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常考选择题50练(解题指导+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常考选择题50练(解题指导+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常考选择题50练(解题指导+专项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情境选择题在近年来历史中经常出现,它通过史料、故事、图片等构筑起具体生动的特定历史情境,将历史知识融入其中,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进入出题人设置营造的历史情境,从中提炼出历史的有效信息,如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并把这些信息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理解。然后以题目设问为线索,形成自己的主观认知,再参照备选项进行辨析,剔除违背历史事实或不符合题意的错误选项,探寻到能合理解释历史情境的正确选项。
新课程下多数选择题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题眼”是最为关键的。所谓的“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一句话。
第一步,审题干,抓准“题眼”。首先应弄清题干的主旨,明确关键语句,再分析这个关键语句的特殊性,界定解答方向。
第二步,根据题干中的“题眼”,分析选项,判断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题眼”要求,是否与“题眼”有必然的联系。
第三步,验证结论。根据“题眼”与正确选项相互印证,再结合试题和所学知识验证答案。
(1)时间排除法:这是排除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即题目有明确时间或隐含时间信息的,首先确定此时间是否对解题有帮助,如果有,则考虑利用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备选项所述内容是否符合题干的时间限制。
(2)绝对词语排除法:即备选项中有过于绝对的说法(如全部、都、完全、彻底和均等字眼)一般是错误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含有“彻底”这样字眼的选项都是错误的,而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后再决定是否排除。
(3)说法错误排除法:即备选项本身的表述有明显错误,与史实或历史基本常识不符合或不完全相符的(做否定型选择题除外),这些备选项也可以排除。
(4)无关选项排除法:此类题目,需要排除的选项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境下不符合题干意思。
1.忽视题干所给的时间(时期)或者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匆忙答题。
2.概念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比如:不能准确区主要原因(可能是内因)和根本原因(一定是内因);不能区分现象与本质;不能区分整体与部分等。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缺乏时空观念,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4.历史事件因果关系混淆。
5.盲目墨守“成”规,拘泥于教材,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选择题(共50小题)
1.在美国学者麦克 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不属于隋文帝功绩的是(  )
A.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B.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C.开创了“开皇之治”
D.创立三省六部制
2.对联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和艺术瑰宝。以下对联“起涿郡舳(zhú)舻(lú)相继千帆竞,达余杭物货骈(pián)阗(tián)万业兴”评价的水利工程(  )
A.便利了元朝南粮北运 B.沟通了湘江漓江水系
C.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D.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3.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隋朝历史大事件年代尺,但有一处没有完成。图中“?”处应该填写(  )
A.定都长安 B.统一全国 C.营建东都 D.远征辽东
4.《旧唐书》抨击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也有史学家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能为后者的结论提供佐证的是武则天(  )
A.打击敌对官僚和贵族
B.朝政日趋腐败,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C.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D.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5.《哈佛中国史》是一套六卷本的丛书,记述了从秦到清的中国历史,六卷分为“秦汉、南北朝、唐朝、两宋、元与明、清朝”。结合所学指出以下哪一卷是记述唐朝历史的(  )
A.《早期中华帝国》 B.《分裂的帝国》
C.《世界性的帝国》 D.《最后的中华帝国》
6.唐玄宗时代,不仅每年按时祭祀黄河,更开启了不定期派遣使者特别祭祀的风气。据统计,玄宗时至少进行了13次遣使特别祭祀,分别是为了丰年报谢、祈晴报谢、蛮夷款服、南郊大赦、四海册封等。唐玄宗多次祭祀黄河意在(  )
A.增强国家凝聚力 B.宣扬皇权至高无上
C.引领习俗新风 D.探索治理水患途径
7.《唐律疏议》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大唐六典》要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主要表明唐朝(  )
A.统治者重视法治刑法严酷
B.商业活动有严格时间限制
C.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D.商业经营场所有明确界限
8.《全球通史》中指出:“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和各种中亚人……唐朝统治下的中国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这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B.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9.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反映出五代十国的实质是(  )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
C.唐朝时期武将掌权的危害
D.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10.如表内容表明,五代十国实质上是(  )
朝代 开国君主
后梁 朱温(前宣武军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前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璃(前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前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前天雄节度使)
A.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B.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C.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 D.豪强地主的初步崛起
11.贞观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世勣、柴绍、薛万彻,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李靖出奇制胜,大败突厥,颉利逃窜,降其部众五万余人。颉利可汗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东突厥灭亡,各酋长及子嗣继位者接受唐廷册封,“西北诸蕃,咸请上(太宗)尊号为天可汗”。材料反映唐与突厥的关系是(  )
A.势均力敌 B.和平友好 C.水火不容 D.先战后和
12.“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上述内容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  )
A.加强了唐朝对西藏的管辖
B.显示了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C.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为研究吐蕃社会发展提供资料
13.贞观21年,西北各少数民族修筑了一条通往长安的“参天可汗道”,沿途设置68个驿站,以供往来使者食宿和马匹,“是时,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材料能直接反映(  )
A.唐朝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B.唐朝时周边少数民族没有矛盾
C.和亲政策增进我国各民族交往
D.唐朝时周边少数民族悉数归附
14.据如表两则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出(  )
在吐鲁番等地发现少数民族12岁小学生卜天寿于景龙四年(710年)抄写的《论语郑氏注》,以及《史记》《汉书》《神农本草》等书的残纸。 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敦化近郊发现的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的《贞惠公主墓碑》,从碑制形式到碑文文体,完全与中原地区相同。
A.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
B.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C.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唐文化对周边各族富有吸引力
15.7﹣9世纪,日本朝廷多次向唐朝派遣使团,并指派专门的官员担任团长。在唐期间,遣唐使们学习了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并将它们带回日本。日本此举(  )
A.体现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B.消除了中日交流的障碍
C.提高了幕府统治的权威
D.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16.如图为玄奘西行路线图,据图可知(  )
A.玄奘西行促进了欧亚非文化交流
B.玄奘有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C.玄奘完全按照丝绸之路路线行走
D.中国与天竺的交往从唐朝才开始
17.如图是敦煌发现的唐代艺术品《金刚经》,请你根据所学,判断《金刚经》的文字采用了当时何种印刷技术(  )
A.活字印刷 B.雕版印刷 C.套版印刷 D.激光印刷
18.绘画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直观表现。赏析两幅绘画作品,从中可以得出二者在技艺上(  )
《女史箴图》(局部) 作者:顾恺之(东晋) 作品风格:线条优美活泼,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以形写神,用笔细劲连绵,富有个性。 《送子天王图》(局部) 作者:吴道子(唐) 作品风格:吸收顾恺之的画风,注重线条,笔法简练;又改革传统线描法,融入晕染法的立体效果,颇有动感。
A.生动描绘了宫廷女官的生活
B.表现出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C.细腻表现了开放的社会风气
D.借鉴西方绘画的创作手法
19.据统计,《唐百家诗选》中近百分之九十的诗人都参加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者占入选诗人的百分之七十。以诗取士的产生,促使着唐人学习创作诗歌。据此可知,出现唐诗繁荣的政治因素是(  )
