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第Ⅰ卷 选择题
1.(2024七下·张店期末)历史故事会上,一组同学合作表演的是赵匡胤的故事。短剧名称最有可能是(  )
A.安史之乱 B.黄袍加身 C.马背天骄 D.闯王进京
2.(2024七下·张店期末)宋朝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则谚语反映出该朝统治的特点是(  )
A.休养生息 B.政治清明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
3.(2024七下·张店期末)9世纪,契丹人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11世纪,党项首领元昊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这些现象反映了少数民族(  )
A.不断骚扰中原民族 B.被中原王朝所征服
C.已经放弃游牧生活 D.积极学习中原文明
4.(2024七下·张店期末)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双方这一相对和平的局面出现在哪一事件后?(  )
A.澶渊之盟 B.金灭掉辽 C.靖康之变 D.岳飞抗金
5.(2024七下·张店期末)下侧是王梁同学制作的历史卡片,他介绍的民族是(  )
A.党项族 B.匈奴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6.(2024七下·张店期末)诗史互证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能够反映南宋时期史实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
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C.“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2024七下·张店期末)下面两件文物可作为一手史料用于证明宋代(  )
A.对外贸易昌盛 B.农耕经济发达
C.手工技艺高超 D.商品经济繁荣
8.(2024七下·张店期末)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对国家领土进行测绘,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同年大事有(  )
A.隋朝灭陈,完成统一 B.金破开封,北宋灭亡
C.元朝统一,结束分裂 D.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9.(2024七下·张店期末)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部分)。据此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秦朝疆域 B.宋朝疆域 C.元朝疆域 D.明朝疆域
10.(2024七下·张店期末)洪武十五年,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他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这表明(  )
A.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B.皇权空前加强
C.监察机构职权扩大 D.吏治腐败严重
11.(2024七下·张店期末)王刚同学到山东烟台研学旅行时,参观了位于蓬莱的一处明代民族英雄的故居,右侧是他拍摄的照片。据此判断,这位英雄是(  )
A.文天祥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12.(2024七下·张店期末)归纳主题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分析下列同学们归纳的历史事件,学习主题应是(  )
北宋分化事权,宰相之下设若干“副相”。 明朝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清朝设军机处,跪受笔录,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A.丞相权力日益膨胀 B.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C.完善地方行政机构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13.(2024七下·张店期末)下列是历史探究时,赵亮同学搜集的史料图片。这些史料体现出的时代特征是(  )
A.大动荡和大变革 B.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14.(2024七下·张店期末)在《淄博人文地图中的清朝》游历活动中,同学们记录了右侧人物资料。他们研学的地点应是(  )
科举屡屡受控,一生穷困潦倒。能诗文、善做俚曲。 采集民间野闻,加以丰富想象和艺术加工,写成短篇小说文集《聊斋志异》。
A.桓台王渔洋故居 B.邹平范文正公祠
C.博山赵执信故居 D.淄川蒲松龄故居
15.(2024七下·张店期末)周村大街立有“今日无税”碑。顺治十年周村人李化熙,辞官回乡,为发展家乡经济,替所有周村商民代交市税,子孙六代共代交近200年,使周村成为商贾云集、闻名全国的商埠。这反映了李化熙具有(  )
A.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 B.胸怀百姓的仁爱之心
C.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 D.不畏强敌的反抗精神
二、“历史是逝去的昨天,生活在今天、面向明天的人们为何要把目光投射到那些已尘封的岁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历史?从根本上说,因为人类发展是一个先后承续、不可割裂的过程。昨天、今天、明天,衔尾相随,历史与未来正是在现实中交汇,认识过去是理解现在和未来的钥匙。这决定了历史学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请同学们在论坛中通过体验活动,感知历史、想象历史、触摸历史,以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历史学科素养,感悟历史鲜活魅力!
(2024七下·张店期末)历史图说卡片展
说明 宋朝是个怎样的朝代?请赏析“图说宋朝”卡片,回答问题。
图卡展板 图说宋朝 史料一 北宋朱彧(yù)的著作《萍洲可谈》 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史料二 南宋持罗盘立人陶俑 史料三 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问题探究
思考辨析 图①:北宋时期形势图 图②:历史故事《澶渊之盟》 图③:图画《清明上河图》图④:图示《瓦子》 图⑤: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图⑥:连环画《岳飞抗金》 图⑦:宣化辽代墓中的壁画《备茶图》(体现出宋朝人喝茶的方法) 图⑧:图片《宋朝榷场》(宋与辽、西夏边界开设的市场)
16.史料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和口述史料等类型。请将卡片中三则史料按此标准进行分类。
17.解析史料一和史料二,两则史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18.如果文物会说话,史料三中的古船会告诉你宋朝哪些方面的历史呢?
