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2024七下·资阳期末)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B.严重束缚了思想自由
C.消灭了旧的门阀氏族 D.保证了官吏公正廉明
2.(2024七下·资阳期末)读如下图,图中内容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3.(2024七下·资阳期末)图的工具(  )
曲辕犁结构图
A.提高运输能力 B.促进商业发展
C.提高耕种效率 D.扩大灌溉面积
4.(2024七下·资阳期末)下列对图片信息解读全面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具有海陆兼备的特点
B.中国的对外交往比较频繁
C.中国古代远洋航海技术比较先进
D.政府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5.(2024七下·资阳期末)“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的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这五个朝代的统治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这则记载说明(  )
A.五代时期各政权并立 B.五代南方政局稳定
C.五代各政权更迭频繁 D.后梁存在时间最长
6.(2024七下·资阳期末)从下面的示意图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应该是(  )
A.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 B.宋元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C.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D.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达
7.(2024七下·资阳期末)下图真切地反映了辽代晚期的点茶用具和方式。该作品反映了(  )
A.民族隔阂已消除 B.茶道技艺的领先
C.受中原文化影响 D.社会经济的繁荣
8.(2024七下·资阳期末)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孝宗为岳飞平反,追谥号为岳武穆、岳太师等,并按照最高开国将帅的规格进行改葬,建立岳庙。这是因为岳飞(  )
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结束分裂,天下为公 D.驱逐外敌,忠贞不渝
9.(2024七下·资阳期末)北宋初年,东京等城市出现临街开设商店的“侵街”现象,到宋仁宗时,政府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直接征税,允许沿街开设商店。这说明宋代(  )
A.重农抑商非常严重 B.城市管理有所突破
C.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商业十分混乱
10.(2024七下·资阳期末)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伊斯兰教、杂居通婚、民族交融三个关键词有关的,形成于元朝的新的民族是(  )
A.蒙古族 B.满族 C.回族 D.藏族
11.(2024七下·资阳期末)宋代的风俗画十分重视儿童题材,在磁州窑烧制的瓷枕,多见专门的儿童题材画,如图是部分磁州窑瓷枕上的儿童题材瓷绘。这些瓷绘(  )
A.改善了儿童的生活 B.反映运动成为时尚
C.丰富了大众的娱乐 D.迎合了市民的生活
12.(2024七下·资阳期末)我国古代的“炮”最早是用机械发射石头的抛石机,因而写为“砲”,后来“砲”字逐渐被“炮”字取代。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抛石机的威力增强 B.文字的发展和演变
C.火药用于军事战争 D.西方近代火炮传入
13.(2024七下·资阳期末)据史书记载,明朝苏州地区出现了“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婴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腭,两者相资为生久矣”的景象。据此可知,当时(  )
A.各生产部门分工细致 B.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C.政府大力扶植纺织业 D.贫富分化现象在加剧
14.(2024七下·资阳期末)如图连环画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外友好往来 B.抗击外来侵略
C.中外交往与冲突 D.闭关锁国政策
15.(2024七下·资阳期末)“古籍”《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共同点是(  )
A.成书于宋朝 B.农学科学巨著
C.总结性专著 D.吸收西方成就
16.(2024七下·资阳期末)如图所示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对外贸易的发达
C.经济结构的变化 D.商帮资本的雄厚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7.(2024七下·资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校七年级(1)班分小组开展“探索中国传统节日”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
【第一小组:节日习俗】
材料一
钦州守岁 唐·张说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 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清代《迎春图舞龙年画》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清代《龙舟盛会图》
(1)根据材料一、判断第一组收集的材料对应的传统节日名称和节日习俗。(任写一个节日及习俗即可)
【第二小组:节日由来】
材料二 小历:在上古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爱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传说尧死后,舜帝将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称为“元旦”或“元正”。
小史:上古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仪式,龙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图腾,人们在这一天赛龙舟,端午节起源于先民对龙的崇拜。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节日来源的相关因素。请你设计一种展示探究成果的形式。
【综合探究:节日发展】
材料三 清明习俗的“不变”与“变”
不变 变
祭祖扫墓、踏春郊游、植树 祭奠烈士、鲜花追思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中国传统节日发展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18.(2024七下·资阳期末)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有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第一帝国”相比,“第二帝国”在中央政治结构方面有什么新的发展?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秦汉至唐时期主要依据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来别分行政区划,而元代一改前代做法,明确以“犬牙相入”为划界的主要原则,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使地方丧失扼险而中的地理条件。以今汉中为例,从唐至元,汉中险要的地理优势不为一个行省所具,使陕西、四川边界彼此交错,相互牵制。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至元代行政区划界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上述材料和探究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
19.(2024七下·资阳期末)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辉煌灿烂,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在文化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重要学派除了道家,其余在东周后半期都创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概况(部分)
时期 概况 材料 出处
两汉 这个时期,我国文化繁荣兴盛,在科技、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造纸术的发明是古代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为人类的文化传播、思想交流和科学发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存贮和传递手段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唐朝 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促成了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也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黄金时期。那种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乃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盛唐诗歌的主流 摘自叶郎、费振刚、王天有主编《中国文化导读》