A.尊崇儒术的影响 B.科举制度的促进
C.重文轻武的推行 D.八股取士的实施
20.下面是张晓同学做的课堂学习笔记。依据笔记判断,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
目的: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措施:①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武将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影响:①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兵变政移的情况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
A.诸侯争霸 B.尊崇儒术 C.藩镇割据 D.重文轻武
21.物理学科中的“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李华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借用该理论绘制了如图示意图。钟摆在10世纪中后期向右摆动的原因是(  )
A.唐朝在地方增设节度使
B.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D.朱元璋设立五军都督府
22.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23.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宋太宗在公元977年后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贸易比较发达。元灭宋前,双方也于边境设榷场贸易。从材料中获得的信息是(  )
A.榷场是在澶渊之盟之后建立起来的
B.澶渊之盟促进宋辽百余年的和平相处
C.南宋与金在榷场的贸易要高于北宋与辽
D.榷场设立促进了民族政权边境贸易
24.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人们休养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发老迈的人,都不识打仗的武器了)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25.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中有人,有景,有时,有事”,“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中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B.“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
C.“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
26.元朝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设置行省,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并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在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军政事务。这表明元朝(  )
A.民族关系平等团结 B.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C.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D.地方治理因地制宜
27.元朝时回回人一般是指从西亚过来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据记载,元朝设置回回司天监,该机构的职责包括领导回回人进行天文观测,并推算历法。它的发展标志着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材料中表明元朝时期(  )
A.中国天文学已是世界最高水平
B.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到鼎盛时期
C.中外交流促进中国天文学发展
D.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28.《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表明元代(  )
A.开辟了丝绸之路 B.建立了驿站
C.开通了大运河 D.修筑了长城
29.对如图文学家南北分布演变趋势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A.南方完全没有战乱 B.北方废除科举取士
C.历代坚持重文轻武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0.有学者描写宋代泉州:“出自阿拉伯半岛到婆罗洲一线的珍珠、香料、棉布、胡椒、珍稀木材、海货以及舶来的食物与药品(比如海参与燕窝)纷至沓来;陶瓷、丝织品、钱币和其他金属制品流溢而出。”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推动榷场贸易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
D.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1.宋元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这一时期交流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外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畅通
B.政府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C.新航路开辟密切了各大洲之间联系
D.西方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扩张
32.据《中华印刷通史》记载:北宋时期“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他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由此可见,当时印刷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是(  )
A.政府重视 B.经济繁荣 C.社会安定 D.技术进步
33.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按节气来定月份;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的取名源自“敬授民时”,指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这表明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目的在于(  )
A.理论创新 B.服务生产 C.巩固统治 D.方便祭祀
34.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传统的科学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  )
①曲辕犁的广泛应用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④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5.宋朝将中枢机构运行改为行政、军事和财政三权分属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也大刀阔斧地对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下手……至此,历史上的君权和相权合二为一,皇帝兼理丞相职务。两朝的政治改革均旨在(  )
A.精兵简政 B.维护统一 C.削弱地方 D.加强皇权
36.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基本价值的认同。下列图片说明了明清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特征是(  )
A.儒学的独尊和完善 B.尊师重教的风气
C.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D.皇权的不断强化
37.明朝许多精于此道的人虽然通过了考试,却成了“不识古今传国之世次,不知当世州郡之名、兵马财赋之数者”。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闭关锁国的弊端 B.设立锦衣卫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大兴文字狱
38.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但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事件,中外冲突升级。从“友好往来”到“冲突升级”的变化,说明了是明朝(  )
A.外交从开放走向闭关 B.国力由强盛走向衰弱
C.明朝的皇权不断强化 D.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39.戚继光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些诗句的创作背景主要是(  )
A.沿海地区倭寇猖蹶
B.葡萄牙攫取了澳门居住权
C.满洲兴起清兵入关
D.荷兰殖民者强行占据台湾
40.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李自成针对以上现象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A.严明军纪,不许妄杀 B.均田免赋,发放钱粮
C.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D.攻占北京,北拒满洲
41.如图为某同学对“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部分内容所作的导图式笔记。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甲——设西域都护 B.乙——雅克萨之战
C.丙——设大都督府 D.丁——设驻藏大臣
42.下列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为(  )
A.签订《尼布楚条约》 B.设置台湾府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设立军机处
43.如表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
明朝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明末清初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清朝 康熙帝 雅克萨之战 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A.抵御少数民族 B.开展友好交流
C.反抗外来侵略 D.进行边疆治理
44.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军机大臣被召见时,太监也不能在旁边;军机处的差役则挑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少年担任。其根源是为了保证(  )
A.决策的科学民主 B.选官的公平公正
C.理政的高效精准 D.皇权的至高无上
45.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46.位于江浙交界的盛泽镇在明初只有50多户,因海外丝绸贸易发展,到了清朝从事丝织业的不下万户,受雇于机坊的就达数千之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南方商品经济发达 B.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C.经济重心正在南移 D.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47.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
A.造船技术发达 B.海防意识增强
C.海外贸易兴盛 D.远洋航行开启
48.《本草纲目》不仅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与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如下图),还建立了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药物纲目体系,使我国中药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据此可知,《本草纲目》的特点是(  )
