围绕黑陶展开,文本二从青铜器的绿光写起,所写内容各有侧重,但表达情感的方式却有相似之处。
D.文本一和文本二分别采用不同的人称叙述,但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世界。
7.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运用典故增加内涵和文采,“泥土的温润、匠人的雕琢、烈火的焚烧”形成排比,结构整齐,节奏感强。
B.②句中“裂变”和“隐身”,是指黑陶艺术品不仅继承了传统,还有形式的创新,内涵丰富,引发读者思考。
C.③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青铜器以生命,使读者对青铜器的“绿”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表达效果得到了强化。
D.④句运用反问句式,引发思考,语意逐层深入,语气坚定且富有感染力,强调了凝视的意义不仅是看文物。
8.两个文本的第二段分别对艺术品进行了描写,其角度各有何侧重?请简要分析。
9.两个文本中的“凝视”都有对文化的深入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三)阅读III(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叙①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完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之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皇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又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元祐四年四月二十一日,龙图阁学士朝奉郎新知杭州军州事苏轼叙。
【注】①叙,同“序”,苏轼因避讳祖父苏序而改“序”为“叙”。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淮阴侯见A高皇帝B于汉中C论刘项D短长E画取F三秦G如H指诸掌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通过,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意义不相同。
B.克,能够,与《论语》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克”意义不相同。
C.文中的“考”与《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中的“考”意义相同。
D.文末苏轼的头衔依次为荣誉职衔、品阶、差遣,“朝奉郎”为其品阶。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幼年因追问诗中赞颂的十一人而被乡校先生斥责,后经其告知而初闻韩琦、范仲淹等四人乃当世人杰。
B.苏轼进士及第以后被欧阳修赏识,并在欧阳修的引荐下结识了韩琦、富弼,三人都对苏轼器重有加。
C.苏轼仰慕范公多年而无缘面见,后来与范公三个儿子有交往,都一见如故,并被嘱托为范公的遗稿作序。
D.文中通过伊尹、管仲等事例,类比范仲淹的政治主张并非来于仕途历练,而是源于未仕时的积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2)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14.文本从哪些角度体现出苏轼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IV(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复斋陈寺丞
戴复古
岂说从来用处难,出乘五马看庐山。
凤凰览德下千仞,虎豹憎人上九关。
持论太高天动色,忧时未老鬓先斑。
平生风节谁其似,汲黯朱云伯仲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议论开篇,慨叹有才学的人难以有机会施展抱负,表达了对陈寺丞的肯定。
B.颔联妙用比喻与对比等手法,很好地展现了陈寺丞才高德厚却遭权臣排挤的困境。
C.颈联赞赏陈寺丞议论见解独到,又以自身对比,感叹自己虽未年老但已两鬓斑白。
D.尾联使用典故,高度赞扬陈寺丞人品、气节,与陆游《书愤》尾联所用手法相同。
16.本诗和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均以数字入诗,效果却有所不同。请分别从这两首诗词中各选一处数字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为秦所灭,这段历史备受文人关注。苏洵在《六国论》中从正面分析,指出六国灭亡的弊病是“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则从另一角度入手,认为“ ”,就足以抵抗秦国。
(2)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时,小智想到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的春日沐浴祈福的画面:成年人带着几个孩子“ , ”,然后唱着歌回家。
(3)参观博物馆的古代兵器展区时,小达发现刀剑意象与古诗词结合得十分紧密,作者经常借刀或剑的意象来表达感情,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类成语别具一格,不仅具有物质文化的特殊意义,还蕴含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深邃涵义,能从独特视角揭示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及思维模式。
水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以其顺应性、流动性、平衡性、滋养性等特性,象征着和谐与平衡,( 甲 )。和合共生贯穿于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认知与处理中,例如,成语“细水长流”,比喻节约使用财物或精力,使之能够持久,体现了人们对持续和谐状态的追求;“山清水秀”,形容山水景色优美、环境宜人,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和谐之美的赞赏和向往。
“水”类成语还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如“一碗水端平”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所倡导的公平、公正、客观、平等的价值观念,鼓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正义,保持公正无私的处事态度。成语“上善若水”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价值取向的一种体现。“上善”中的“上”表示“最”的意义,“善”表示“美好、善良、具有高尚品德”的意义,与“恶”形成鲜明对比。由此,( 乙 ),即最善。“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①这句话强调了水的无私、柔和、包容、适应等特质,②不仅这些特质是道家哲学中“道”的体现,③也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美德。④老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向水学习,⑤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⑥进而平和与和谐内心。
“水”类成语宛如一面镜子,应照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灿光辉,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源。我们要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根脉,使之在新时代崩发出新的力量。
18.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细水长流”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山穷水尽 B.付之东流 C.一衣带水 D.碧波荡漾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第四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2.成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你所在班级将举行“成语中的爱国文化”情景剧展演,请你仿照剧目一,设计两个剧目名称。要求:剧目名称中包含成语,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体现家国情怀,语言生动得体,每条不超过12字。
剧目一:投笔从戎 誓守边疆
剧目二:
剧目三: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立身特别注重“己”“人”关系。《论语》中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说法,《中庸》也说:“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大意都是君子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小人则专在他人身上做文章,“己”与“人”界域分明。但《论语》又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己”和“人”应是一体的,紧密相连。
上述材料能给你什么样的思考与启示?请结合你对新时代的理解与新青年的期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1.A 2.C 3.B 4.