19.综合分析三则史料,将图卡上的“我的宋朝印象”补充完整。
20.从不同的角度看宋朝,会产生不一样的看法。从以上素材中选择图片,再设计一张“图说宋朝”的历史卡片。(选配2-8张图片,明确写出与之搭配的“宋朝印象”。)
(2024七下·张店期末)历史人物故事会
说明 某班举行“明朝科技人物”历史故事会,请你参与其中,完成探究任务。
历史故事会 徐光启(1562—1633年) 徐光启,明朝科学家。他认为农业是国家富强之本,广泛吸收借鉴传统农学成就,结合个人研究和实践,编著《农政全书》。当时饥荒不断,为解决粮食问题,他亲自试种并推广甘薯这种高产农作物,撰写了《甘薯疏》。他从西方传教士那里了解到麦哲伦环球航行、伽利略天文望远镜等新鲜事,认识到西方先进科学思想对中国的重要性,本着对外来文化的平视与包容,他接受并积极宣传西方科学知识。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第一次将西方数学定理的精髓引入中国。天文历法方面成就卓著,主持编译的《崇祯历书》引进了圆形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所以,人们称赞他为“中西会通第一人”。他还探求火器制造,多次上疏要求引进火器制造技术,撰写《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书籍。
问题探究
思考辨析 材料 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领先世界,它具有开放性和开创性。英国著名思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考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辨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21.读故事识人物。依据故事内容,写出你对徐光启的评价,并举一例史实说明。
人物评价 史实说明(一例)
【示例】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为解决粮食问题,度过饥荒,试种并推广甘薯,撰写《甘薯蔬》。
22.读故事悟精神。徐光启身上最值得你学习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23.讲故事学历史。请你再补充讲述一位明朝科学家的故事。
24.依据材料,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李约瑟难题”?
(2024七下·张店期末)历史短剧小舞台
 
说明 请结合你参加的“明清历史短剧”编演活动,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短剧舞台 历史剧场——仁德茶楼里的故事 [旁白]:乾隆五十八年,周村大街已是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店铺林立,被称为“旱码头”。一个炎炎夏日,周村大街的仁德茶楼里大家正在闲聊…… 台上说书人:诸位看官,今天给大家讲一段《大清皇帝雄才伟略定八方》。想当年,郑氏盘踞台湾、西藏动荡不安、西北回部叛乱、东北沙俄虎视眈眈,大清皇帝雄才伟略 最终平定四方,创造“康乾盛世”。 茶客A:老李,听说最近你又弄了张开荒执照。 茶客B:对,我把城外一块荒地买下来了,打算种桑树和棉花,咱周村纺织技术高,很多晋商、徽商都来进货,丝绸和棉布畅销全国,肯定能卖好价钱。 茶客C:我听说江宁(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有织机五六百张,雇佣上百机工织布,每天按工作量给机工发薪酬,这个办法不错,回头我去银子市的钱庄贷款,也办个这样的作坊。 茶客D:昨天我在城外看到几百号流民沿路乞讨,现在的灾民越来越多。虽然玉米、甘薯这些高产农作物大量推广,但是抵不住人多地少啊。 茶客A:关键是大地主、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老百姓没有地种啊。 茶馆老板:莫谈国事!别忘了胡中藻因为一句诗就掉了脑袋的事儿。 [旁白]:这一年,英国国王派马嘎尔尼带领使团正式访问中国,介绍了英国的民主制度、平等法治等观念,赠送了天文仪器、军舰模型、火器枪炮,展示了近代工业革命成果,希望与中国通商。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拒绝了英国通商的要求。
问题探究  
思考辨析 表演结束后,关于乾隆对马嘎尔尼访华的态度,同学们展开了激烈争论: 观点一:赞同乾隆的做法。因为,…… 观点二:不赞同乾隆的做法。因为,……
26.结合所学知识,把短剧中“说书人”省略的“大清皇帝平定四方”的措施补充完整。(仿照示例,选择一个地区补充即可。)
【示例】台湾:派兵击败郑氏,设置台湾府,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西藏:    新疆:    东北:   
27.分析短剧内容,归纳其反映的清朝社会状况。(至少两个方面)
28.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将理由补充完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据材料“赵匡胤的故事”可知,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历史上的宋太祖,B正确;
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和他的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与材料不符,A错误;
“马背天骄”是指蒙古族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的过程,C错误;
“闯王进京”是指明朝末年李自成进京,灭亡明朝的过程,与材料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北宋建立。解题方法:结合北宋建立的过程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做人莫做军”体现的是对军人的轻视,说明宋代军人地位较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重文轻武的表现,D正确;
“做人莫做军”体现的重文轻武,不是休养生息、政治清明和轻徭薄赋,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北宋统治国策。解题方法:结合北宋统治国策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3.【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契丹人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党项首领元昊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可知,契丹人和党项人在不断的汉化,体现了少数民族积极学习中原文明,D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少数民族不断骚扰中原民族,A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少数民族积极学习中原文明不能说明少数民族被中原王朝所征服,B错误;
少数民族已经放弃游牧生活不符合史实,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少数民族汉化。解题方法:结合北宋时期少数民族汉化过程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4.【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之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A正确;
北宋与金联合攻辽,金军攻占辽的都城和许多地区,1125年,辽被金灭亡,B错误;
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史称靖康之变,靖康之变导致了北宋的灭亡,C错误;
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澶渊之盟。解题方法:结合宋辽之间的外交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5.【答案】D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由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辽宋时期,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当时女真族有很多部落,其中的完颜部逐渐兼并了许多部落。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从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D正确;
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与题干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不符,A错误;
匈奴族是我国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与题干不符,B错误;
1125年,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被金灭亡,与题干“1127年灭北宋不符”,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少数民族。解题方法:结合北宋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历程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6.【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金灭北宋后,赵构逃往南方建立南宋,后来定都临安,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南宋建立之后,金军不断南下进攻。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交纳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因而有人讽刺南宋统治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B项符合题意;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唐朝的开元盛世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
C:“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契丹人的生活,C项不符合题意;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诗句反映的是东汉末年赤壁之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金南北对峙局面,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可知,这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中世界最早纸币的出现,这体现了宋朝商业的繁荣,而商标“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反映的是宋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商家注重品牌意识,同样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材料主旨是商品经济的发展,D正确;
