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吉林市第五中学 2025 年初二年级中考模拟测试生 物一、选择题1.有关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通过汗腺可排出水、尿素和无机盐B.人喝进体内的水,有一部分会随尿液排出,这部分水不一定会经过的器官是肾静脉 C.尿中有葡萄糖一定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出了问题D.人体排尿可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2.2023 年 11 月 1 日起,部分地区将“试管婴儿”中的取卵术、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项目纳入医保。下列关于试管 婴儿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取卵细胞的场所是卵巢B.胚胎植入的场所是子宫C.试管婴儿属于无性生殖D.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形成受精卵的场所是输卵管3.曲线表示流经器官乙的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乙为小肠,该物质为氨基酸B.乙为大脑,该物质为葡萄糖 C.乙为肾脏,该物质为二氧化碳 D.乙为肺,该物质为氧气4.玉米是重要粮食作物,结合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过程种子内的有机物逐渐增多B.②过程靠根的分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C.玉米有果实,属于被子植物D.子叶储存的营养物质促进①过程5.下图为人体某处的血管示意图(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 b 为肾小球,则 a 和 c 内都流动脉血B.若 b 为脑部的毛细血管,则 a 内氧气的含量比 c 内低C.若 b 为肺泡外毛细血管,则 a 内二氧化碳含量比 c 内高D.若 b 为小肠内毛细血管,则 a 内氧气含量比 c 内高6.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A.出门戴口罩 B.进校园时测量体温C.加强体育锻炼 D.消灭蚊蝇,保持环境卫生7.用高茎豌豆杂交,子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其中矮茎豌豆有 80 株。理论上子代高茎豌豆的数量有( )A.80 株 B.160 株 C.240 株 D.320 株8.下列各组生物的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鸡的玫瑰冠与单冠 B.狗的短毛与直毛 C.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 D.番茄的红果与黄果9.某农家小院内一棵高大的百年果树上结出了沙糖桔、粑粑柑、柚子等 10 多种水果,长势喜人,这棵果树的获得采用的技术是( )A.扦插 B.分根 C.嫁接 D.组织培养10.螳螂是集多种价值于一体的重要资源昆虫,其虫体成熟前后形态和生活习性较为相似,则其发育过程不包括( )A.受精卵 B.蛹 C.若虫 D.成虫11.我国是世界上现存裸子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分布在我国的裸子植物,有 100 多种是我国特有的,如银杏、银 杉、金钱松、水杉等。该资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A.基因的多样性 B.物种的多样性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种群的多样性12.下列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A.蚯蚓 B.蜗牛C.蝗虫 D.草履虫13.下列关于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以及种子植物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大气中氧气主要来源于藻类的光合作用B.苔藓植物依靠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C.蕨类植物有输导组织,生殖已经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 D.种子植物都能开花结果结种子14.人类和现代类人猿起源于森林古猿。区分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重要标志是( )A.能否用火 B.能否直立行走C.能否使用工具 D.脑容量是否 1000mL 以上15.番茄富含维生素 C,有助于预防( )A.夜盲症 B.坏血病 C.脚气病 D.佝偻病16.以下探究植物生理活动的相关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 )A.甲可用于探究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B.乙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中,小烧杯中的液体量可以不同 C.丙中隔水加热,叶绿体溶解于水中,叶子变成黄白色D.丁中蜡烛熄灭,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17.草履虫、水绵和大熊猫三种生物虽然差异很大,但它们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 )A.系统 B.组织 C.器官 D.细胞18.图 1 是光学显微镜的两个目镜,图 2 是两个不同倍数的物镜观察某一装片成像清晰时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 图 3 是图中的 A 和 a 组合观察到的视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 和 a 组合时视野最暗B.B 和 a 组合时看到的细胞数最少C.由 A 和 a 组合直接换成 A 和 b 组合时可能观察不到图 3 中的细胞D.图 3 视野中发现一气泡,欲将其移出视野需向左上方移动装片19.下图是探究植物三大生理功能的相关实验装置和实验记录,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中透明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植物进行了蒸腾作用B.乙装置中燃烧的蜡烛熄灭,可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C.用丙装置验证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丁图中,如果 a>b+c,那么该植物就能够正常生长20.植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如图为番 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胚根B.