①屈原、陶渊明才高运蹇,在政治上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以诗文排懑遣怀,在文字中寄托一己之人格精神与情操志趣。命途多舛成就了他们的诗文之工。
②诗文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们仕途“不遇”的落寞,并使他们身名得以“达于后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①忠君爱国:屈原沉江明志,陶渊明不仕新朝,他们的忠义精神为文人所敬仰。
②高洁品性:屈陶清高孤绝、正道直行,借自然意象象征坚贞信仰,其君子品性为文人所追求。
③忧世情怀:虽形式不同,但他们都有清高傲气和忧世情怀,文人从中汲取力量。
④理想追求:面对“不遇”,文人士子借诗歌寄托思考,屈陶为他们做了榜样。
【导语】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士不遇”困境及其精神寄托。材料一聚焦于“不遇”主题的历史演变,强调屈原和陶渊明在消解这一困境中的深远影响,尤其是遗民诗人通过“不遇之遇”寻求精神解脱。材料二则从个性觉醒的角度,分析屈原与陶渊明在魏晋时期的共鸣,强调他们通过高洁的意象表达清高孤傲的人格。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苏轼第一个将屈原与陶渊明并称……使‘屈陶’并称走向文学熟套”错误。材料一“在文学史上,第一位明确将屈原与陶渊明并称的是苏轼”,可见选项缺少“明确”二字;且“使'屈陶’并称走向文学熟套’与原文“推动”,意思不同。
C.“因此,屈原成了魏晋名士普遍倾慕的对象”错误。原文是“魏晋时期本就是一个个性觉醒、思想争鸣的时代,这个时代倒是与屈原所生活的百家争鸣、个性张扬的战国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因此,屈原浪漫飞扬的文采和清高孤傲的个性,成了魏晋名士普遍倾慕的理想”,可知屈原被倾慕的直接原因是其文采与个性,而非时代相似性。
D.“但毕竟在忧生忧世情怀上屈原明显胜过陶渊明”错误。材料二只是说“陶渊明选择隐逸,屈原选择自沉,表面上的形式不一样,本质却都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清高傲气,更是源于他们内心层层累积的忧生忧世情怀”,并没有比较二人忧生忧世情怀谁更胜一筹,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这就更加重了‘不遇’之士人的困境”错误。材料一提到“通过对于屈陶的追奉、反思和摹效,遗民诗人在‘时之不遇’和‘身之不遇’之外,最终探索出了一条‘不遇之遇’的诗性理路,将政治仕途‘不遇’的落寞最终消解为泉林诗居的隐逸志趣以及达于后世的身名观念”,可知“不遇之遇”是对“不遇”困境的消解,而非加重困境。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辨析、推断的能力。
屈陶的“风韵”体现为清高孤傲、不与流俗为伍、坚贞不屈等。
A.意思是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断,荷叶倾倒。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在清晨的阳光下显得更加清秀。突出了菊花的耐寒、清秀、高洁的品性,与屈陶的“风韵”相符。
B.意为在飒飒秋风中,满院都栽种着菊花,花蕊寒冷,花香清冷,连蝴蝶都难以飞来。要是有一天我能成为司春之神,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同时开放。表达的是作者希望改变菊花生长环境的想法,体现的是一种改变现实的抱负,与屈陶的隐逸孤傲“风韵”不相符。
C.意思是菊花开放的时候不与百花在一起,独自在稀疏的篱笆旁,意趣无穷。它宁愿在枝头枯萎死去,也不曾被北风吹落。着重表现了菊花不与百花同开,独自坚守,宁可抱香而死也不向北风屈服的坚贞,与屈陶的“风韵”相符。
D.意思是菊花颜色浅白轻黄,秋露在花瓣上凝聚成团,飘落的菊花还可以与楚臣(屈原)一起食用。不要怀疑它在庭院中开放得偏晚,它是为了和其他花卉一起抵御岁末的严寒。体现了菊花的高洁以及与屈陶一样的坚贞,与屈陶的“风韵”相符。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屈陶才高运蹇,在政治上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促使他们以文章排懑遣怀。如屈原在遭遇流放后创作了许多表达忧愤、坚守理想的作品,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后写下了众多体现其隐逸志趣和对世俗思考的诗歌,他们在文字中寄托一己之人格精神与情操志趣。命途多舛成就了他们的诗文之工。
②他们的文章中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精神、情操志趣以及对理想世界和世俗价值的思考,是其“不遇”命运的反映,这些诗文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们仕途“不遇”的落寞,逐渐发展成为泉林诗居的隐逸志趣以及达于后世的身名观念,成为中国文学诗性叙事的重要范式,并使他们身名得以“达于后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超越了个人一时的命运困境。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①忠君爱国:屈原见逐后沉江明志,以死来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陶渊明则在朝代更迭之际挂冠不仕新朝,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丧失气节,他们忠义守节的民族意气为古代文人树立了榜样,在面对困境时,激励文人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随波逐流。