宋朝对外贸易昌盛,即宋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不符合题意,A错误;
农耕经济发达,即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不符合题意,B错误;
材料未涉及手工业,无法得出手工技艺高超的结论,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宋代商业发展。解题方法:结合宋代经济的发展的情况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8.【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对国家领土进行测绘,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可知,题干时间是127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守敬是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1271年,元朝建立,1279年,元朝灭掉南宋,统一全国,C正确;
隋朝灭陈,完成统一是589年,时间上不符合题意,A错误;
金破开封,北宋灭亡是1127年,时间上不符合题意,B错误;
1644年,明朝灭亡,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时间上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元朝一统。解题方法:结合元朝的发展历程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9.【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辽阳行省”,“中书省附近是大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定都燕京,称为大都;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C正确;
题干疆域图是元朝,秦朝、宋朝、明朝疆域均不符合题干信息,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元朝疆域。解题方法:结合所学把选项带入到题干中地图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0.【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而且可以逮捕任何人,这就大大加强了皇权,表明皇权空前加强,B正确;
材料表明明初的皇权空前加强,并不能体现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A错误;
监察机构职权扩大和吏治腐败严重都无法体现,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明朝加强皇权。解题方法:结合明朝锦衣卫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1.【答案】C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由题干“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位英雄是戚继光。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领军队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来广大军民与倭寇集中,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C正确;
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将领,A错误;
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B错误;
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戚继光抗倭。解题方法:结合明朝抗倭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2.【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宋分化事权,宰相之下设若干‘副相’。明朝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设军机处,跪受笔录,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分化事权,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政大权,强化了君主专制。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强化皇权。清朝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正确;
材料体现加强皇权,削弱相权,A错误;
材料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问题,B错误;
材料体现政府在中央采取的措施,未涉及地方行政机构的完善,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题方法:结合北宋巩固政权的措施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3.【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契丹银币、契丹文铜镜、西夏皇陵鸱吻、女真改汉姓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并立。从图中契丹发行银币、制作铜镜和女真改汉姓等信息可知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与发展,B正确;
大动荡和大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A错误;
材料体现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未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C错误;
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发展。解题方法:结合两宋时期的政权建立和民族关系变化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4.【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聊斋志异》”和所学知识可知,《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D正确;
王渔洋既是一位内阁重臣,又是文坛领袖,创作诗歌4000余首,首创诗论“神韵说”,被尊为“一代正宗”,不符合题意,A错误;
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不符合题意,B错误;
赵执信为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主要代表作品有《饴山诗集》、《饴山文集》、《诗余》等,不符合题意,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聊斋志异》。解题方法:结合明朝小说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5.【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顺治十年周村人李化熙,辞官回乡,为发展家乡经济,替所有周村商民代交市税,子孙六代共代交近200年,使周村成为商贾云集、闻名全国的商埠”可知,李化熙替所有周村商民代交市税,李化熙具有胸怀百姓的仁爱之心,B正确;
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更多的体现在科学家身上,与材料无关,A错误;
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更多的体现在官员身上,与题干“辞官回乡”不符,C错误;
题干反映的李化熙具有胸怀百姓的仁爱之心没有涉及不畏强敌的反抗精神,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清代商业发展。解题方法:结合清朝的传统思想和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答案】16.文献史料:史料一。实物史料:史料二、史料三
17.历史现象:宋代指南针已被发明并应用
18.沉船述说:南宋造船技术水平高、海外贸易发达、制瓷业发展等。
19.宋朝印象:宋朝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20.示例:卡片1:图①②⑤⑥宋朝印象:宋朝是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卡片2:图③④宋朝印象:宋朝是个经济繁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的时代。卡片3:图⑦⑧宋朝印象:宋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卡片4:图①②③⑤⑥⑦⑧宋朝印象:宋朝是个民族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卡片5:图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宋朝印象:宋朝是个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时代。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本题考点是宋代科技发展、手工业发展。解题方法:(1)类型:结合所学分析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和口述史料的概念,然后分析材料信息即可。
(2)历史现象: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材料一“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和材料二“南宋持罗盘陶俑”,再结合宋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即可。
(3)历史: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船上装载着大量精美瓷器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的远洋贸易商船”,再结合宋代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关键信息即可。
(4)宋朝印象:结合宋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情况对上述材料信息和结论进行分析总结即可。
(5)结合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史料信息,然后进行分析总结即可。
16.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字资料是记载,描写,评论历史的文字,书籍,卷宗。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虽然多为片段性的,但它却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所以史料一宋《萍洲可谈》属于文献史料;史料二南宋持罗盘陶俑、史料三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是实物史料。