蒸腾作用促进了②中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C.受精以后,③中的子房发育成④D.形成的④中有 100 粒种子,则③的雌蕊中至少有 100 枚胚珠二、非选择题21.铁皮石斛是一种名贵中药材,有生津养胃、降血糖等作用,有效成分为石斛多糖。为探究石斛多糖(DOP)的 降血糖效果,研究人员选取患糖尿病的小鼠 30 只,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服用相同剂量的不同物质,一 段时间后测量空腹血糖变化,结果如下表: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环境温度 25℃ 25℃ 25℃服用物质 4g 清水 4g 二甲双胍(降糖药物)实验前后血糖变化量 + -- -(注:血糖变化量=实验后量-实验前量;“+”表示增加,“-”表示减少)(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2)为防止食物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实验前一段时间小鼠应 (填“禁食”或“不禁食”)。(3)该实验研究的变量是 ,本实验中对照组的组别是 。根据实验的目的,乙组小鼠应服用 。用于实 验的小鼠长势、品种需一致,目的是 。(4)实验结果表明: 。推测 DOP 的作用原理是使胰岛素浓度 ,从而使血糖下降。(5)若将测量数据绘制成图表,如图所示,推断丙组对应曲线 (填写字母)。22.布洛芬是一种解热镇痛抗炎药,其在人体内发挥药效的最低血药浓度为 8.5μg·mL-1,过量用药会产生副作用。 为研究如何科学用药,某初中生物学社团成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器材】同品牌布洛芬片剂和布洛芬缓释胶囊,大小一致的健康小鼠若干等。【实验方法】选取大小一致的健康小鼠 2 只,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服用布洛芬片剂,乙组服用相同剂量的布洛芬 缓释胶囊,两组均于上午 8:00 服药并定时静脉抽血,测得平均血药浓度如下图。(1)使用同品牌、同剂量的布洛芬药品和选取大小一致的小鼠的目的是 。(2)某同学认为社团成员在实验过程中,使用 2 只小鼠不够严谨,原因是 。(3)根据资料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组服药 4h 后,血药浓度最高B.若需再次服药,乙组应间隔 6hC.服药后,片剂开始发挥药效的时间更早 D.服药后,缓释胶囊的药效持续时间更长(4)根据本探究结果,你更推荐服用布洛芬 (选填“片剂”或“缓释胶囊”)。某同学发热服用该药时,需要阅读“药 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上的文字在眼球的 上形成物像。23.2015 年贵阳野生动物园一只年近 8 岁的东北虎妈妈,生下 3 个雄性虎宝宝,但令人奇怪的是,三个宝宝居然都 是黑白相间的小白虎,与正常的棕黑相间的小幼崽迥然不同。“动物园动物管理部经理介绍,”我们也感到非常奇怪, 居然都是小白虎,这是遗传基因突变(隐性基因)造成的“。(1)根据东北虎的黑白相间毛发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这一现象,可以推断东北虎的黑白相间毛发属于 (填”可 “或”不可“)遗传变异。如果用 B、b 表示控制东北虎毛发棕黑相间和黑白相间的基因,则控制三只小白虎黑白相间毛发颜色的基因组成是 。(2)研究表明,东北虎的性别决定与人类相似,可以推断,三只小白虎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如果”三只小白虎成 熟”其中一只与另外一只适龄正常的棕黑相间雌性东北虎(基因 Bb)交配,生了 1 只小宝宝,这只东北虎宝宝是正 常的棕黑相间东北虎的概率是 。(3)东北虎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的动物,它的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 ,体温恒定。体温恒定的脊椎动物还有 类 动物。24.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工业的不断扩张,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显增加,使得水污染问题形势严 峻,大量含有氮、磷的有机污染物进入城市水体,使得城市大量河流和湖泊水质恶化严重,藻类疯长发生重度水华 现象,淡水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某城市的湿地公园采用生态浮床技术,以浮床作为载体,把菖蒲、灯芯草和 芦苇等水生植物种植到浮床上,并定期回收浮床,更新水生植物,从而达到净化水质、防治水华的效果。(1)该湿地公园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理由它是由 两部分组成。(2)公园管理者每年向湿地的湖水中投放黑鱼等肉食性鱼类,几年之后以浮游动物为食的小鱼数量显著减少,浮游动 物(如水蚤类)增加,作为其食料的浮游植物量减少,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写出与该净化过程有关的一条完 整食物链 。生态浮床和投放肉食性鱼类提高了该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原因是 ,食物链和食物网复杂了。 (3)浮床通过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的 (填生理作用),减少浮游植物的生长量。同时,植物根系上吸附的细菌和真 菌能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与植物产生协同效应,提高了净化效率。植物根系上吸附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 属于 ,细菌和真菌在结构上最明显的区别是细菌 。25.为了最大程度发挥生态和经济效益,研究者引进了“稻蟹”混合种养模式。请分析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稻蟹共生”种养模式是将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有机融合起来的方式,稗(一种杂草)、食草害虫、水稻害虫是河蟹 的生长养料,河蟹的残饵及粪便能改善稻田土质,增加土壤肥力,为水稻提供有机肥料,从而增加水稻产量,使稻 田利润增加。另外,这种模式生产出来的水稻绿色无公害,河蟹品质高,安全性有保障,可实现种植与养殖的双赢。 (1)资料中“河蟹能改善稻田土质,增加土壤肥力”,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河蟹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可被 者分解为无机物,进而被水稻根吸收,能减少肥料的使用。(2)河蟹可取食水中杂草,也可捕捉食草害虫,河蟹与食草害虫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和 。只种植水稻的稻田 中防治虫害的做法是喷施农药,与之相比,“稻蟹共生”生态养殖模式的优点是 。(3)相对于单一水稻种植,“稻蟹共生”种养模式的生物种类相对多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 能 力。