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邵阳市高考信息卷(二)历史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殷商时期,贞人集团掌握了占卜的知识、技术与话语。但从甲骨卜辞看,商王为群巫之长,是全国的最高宗教领袖。卜辞中“王贞”“王卜贞”“王曰贞”,即商王亲自主持占卜并发布命辞、判定吉凶。这表明A.商人迷信色彩很浓厚 B.商王权力得到巩固加强C.商代神权占统治地位 D.商王缺乏以民为本理念2.东汉尚书崔寔所撰《四民月令》主要叙述其家从正月到十二月的活动安排,如:“正月,命女工织缣帛。”“二月,蚕事未起,令缝人浣冬衣,彻复为袷其有赢帛,遂为秋服。”“二月,顺阳习射,以备不虞。”“三月,农事起,蚕桑繁忙。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三月可种粳稻,九月治场圃、涂囷仓。”材料反映了东汉A.北方精耕农业成熟 B.政府主导生产调度C.庄园经济自给自足 D.区域经济差异显著3.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司选举,必稽祖籍,而考其真伪”,但到了唐代,只要通过“考核资叙乡里名籍,父母官名,内外族姻”就可参加科举。两者差异主要表明唐代统治者欲借此A.削弱传统士族门阀势力 B.显示开明治国姿态C.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 D.选拔家风优良人才4.安史之乱后,爵位的授予从“非李氏不王”到加封异姓,宰相人数再次变为十几人乃至二十几人,任期多变,头衔多变,如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机务”、“参掌机密”、“参知政事”等。这表明A.君相斗争激烈 B.藩镇割据的出现C.皇权空前强化 D.统治策略的调整5.唐代敦煌莫高窟第45窟壁画《胡商遇盗图》,描绘了粟特商队遭劫后向唐军求助的情形。吐鲁番出土《唐西州判集》载:“兴生胡(粟特商人)至西州交易,官司检校无误,方许通行。”这表明当时A.丝路贸易受到官方监管 B.边疆治理依赖军事管控C.法律明文保障外商权益 D.民族交融突破地域限制6.程颐在《伊川易传》中提出“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与同时期沈括《梦溪笔谈》中“阳顺阴逆之理,皆有所从来,得于自然之道”相比,二者A.都强调对自然规律的探究 B.所述“理”的哲学属性不同C.体现儒法两家的思想对立 D.共同推动宋代科学的繁荣7.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明代江南地区实施一条鞭法后,“民间输官之物,皆以钱折,故钱价日贵”。这一现象反映了A.白银流入减少致钱银兑换失衡 B.赋税货币化征收助推金融波动C.明政府滥发纸币引发通货膨胀 D.地主及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加强8.1895年,晚清实业家张謇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提出“广开议院以通下情”。1901年,他却在《江楚会奏变法三疏》中仅言“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这一转变反映了A.维新派放弃君主立宪制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C.资产阶级的保守性本质 D.地方督抚主导改革进程9.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正式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一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主要表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A.贯彻了民族平等理念 B.实现了民族团结C.具备了近代国家意识 D.践行了民族主义10.1938年10月12日,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上指出财政经济政策的十大要点:在财政收入方面提出实行累进税以及征募救国公粮救国公债等特殊收入来源,在财政支出方面提出按照最低生活标准实行大体平等的薪饷制度。该政策A.有助于巩固民族统一战线 B.解决了根据地的财政困难C.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D.适应了局势演变的需要11.表1是21世纪初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表。影响其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表1名称 2000年 2003年 2007年机电产品 41% 51% 58%高新技术产品 15% 25% 29%其它产品 44% 24% 13%A.改革开放深化 B.市场经济导向C.信息革命影响 D.产业结构调整12.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伤人眼者抉其眼,折人骨者折其骨,但贵族可用银钱抵罪。”“若贵族毁平民之眼,需赔一明那银子;若平民毁贵族之眼,应毁其眼。”罗马共和国《十二铜表法》则规定:“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依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过失致人伤残,需支付医疗费与罚金。”从材料可见A.罗马法凸现人人平等理念 B.古巴比伦法律体系完善C.古代文明均支持同态复仇 D.罗马法更具有人文色彩13.14世纪末,英国神学家约翰·胡斯在布道中强调:“《圣经》是信仰的唯一准则,英国教会应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由国王领导的民族教会。”该言论得到众多骑士与市民的支持。同时期,英语版宗教宣传手册在民间大量流传。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英国A.王权与罗马教权矛盾趋于缓和 B.宗教改革运动已经全面爆发C.民族国家构建的思想基础渐成 D.市民阶层主导社会变革方向14.1869年明治政府开始废藩置县,重新划分新行政区,如萨摩藩被改为鹿儿岛县,长州藩改为了山口县。原来的藩主大部分担任知事,继续主持藩政,政府发给藩主优厚的俸禄,也继承并偿还了各藩的内外债务。原藩主的家臣的俸禄改由藩财政担负。这些举措有利于A.全面脱亚入欧与国际接轨 B.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C.