宋代 自由开放的宋朝带来了多元化的社会,激发了中国人伟大的创造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在思想、文化、科技、宗教、教育等各个方面,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宋朝是中国人对世界作出最大贡献的朝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有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 摘自《中国古代文明的顶峰——伟大的宋朝文明》
(1)指出材料一中东周在思想上出现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局面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个时期,归纳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特点,并举一例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促进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可知,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平民有机会当官,A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对思想方面的影响,排除B项;
科举制并没有消灭了旧的门阀氏族,排除C项;
科举制并不能保证官吏公正廉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以及主要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隋朝的灭亡;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618年建立,唐玄宗后期发生安史之乱,最终于907年灭亡,C项正确;
秦朝前221年到前207年,排除A项;
西汉前202年到8年,排除B项;
明朝1368年到1644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兴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图片内容“曲辕犁”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型,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至此,耕犁基本定型,曲辕犁的发明,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耕种效率,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
曲辕犁是一种农业耕种工具,不能提高运输能力,排除A项;
曲辕犁是一种农业耕种工具,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商业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曲辕犁是一种农业耕种工具,并非灌溉工具,扩大灌溉面积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唐朝经济的繁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可知,展示的是陆上和海上对外交流的路线图,表明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具有海陆兼备的特点,A项正确;
通过路线图和两个代表性的人物,无法反映对外交往的频率,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郑和下西洋采用的航海技术,排除C项;
郑和下西洋虽然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的,但是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不能得出政府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此时大多数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识记玄奘西行的目的、路线,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目的。
5.【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6.【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几个政权并立的现状再到最后元朝统一可得出,宋元时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A项正确;
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排除B项;
材料看不出重心南移,排除C项;
材料中不能体现科技的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8.【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孝宗为岳飞平反,追谥号为岳武穆、岳太师等”可以看出是宋朝人纪念岳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岳飞率军抗击金朝,精忠报国,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A项正确;
组织抗元,宁死不屈的是文天祥,排除B项;
岳飞的功绩是率军抗金,并未结束分裂,排除C项;
金朝建立者是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是外敌,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岳飞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9.【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北宋初年,东京等城市出现临街开设商店的‘侵街’现象,到宋仁宗时,政府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直接征税,允许沿街开设商店”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商业活动突破了地点的限制,允许允许沿街开设商店并直接征税的现象,说明宋代城市管理有所突破,B项正确;
材料不仅没有反映重农抑商,即重视农业,限制商业问题,直接征税但允许沿街开设商店的方式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鼓励商业发展,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允许沿街开设商店”现象,没有提及城市规模扩大,排除C项;
“直接征税,允许沿街开设商店”说明商业活动还在政府的管控之下,并不能说明城市商业混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0.【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C项正确;
蒙古族建立了元朝,排除A项;
满族的前身是女真,在元朝统一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B项;
藏族在元朝建立前已经存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重点识记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原因与影响。
11.【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宋代的风俗画十分重视儿童题材,在磁州窑烧制的瓷枕,多见专门的儿童题材画,如图是部分磁州窑瓷枕上的儿童题材瓷绘”可知,磁州窑瓷枕上的儿童题材画类型多样,反映了市民生活丰富,瓷绘迎合了市民的生活,D项正确;
瓷绘不能改善儿童的生活,排除A项;
部分瓷绘是运动题材不能直接得出在当时运动已经成为时尚,且材料中还提及瓷绘有垂钓等内容,B项表述也较为片面,排除B项;
据材料“部分磁州窑瓷枕上的儿童题材瓷绘”,不能丰富大众的娱乐,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掌握宋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史实。
12.【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的炮最早是用机械发射石头的抛石机,因而写为“砲”。后来由于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孢”字逐渐被“炮”字取代,C项正确;
题干砲”字逐渐被“炮”字取代的原因不是抛石机的威力增强,排除A项;
题干强调火药,与文字演变无关,排除B项;
明清时期,西方近代火炮传入中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点。
13.【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婴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腭,两者相资为生久矣”可知,在苏州地区的纺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当时的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苏州丝织业生产的具体过程,无法说明生产部门分工细致,排除A项;