17.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一“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和史料二“南宋持罗盘陶俑”可知,这两则史料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宋代指南针已被发明并应用。
18.历史:由材料“船上装载着大量精美瓷器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的远洋贸易商船”并结合所学可知,古船说明南宋造船技术水平高、海外贸易发达、制瓷业发展等。
19.宋朝印象:由指南针的应用可知宋朝科技发达;由宋代古船可知宋代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20.结合所学可知,图①:北宋时期形势图可知,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图②:澶渊之盟,指的是辽与北宋订立的盟约;图⑤: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可知,南宋与金、西夏并立;图⑥:《岳飞抗金》反映的是南宋与金的对峙,所以从图①②⑤⑥可以看出,宋朝是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图③:《清明上河图》和图④:《瓦子》说明宋朝经济繁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图⑦:宣化辽代墓中的壁画《备茶图》体现出辽与宋的民族交融;图⑧:图片《宋朝榷场》(宋与辽、西夏边界开设的市场)体现出宋、辽与西夏之间的民族交融,所以,由图图⑦⑧可以看出宋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由图①:北宋时期形势图、图②:历史故事《澶渊之盟》、图③:图画《清明上河图》、图⑤: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图⑥:连环画《岳飞抗金》、图⑦:宣化辽代墓中的壁画《备茶图》(体现出宋朝人喝茶的方法)、图⑧:图片《宋朝榷场》(宋与辽、西夏边界开设的市场)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江南,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由此可知,宋朝是个民族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由图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江南,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学艺术硕果累累。所以,宋朝是个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时代。
【答案】21.评价:他是一位注重实践的科学家;史实说明:他认为农业是国家富强之本,广泛吸收借鉴传统农学成就,结合个人研究和实践,编著《农政全书》。
22.品质:注重实践、敢于创新、善于学习。
23.故事:《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作者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十分宽广。他中了举人以后,担任过地方官,公务闲暇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4.特点:科技发展领先世界,它具有开放性和开创性。
25.原因:明朝开始实行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封建制度走向没落。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闭关锁国政策;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本题考点是明朝农学、宋元科技。解题方法:(1)评价:结合徐光启的个人发展成就进行分析总结;史实说明:依据材料“他认为农业是国家富强之本,广泛吸收借鉴传统农学成就,结合个人研究和实践,编著《农政全书》”,再结合徐光启的农学成就分析关键信息即可。
(2)品质: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他认为农业是国家富强之本,广泛吸收借鉴传统农学成就,结合个人研究和实践,编著《农政全书》”“他从西方传教士那里了解到麦哲伦环球航行、伽利略天文望远镜等新鲜事,认识到西方先进科学思想对中国的重要性,本着对外来文化的平视与包容,他接受并积极宣传西方科学知识”“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第一次将西方数学定理的精髓引入中国。天文历法方面成就卓著,主持编译的《崇祯历书》引进了圆形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结合徐光启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3)故事: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明朝科学家取得成就及影响方面展开论述。
(4)特点: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领先世界,它具有开放性和开创性”,结合宋元科技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即可。
(5)原因: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辨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再结合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发展情况和对外关系的变化政策分析关键信息即可。
21.评价:由题干示例可知,他是一位注重实践的科学家;史实说明:由题干材料“他认为农业是国家富强之本,广泛吸收借鉴传统农学成就,结合个人研究和实践,编著《农政全书》”可以得出他是一位注重实践的科学家。
22.品质:由题干材料:“他认为农业是国家富强之本,广泛吸收借鉴传统农学成就,结合个人研究和实践,编著《农政全书》”“他从西方传教士那里了解到麦哲伦环球航行、伽利略天文望远镜等新鲜事,认识到西方先进科学思想对中国的重要性,本着对外来文化的平视与包容,他接受并积极宣传西方科学知识。”“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第一次将西方数学定理的精髓引入中国。天文历法方面成就卓著,主持编译的《崇祯历书》引进了圆形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可知,徐光启注重实践、敢于创新、善于学习。
23.故事: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明朝科学家取得成就及影响方面展开论述。补充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故事。例如:《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作者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十分宽广。他中了举人以后,担任过地方官,公务闲暇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4.特点:由题干材料“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领先世界,它具有开放性和开创性。”可知,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具有领先世界,开放性和开创性的特点。
25.原因:由题干材料“……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辨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出现李约瑟难题是因为明朝开始实行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开始走向没落。
【答案】26.西藏:清朝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治理边疆各地,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新疆:1762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在新疆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为新疆最高军事、行政长官,驻节伊犁惠远城,代表清政府总揽南北疆各项军政事务。;东北:康熙年间进行两次雅克萨之战,驱逐沙俄侵略者,对入侵的俄军进行的两次围歼战。
27.社会状况: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上,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对外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至少两个方面)
28.观点:同意。
理由:因为当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部商品需求甚少;同时西方列强不断骚扰我国东南沿海,闭关锁国,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方列强的东来。
观点:不同意。
理由:乾隆帝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本题考点是清朝边疆治理、清朝的经济、文化、对外等方面的发展、清朝对外政策。解题方法:(1)结合清朝的边疆治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信息即可。
(2)社会状况:结合清朝的经济、文化、对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对材料的史料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即可。
(3)观点:结合自身知识储备来选择同意与否。
同意。
理由:据所学可从当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部商品需求甚少;同时西方列强不断骚扰我国东南沿海,闭关锁国,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方列强的东来等角度回答。
观点:不同意。
理由:据所学可从乾隆帝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等角度回答。
26.①西藏:据所学可知,清朝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治理边疆各地,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②新疆:据所学可知,1762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在新疆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为新疆最高军事、行政长官,驻节伊犁惠远城,代表清政府总揽南北疆各项军政事务。
③东北:据所学可知,康熙年间进行两次雅克萨之战,驱逐沙俄侵略者,对入侵的俄军进行的两次围歼战。