文明开化和改造社会风俗 D.清除封建残余势力促进发展15.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为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包括飞机、大炮、坦克等,并派遣了约300名军事顾问。1978年11月,苏联和埃塞俄比亚缔结了友好合作条约,为埃塞俄比亚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并派遣了约1000名军事顾问。苏联的这些做法A.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B.帮助第三世界的崛起C.有助于推动多极化发展 D.推动国家战略的实施16.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许多大学开始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校扩展其教育影响力。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大学在中东、亚洲和非洲建立了大量国际分校。然而,这一策略也引发了对教育质量、文化适应性和当地教育资源整合的质疑。例如,中东部分国际分校因课程设置与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由此可知A.教育的国际化应考虑因地制宜 B.经济全球化发展得益于教育扩张C.教育输出是文化软实力的表现 D.地缘政治影响了国际教育的发展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20分,18题12分,19题20分,共52分。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地方行政运作,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如何确立快捷的文书信息传递,以保证上情及时下达,下情能不留滞地通上。宋代地方文书运行,已采用世界先进的印刷术。在宋代地方文书传递与颁行中,已推广“摹印颁行”“镂版宣布”,显示了宋代地方信息传播已非专靠手抄传递,这是重要的改革。另外,宋代地方行政的文书流程,有明确的时限规定,这是保证文书时效性的重要制度。宋朝文书依据轻重缓急,规定文书下达、传递、接收、颁布的期限,并落实到人的责任追究制。朝廷经递铺、邮驿机构下达到州郡,都须登记在册备案:“诸急脚、马递铺给大历,人给小历。本州预于前一月中旬,以官纸用印,递付逐铺节级分授。遇有传送,以日、时、名、数,钞上大历,誊入小历。”文书封送到县,有严格的登记编号手续:“(县)令佐即日勒吏开拆,分授乡书手,各置历,当官收下,排日以“千字文'为号。”至于中央颁布的重要政令,“凡州郡赦书初到之日,集官、吏、军、民而宣读焉”。即必须由地方长吏集合官吏军民当众宣读。-改编自龚延明《宋代地方权力运作的全方位考察》材料二宋代文书为之一变,新儒学思想观念逐渐强化起来。唐、宋各大家的散文中有相当多的文书作品,主要是奏议、章表等。经学家与新儒学学者们很多是文书写作的主体,他们的文体改变了传统文书就事论事、缺乏理论深度、以公文化的俗套语为主的书写,注重理性思维、议论朝政与社会问题、探讨理论原则,成为时代文书写作的主流。理学议论之风渗入文书各类文体,包括皇帝专用文书,大臣上奏文书,官府上行、平行以及下行文书。宋代臣僚上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札子成为宋人广泛使用的上奏文书,更是相当普遍地具有议论事理的特点。-改编自徐文、方汉文《宋代新儒学与文书学话语的新建构》(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书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宋代文书制度形成的背景。(12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文书制度的作用。(8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湖南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既承载千年沧桑与辉煌,也记录了湖南人民的智慧和汗水。表2是近现代湖南重大历史事件简表。表2时间 事件/发展1920 毛泽东在长沙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927 秋收起义,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1930年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1932-1944年 三次长沙会战、常德战役、长衡战役等1942年 造出了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1945年 芷江受降,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1949年 湖南和平解放1952年 “八千湘女上天山,志愿参军进新疆”,为新疆建设贡献力量1958年 新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在株洲诞生20世纪90年代 岳阳被列为长江沿岸对外开放城市2015年 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正式挂牌2020年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选择材料中的相关史事,以“近现代湖南历史的发展”为主题,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19.(20分)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回顾历史,留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历史警示。二战全面爆发前的慕尼黑会议就是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下是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期间的两则秘密档案:档案A(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私人笔记):达拉第先生担心法国民众无法承受另一场战争,提议用苏台德区换取六个月的军备缓冲期。张伯伦先生认为,希特勒的目标可能仅限于整合德语区,未必会威胁西欧核心利益。(编者注:达拉第当时是法国总理,张伯伦当时是英国首相。)档案B(德国外交部会议纪要):元首在午餐时对里宾特洛甫说:“当英国人在谈“和平'时,他们的海军部正在加勒比海部署新的战列舰。