A.实用性、科学性 B.文学性、艺术性
C.理论性、绝对性 D.总结性、灵活性
49.厉慎思同学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城市历史沿革”调查活动时,搜集到如图所示某城市的历史信息。据此判断,他调查的城市是(  )
●明成祖朱棣开始大规模营建 ●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整个平面呈“凸”字形 ●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A.西安 B.洛阳 C.开封 D.北京
50.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充分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
B.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
C.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
D.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5/5/23 19:51:25;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第1页(共1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常考选择题50练(解题指导+专项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情境选择题在近年来历史中经常出现,它通过史料、故事、图片等构筑起具体生动的特定历史情境,将历史知识融入其中,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进入出题人设置营造的历史情境,从中提炼出历史的有效信息,如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并把这些信息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理解。然后以题目设问为线索,形成自己的主观认知,再参照备选项进行辨析,剔除违背历史事实或不符合题意的错误选项,探寻到能合理解释历史情境的正确选项。
新课程下多数选择题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题眼”是最为关键的。所谓的“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一句话。
第一步,审题干,抓准“题眼”。首先应弄清题干的主旨,明确关键语句,再分析这个关键语句的特殊性,界定解答方向。
第二步,根据题干中的“题眼”,分析选项,判断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题眼”要求,是否与“题眼”有必然的联系。
第三步,验证结论。根据“题眼”与正确选项相互印证,再结合试题和所学知识验证答案。
(1)时间排除法:这是排除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即题目有明确时间或隐含时间信息的,首先确定此时间是否对解题有帮助,如果有,则考虑利用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备选项所述内容是否符合题干的时间限制。
(2)绝对词语排除法:即备选项中有过于绝对的说法(如全部、都、完全、彻底和均等字眼)一般是错误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含有“彻底”这样字眼的选项都是错误的,而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后再决定是否排除。
(3)说法错误排除法:即备选项本身的表述有明显错误,与史实或历史基本常识不符合或不完全相符的(做否定型选择题除外),这些备选项也可以排除。
(4)无关选项排除法:此类题目,需要排除的选项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境下不符合题干意思。
1.忽视题干所给的时间(时期)或者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匆忙答题。
2.概念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比如:不能准确区主要原因(可能是内因)和根本原因(一定是内因);不能区分现象与本质;不能区分整体与部分等。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缺乏时空观念,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4.历史事件因果关系混淆。
5.盲目墨守“成”规,拘泥于教材,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选择题(共50小题)
1.在美国学者麦克 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不属于隋文帝功绩的是(  )
A.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B.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C.开创了“开皇之治”
D.创立三省六部制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文帝的统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B项不属于隋文帝的功绩,但符合题意,选择B项;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隋统一后,隋文帝创立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他统治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史称“开皇之治”。综上所述,ACD都属于隋文帝的功绩,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文帝的统治。
2.对联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和艺术瑰宝。以下对联“起涿郡舳(zhú)舻(lú)相继千帆竞,达余杭物货骈(pián)阗(tián)万业兴”评价的水利工程(  )
A.便利了元朝南粮北运 B.沟通了湘江漓江水系
C.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D.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起涿郡舳舻相继千帆竞”描绘了从涿郡出发的船队首尾相接、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达余杭物货骈阗万业兴”展现了抵达余杭(今杭州)时货物堆积如山、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对联评价的水利工程是隋朝大运河,在当时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故D符合题意;便利了元朝南粮北运是指元朝时期的大运河,排除A;沟通湘江漓江水系指的是灵渠,排除B;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指的是都江堰,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评价的水利工程是隋朝大运河,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3.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隋朝历史大事件年代尺,但有一处没有完成。图中“?”处应该填写(  )
A.定都长安 B.统一全国 C.营建东都 D.远征辽东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的统一,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由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B项正确;隋朝定都长安在581年,排除A项;隋朝统一是在隋文帝统治时期;隋炀帝时期,营建东都和远征辽东都洛阳,排除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的统一。
4.《旧唐书》抨击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也有史学家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能为后者的结论提供佐证的是武则天(  )
A.打击敌对官僚和贵族
B.朝政日趋腐败,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C.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D.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女皇武则天,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武周政权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打击官僚贵族属于政治斗争,与人民直接利益关联较小,故A项错误;
武则天时期朝政日趋腐败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是唐玄宗,故C项错误;
据题干“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和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在位期间推行重视农业、减轻赋税、鼓励生产,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后续“开元盛世”奠定基础,这符合人民利益的改善,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女皇武则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哈佛中国史》是一套六卷本的丛书,记述了从秦到清的中国历史,六卷分为“秦汉、南北朝、唐朝、两宋、元与明、清朝”。结合所学指出以下哪一卷是记述唐朝历史的(  )
A.《早期中华帝国》 B.《分裂的帝国》
C.《世界性的帝国》 D.《最后的中华帝国》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建立的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中外交往频繁,很多外国人到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长安城是国际性的大都会,因此世界性的帝国应该是唐朝,C符合题意;秦汉时期属于早期中华帝国时期,排除A;唐朝是统一的王朝,与“分裂”不符,排除B;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应《最后的中华帝国》,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唐玄宗时代,不仅每年按时祭祀黄河,更开启了不定期派遣使者特别祭祀的风气。据统计,玄宗时至少进行了13次遣使特别祭祀,分别是为了丰年报谢、祈晴报谢、蛮夷款服、南郊大赦、四海册封等。唐玄宗多次祭祀黄河意在(  )
A.增强国家凝聚力 B.宣扬皇权至高无上
C.引领习俗新风 D.探索治理水患途径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加强中央集权,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黄河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代表着整个国家和民族。唐玄宗通过祭祀黄河,并且在有丰年报谢、蛮夷款服、四海册封等国家层面重要事件时进行祭祀,这种行为可以让民众感受到国家对自然、对国家大事的重视。以黄河祭祀为纽带,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民众在心理上联系起来,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国家凝聚力,A项符合题意。题干中祭祀黄河更多是与国家大事相关联,并非单纯强调皇权至高无上。祭祀黄河的各种事由并非围绕凸显皇权独尊的主题展开,排除B项。祭祀黄河背后与国家的诸多重要事项相关,引领习俗新风并非核心意图,排除C项。题干中祭祀黄河的事由里并没有涉及探索治理水患途径的相关内容,祭祀主要是出于对国家大事的纪念、祈愿等目的,并非为了探索治理水患,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加强中央集权,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唐律疏议》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大唐六典》要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主要表明唐朝(  )