(4)根据资料信息,小秦用“阳光←稗←食草害虫←河蟹”表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书写不正确,应将其改 为吉林市第五中学 2025 年初二年级中考模拟测试 生物 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B C B B C B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A B B A D C D B1.C【分析】(1)排泄的途径:人体排泄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 二是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三是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绝大部分水、无机 盐和尿素。(2)泌尿系统的血液循环及尿的形成: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原尿流 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形成 尿液。肾动脉中的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等过程后,形成尿液排出体外,部分血液从肾静脉流出, 流出的血液中尿素等代谢废物减少。(3)尿中异常成分的原因:正常情况下,原尿中的葡萄糖会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回血液,若尿中有葡萄糖,可能 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出现问题,也可能是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不足,导致血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 力。(4)排尿的意义:排尿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还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重 要作用。【详解】A.汗腺分泌汗液,汗液的成分主要是水、尿素和无机盐,所以人体通过汗腺可排出水、尿素和无机盐, A 正确。 B.人喝进体内的水,经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流经肾脏时,一部分水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 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部分水会随尿液排出。而肾静脉中的血液是经过肾小管重吸收 后剩下的血液,这部分形成尿液排出的水不一定会经过肾静脉,B 正确。 C.尿中有葡萄糖,可能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出了问题,导致不能将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液;但也可 能是胰岛分泌胰岛素不足,使得血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从而使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所以 不能单纯认为尿中有葡萄糖就一定是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出问题,C 错误。 D.人体排尿可以排出多余的水和无机盐,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从而维持组织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保证 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D 正确故选 C。2.C【分析】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俗称,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受精是指精子进入卵细胞后,雌雄原核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受精卵的场所是在女性的 输卵管)。受精卵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早期胚胎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详解】A.在试管婴儿技术中,卵细胞是从女性的卵巢中通过手术取出的。卵巢是女性产生卵细胞的器官,A 正 确。B.在试管婴儿技术中,受精卵是在体外培养后现成胚胎,再移植到女性的子宫中着床和发育的,B 正确。 C.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克隆、出芽生殖等)。试管婴儿 是通过将精子和卵细胞在体外结合(受精),形成受精卵并发育成胚胎后再移植到子宫中,属于有性生殖,C 错误。 D.自然受孕时,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D 正确。故选 C。3.B【分析】血液流经各器官后,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一般变化是:①当血液流过肾脏后,尿素减少,流过其他各器官后, 尿素等废物增加;②当血液流过肺后(肺循环)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二氧化碳增加,氧 气减少;③当血液流过小肠后,营养物质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营养物质减少。图中甲是动脉血管,乙是某器官,丙是静脉血管。【详解】A.如果器官乙代表小肠,则甲是肠动脉,丙是肠静脉。由于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内含有 肠液、胰液,可以把蛋白质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后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因此血液经过小肠后,氨基酸含量都会增多。 因此乙为小肠,该物质为氨基酸,故 A 不符合题意。 B.脑部的组织细胞内进行呼吸作用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血液流经脑部后,葡萄糖含量减少。因此乙为 大脑,该物质不是葡萄糖,故 B 符合题意。 C.血液流经肾脏时,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增加的,因此乙为肾脏, 该物质为二氧化碳,故 C 不符合题意。 D.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后,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 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乙为肺,该物质为氧气,故 D 不 符合题意。