②高洁品性:屈陶不与流俗为伍,不屑为名利权贵低头,他们信仰坚贞、品性清高、人格正直,让古代文人在遭遇“不遇”时,从屈陶的身上汲取这种清高孤傲的精神力量,在困境中能够保持自尊和独立,不被世俗的观念和压力所左右。
③忧世情怀:屈原和陶渊明虽然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面对人生的困境,但他们都有清高傲气,内心层层累积忧生忧世情怀。这种情怀促使文人在困境中不局限于个人的得失和痛苦,而是关注社会现实,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和社会,即使仕途不顺也不忘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
④理想追求:面对“不遇”,文人士子往往通过诗歌等文学形式来排遣内心的郁闷,屈陶的文学创作成为了他们的榜样。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黑暗的批判,展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陶渊明则在诗歌中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宁静,表达了他对自由、平和生活的向往。古代文人从屈陶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也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在“不遇”的困境中找到精神的寄托和慰藉。
6.A 7.C 8.①文本一侧重直观描绘和细节刻画,描述了艺术品的重量、颜色、造型、材质等特征,让读者清晰把握其外在形态。
②文本二侧重描写艺术品引发的主观感受,通过描写青铜器绿光给人的独特心理触动,展现出青铜器的神秘感与独特魅力,引发读者对文物的好奇与向往。 9.①文本一中,“凝视”聚焦于“技艺的历史”,通过黑陶杯的制作工艺与留存过程,探讨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②文本二中,“凝视”聚焦于“文明的历史”,通过青铜器,思考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文化创新,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与包容性。
③“凝视”是理解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启示我们珍视传统、守护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在创新中延续中华文明。
【导语】文本一聚焦黑陶,通过工艺细节的工笔描摹与制作场景的想象还原,揭示泥土在火中涅槃的生命哲学;文本二则以青铜器的铜绿为切入点,用“绿色铠甲”的意象勾连时光侵蚀与永恒存续的悖论。二者均采用器物拟人化叙事,在微观器物史中投射出文明延续的宏观命题——黑陶见证农耕文明的生命力,青铜器铭刻权力话语的永恒企图,最终共同指向中华文明“革故鼎新”与“守正传承”的双重基因。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旨在突出作者对黑陶的喜爱之情”错,文本一描述黑陶制作过程时,详细列举了选土、采土、晒土等工序,主要是为了突出黑陶制作过程的复杂性和匠人技艺的精湛,而不是突出作者对黑陶的喜爱之情。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运用比拟手法,赋予青铜器以生命”错,“青铜器之绿,与其说是一种色泽,不如说是一种时光”运用的是比喻手法,将青铜器的绿色铜锈比作“时光”,强调其历经岁月沉淀的象征意义,使读者对青铜器的“绿”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而非比拟手法。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文本一第二段对黑陶艺术品的描写侧重于直观描绘和细节刻画。作者首先描述了黑陶的重量,“它只有22克”,接着详细描绘了其颜色“黑如漆、亮如镜”、造型“简洁明畅,细薄的陶壁,精巧的镂孔,高耸的柄身”、材质“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等,突出黑陶的重量、颜色、材质等物理特征,展现其外在形态的精致与神秘。这些描写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黑陶的外在形态,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②文本二第二段对青铜器的描写则侧重于主观感受的描写。作者没有直接描述青铜器的具体形态,而是通过描写青铜器绿光给人的独特心理触动,如:以“手足无措,目瞪口呆”“你会被那抹绿光所吸引、吸纳,甚至吞没”等心理描写,来展现青铜器的神秘感与独特魅力;用“绿色铠甲”“荣光加身”等隐喻,赋予青铜器神秘感和历史厚重感。这种描写方式通过情感共鸣引发了读者对文物的好奇与向往,使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青铜器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探究文章情感的能力。