A.统治者重视法治刑法严酷
B.商业活动有严格时间限制
C.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D.商业经营场所有明确界限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中国古代历代封建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活动始终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材料中唐朝法律规定不准“犯夜”,商业活动要根据鼓、钲发出的信号开展,说明唐朝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不能体现刑法严酷,排除A项;鼓、钲为商业活动开始和结束时的敲击警示工具,非主要的经商工具,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时间限制,不是空间限制,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全球通史》中指出:“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和各种中亚人……唐朝统治下的中国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这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B.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商业的繁荣。
【解答】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指的是国家形成的初期阶段,这与唐朝的历史时期不符,唐朝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封建国家,排除A项。
B.题干描述的是长安城的繁荣和开放,并未强调社会的动荡与变革,排除B项。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指的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统一,如秦朝的统一,题干主要描述的是唐朝的开放和繁荣,并未直接涉及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排除C项。
D.据题干“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和各种中亚人……唐朝统治下的中国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开放的景象,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商业的繁荣相关知识。
9.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反映出五代十国的实质是(  )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
C.唐朝时期武将掌权的危害
D.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五代十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 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为图霸业,各政权征战不休,人民备受战乱和分裂之苦,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武将专权、藩镇割据,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不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排除A项;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B项;材料涉及武将权力过大的危害,但是这并不是五代十国的实质,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五代十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五代十国时期的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10.如表内容表明,五代十国实质上是(  )
朝代 开国君主
后梁 朱温(前宣武军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前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璃(前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前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前天雄节度使)
A.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B.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C.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 D.豪强地主的初步崛起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五代十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B项正确;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均为节度使,故其不属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同时也不属于皇族内部的权力争斗及豪强地主势力,排除A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五代十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属于历史解释的是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11.贞观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世勣、柴绍、薛万彻,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李靖出奇制胜,大败突厥,颉利逃窜,降其部众五万余人。颉利可汗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东突厥灭亡,各酋长及子嗣继位者接受唐廷册封,“西北诸蕃,咸请上(太宗)尊号为天可汗”。材料反映唐与突厥的关系是(  )
A.势均力敌 B.和平友好 C.水火不容 D.先战后和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交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材料“贞观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世勣、柴绍、薛万彻,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可知,这是战争方式,据材料“各酋长及子嗣继位者接受唐廷册封”可知,这是和平方式,因此,唐与突厥的关系是先战后和,D项正确;势均力敌与材料“李靖出奇制胜,大败突厥”不符,排除A项;和平友好与材料“李靖出奇制胜,大败突厥”不符,排除B项;水火不容与材料“各酋长及子嗣继位者接受唐廷册封”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交往,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2.“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上述内容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  )
A.加强了唐朝对西藏的管辖
B.显示了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C.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为研究吐蕃社会发展提供资料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文成公主入藏以及历史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唐朝并没有对西藏加以管辖,唐朝时期西藏尚未纳入中国版图,排除A项;
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整个社会昂扬向上,但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往,排除B项;
根据所学可知,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这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对吐蕃社会产生的影响,为研究吐蕃社会发展提供资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成公主入藏以及历史意义。
13.贞观21年,西北各少数民族修筑了一条通往长安的“参天可汗道”,沿途设置68个驿站,以供往来使者食宿和马匹,“是时,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材料能直接反映(  )
A.唐朝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B.唐朝时周边少数民族没有矛盾
C.和亲政策增进我国各民族交往
D.唐朝时周边少数民族悉数归附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可知,唐太宗时,唐朝国力强盛,四夷宾服,再加上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少数民族归心,使得唐朝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故A符合题意;唐朝时周边少数民族没有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唐太宗时期,各个少数民族服膺的主要原因是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而非和亲政策增进我国各民族交往,排除C;“悉数归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能直接反映唐朝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4.据如表两则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出(  )
在吐鲁番等地发现少数民族12岁小学生卜天寿于景龙四年(710年)抄写的《论语郑氏注》,以及《史记》《汉书》《神农本草》等书的残纸。 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敦化近郊发现的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的《贞惠公主墓碑》,从碑制形式到碑文文体,完全与中原地区相同。
A.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
B.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C.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唐文化对周边各族富有吸引力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在吐鲁番等地发现少数民族12岁小学生卜天寿于景龙四年(710年)抄写的《论语郑氏注》,以及《史记》《汉书》《神农本草》等书的残纸”“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敦化近郊发现的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的《贞惠公主墓碑》,从碑制形式到碑文文体,完全与中原地区相同”可知,材料反映唐朝时期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说明唐文化对周边各族富有吸引力。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排除A;材料反映了中原文化对边疆地区的影响,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B;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表述错误,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唐文化对周边各族富有吸引力。