故选 B。4.C【分析】图中①表示种子的萌发过程,②表示幼苗的生长过程,③表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详解】A.①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旺盛,会分解自身储存的有机物为萌发提供能量,且此时幼苗尚未长出绿叶,无法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种子内的有机物会逐渐减少,故 A 错误。B.②表示幼苗的生长过程,根的结构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根毛区),其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增大了吸收面积;而分生区的主要功能是分裂产生新细胞,使根的细胞数量增加,故 B 错误。C.被子植物的特征是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玉米的籽粒实际上是果实(果皮与种皮紧密结合),其种子被果 皮包裹,因此玉米属于被子植物,故 C 正确。 D.玉米是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胚乳中,子叶的作用是将胚乳中的营养转运给胚根、胚芽和胚轴,而非自身储存营养。因此,促进种子萌发(①过程)的营养来自胚乳,故 D 错误。故选 C。5.B【分析】(1)肾小球的血液循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都连接肾小球,且都流动脉血,因为肾小球处只进行滤 过作用,没有气体交换,血液成分没有发生本质变化。(2)组织处的气体交换: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 生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所以经过组织处毛细血管后,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 量升高。(3)肺泡处的气体交换:当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 入肺泡,所以经过肺泡处毛细血管后,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氧气含量升高,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详解】A.若 b 为肾小球,a 是入球小动脉,c 是出球小动脉,肾小球处只进行滤过作用,没有气体交换,所以 a和 c 内都流动脉血,A 正确。B.若 b 为脑部的毛细血管,当血液流经脑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脑组织细胞,所以 a(动脉)内 氧气的含量比 c(静脉)内高,而不是 a 内氧气含量比 c 内低,B 错误。C.若 b 为肺泡外毛细血管,血液流经此处时,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所以 a(肺动脉)内二氧化碳含量比 c(肺 静脉)内高,C 正确。D.若 b 为小肠内毛细血管,血液流经小肠时,氧气扩散进入小肠组织细胞,所以 a(动脉)内氧气含量比 c(静脉) 内高,D 正确。故选 B。6.B【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的预 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详解】A.口罩可以阻挡病原体通过飞沫等方式传播,减少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人群的机会。故出门戴口 罩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 不符合题意。 B.进校园时测量体温目的是及时发现体温异常的学生,而体温异常可能是感染传染病的一个表现,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尽早发现潜在的传染源,从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观察、诊断和隔离等处理,属于控制传染源,B 符合题意。 C.加强体育锻炼属于保护易感人群。通过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使易感人群 不易感染传染病,C 不符合题意。 D.消灭蚊蝇,保持环境卫生属于切断传播途径。蚊蝇是许多传染病的传播媒介,消灭蚊蝇可以减少病原体通过蚊 蝇传播的机会;保持环境卫生也能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生存和传播,从而防止传染病的传播,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7.C【分析】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 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 出来。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 成是杂合体。【详解】题干信息提到“用高茎豌豆杂交,子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根据“无中生有,有为隐性”可以判断出,高茎 为显性性状,矮茎为隐性性状,同时可以得到亲本的高茎全部都是杂合子(如果高茎有一方为纯合子,后代不会出 现矮茎的植株),若用 B 表示显性基因,用 b 表示隐性基因,可以得到如下所示的遗传图解:。 由图解可知,高茎和矮茎的理论数量之比为 3:1,根据题干可知,矮茎豌豆有 80 株,所以理论上子代高茎豌豆的数量=80÷3=240(株),故 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8.B【分析】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详解】A.鸡的玫瑰冠与单冠是鸡的鸡冠这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A 不符合题意。 B.短毛描述的是毛的长度,直毛描述的是毛的形状,是狗的不同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 符合题意。 C.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是人的眼皮这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C 不符合题意。 D.番茄的红果与黄果是番茄果实颜色这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9.C【分析】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无性生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如植物中的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等繁殖方式。【详解】A.