①文本一中的“凝视”聚焦于“技艺的历史”。作者通过凝视黑陶杯,深入探讨了其制作工艺与留存过程。黑陶杯的制作需要经过选土、采土、晒土、舂土、筛土、羼料、和泥等多道工序,再经过匠人的精心雕琢和烈火的焚烧,最终才能涅槃为火中的凤凰。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传统技艺的精湛和复杂,也展现了匠人们对技艺的执着和坚守。同时,作者还提到尽管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以“非遗传承人坚守古老技艺”“现代审美转化”,体现黑陶的制作技艺依然在传承和创新中延续着。这种对技艺历史的凝视,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②文本二中的“凝视”则聚焦于“文明的历史”。青铜器的“绿光”象征时光的凝固,其铭文与用途(礼器、兵器)映射古代对“不朽”的追求。作者通过凝视青铜器,思考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文化创新以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与包容性。青铜器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身上披染着数千年的绿色铠甲,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对视者”“认祖归宗”等表述,揭示文物作为文明载体的意义,强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包容性与创新性。作者认为,青铜器的存在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和传承,更是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自豪。这种对文明历史的凝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③“凝视”是人与历史的对话,通过器物追溯文化根脉,如文本一的“泥土与火焰的结晶”、文本二的“八千年的凝视”,两个文本中的“凝视”都是理解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文本一的“非遗传承”、文本二的“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文本都启示我们要珍视传统、守护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并在创新中延续中华文明。只有当我们真正凝视和思考自己的文化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它,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10.CEG 11.C 12.A 13.(1)倘若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托名在他的门下士人的末尾,这难道不是一向的心愿吗?
(2)即使是随意挥毫的游戏文字,率性创作,也必定会归于这些(仁义礼乐)道理。 14.①求学之时,从老师那里知道范公为人杰。
②人京师后,与范公的朋友家人交往,遗憾不能见面。
③接受作序的任务后,读其文,对其德才的推崇。
【导语】这篇序文展现了苏轼对范仲淹的深厚敬仰。从幼年初闻范公之名,到进士及第后无缘面见的遗憾,再到与范氏三子的交往,苏轼的情感层层递进。文中通过伊尹、管仲等历史人物的类比,凸显范仲淹的政治远见源于未仕时的积淀。苏轼强调范公的德行与文章浑然一体,其仁义忠信如天性般自然流露。结尾处“挂名文字”的谦辞,更见其以未能亲炙范公为平生之恨。全文情感真挚,评述精当,体现了苏轼对先贤的追慕与自我期许。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淮阴侯韩信在汉中见到高皇帝刘邦,谈论刘邦、项羽的长处和短处,谋划夺取三秦之地,就像指着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
“淮阴侯见高皇帝”主谓宾齐全,“于汉中”是后置状语,所以应在“于汉中”后断开,即C处;
“论”是谓语动词,“刘项短长”是“论”的宾语,其后E处断开;
“画取三秦”是另一个动宾结构,其后断开,即G处。
故选CE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用法及意义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通过/趁机。句意:通过欧阳公而认识了韩琦、富弼;/趁机在座位上击杀沛公。
B.正确。能够/克制。句意:又过了十三年,我才能够写成这篇叙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
C.“意义相同”错误。考察/死去的父亲。句意:考察他平生所做的事情;/我的父亲名叫伯庸。
D.正确。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概述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A.“被乡校先生斥责”错误。文中苏轼幼年追问诗中赞颂的十一人时,乡校先生一开始说“童子何用知之”,但在苏轼反问后,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并没有斥责苏轼。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倘若;“自托”,托名;“畴昔”,往昔,一向。
(2)“虽”,即使;“弄翰戏语”,随意挥毫的游戏文字;“率然”,率性,随意。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先生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苏轼在求学时,从乡校先生那里得知范仲淹是人中豪杰,这是他对范仲淹敬仰的开始。
②“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恨子不识范文正公”以及后来苏轼与范公的儿子们交往,“皆一见如旧”,但始终遗憾未能与范公见面,这些都体现了他对范公的敬仰之情。