15.7﹣9世纪,日本朝廷多次向唐朝派遣使团,并指派专门的官员担任团长。在唐期间,遣唐使们学习了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并将它们带回日本。日本此举(  )
A.体现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B.消除了中日交流的障碍
C.提高了幕府统治的权威
D.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遣唐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7﹣9世纪,日本朝廷多次向唐朝派遣使团,并指派专门的官员担任团长。在唐期间,遣唐使们学习了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并将它们带回日本”可知,遣唐使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故A符合题意;遣唐使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不能体现消除了中日交流的障碍,排除B;幕府统治开始于12世纪,排除C;19世纪,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遣唐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遣唐使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16.如图为玄奘西行路线图,据图可知(  )
A.玄奘西行促进了欧亚非文化交流
B.玄奘有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C.玄奘完全按照丝绸之路路线行走
D.中国与天竺的交往从唐朝才开始
【答案】B
【分析】考查玄奘西行的相关知识。
【解答】A.玄奘西行到达的是亚洲的印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往,不是欧非文化交流,排除A项。
B.根据题干信息“玄奘西行路线图”可知,玄奘西行路线长,途径广大的沙漠、隔壁地区,这体现出玄奘有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B项正确。
C.丝绸之路最远到达欧洲,因此“完全按照”说法错误,排除C项。
D.根据“玄奘西行路线图”,并不能推断出中国与天竺的交往是从唐朝开始的,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掌握玄奘西行的相关知识。
17.如图是敦煌发现的唐代艺术品《金刚经》,请你根据所学,判断《金刚经》的文字采用了当时何种印刷技术(  )
A.活字印刷 B.雕版印刷 C.套版印刷 D.激光印刷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雕版印刷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唐朝时,我国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等。目前已经发现若干件唐朝前期的雕版印刷品,说明雕版印刷术至少在唐朝前期已经出现,代表性艺术品就是《金刚经》。故B符合题意;活字印刷出现于北宋,排除A;套版印刷是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彩色印刷术,排除C;激光印刷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雕版印刷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金刚经》的文字采用了雕版印刷术。
18.绘画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直观表现。赏析两幅绘画作品,从中可以得出二者在技艺上(  )
《女史箴图》(局部) 作者:顾恺之(东晋) 作品风格:线条优美活泼,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以形写神,用笔细劲连绵,富有个性。 《送子天王图》(局部) 作者:吴道子(唐) 作品风格:吸收顾恺之的画风,注重线条,笔法简练;又改革传统线描法,融入晕染法的立体效果,颇有动感。
A.生动描绘了宫廷女官的生活
B.表现出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C.细腻表现了开放的社会风气
D.借鉴西方绘画的创作手法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绘画,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A.《女史箴图》生动描绘了宫廷女官的生活,与另一幅《送子天王图》无关,排除A项;
B.根据题干信息“线条优美活泼,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以形写神,用笔细劲连绵,富有个性”和“吸收顾恺之的画风,注重线条,笔法简练;又改革传统线描法,融入晕染法的立体效果,颇有动感”可知,唐朝时期的吴道子吸收的了顾恺之的画风,说明其表现出继承基础上的创新,B项正确;
C.细腻表现了开放的社会风气,符合第二幅画《送子天王图》,排除C项;
D.东晋和唐朝时期,中国并未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以隋唐时期的绘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9.据统计,《唐百家诗选》中近百分之九十的诗人都参加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者占入选诗人的百分之七十。以诗取士的产生,促使着唐人学习创作诗歌。据此可知,出现唐诗繁荣的政治因素是(  )
A.尊崇儒术的影响 B.科举制度的促进
C.重文轻武的推行 D.八股取士的实施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诗,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据题干“以诗取士的产生,促使着唐人学习创作诗歌”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科举制度考查诗歌,促使唐人学习与创作诗歌,推动唐诗繁荣,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尊崇儒术,排除A项;重文轻武并未在唐朝推行,排除C项;八股取士是明朝时期开始实行的,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诗,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20.下面是张晓同学做的课堂学习笔记。依据笔记判断,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
目的: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措施:①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武将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影响:①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兵变政移的情况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
A.诸侯争霸 B.尊崇儒术 C.藩镇割据 D.重文轻武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重文轻武政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从笔记目的“防止武将专横跋扈”来看,宋朝为了吸取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教训,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符合这一目的。措施方面,“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以及“武将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都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在军事用人和指挥方面的体现。影响上,“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也都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影响,D项正确。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与笔记中“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目的、“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等措施以及相关影响均不相符,A项错误。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的举措。其目的是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和笔记中防止武将专权的目的、重文轻武的措施及影响毫无关系,B项错误。藩镇割据是唐朝后期形成的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从中央节制的局面,这与笔记中想要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相反,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重文轻武政策,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1.物理学科中的“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李华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借用该理论绘制了如图示意图。钟摆在10世纪中后期向右摆动的原因是(  )
A.唐朝在地方增设节度使
B.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D.朱元璋设立五军都督府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唐朝在地方增设节度使,导致各地藩镇割据,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当钟摆向右摇摆时指针偏向了文官,这说明文官的权力远远超过了武将,这反映了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B项正确;
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有利于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明朝朱元璋设立五军都督府,削弱了高级武官的军事统帅权,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等知识。
22.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重文轻武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文官在朝廷、地方甚至军队中地位都高于武将,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败多胜少。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宋朝的主要史实。
23.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宋太宗在公元977年后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贸易比较发达。元灭宋前,双方也于边境设榷场贸易。从材料中获得的信息是(  )
A.榷场是在澶渊之盟之后建立起来的
B.澶渊之盟促进宋辽百余年的和平相处
C.南宋与金在榷场的贸易要高于北宋与辽
D.榷场设立促进了民族政权边境贸易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榷场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解答】由材料“宋太宗在公元977年后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可知,榷场是在澶渊之盟之后建立起来的表述错误;澶渊之盟促进宋辽百余年的和平相处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材料中没有南宋与金和北宋与辽榷场的贸易的数字对比,得不出南宋与金在榷场的贸易要高于北宋与辽,排除ABC三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榷场设立促进了民族政权边境贸易,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榷场的相关知识。