扦插是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在适宜的温度下,不久,枝条下部长 出不定根,上部发芽,最后长成一个新个体。扦插只能繁殖出与母本相同的品种,不能让一棵树上结出多种水果, A 不符合题意。 B.分根是将植物的根、茎基部长出的小分枝与母株相连的地方切断,然后分别栽植,使之长成独立的新植株的繁 殖方法。分根繁殖也只能得到与母本相同的品种,无法实现一棵树上结多种水果,B 不符合题意。 C.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 能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通过嫁接技术,可以将沙糖桔、粑粑柑、柚子等不同水果的枝条或芽接到同一棵果树上, 使其在这棵果树上生长、结果,从而出现一棵树上结出多种水果的现象,C 符合题意。 D.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生殖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 的技术手段。组织培养主要用于快速繁殖优良品种、培育无病毒植株等,不能使一棵树上结出多种不同的水果,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10.B【分析】蝗虫属于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要经过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 习性差别不明显。 蚊子属于完全变态发育,一生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别明 显。【详解】根据题意“螳螂虫体成熟前后形态和生活习性较为相似”可知,螳螂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受精卵、若虫和成虫 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故其发育过程不包括蛹,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11.B【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的多样性。【详解】A.基因的多样性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 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分布在我国的裸子植物,有 100 多种是我国特 有的,不是体现的基因的多样性,故 A 不符合题意。 B.物种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分布在我国的裸子植物,有 100 多种是我国特有的,如银杏、 银杉、金钱松、水杉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的多样性,故 B 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指的是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多样性。题目中没有涉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故 C 不符合题意。 D.种群的多样性通常指的是同一物种在不同地理区域形成的种群之间的差异。题目中也没有提及种群的多样性,并且种群的多样性并不是生物多样性的标准内涵,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12.D【分析】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细胞生物中,根据细胞的数 目可以把生物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是单细胞生物,整个身体由许多细 胞构成的生物是多细胞生物。【详解】A.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通过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以及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是环节动 物,它的整个身体由许多细胞构成,属于多细胞生物,故 A 不符合题意。 B.蜗牛的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和贝壳,是软体动物,它的整个身体由许多细胞构成,属于多细胞生物,故 B 不符 合题意。 C.蝗虫的身体分节、分部,并且足、触角等附肢也分节,身体外面有外骨骼,是节肢动物,它的整个身体由许多 细胞构成,属于多细胞生物,故 C 不符合题意。 D.草履虫的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能够独立完成摄食、呼吸、排泄、运动、生殖 等生命活动,因此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生物,故 D 符合题意。故选 D。13.A【分析】藻类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无根,有类似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 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都靠孢子繁 殖后代。【详解】A.藻类是一类非常古老且广泛分布的植物类群。它们通过光合作用能够产生大量的氧气,对地球的大气 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据科学研究,大气中约 90%的氧气来自藻类的光合作用,A 正确。 B.苔藓植物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植物,它们没有真正的根,而是有假根来固定植物体。假根并不具备吸收水分和无 机盐的功能,苔藓植物主要依靠其叶片(或称为叶状体)来吸收这些物质,B 错误。 C.蕨类确实有输导组织,这是它们相较于更低等植物类群的一个进步特征。然而,蕨类植物仍然属于孢子植物, 它们的生殖过程(即孢子的产生和萌发)并没有完全摆脱水的限制,C 错误。 D.种子植物是一类能够产生种子的植物类群,它们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能够开花结果的植物类 群,但裸子植物并不具备这一特征。裸子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实包裹,D 错误。故选 A。14.B【分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 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学会用火。【详解】A.能否用火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一个重要能力体现,但不是区分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重要标志。现代类人猿不会主动用火,而人类能熟练掌握用火技术,但这是在直立行走之后逐渐发展出来的能力,A 不符合题意。 B.