③“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苏轼在接受为范公遗稿作序的任务后,通过读其文,了解到范仲淹的德才,对他更加推崇,认为他的文章和为人都体现了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志向。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才童年束发进入乡校学习,有一位从京城来的读书人,把山东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拿给我的老师看。我在旁边偷偷地看,就能够诵读记忆诗中的词句,我问老师,诗中所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呀?老师说:“小孩子何必知道这些呢?”我说:“如果他们是天上的神仙,那我就不敢知道了;如果他们也是凡人,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呢?”老师对我的话感到惊奇,就把那些人的情况全都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我虽然没有完全明白,但心里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嘉祐二年,我才考中进士,到了京城,而范公却已经去世了。下葬以后,他的墓碑铭文流传出来,我读着它以至于流下眼泪,说:“我了解他的为人,大概已经有十五年了,却不能见他一面,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赏识,通过欧阳公而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把我当作国家杰出的人才来对待,说:“遗憾的是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那以后过了三年,我经过许州,才认识了范公的二儿子现在的丞相范尧夫。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城见到范公的三儿子范彝叟。又过了十一年,我就和范公的小儿子范德孺在徐州同事为官。我们都是一见面就好像老朋友一样,而且他们把范公的遗稿嘱托我为它写一篇叙文。又过了十三年,我才能够写成这篇叙文。
唉!范公的功德,大概不需要通过文章来彰显,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我的叙文才能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因为我从八岁起就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我都能够跟他们交往,而唯独没有结识范公,我把这看作是平生的遗憾。倘若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托名在他的门下士人的末尾,这难道不是我一向的心愿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类人,他们成就王业、霸业的谋略,都是在田野之中就已经确定了,不是做官以后才学习的。淮阴侯韩信在汉中见到高皇帝刘邦,谈论刘邦、项羽的长处和短处,谋划夺取三秦之地,就像指着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等到他辅佐高皇帝平定天下,他在汉中所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实现的。诸葛孔明卧在草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谋划对付曹操、孙权,规划夺取刘璋的地盘,凭借蜀地的资源来争夺天下,终身都没有改变他的主张。这难道是靠别人口传自己耳闻,尝试着去做,而侥幸能够成功的吗?
范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丧期间,就已经有了忧虑天下、致力于使天下太平的志向,所以写了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这篇文章。等到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大臣,考察他平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篇万言书的。现在他的文集有二十卷,其中有诗赋二百六十八篇,文章一百六十五篇。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这些道理,就好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一样,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就像火一样炽热,像水一样湿润,大概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原因。即使是随意挥毫的游戏文字,率性创作,也必定会归于这些(仁义礼乐)道理。所以天下人都相信他的真诚,争着以他为师尊崇他。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不是有好的言论,而是道德从他的口中表达出来。又说:“我作战就一定能取胜,祭祀就一定能得到福佑。”不是他真的善于作战,而是他的道德表现在他的勇气上。
元祐四年四月二十一日,龙图阁学士、朝奉郎、新任命的杭州军州事苏轼叙。
15.C 16.戴诗:①“千仞”形容极高的山峰或距离,象征陈寺丞的高尚品德和才能;②“九关”指九重天门或九天之关,代指皇宫或君主。
柳词:①“十万”直观地展现了杭州的人口规模和市井繁华;②“三秋”和“十里”不仅指出了时间(秋季)和空间(广阔的区域),还表现了桂花和荷花的繁茂与美丽。
【导语】这首七律以雄浑笔触塑造了陈寺丞刚直不阿的士大夫形象。首联以“五马”显其身份,颔联“千仞”“九关”形成空间张力,颈联“天动色”的夸张与“鬓先斑”的写实相映,尾联用汲黯、朱云典故收束全篇。数字运用尤见匠心,“五马”显威仪,“千仞”状德行之高,较之柳永词中数字的铺陈之美,更显峻洁风骨。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又以自身对比”错,“忧时未老鬓先斑”并非以诗人自身对比,而是直接描述了陈寺丞因忧虑时事而未老先衰的形象,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敬意。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戴诗:
①“千仞”,虚指极高,以夸张手法形容凤凰栖居极高的险峻山势,象征陈寺丞的德行如凤凰般高洁,常人难及。这种用法使得陈寺丞的形象更加高大、崇高,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②“九关”,虚指皇宫或君主,数字“九”强化了权力的不可逾越性,代指权臣把持的朝廷中枢,与“虎豹憎人”呼应,其“憎人”之态与“九关”的森严壁垒共同构成陈寺丞仕途的险恶图景,凸显陈寺丞遭排挤的困境。虚数营造象征性意象,强化人物品格与处境的对比。
柳词:
①“十万人家”,实指规模,以夸张笔法勾勒出杭州城的人口稠密与市井繁华,直观展现杭州人口繁盛,凸显市井富庶。通过“十万”这一具体的数字,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杭州的繁荣和热闹,以及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虚实结合,“三秋”浓缩时间跨度,强调桂花香之久;“十里”扩展空间广度,渲染荷花之盛之美。二者交织成一幅立体化的钱塘美景图,突破了单一维度的时间或空间描写。实数增强画面真实感,虚数扩大意境,共同铺陈杭州的繁华与美景。
17. 弊在赂秦 使六国各爱其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弊”“赂”“沂”“舞雩”“箸”“勋”。
18.甲:展现了和合共生的哲学智慧
乙:“上善”指最高境界的善 19.D 20.②这些特质不仅是道家哲学中“道”的体现;
⑥进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21.①“应”改为“映”;②“灿”改为“璨”;③“崩”改为“迸”。 22. 苏武牧羊 矢志不渝(闻鸡起舞 报效祖国/精忠报国 临危不惧)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由“水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以其顺应性、流动性、平衡性、滋养性等特性,象征着和谐与平衡” 以及后文 “和合共生贯穿于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认知与处理中”可知,前文强调水的特性与和谐平衡相关,后文引出“和合共生”这一概念,所以甲处需要一个能将水的特性与“和合共生”相联系的语句,可填“展现了和合共生的哲学智慧”。
乙处:从“‘上善’中的‘上’表示‘最’的意义,‘善’表示‘美好、善良、具有高尚品德’的意义,与‘恶’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知,前文对“上善”的单个字进行了解释,“由此”表明后文需要根据前面的解释得出关于“上善”整体含义的结论。故可填“‘上善’指最高境界的善”。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结构的分析能力。
“细水长流”是主谓结构,“细水”是主语,表示陈述的对象,“长流”是谓语,对主语进行陈述。
A.“山穷水尽”是并列结构,“山穷”和“水尽”是并列关系,分别描述山和水的状态。
B.“付之东流”是动宾结构,“付”是动词,表示行为动作,“之”是宾语,是动作的对象,“(于)东流”是后置状语。
C.“一衣带水”是偏正结构,“一衣带”是修饰语,对“水”进行限定和修饰,中心语是“水”。
D.“碧波荡漾”是主谓结构,“碧波”是主语,是陈述的对象,“荡漾”是谓语,对“碧波”的状态进行陈述。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不仅这些特质”语序不当。当两个分句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之后。在“这些特质不仅是道家哲学中‘道’的体现,也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美德”这个复句中,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这些特质”,所以“不仅”应放在“这些特质”之后。
⑥“进而平和与和谐内心”成分残缺。“平和”和“和谐”在此处用作动词不恰当,不能直接与“内心”搭配,需要添加合适的动词,使表达更准确。应改为“进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2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应照”改为“映照”,表示光线照射。
“璀灿”改为“璀璨”,表示光彩鲜明的样子。
“崩发”改为“迸发”,表示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本题要求设计“成语中的爱国文化”情景剧剧目名称,解题关键在于紧扣“成语”“爱国文化”“家国情怀”等核心要求,从经典成语故事或与爱国相关的成语入手,进行合理搭配与创作。
具体思路如下:
筛选合适成语:从众多成语中挑选出与爱国、忠诚、奉献等家国情怀相关的成语。像“精忠报国”,源自岳飞的故事,体现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鞠躬尽瘁”形容为事业、国家恭敬谨慎,尽心竭力;“赤胆忠心”表示十分忠诚,这些成语都具有鲜明的爱国文化内涵。
搭配相关情境或行为:将挑选出的成语与能体现爱国行为、精神状态或历史情境的内容进行搭配。例如“精忠报国”搭配“临危不惧”,展现出爱国之人在战场上毫不畏惧为保卫国家奋勇杀敌的场景;“闻鸡起舞”搭配“报效祖国”,表现人物刻苦勤奋一心为国的爱国之情;“鞠躬尽瘁”搭配“治理山河”,描绘出为国家建设不辞辛劳、全力付出的画面,使剧目名称更具画面感和故事性。