27.社会状况:据材料“茶客B:对,我把城外一块荒地买下来了,打算种桑树和棉花,咱周村纺织技术高,很多晋商、徽商都来进货,丝绸和棉布畅销全国,肯定能卖好价钱。茶客C:我听说江宁(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有织机五六百张,雇佣上百机工织布,每天按工作量给机工发薪酬,这个办法不错,回头我去银子市的钱庄贷款,也办个这样的作坊”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经济上的表现,当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出现雇佣关系);据材料“茶馆老板:莫谈国事!别忘了胡中藻因为一句诗就掉了脑袋的事儿”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思想上实行专制,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文化专制;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对外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至少两个方面)
28.观点:同意。
理由:据所学可从当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部商品需求甚少;同时西方列强不断骚扰我国东南沿海,闭关锁国,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方列强的东来等角度回答。
观点:不同意。
理由:据所学可从乾隆帝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等角度回答。
1 / 1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第Ⅰ卷 选择题
1.(2024七下·张店期末)历史故事会上,一组同学合作表演的是赵匡胤的故事。短剧名称最有可能是(  )
A.安史之乱 B.黄袍加身 C.马背天骄 D.闯王进京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据材料“赵匡胤的故事”可知,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历史上的宋太祖,B正确;
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和他的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与材料不符,A错误;
“马背天骄”是指蒙古族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的过程,C错误;
“闯王进京”是指明朝末年李自成进京,灭亡明朝的过程,与材料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北宋建立。解题方法:结合北宋建立的过程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2024七下·张店期末)宋朝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则谚语反映出该朝统治的特点是(  )
A.休养生息 B.政治清明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做人莫做军”体现的是对军人的轻视,说明宋代军人地位较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重文轻武的表现,D正确;
“做人莫做军”体现的重文轻武,不是休养生息、政治清明和轻徭薄赋,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北宋统治国策。解题方法:结合北宋统治国策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3.(2024七下·张店期末)9世纪,契丹人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11世纪,党项首领元昊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这些现象反映了少数民族(  )
A.不断骚扰中原民族 B.被中原王朝所征服
C.已经放弃游牧生活 D.积极学习中原文明
【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契丹人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党项首领元昊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可知,契丹人和党项人在不断的汉化,体现了少数民族积极学习中原文明,D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少数民族不断骚扰中原民族,A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少数民族积极学习中原文明不能说明少数民族被中原王朝所征服,B错误;
少数民族已经放弃游牧生活不符合史实,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少数民族汉化。解题方法:结合北宋时期少数民族汉化过程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4.(2024七下·张店期末)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双方这一相对和平的局面出现在哪一事件后?(  )
A.澶渊之盟 B.金灭掉辽 C.靖康之变 D.岳飞抗金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之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A正确;
北宋与金联合攻辽,金军攻占辽的都城和许多地区,1125年,辽被金灭亡,B错误;
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史称靖康之变,靖康之变导致了北宋的灭亡,C错误;
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澶渊之盟。解题方法:结合宋辽之间的外交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5.(2024七下·张店期末)下侧是王梁同学制作的历史卡片,他介绍的民族是(  )
A.党项族 B.匈奴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答案】D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由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辽宋时期,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当时女真族有很多部落,其中的完颜部逐渐兼并了许多部落。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从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D正确;
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与题干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不符,A错误;
匈奴族是我国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与题干不符,B错误;
1125年,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被金灭亡,与题干“1127年灭北宋不符”,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少数民族。解题方法:结合北宋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历程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6.(2024七下·张店期末)诗史互证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能够反映南宋时期史实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
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C.“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金灭北宋后,赵构逃往南方建立南宋,后来定都临安,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南宋建立之后,金军不断南下进攻。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交纳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因而有人讽刺南宋统治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B项符合题意;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唐朝的开元盛世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
C:“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契丹人的生活,C项不符合题意;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诗句反映的是东汉末年赤壁之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金南北对峙局面,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4七下·张店期末)下面两件文物可作为一手史料用于证明宋代(  )
A.对外贸易昌盛 B.农耕经济发达
C.手工技艺高超 D.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可知,这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中世界最早纸币的出现,这体现了宋朝商业的繁荣,而商标“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反映的是宋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商家注重品牌意识,同样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材料主旨是商品经济的发展,D正确;
宋朝对外贸易昌盛,即宋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不符合题意,A错误;
农耕经济发达,即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不符合题意,B错误;
材料未涉及手工业,无法得出手工技艺高超的结论,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宋代商业发展。解题方法:结合宋代经济的发展的情况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8.(2024七下·张店期末)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对国家领土进行测绘,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同年大事有(  )
A.隋朝灭陈,完成统一 B.金破开封,北宋灭亡
C.元朝统一,结束分裂 D.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对国家领土进行测绘,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可知,题干时间是127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守敬是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1271年,元朝建立,1279年,元朝灭掉南宋,统一全国,C正确;
隋朝灭陈,完成统一是589年,时间上不符合题意,A错误;