24.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人们休养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发老迈的人,都不识打仗的武器了)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答案】B
【分析】本题以“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为切入点,考查澶渊之盟的影响。
【解答】由材料“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可知,这说明了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1005年1月北宋与辽在澶州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和宋金对峙的相关知识。
25.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中有人,有景,有时,有事”,“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中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B.“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
C.“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诗的相关史实。唐朝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解答】A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的是唐朝科举制;B项“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反映的是契丹(辽)的游牧生活;C项“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不思收复中原的腐朽生活,故C符合题意;D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诗的相关史实。
26.元朝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设置行省,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并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在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军政事务。这表明元朝(  )
A.民族关系平等团结 B.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C.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D.地方治理因地制宜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元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元朝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设置行省,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并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在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军政事务”可以看出,元朝在一些地方设置了行省,在西藏和西域则设置了相应的机构,专门治理这些地区。由此可知,元朝针对不同的地方设置了不同的管理机构,即元朝对地方治理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间的关系,排除A项;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标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与题干“元朝”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元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管辖),而不是实施边疆地区自治,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7.元朝时回回人一般是指从西亚过来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据记载,元朝设置回回司天监,该机构的职责包括领导回回人进行天文观测,并推算历法。它的发展标志着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材料中表明元朝时期(  )
A.中国天文学已是世界最高水平
B.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到鼎盛时期
C.中外交流促进中国天文学发展
D.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元朝设置回回司天监,该机构的职责包括领导回回人进行天文观测,并推算历法。它的发展标志着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置回回司天监,进行天文观测,回回人一般是指从西亚过来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因此材料体现出中外交流促进中国天文学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得出中国天文学已是世界最高水平,排除A项;虽然元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鼎盛时期,但材料没有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中描述回回人是外国人,因此不属于民族交融,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元朝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28.《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表明元代(  )
A.开辟了丝绸之路 B.建立了驿站
C.开通了大运河 D.修筑了长城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代建立遍布全国的驿站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元朝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在驿道上设置了许多“急递铺”,这对巩固政权、维护中央集权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保障了人们的旅途畅通和旅行安全。据“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及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元代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元代建立遍布全国的驿站的相关史实。
29.对如图文学家南北分布演变趋势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A.南方完全没有战乱 B.北方废除科举取士
C.历代坚持重文轻武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表格看出,南方文学家数量从隋唐到南宋持续增长,北方文学家数量明显减少。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经济繁荣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为南方文学家的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故D符合题意;南方完全没有战乱过于绝对,排除A;北方没有废除科举取士,排除B;隋唐、辽、金没有坚持重文轻武,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0.有学者描写宋代泉州:“出自阿拉伯半岛到婆罗洲一线的珍珠、香料、棉布、胡椒、珍稀木材、海货以及舶来的食物与药品(比如海参与燕窝)纷至沓来;陶瓷、丝织品、钱币和其他金属制品流溢而出。”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推动榷场贸易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
D.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海上丝绸之路,结合宋代海外贸易发展概况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宋代泉州有来自阿拉伯半岛到婆罗洲一线的各种商品输入,同时也有陶瓷、丝织品等大量商品输出,这充分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兴盛,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C正确。榷场贸易是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在边界设立的贸易场所,材料描述的是泉州与阿拉伯半岛到婆罗洲一线的贸易往来,并非民族政权间的榷场贸易,A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不是宋代,B错误。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且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外贸易,而非经济重心南移,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海上丝绸之路,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1.宋元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这一时期交流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外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畅通
B.政府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C.新航路开辟密切了各大洲之间联系
D.西方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扩张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发展、海陆丝绸之路畅通,使中外物质、科技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密切起来。故A符合题意;驿站建立在国内,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B;新航路开辟发生在15—16世纪,与宋元时期时代不符,排除C;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宋元时期时代不符,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宋元时期交流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中外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畅通。
32.据《中华印刷通史》记载:北宋时期“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他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由此可见,当时印刷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是(  )