确保符合要求:检查所设计的剧目名称是否满足题目条件。一是名称中必须包含成语;二是要具有文化内涵,能够让人联想到背后的爱国故事或精神;三是要充分体现家国情怀;四是语言要生动得体,且每条不超过12个字。
23.例文:
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己身与时代的关系?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已经给出过答案。夫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见“己”“人”本就不可分割,需相互成就。儒家在处理己人关系时并不选择独善自顾,而是践行众善兼济。夫子以仁为己任,一生奔波劳碌,于困顿中而不改初衷,传道天下,博施济众。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为了建设大同治世、提振国民精神、唤醒民族灵魂而奔走呼号,将个人的生命与他者的幸福紧密相连,将己身的遭际与国家的命途融为一体,与民同袍,与国同振,其熠熠之辉光耀史册。
新时代青年亦当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我们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复兴中华需要集众人之力久久为功。在新长征的路上,我们需要三代造林、九转功成的塞罕坝人,需要祈盼稻菽浪千重的袁隆平,需要“嫦娥”团队中的那些90后们,需要哈工大那些成功抢救回“龙江二号”的二十几岁的青年们……在当下的时代里,那些以身许国、佑护和平的战士们,那些逆行出战、白衣执甲的勇士们,那些隐功埋名、不负华夏的国士们……每个人都不是独善其身,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体与他者紧密相连,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书写民族复兴的辉煌篇章。征程中携手同行。
我们生活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势必要与他人有更深广的交集。
在这个万物互通互联的时代,很多人却活成了孤岛。殊不知,万物互联的时代,人、机、物无处不在地按需求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传输和协同交互,单个企业是无法独善其身的,单个人更无法独善其身,只有人人安全、合作伙伴都安全、整个环境都安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网络安全。《神曲地狱篇》中,诗人维吉尔拉着但丁走出地狱,来到地面,“一起攀登,我随他向前,直至圆洞之外的穹隆,看熠煜归于碧落,我们于是趋步,仰见星辉重现……”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中,人与人将在更深广的层面互联,一起实现人类价值。
所以,新时代的青年要构建新的“人己”关系,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在新的历史窗口下,每一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防疫,我们面临全球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面临全球挑战。需众人携手努力、同舟共济。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迎接全球挑战,创建美好人类社会。
新时代里,每一个人都要先做好自己,“己”是“立人”的始点与依托,“人”是“立己”的砥砺与验证,新时代的青年不能脱离时代与他人而独善,我们既要砥砺修身,又要心怀他人,心怀世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阐述“己”与“人”的关系。前半部分以《论语》和《中庸》中的语句为例,意在阐述要关注“己”少关注“人”, 使“己”与“人”界限分明。后半部分以《论语》中的语句为例,意在阐述要为他人着想,不要只考虑自己,使“己”与“人”紧密相连。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关于“己”与“人”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该这二者应该界限分明,另一种观点认为二者应该紧密相连。
结合以上的分析可知,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然后论述“己”与“人”的关系。新时代青年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己”“人”关系,考生可以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去谈“己”“人”关系,如谈自己对“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解;也可以谈自己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解;也可以综合立意。
考生可以在材料基础上延伸思维,比如可以举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的例子,本身又构成对比论证;也可针对材料中的名言展开深度思考,如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可思考怎样做才能做到“立人”而“立己”,“达人”而“达己”。这些再和新时代的不同特点结合起来,又可产生新的关联。
立意
1. 新时代“己”“人”一体,可互相成就。
2. 做最好的自己,点亮时代之光。
3. 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4. 以律己之态正心,以容人之量待人。
5.“己”“人”一体,做新时代的君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