金破开封,北宋灭亡是1127年,时间上不符合题意,B错误;
1644年,明朝灭亡,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时间上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元朝一统。解题方法:结合元朝的发展历程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9.(2024七下·张店期末)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部分)。据此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秦朝疆域 B.宋朝疆域 C.元朝疆域 D.明朝疆域
【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辽阳行省”,“中书省附近是大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定都燕京,称为大都;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C正确;
题干疆域图是元朝,秦朝、宋朝、明朝疆域均不符合题干信息,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元朝疆域。解题方法:结合所学把选项带入到题干中地图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0.(2024七下·张店期末)洪武十五年,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他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这表明(  )
A.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B.皇权空前加强
C.监察机构职权扩大 D.吏治腐败严重
【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而且可以逮捕任何人,这就大大加强了皇权,表明皇权空前加强,B正确;
材料表明明初的皇权空前加强,并不能体现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A错误;
监察机构职权扩大和吏治腐败严重都无法体现,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明朝加强皇权。解题方法:结合明朝锦衣卫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1.(2024七下·张店期末)王刚同学到山东烟台研学旅行时,参观了位于蓬莱的一处明代民族英雄的故居,右侧是他拍摄的照片。据此判断,这位英雄是(  )
A.文天祥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答案】C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由题干“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位英雄是戚继光。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领军队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来广大军民与倭寇集中,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C正确;
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将领,A错误;
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B错误;
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戚继光抗倭。解题方法:结合明朝抗倭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2.(2024七下·张店期末)归纳主题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分析下列同学们归纳的历史事件,学习主题应是(  )
北宋分化事权,宰相之下设若干“副相”。 明朝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清朝设军机处,跪受笔录,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A.丞相权力日益膨胀 B.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C.完善地方行政机构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宋分化事权,宰相之下设若干‘副相’。明朝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设军机处,跪受笔录,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分化事权,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政大权,强化了君主专制。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强化皇权。清朝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正确;
材料体现加强皇权,削弱相权,A错误;
材料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问题,B错误;
材料体现政府在中央采取的措施,未涉及地方行政机构的完善,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题方法:结合北宋巩固政权的措施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3.(2024七下·张店期末)下列是历史探究时,赵亮同学搜集的史料图片。这些史料体现出的时代特征是(  )
A.大动荡和大变革 B.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契丹银币、契丹文铜镜、西夏皇陵鸱吻、女真改汉姓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并立。从图中契丹发行银币、制作铜镜和女真改汉姓等信息可知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与发展,B正确;
大动荡和大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A错误;
材料体现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未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C错误;
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发展。解题方法:结合两宋时期的政权建立和民族关系变化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4.(2024七下·张店期末)在《淄博人文地图中的清朝》游历活动中,同学们记录了右侧人物资料。他们研学的地点应是(  )
科举屡屡受控,一生穷困潦倒。能诗文、善做俚曲。 采集民间野闻,加以丰富想象和艺术加工,写成短篇小说文集《聊斋志异》。
A.桓台王渔洋故居 B.邹平范文正公祠
C.博山赵执信故居 D.淄川蒲松龄故居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聊斋志异》”和所学知识可知,《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D正确;
王渔洋既是一位内阁重臣,又是文坛领袖,创作诗歌4000余首,首创诗论“神韵说”,被尊为“一代正宗”,不符合题意,A错误;
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不符合题意,B错误;
赵执信为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主要代表作品有《饴山诗集》、《饴山文集》、《诗余》等,不符合题意,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聊斋志异》。解题方法:结合明朝小说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5.(2024七下·张店期末)周村大街立有“今日无税”碑。顺治十年周村人李化熙,辞官回乡,为发展家乡经济,替所有周村商民代交市税,子孙六代共代交近200年,使周村成为商贾云集、闻名全国的商埠。这反映了李化熙具有(  )
A.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 B.胸怀百姓的仁爱之心
C.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 D.不畏强敌的反抗精神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顺治十年周村人李化熙,辞官回乡,为发展家乡经济,替所有周村商民代交市税,子孙六代共代交近200年,使周村成为商贾云集、闻名全国的商埠”可知,李化熙替所有周村商民代交市税,李化熙具有胸怀百姓的仁爱之心,B正确;
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更多的体现在科学家身上,与材料无关,A错误;
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更多的体现在官员身上,与题干“辞官回乡”不符,C错误;
题干反映的李化熙具有胸怀百姓的仁爱之心没有涉及不畏强敌的反抗精神,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清代商业发展。解题方法:结合清朝的传统思想和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二、“历史是逝去的昨天,生活在今天、面向明天的人们为何要把目光投射到那些已尘封的岁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历史?从根本上说,因为人类发展是一个先后承续、不可割裂的过程。昨天、今天、明天,衔尾相随,历史与未来正是在现实中交汇,认识过去是理解现在和未来的钥匙。这决定了历史学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请同学们在论坛中通过体验活动,感知历史、想象历史、触摸历史,以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历史学科素养,感悟历史鲜活魅力!
(2024七下·张店期末)历史图说卡片展
说明 宋朝是个怎样的朝代?请赏析“图说宋朝”卡片,回答问题。
图卡展板 图说宋朝 史料一 北宋朱彧(yù)的著作《萍洲可谈》 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史料二 南宋持罗盘立人陶俑 史料三 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问题探究
思考辨析 图①:北宋时期形势图 图②:历史故事《澶渊之盟》 图③:图画《清明上河图》图④:图示《瓦子》 图⑤: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图⑥:连环画《岳飞抗金》 图⑦:宣化辽代墓中的壁画《备茶图》(体现出宋朝人喝茶的方法) 图⑧:图片《宋朝榷场》(宋与辽、西夏边界开设的市场)
16.史料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和口述史料等类型。请将卡片中三则史料按此标准进行分类。
17.解析史料一和史料二,两则史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18.如果文物会说话,史料三中的古船会告诉你宋朝哪些方面的历史呢?