材料只描述了明朝苏州地区的经济现象,并未涉及政府的态度,无法说明政府扶植纺织业,排除C项;
贫富分化加剧与材料中新的生产关系出现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资本主义萌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基本上肃清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明末台湾地区被荷兰殖民者侵占,郑成功率军收复,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因此连环画反映的共同主题中外交往与冲突,C项正确;
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反映的是中外冲突,排除A项;
郑和下西洋并不是抗击外来侵略,排除B项;
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与题干反映的中外交往和冲突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15.【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其中374种是新增加的药物。收录药方11000多个,并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这三本书的共同特点是:都成书于明朝,都具有总结性,C项正确;
这些书成书于明朝,不是宋朝,排除A项;
只有《农政全书》是农学巨著,排除B项;
这些书都没有吸收西方成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科技巨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都是明朝出现的总结性的科技专著。
16.【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画面描绘了苏州布业、饮食业等260余家店铺的招牌”并结合所学可知,画面描绘了乾隆时期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反映了清朝商品经济的繁荣,A符合题意;
清朝闭关锁国,所以图画不能反映清朝对外贸易的发达,排除B;
题干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C;
题干不能明确表现商帮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清朝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1) 名称及习俗:春节,吃饺子;端午节;赛龙舟。
(2) 因素:与上古传说,纪念先祖有关;与图腾崇拜有关;与纪念历史人物有关;形式:板报。
(3) 民族精神:自信、创新、传承。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名称及习俗:由材料一的图文资料“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清代《龙舟盛会图》”“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可知,分别反映的节日名称是春节和端午节;春节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端午节南方有赛龙舟的习俗。
(2)因素:根据材料“传说尧死后,舜帝将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称为‘元旦’,或‘元正’。”可知,节日的形成与上古传说有关;根据材料“上古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仪式,龙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图腾,人们在这一天赛龙舟,端午节起源于先民对龙的崇拜。”可知,节日的形成与图腾崇拜有关;根据材料“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可知节日的形成与纪念历史人物有关;形式:可以采取办板报的形式展示探究成果。
(3)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重要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弘扬传统节日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因此中国传统节日发展中蕴含着自信、创新、传承的民族精神内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等相关史实。解题关键在于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18.【答案】(1) 新的发展:实行三省六部制。
具体表现:明朝时期,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2) 变化:划界依据由自然界限(山川地形、山川形便)变为“犬牙相入”(犬牙交错)为原则;由主要依据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到彼此交错、相互牵制。
趋势:中央集权的加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朱元璋强化皇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1)新的发展:根据材料一“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并结合所学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可得出,是指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责分明,分工明确,有利于加强皇权。
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二“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并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可得出,明朝时期,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2)变化:根据材料三“秦汉至唐时期主要依据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来别分行政区划,而元代一改前代做法,明确以‘犬牙相入’为划界的主要原则”可得出,划界依据由自然界限(山川地形、山川形便)变为“犬牙相入”(犬牙交错)为原则;根据材料三“以今汉中为例,从唐至元,汉中险要的地理优势不为一个行省所具,使陕西、四川边界彼此交错,相互牵制”可得出,由主要依据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到彼此交错、相互牵制。
趋势:根据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中央政治机构的变化、材料三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划分的原则可得出,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唐时期在中央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新的发展、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具体表现、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辛亥革命等知识。
19.【答案】(1)局面:百家争鸣。
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示例:唐科技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说明:玄奘西行,促进古代中国与古代印度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促进了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等。(任选一个时期归纳说明到位即可)
(3)稳定清明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繁荣,统治者的政策,开放交流,发明创造力等。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局面:根据材料一“东周在文化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及所学知识可知,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2)时期:唐朝(任选一个时期即可);
科技文化特点:根据材料二“促成了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也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黄金时期”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的“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使得中国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因此与周边各国交往紧密,各国均派有大量使者前往中国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与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与此同时,各国的文化也传入中国,如佛教、朝鲜音乐等。因此唐朝时期的文化特点体现为: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根据选择时期所总结出的文化科技特点不必相同,符合所学内容即可)