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主要是臂行,而人类的运动方式是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是进化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区分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重要标志,B 符合题意。 C.现代类人猿也能使用简单工具,比如黑猩猩会用树枝钓取白蚁等,所以能否使用工具不是区分人类和现代类人 猿的关键标志,C 不符合题意。 D.脑容量大小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变化的一个特征,人类脑容量逐渐增大,但脑容量是否达到 1000mL 以上不 是区分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重要标志,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15.B【分析】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 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维生素 C 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在人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促进铁的吸收等。缺乏维生 素 C 可能导致坏血病,表现为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症状。【详解】A.夜盲症是由于维生素 A 缺乏引起的,与维生素 C 无关,A 不符合题意。 B.坏血病是由于维生素 C 缺乏引起的,表现为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症状,B 符合题意。 C.脚气病是由于维生素 B1(硫胺素)缺乏引起的,与维生素 C 无关,C 不符合题意。D.佝偻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 D 缺乏和(或)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的骨骼病变,与维生素 C 无关,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16.A【分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 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 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3)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 形式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详解】A.甲图中,一个枝条保留叶片,另一个枝条去掉叶片,通过对比塑料袋内壁水珠多少,可探究叶是蒸腾 作用的主要器官,A 正确。 B.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中,小烧杯中的液体量应相同,以控制单一变量,B 错误。 C.丙中隔水加热,叶绿素易溶于酒精,不溶于水,酒精能溶解叶绿素,使叶子变成黄白色,C 错误。 D.丁中蜡烛熄灭,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吸收了氧气,但不能证明产生二氧化碳,D 错误。故选 A。17.D【分析】从细胞的结构及功能的角度来看,细胞是除病毒以外,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详解】A.系统是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水绵是植物,也没有系统,A 错误。 B.组织是细胞分化形成的细胞群,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不存在组织,水绵和大熊猫虽然有组织,但组织不是结 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 错误。 C.器官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草履虫没有器官,水绵和大熊猫有器官,但不是结构和功能的 基本单位,C 错误。 D.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 构成;水绵是多细胞藻类植物,大熊猫是多细胞动物,它们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D 正确。故选 D。18.C【分析】镜头分为目镜和物镜两种,目镜无螺纹,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 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两者的乘积。图中,A 低倍目镜,B 高倍目镜;a 低倍物镜,b 高倍物镜。【详解】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由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共同决定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观察到的细胞 数量越少,细胞体积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观察到的细胞数量越多,细胞体积越小。根据题目中 的信息,A 是低倍目镜,B 是高倍目镜;a 是低倍物镜,b 是高倍物镜。因此,A 和 a 组合时的放大倍数最小,视野 最亮,观察到的细胞数量最多,A 错误。B.由于 B 和 b 组合时的放大倍数最大,因此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而 A 和 a 组合时的放大倍数最小,看到的细胞 数量最多,故 B 和 a 组合的放大倍数并不是最大的,B 错误。C.当从低倍镜(A 和 a 组合)直接换成高倍镜(A 和 b 组合)时,由于高倍镜的视野范围更小,可能无法直接观 察到原来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即图 3 中的细胞,C 正确。 D.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像是实物的倒像,即上下颠倒、左右颠倒。因此,如果图 3 视野中发现一气泡,欲将其移 出视野,应该根据气泡在视野中的位置(右下方),反向(左上方)移动装片,D 错误。故选 C。19.D【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 气的过程。(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3)水 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详解】A.