但只要我们在六个月内拿下捷克全境,西线的防御工事将足以抵挡任何进攻。”材料二1938年11月德国国防军地理参谋部绘制的《新中欧战略地图》标注:“苏台德山脉构成“莱茵-多瑙河防御轴线'的东部支点,控制此地可将捷克平原纳入炮火覆盖范围,同时切断英法与巴尔干的陆上通道。”时任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在回忆录中承认:“1938年之前,我们对两线作战的可行性评估为“风险极高';吞并捷克后,因获得东部战略屏障与装备补充,司令部将西线防御等级下调至“可接受风险'。”纳粹党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1938年10月宣称:“苏台德回归是“大日耳曼民族统一的里程碑',元首的政治智慧让德国不费一枪一弹获得欧洲第二大兵工厂。”德国民调显示,希特勒支持率从1938年初的78%飙升至92%。法国《世界报》1939年披露:“瑞士银行记录显示,捷克黄金储备转移过程中,有3吨黄金被转入不明离岸账户,至今下落不明。”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1940年发布的《白皮书》记载:“慕尼黑协定签署后,德国军工专家在斯科达工厂发现了1919年《凡尔赛和约》禁止研发的坦克设计图纸。这些技术资料与苏台德熟练工人结合,使德军的38(t)坦克的量产时间提前了18个月。”(1)结合材料一中的两则档案,分析英法与德国在慕尼黑会议中的战略误判。(6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占领苏台德区对德国的影响。(8分)(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1938年慕尼黑会议,以“历史镜鉴与当代国际秩序构建”为题,谈谈你的认识(6分)2025年邵阳市高考信息卷(二)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C D A B B C C D A D C B D A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20分)(1)特点:服务于统治需要;手抄文书和印刷文书并行;文书传递注重时效性、规范性;管理制度严格;文书写作注重理性思维,文书内容关注现实问题、议论事理等。(任意答出三点得6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背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科技进步,印刷术的发展;理学的兴起;科举制的发展;书院的兴盛;交通发展,邮驿传递系统建设发展等。(6分,言之成理即给分)(2)有助于信息的传递;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扩大理学思想影响;有利于印刷业的发展;丰富了文学的内容等。(任意答出四点得8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18.(12分)示例:论题:湖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与贡献。阐述:湖南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浪潮中成为了红色革命的摇篮。1920年毛泽东在长沙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秋收起义后转向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标志中国革命重心转移;1930年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与其它地区苏维埃政权配合,共同推动全国革命事业向前迈进;抗日战争时期湖南成为抗战重要战场,1945年芷江受降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湖南历史进入新时期。1952年八千湘女上天山,为巩固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株洲是新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的诞生地,为新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岳阳的对外开放则进一步推动了湖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入新世纪,湘江新区的设立标志着湖南在新时代的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为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综上所述,湖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圣地,更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湖南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也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0分)(1)(6分)英国误判:认为德国扩张限于“德语区整合”,低估其称霸欧洲的野心。法国误判:幻想用领土妥协换取军备时间,忽视德国军事准备速度。德国误判:低估英法对后续扩张的反应烈度;高估自身实力,认为西线防御足以应对长期战争。(2)(任意答出四点得8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控制中欧战略要地,为后续东扩清除地理障碍;希特勒支持率飙升,有利其巩固独裁;增强军事实力,助长了侵略野心;增强了德国经济实力。扩大了德国的国际影响力。(3)(6分)示例:慕尼黑协定的悲剧揭示:国际秩序的稳定不能依赖强权交易。1938年,在英法的绥靖政策下,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权被大国损害,苏台德区被非法割让。大国以牺牲弱国利益及自身非核心利益,以谋求和平的逻辑最终导致世界大战,害人害己,留给人类以深刻教训。当今世界并不太平,要构建公正国际秩序,应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要围绕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得出历史教训,如用其他事项,则要酌情扣分。需言之成理、观点正确,逻辑自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