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遗址发现的完整头盖骨化石震撼了国际学术界,不但为达尔文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还将人类演化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该遗址发现的早期人类( )A.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B.会建造干栏式建筑C.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D.与现代人模样相同2.汉代时,中原地区的丝织、铸铁、开渠、凿井技术相继传播到西域,西域的一些特色作物如核桃、石榴等被带到中原,并逐渐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古罗马等地的玻璃、宝石等也传入中国。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原的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C.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开辟了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3.《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B.发生于公元2世纪初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D.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4.唐朝时,不少来自波斯的物产与文化传入中国,当时流行的马球就是由波斯传入的。同时,唐朝的围棋也逐渐传入印度、朝鲜半岛和日本。由此可知,唐代( )A.中原文化向周边地区扩散 B.民族交融不断发展C.对外贸易繁荣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有学者赞叹:“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宋朝科技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下列史实中,能佐证作者的观点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B.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C.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D.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对下图中①地的管辖,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唐朝时文成公主嫁入此地,促进了民族交融B.元朝时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C.该地最早隶属于中央政权是在明朝时期D.清朝时期在该地区设立伊犁将军,设置哨所,加强管辖7.这场战争造成的变化意味着近代中国主权开始丧失。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让出了地盘。“这场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某学者认为,“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该学者意在说明洋务运动( )A.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9.“长征之后,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材料认为长征( )A.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 B.有利于推动国共合作抗日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留下了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10.经过14年抗战,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被削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被动摇,人民革命和人民民主力量空前发展。材料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B.标志着中国人受奴役受压迫的时代已过去C.使中国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D.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1.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12.1979年,袁庚成为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创始人,他率领第一批创业者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冲破姓“资”姓“社”的禁区,成功地建立全新的劳动用工制、干部聘用制、薪酬分配制等。与他的这一举动相关的时代背景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B.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C.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3.小组交流合作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某小组的同学就“封建时代的欧洲”这一单元进行交流,其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封君与封臣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封建等级B.西欧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C.城市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D.《查士丁尼法典》是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的汇编14.《全球通史》中写道:“西班牙人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的葡萄树……作为回报,印第安人贡献出玉米和马铃薯……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都曾卷入这种交换中。”与材料所述相关的事件是( )A.文艺复兴运动 B.新航路开辟 C.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15.巴黎和会后,一位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巴黎和会后建立的世界“新秩序”( )A.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B.没有改变一战前的世界秩序C.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D.彻底消除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16.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们聪明而勇敢地予以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因此,他在新政中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B.调整农业政策C.推行“以工代赈”D.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二、材料题17.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和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的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上启下、趋向完备的时期。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极大地加强国家的控制能力,从而使皇权进一步加强。这是隋唐国力鼎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如此,隋唐的制度对赵宋以后的制度有深远影响。——摘编自曹大为、赵世瑜等《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起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名称。这一制度在西汉初年有何变动?请简述其变化带来的弊端。(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唐统治者“革弊创新,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有何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创新在中央机构设置上的体现。(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思考,宋太祖在地方控制上是如何设计“制约机制”的?这种制约机制有何影响?三、综合题18.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力量主要是为遏制中国,要想从亚洲撤出力量就必须改善对华关系。此外,美国的巨商和财团早就把眼光瞄准了中国这个“东方神秘的国度”。恰在此时,中苏关系恶化,给美国提供了一个改善对华关系的极好契机。——摘编自侯俊《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原因论析》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世界的稳定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1)材料一图示的数据反映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事业有何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5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一例。(2)从材料二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有哪些?指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性事件。(3)根据材料三,指出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国际地位。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外交的认识。19.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世界古代、近代文明发展示意图。材料二 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式的日本。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摘编自[法]布罗代尔《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材料三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代区域文明两例。哪些因素推动了“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的过渡?以英国为例,说明“全球文明”在“政治文明”方面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什么事件使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概括日本文明的特点。(3)依据材料三,概括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在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怎样做才能使中华文明大放异彩?20.国家崛起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英国发展大事年代尺。(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两处所代表的历史事件。(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25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A2.C3.C4.D5.C6.D7.A8.A9.B10.D11.A12.D13.B14.B15.A16.C17.(1)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变动:由郡县制变为郡国并行制。弊端: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造成社会秩序混乱。(2)影响:极大地加强了国家的控制能力;使皇权进一步加强;推动隋唐国力的强盛;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的影响。体现:建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3)如何设计:各州府设通判,与知州相互制约。影响: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18.(1)发展: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日渐增多,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就: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需要从亚洲撤出力量;美国海外市场发展的需要;中苏关系的恶化。事件: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3)国际地位:中国对世界的稳定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认识:综合国力是决定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我们要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19.(1)举例: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中国文明、古印度文明。因素: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扩展,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2)事件:明治维新。特点:善于学习外来文明;具有可塑性;善于借鉴先进文明等。(3)特点:对等、平等;多元、多向。做法: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坚守民族文化特色;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注意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等。20.(1)①“光荣革命”②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2)示例史实:1765年,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观点:科技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关键。论述: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英国由此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总之,通过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说明科技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关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