甲装置的实验过程中,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的水蒸气会凝结在透明塑料袋内壁上形成小水珠﹐但塑 料袋把花盆全部套上,因此这些小水珠可能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也可能来自花盆土壤的蒸发,A 错误。 B.乙装置中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气,所以燃烧的蜡烛熄灭,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 气,B 错误。 C.植物光照进行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从而产生二氧化碳。光照条件下,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光合作用利用了,所以,丙装置用手挤压塑料瓶,烧杯中澄清的石灰水可能不会变浑浊,C 错 误。D.丁装置中,Ⅰ为表示光合作用的曲线,产生的有机物为 a 部分, Ⅱ为呼吸作用曲线,分解的有机物为 b+c 部分。 植物如果能正常生长,说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a 部分>b+c 部分,即,a>b+c, D 正确。故选 D。20.B【分析】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吸水,把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运给胚根、胚轴、胚芽;胚根发育,首先突破种皮, 形成根;胚轴伸长;④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在传粉和受精以后,花的大部分结构凋落,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 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图中①代表种子萌发,②代表植株生长,③代表花,④代表果实。【详解】A.①种子萌发时,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故 A 正确。B.蒸腾作用能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以及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但不能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过程,与细胞呼吸等有关,故 B 错误。 C.受精完成后,花的子房继续发育成果实,图中③花受精后,子房发育成④果实,故 C 正确。 D.胚珠发育成种子,一个胚珠发育成一粒种子,若④果实中有 100 粒种子,则③的雌蕊中至少有 100 枚胚珠,故 D 正确。 故选 B。21.(1)石斛多糖(DOP)能不能降低血糖浓度(2)禁食(3) 服用物质 甲组 4g 石斛多糖(DOP) 保持变量唯一/控制单一变量(4) 石斛多糖能降低血糖浓度,且降糖效果要优于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石斛多糖降糖效果要优于降糖药物二甲双 胍 提高(5)B【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 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 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详解】(1)题干中提到“为探究石斛多糖(DOP)的降血糖效果”,因此实验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石斛多糖是否具有 降血糖的作用。为此,实验中选取了患糖尿病的小鼠,并将其分为三组,分别服用清水、未知物质(推测为石斛多 糖)和二甲双胍(降糖药物),通过测量空腹血糖变化来评估不同物质的降血糖效果。(2)为防止食物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实验前一段时间小鼠应禁食。禁食可以确保小鼠的血糖水平不受食物摄入 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实验物质的降血糖效果。(3)该实验研究的变量是服用物质。本实验中对照组的组别是甲组。根据实验的目的,乙组小鼠应服用石斛多糖(DOP)。用于实验的小鼠长势、品种需一致,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实验结果表明:石斛多糖(DOP)具有降血糖效果。推测 DOP 的作用原理是使胰岛素浓度增加,从而使血糖 下降。(5)根据实验数据,结合图表,丙组服用的是二甲双胍(降糖药物),其血糖变化量为“-”,表明血糖有所下降。 因此,丙组对应的曲线应位于中间位置,即 B。22.(1)控制单一变量(2)样本数量过少,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3)B(4) 缓释胶囊 视网膜【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 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2)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详解】(1)对照实验的原则是单一变量,本实验的变量是布洛芬药品类型,除变量不同之外,其他条件如品牌、 布洛芬药品的剂量和小鼠的大小都一样,目的是保持单一变量。(2)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 验结果。使用 2 只小鼠不够严谨,原因是样本数量过少,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3)A.上午 8:00 服药,根据题干曲线图可知,甲组服药 4h 后(12:00),血药浓度最高,A 正确。B.上午 8:00 服药,乙组在 16:00 时,血药的浓度仍然不低于 8.5μg·mL 1 的有效浓度。所以,若需再次服药, 乙组应间隔:16-8=8h,B 错误。 C.根据题干曲线图可知,甲曲线的血药的浓度首先到达有效浓度。可见,服药后,片剂开始发挥药效的时间更早, C 正确。 D.根据题干曲线图可知,乙曲线血药浓度位于有效浓度的时间跨度更多。这说明:服药后,缓释胶囊的药效持续 时间更长,D 正确。故选 B。(4)由实验结果可知,服用布洛芬片剂的甲组的血药浓度过高,会产生副作用;服用相同剂量的布洛芬缓释胶囊 的乙组血药浓度较低,且达到发挥药效的最低血药浓度,因此,更推荐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眼球中的视网膜,为 一层柔软而透明的膜,紧贴在脉络膜内面,有感受光刺激的作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够把物体的色彩、亮度等 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药品说明书”上的文字在眼球的视网膜形成物像。23.(1) 可 bb(2) XY 50%(3) 胎生、哺乳 鸟【分析】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详解】(1)因为黑白相间毛发是由基因突变引起,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所以属于可遗传变异。 