19.综合分析三则史料,将图卡上的“我的宋朝印象”补充完整。
20.从不同的角度看宋朝,会产生不一样的看法。从以上素材中选择图片,再设计一张“图说宋朝”的历史卡片。(选配2-8张图片,明确写出与之搭配的“宋朝印象”。)
【答案】16.文献史料:史料一。实物史料:史料二、史料三
17.历史现象:宋代指南针已被发明并应用
18.沉船述说:南宋造船技术水平高、海外贸易发达、制瓷业发展等。
19.宋朝印象:宋朝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20.示例:卡片1:图①②⑤⑥宋朝印象:宋朝是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卡片2:图③④宋朝印象:宋朝是个经济繁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的时代。卡片3:图⑦⑧宋朝印象:宋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卡片4:图①②③⑤⑥⑦⑧宋朝印象:宋朝是个民族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卡片5:图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宋朝印象:宋朝是个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时代。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本题考点是宋代科技发展、手工业发展。解题方法:(1)类型:结合所学分析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和口述史料的概念,然后分析材料信息即可。
(2)历史现象: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材料一“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和材料二“南宋持罗盘陶俑”,再结合宋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即可。
(3)历史: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船上装载着大量精美瓷器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的远洋贸易商船”,再结合宋代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关键信息即可。
(4)宋朝印象:结合宋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情况对上述材料信息和结论进行分析总结即可。
(5)结合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史料信息,然后进行分析总结即可。
16.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字资料是记载,描写,评论历史的文字,书籍,卷宗。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虽然多为片段性的,但它却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所以史料一宋《萍洲可谈》属于文献史料;史料二南宋持罗盘陶俑、史料三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是实物史料。
17.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一“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和史料二“南宋持罗盘陶俑”可知,这两则史料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宋代指南针已被发明并应用。
18.历史:由材料“船上装载着大量精美瓷器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的远洋贸易商船”并结合所学可知,古船说明南宋造船技术水平高、海外贸易发达、制瓷业发展等。
19.宋朝印象:由指南针的应用可知宋朝科技发达;由宋代古船可知宋代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20.结合所学可知,图①:北宋时期形势图可知,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图②:澶渊之盟,指的是辽与北宋订立的盟约;图⑤: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可知,南宋与金、西夏并立;图⑥:《岳飞抗金》反映的是南宋与金的对峙,所以从图①②⑤⑥可以看出,宋朝是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图③:《清明上河图》和图④:《瓦子》说明宋朝经济繁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图⑦:宣化辽代墓中的壁画《备茶图》体现出辽与宋的民族交融;图⑧:图片《宋朝榷场》(宋与辽、西夏边界开设的市场)体现出宋、辽与西夏之间的民族交融,所以,由图图⑦⑧可以看出宋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由图①:北宋时期形势图、图②:历史故事《澶渊之盟》、图③:图画《清明上河图》、图⑤: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图⑥:连环画《岳飞抗金》、图⑦:宣化辽代墓中的壁画《备茶图》(体现出宋朝人喝茶的方法)、图⑧:图片《宋朝榷场》(宋与辽、西夏边界开设的市场)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江南,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由此可知,宋朝是个民族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由图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江南,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学艺术硕果累累。所以,宋朝是个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时代。
(2024七下·张店期末)历史人物故事会
说明 某班举行“明朝科技人物”历史故事会,请你参与其中,完成探究任务。
历史故事会 徐光启(1562—1633年) 徐光启,明朝科学家。他认为农业是国家富强之本,广泛吸收借鉴传统农学成就,结合个人研究和实践,编著《农政全书》。当时饥荒不断,为解决粮食问题,他亲自试种并推广甘薯这种高产农作物,撰写了《甘薯疏》。他从西方传教士那里了解到麦哲伦环球航行、伽利略天文望远镜等新鲜事,认识到西方先进科学思想对中国的重要性,本着对外来文化的平视与包容,他接受并积极宣传西方科学知识。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第一次将西方数学定理的精髓引入中国。天文历法方面成就卓著,主持编译的《崇祯历书》引进了圆形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所以,人们称赞他为“中西会通第一人”。他还探求火器制造,多次上疏要求引进火器制造技术,撰写《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书籍。
问题探究
思考辨析 材料 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领先世界,它具有开放性和开创性。英国著名思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考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辨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21.读故事识人物。依据故事内容,写出你对徐光启的评价,并举一例史实说明。
人物评价 史实说明(一例)
【示例】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为解决粮食问题,度过饥荒,试种并推广甘薯,撰写《甘薯蔬》。
22.读故事悟精神。徐光启身上最值得你学习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23.讲故事学历史。请你再补充讲述一位明朝科学家的故事。
24.依据材料,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李约瑟难题”?
【答案】21.评价:他是一位注重实践的科学家;史实说明:他认为农业是国家富强之本,广泛吸收借鉴传统农学成就,结合个人研究和实践,编著《农政全书》。
22.品质:注重实践、敢于创新、善于学习。
23.故事:《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作者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十分宽广。他中了举人以后,担任过地方官,公务闲暇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4.特点:科技发展领先世界,它具有开放性和开创性。
25.原因:明朝开始实行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封建制度走向没落。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闭关锁国政策;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本题考点是明朝农学、宋元科技。解题方法:(1)评价:结合徐光启的个人发展成就进行分析总结;史实说明:依据材料“他认为农业是国家富强之本,广泛吸收借鉴传统农学成就,结合个人研究和实践,编著《农政全书》”,再结合徐光启的农学成就分析关键信息即可。
(2)品质: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他认为农业是国家富强之本,广泛吸收借鉴传统农学成就,结合个人研究和实践,编著《农政全书》”“他从西方传教士那里了解到麦哲伦环球航行、伽利略天文望远镜等新鲜事,认识到西方先进科学思想对中国的重要性,本着对外来文化的平视与包容,他接受并积极宣传西方科学知识”“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第一次将西方数学定理的精髓引入中国。天文历法方面成就卓著,主持编译的《崇祯历书》引进了圆形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结合徐光启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3)故事: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明朝科学家取得成就及影响方面展开论述。