A.政府重视 B.经济繁荣 C.社会安定 D.技术进步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印刷业发展。题干描述了北宋时期的刻书情况,指出除国子监外,其他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开展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广泛,包括儒家经典、正史、医书等多种类别,还编印了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这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解答】从“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他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以及刻书内容广泛且由政府推动等信息,可以明显看出政府在印刷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的重视是当时印刷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A项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没有直接提及经济繁荣与印刷业发展之间的关联,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社会安定状况的描述以及其对印刷业发展影响的相关表述,无法得出社会安定是印刷业发展主要推动因素的结论,C项错误。题干重点强调的是政府部门的刻书行为和刻书内容等,没有突出技术进步在印刷业发展中的主要推动作用,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印刷业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按节气来定月份;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的取名源自“敬授民时”,指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这表明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目的在于(  )
A.理论创新 B.服务生产 C.巩固统治 D.方便祭祀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元科技成就,掌握中国古代历法制定的目的。
【解答】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对时令的要求很高。历法可以帮助农民知晓季节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敬授民时”,将历法付与百姓,让他们知晓时令变化,主要是为了方便农民根据季节变化安排农业生产,所以服务生产是中国古代历法制定的目的,B正确;理论创新不是中国古代历法制定的主要目的,A错误;巩固统治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题干中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历法制定与巩固统治之间的紧密联系,C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及历法制定与方便祭祀之间的关系,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元科技成就,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
34.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传统的科学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  )
①曲辕犁的广泛应用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④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科技成就,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唐朝发明曲辕犁并迅速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排除含有①的选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科技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5.宋朝将中枢机构运行改为行政、军事和财政三权分属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也大刀阔斧地对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下手……至此,历史上的君权和相权合二为一,皇帝兼理丞相职务。两朝的政治改革均旨在(  )
A.精兵简政 B.维护统一 C.削弱地方 D.加强皇权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和明朝,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据材料“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也大刀阔斧地对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下手……至此,历史上的君权和相权合二为一,皇帝兼理丞相职务”等可知,宋朝以分权的方式加强皇权,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了皇权,这体现了其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D项正确;宋初实行募兵制,并未精兵简政,排除A项;宋朝没有统一全国,该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皇权的措施,并非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地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宋朝和明朝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36.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基本价值的认同。下列图片说明了明清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特征是(  )
A.儒学的独尊和完善 B.尊师重教的风气
C.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D.皇权的不断强化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强化皇权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北京城、锦衣卫印、南京贡院科举考场、军机处”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统治中心在北京;为了巩固统治,设置了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时期设置了军机处,使皇权达到了顶峰。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儒学的独尊和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尊师重教,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机构日益膨胀,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强化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说明了明清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特征是皇权的不断强化。
37.明朝许多精于此道的人虽然通过了考试,却成了“不识古今传国之世次,不知当世州郡之名、兵马财赋之数者”。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闭关锁国的弊端 B.设立锦衣卫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大兴文字狱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八股取士的影响。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实施八股取士。
【解答】“明朝许多精于此道的人虽然通过了考试,却成了‘不识古今传国之世次,不知当世州郡之名、兵马财赋之数者’”说明明朝通过考试的人却不知历史、地理和军事财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八股取士的实施。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是“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故选:C。
【点评】掌握八股取士的内容和影响。
38.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但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事件,中外冲突升级。从“友好往来”到“冲突升级”的变化,说明了是明朝(  )
A.外交从开放走向闭关 B.国力由强盛走向衰弱
C.明朝的皇权不断强化 D.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和冲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显示了明朝的国力强盛,但是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占据澳门等事件,说明明朝国力由强盛走向衰弱,B项正确;闭关并不是导致中外冲突加剧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皇权强化与明朝中后期出现反侵略斗争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是外部原因,并不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和冲突。
39.戚继光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些诗句的创作背景主要是(  )
A.沿海地区倭寇猖蹶
B.葡萄牙攫取了澳门居住权
C.满洲兴起清兵入关
D.荷兰殖民者强行占据台湾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的戚继光抗倭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解答】根据题干“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可知,材料与戚继光抗倭有关。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的戚继光抗倭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0.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李自成针对以上现象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A.严明军纪,不许妄杀 B.均田免赋,发放钱粮
C.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D.攻占北京,北拒满洲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明代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解答】A.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不符合题意,排除A。
B.据材料“……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可知,反映了明代后期土地兼并问题比较严重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李自成针对土地兼并问题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迎合了广大农民对土地需求的愿望,调动了农民参与起义的积极性。他还规定向贫困民众发放钱粮,因而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故B正确。
C.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