已知黑白相间是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所以控制三只小白虎黑白相间毛发颜色的基因组成是 bb。(2)人类男性性染色体组成为 XY,东北虎性别决定与人类相似,且三只小白虎为雄性,所以性染色体组成是 XY。 小白虎基因组成是 bb,棕黑相间雌性东北虎基因 Bb,它们交配产生后代的基因组合为 Bb(棕黑相间)和 bb(黑白 相间)两种情况,各占 50%,所以生出正常棕黑相间东北虎的概率是 50%,遗传图解如下:(3)东北虎属于哺乳动物,其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胎生、哺乳。 在脊椎动物中,体温恒定的除了哺乳类,还有鸟类。24.(1)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2)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黑鱼 增加了生物种类(3) 光合作用 分解者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 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详解】(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该湿地公园是一个完整 的生态系统,理由它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两部分组成。图一中水生植物为生产者,其他动物为消费者,所以 若图一 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2)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吃与被吃关系,就形成了食物链,图中该净化过程有关的食物链是:草→食草 鱼→野鸭。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 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 能力就小。生态浮床和投放肉食性鱼类提高了该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加了生物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复杂了。(3)藻类进行光合作用需要阳光,浮床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使其生长受限。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 它们能够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在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菌的基本结构有最外层细 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的细菌有长长的鞭毛,有的在细胞壁外面还有较厚的荚膜,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真菌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所以构成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在结构上最明显的区别是有 无成形的细胞核。25.(1) 生物影响环境 分解者/细菌、真菌(2) 竞争 减少农药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等(3)自动调节/自我调节(4)稗→食草害虫→河蟹【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 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 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 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详解】(1)“河蟹能改善稻田土质,增加土壤肥力”这一事实描述了河蟹对稻田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即河蟹通过 其活动和行为改变了稻田的土壤环境,使其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这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河蟹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被土壤中的分解者(如细菌、真菌等)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这些无机物 可以被水稻的根系吸收利用,从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2)河蟹与食草害虫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河蟹捕食食草害虫,这是捕食关系;二是河蟹和食草 害虫都取食水中的杂草,这是竞争关系。 传统的水稻种植中,为了防治虫害,农民常常使用农药,但农药的使用会带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而“稻蟹 共生”生态养殖模式则通过河蟹的自然捕食行为减少了害虫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故与喷施农药相比,“稻 蟹共生”生态养殖模式的优点是:能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同时河蟹品质高,安全性有保障,提高经济 效益等。(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其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 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在“稻蟹共生”种养模式中,由于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增加,食物链和食物网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其自动调节能力相对于单一水稻种植模式有所提高。(4)在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食物链的书写规则是: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 营养级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在“阳光←稗←食草害虫←河蟹”中,阳光是非生物成分,不能作为食物链的起点;箭头方向应该从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更改之后为“稗→食草害虫→河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