(4)特点: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领先世界,它具有开放性和开创性”,结合宋元科技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即可。
(5)原因: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辨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再结合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发展情况和对外关系的变化政策分析关键信息即可。
21.评价:由题干示例可知,他是一位注重实践的科学家;史实说明:由题干材料“他认为农业是国家富强之本,广泛吸收借鉴传统农学成就,结合个人研究和实践,编著《农政全书》”可以得出他是一位注重实践的科学家。
22.品质:由题干材料:“他认为农业是国家富强之本,广泛吸收借鉴传统农学成就,结合个人研究和实践,编著《农政全书》”“他从西方传教士那里了解到麦哲伦环球航行、伽利略天文望远镜等新鲜事,认识到西方先进科学思想对中国的重要性,本着对外来文化的平视与包容,他接受并积极宣传西方科学知识。”“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第一次将西方数学定理的精髓引入中国。天文历法方面成就卓著,主持编译的《崇祯历书》引进了圆形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可知,徐光启注重实践、敢于创新、善于学习。
23.故事: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明朝科学家取得成就及影响方面展开论述。补充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故事。例如:《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作者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十分宽广。他中了举人以后,担任过地方官,公务闲暇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4.特点:由题干材料“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领先世界,它具有开放性和开创性。”可知,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具有领先世界,开放性和开创性的特点。
25.原因:由题干材料“……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辨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出现李约瑟难题是因为明朝开始实行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开始走向没落。
(2024七下·张店期末)历史短剧小舞台
 
说明 请结合你参加的“明清历史短剧”编演活动,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短剧舞台 历史剧场——仁德茶楼里的故事 [旁白]:乾隆五十八年,周村大街已是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店铺林立,被称为“旱码头”。一个炎炎夏日,周村大街的仁德茶楼里大家正在闲聊…… 台上说书人:诸位看官,今天给大家讲一段《大清皇帝雄才伟略定八方》。想当年,郑氏盘踞台湾、西藏动荡不安、西北回部叛乱、东北沙俄虎视眈眈,大清皇帝雄才伟略 最终平定四方,创造“康乾盛世”。 茶客A:老李,听说最近你又弄了张开荒执照。 茶客B:对,我把城外一块荒地买下来了,打算种桑树和棉花,咱周村纺织技术高,很多晋商、徽商都来进货,丝绸和棉布畅销全国,肯定能卖好价钱。 茶客C:我听说江宁(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有织机五六百张,雇佣上百机工织布,每天按工作量给机工发薪酬,这个办法不错,回头我去银子市的钱庄贷款,也办个这样的作坊。 茶客D:昨天我在城外看到几百号流民沿路乞讨,现在的灾民越来越多。虽然玉米、甘薯这些高产农作物大量推广,但是抵不住人多地少啊。 茶客A:关键是大地主、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老百姓没有地种啊。 茶馆老板:莫谈国事!别忘了胡中藻因为一句诗就掉了脑袋的事儿。 [旁白]:这一年,英国国王派马嘎尔尼带领使团正式访问中国,介绍了英国的民主制度、平等法治等观念,赠送了天文仪器、军舰模型、火器枪炮,展示了近代工业革命成果,希望与中国通商。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拒绝了英国通商的要求。
问题探究  
思考辨析 表演结束后,关于乾隆对马嘎尔尼访华的态度,同学们展开了激烈争论: 观点一:赞同乾隆的做法。因为,…… 观点二:不赞同乾隆的做法。因为,……
26.结合所学知识,把短剧中“说书人”省略的“大清皇帝平定四方”的措施补充完整。(仿照示例,选择一个地区补充即可。)
【示例】台湾:派兵击败郑氏,设置台湾府,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西藏:    新疆:    东北:   
27.分析短剧内容,归纳其反映的清朝社会状况。(至少两个方面)
28.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将理由补充完整。
【答案】26.西藏:清朝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治理边疆各地,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新疆:1762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在新疆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为新疆最高军事、行政长官,驻节伊犁惠远城,代表清政府总揽南北疆各项军政事务。;东北:康熙年间进行两次雅克萨之战,驱逐沙俄侵略者,对入侵的俄军进行的两次围歼战。
27.社会状况: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上,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对外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至少两个方面)
28.观点:同意。
理由:因为当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部商品需求甚少;同时西方列强不断骚扰我国东南沿海,闭关锁国,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方列强的东来。
观点:不同意。
理由:乾隆帝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本题考点是清朝边疆治理、清朝的经济、文化、对外等方面的发展、清朝对外政策。解题方法:(1)结合清朝的边疆治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信息即可。
(2)社会状况:结合清朝的经济、文化、对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对材料的史料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即可。
(3)观点:结合自身知识储备来选择同意与否。
同意。
理由:据所学可从当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部商品需求甚少;同时西方列强不断骚扰我国东南沿海,闭关锁国,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方列强的东来等角度回答。
观点:不同意。
理由:据所学可从乾隆帝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等角度回答。
26.①西藏:据所学可知,清朝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治理边疆各地,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②新疆:据所学可知,1762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在新疆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为新疆最高军事、行政长官,驻节伊犁惠远城,代表清政府总揽南北疆各项军政事务。
③东北:据所学可知,康熙年间进行两次雅克萨之战,驱逐沙俄侵略者,对入侵的俄军进行的两次围歼战。
27.社会状况:据材料“茶客B:对,我把城外一块荒地买下来了,打算种桑树和棉花,咱周村纺织技术高,很多晋商、徽商都来进货,丝绸和棉布畅销全国,肯定能卖好价钱。茶客C:我听说江宁(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有织机五六百张,雇佣上百机工织布,每天按工作量给机工发薪酬,这个办法不错,回头我去银子市的钱庄贷款,也办个这样的作坊”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经济上的表现,当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出现雇佣关系);据材料“茶馆老板:莫谈国事!别忘了胡中藻因为一句诗就掉了脑袋的事儿”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思想上实行专制,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文化专制;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对外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至少两个方面)
28.观点:同意。
理由:据所学可从当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部商品需求甚少;同时西方列强不断骚扰我国东南沿海,闭关锁国,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方列强的东来等角度回答。
观点:不同意。
理由:据所学可从乾隆帝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等角度回答。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