D.1644年,李自成率军北伐,攻取明朝都城北京,大明王朝灭亡。大顺军占据北京后,招降了原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但吴三桂不久后反叛大顺,李自成御驾亲征山海关,在决定天下形势的山海关大战中,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勾结并引导清军主力入关,袭击大顺军,大顺军因腹背受敌而战败。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明代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识记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41.如图为某同学对“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部分内容所作的导图式笔记。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甲——设西域都护 B.乙——雅克萨之战
C.丙——设大都督府 D.丁——设驻藏大臣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克萨之战,掌握清朝加强边疆管辖的措施。
【解答】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他们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为了保卫祖国疆土。1685年、1686年,康熙帝亲自率领清军,在东北雅克萨两次大败沙俄侵略者。康熙帝夺回雅克萨,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被击毙,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问题,B项正确;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排除A项;明代,设大都督府,统领天下兵马。后来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排除C项;清朝设驻藏大臣管辖西藏地区,与丁是东南地区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雅克萨之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42.下列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为(  )
A.签订《尼布楚条约》 B.设置台湾府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设立军机处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加强新疆地区管辖的措施,重点掌握清朝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依据示意图中“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平定准噶尔不叛乱”可知该地区应是指西北或新疆地区,图中A处对应的是清乾隆时期,结合所学知识,乾隆帝时,居住在天山南部地区的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发动反清叛乱,建立割据政权,残害、奴役当地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1758年春,乾隆帝下令调兵讨伐,第二年,在当地维吾尔军民支持下,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经过长达数年的斗争,清朝政府终于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朝统一了天山南路。故C正确。康熙帝发动雅克萨之战,最终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康熙帝时设置台湾府,故排除AB项;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重点掌握清朝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3.如表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
明朝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明末清初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清朝 康熙帝 雅克萨之战 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A.抵御少数民族 B.开展友好交流
C.反抗外来侵略 D.进行边疆治理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为了保卫祖国疆土,1685年、1686年,康熙帝亲自率领清军,在东北雅克萨两次大败沙俄侵略者。雅克萨之战后,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因此题干主题是反抗外来侵略,C项正确;题干人物抵御的是外来侵略者,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武装反侵略斗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反抗外来侵略,不是边疆治理,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历史解释的素养。
44.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军机大臣被召见时,太监也不能在旁边;军机处的差役则挑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少年担任。其根源是为了保证(  )
A.决策的科学民主 B.选官的公平公正
C.理政的高效精准 D.皇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决策权完全属于皇帝,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解答】清朝乾隆帝规定,军机处中的听差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孩童充任,而且专派御史往复稽查军机处值庐(值班书房),不准任何人窥探;如有地方督抚官员通过各种方式向军机章京刺探情报,必严加处理。这些规定确保政令保密性,防止军机处官员泄漏机密,强化了君主专制。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D项正确;决策的科学性不符合军机处设置的目的,排除A项;选官的公平公正与军机处无关,排除B项;军机处设置是为了加强皇权不是为了理政的高效精准,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5.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以学者陈旭麓的观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
【解答】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西方实行进取政策,中国实行保守政策,最终导致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史实。
46.位于江浙交界的盛泽镇在明初只有50多户,因海外丝绸贸易发展,到了清朝从事丝织业的不下万户,受雇于机坊的就达数千之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南方商品经济发达 B.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C.经济重心正在南移 D.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材料中盛泽镇海外丝绸贸易和丝织业比较发达,反映了南方商品经济发达,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彰显国威,不以经济贸易为目的,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中心完成南移,排除C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强化了君主专制,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7.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
A.造船技术发达 B.海防意识增强
C.海外贸易兴盛 D.远洋航行开启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加强海防,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明朝以万里海疆为对象绘制了大量的海防图,这表明当时海防意识增强,B项正确;材料未直接体现造船技术、海外贸易,排除AC项;材料未体现远洋航行开启,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加强海防,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8.《本草纲目》不仅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与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如下图),还建立了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药物纲目体系,使我国中药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据此可知,《本草纲目》的特点是(  )
A.实用性、科学性 B.文学性、艺术性
C.理论性、绝对性 D.总结性、灵活性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本草纲目》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与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并有绘图,体现了实用性特点,而“还建立了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药物纲目体系”则体现了科学性。《本草纲目》的特点是药物种类丰富,药方众多,图文并茂,分类科学等,A项正确;《本草纲目》是药物学著作,与文学性、艺术性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本草纲目》的实用性,理论性与题意不相符,绝对性错误,排除C项;《本草纲目》是对古代药学成就的总结,但是“灵活性”无从体现,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
49.厉慎思同学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城市历史沿革”调查活动时,搜集到如图所示某城市的历史信息。据此判断,他调查的城市是(  )
●明成祖朱棣开始大规模营建 ●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整个平面呈“凸”字形 ●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A.西安 B.洛阳 C.开封 D.北京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紫禁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明成祖时期开始营建北京城,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所以他调查的城市应该是北京,故D正确;西安、洛阳和开封都与紫禁城无关,排除AB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紫禁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厉慎思同学调查的城市是北京。
50.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充分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
B.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
C.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
D.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充分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经过科学家的反复积累经验、在进行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中总结而成,是中国古代科技深厚的积淀。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5/5/23 19:51:25;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