举例:玄奘西行,促进古代中国与古代印度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促进了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等。(任选一个时期归纳说明到位即可)
(3)因素:根据材料一“百家争鸣”、材料二两汉、唐朝、宋代概况内容可知,“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多元化的社会”等因素都是促进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繁荣的因素。可将其表达为稳定清明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繁荣,统治者的政策,开放交流,发明创造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局面:根据材料一“东周在文化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及所学知识可知,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2)时期:唐朝(任选一个时期即可);
科技文化特点:根据材料二“促成了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也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黄金时期”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的“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使得中国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因此与周边各国交往紧密,各国均派有大量使者前往中国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与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与此同时,各国的文化也传入中国,如佛教、朝鲜音乐等。因此唐朝时期的文化特点体现为: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根据选择时期所总结出的文化科技特点不必相同,符合所学内容即可)
举例:玄奘西行,促进古代中国与古代印度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促进了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等。(任选一个时期归纳说明到位即可)
(3)因素:根据材料一“百家争鸣”、材料二两汉、唐朝、宋代概况内容可知,“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多元化的社会”等因素都是促进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繁荣的因素。可将其表达为稳定清明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繁荣,统治者的政策,开放交流,发明创造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1 / 1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2024七下·资阳期末)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B.严重束缚了思想自由
C.消灭了旧的门阀氏族 D.保证了官吏公正廉明
【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可知,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平民有机会当官,A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对思想方面的影响,排除B项;
科举制并没有消灭了旧的门阀氏族,排除C项;
科举制并不能保证官吏公正廉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以及主要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024七下·资阳期末)读如下图,图中内容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隋朝的灭亡;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618年建立,唐玄宗后期发生安史之乱,最终于907年灭亡,C项正确;
秦朝前221年到前207年,排除A项;
西汉前202年到8年,排除B项;
明朝1368年到1644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兴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4七下·资阳期末)图的工具(  )
曲辕犁结构图
A.提高运输能力 B.促进商业发展
C.提高耕种效率 D.扩大灌溉面积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图片内容“曲辕犁”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型,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至此,耕犁基本定型,曲辕犁的发明,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耕种效率,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
曲辕犁是一种农业耕种工具,不能提高运输能力,排除A项;
曲辕犁是一种农业耕种工具,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商业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曲辕犁是一种农业耕种工具,并非灌溉工具,扩大灌溉面积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唐朝经济的繁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2024七下·资阳期末)下列对图片信息解读全面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具有海陆兼备的特点
B.中国的对外交往比较频繁
C.中国古代远洋航海技术比较先进
D.政府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可知,展示的是陆上和海上对外交流的路线图,表明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具有海陆兼备的特点,A项正确;
通过路线图和两个代表性的人物,无法反映对外交往的频率,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郑和下西洋采用的航海技术,排除C项;
郑和下西洋虽然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的,但是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不能得出政府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此时大多数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识记玄奘西行的目的、路线,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目的。
5.(2024七下·资阳期末)“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的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这五个朝代的统治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这则记载说明(  )
A.五代时期各政权并立 B.五代南方政局稳定
C.五代各政权更迭频繁 D.后梁存在时间最长
【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6.(2024七下·资阳期末)从下面的示意图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应该是(  )
A.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 B.宋元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C.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D.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达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几个政权并立的现状再到最后元朝统一可得出,宋元时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A项正确;
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排除B项;
材料看不出重心南移,排除C项;
材料中不能体现科技的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7.(2024七下·资阳期末)下图真切地反映了辽代晚期的点茶用具和方式。该作品反映了(  )
A.民族隔阂已消除 B.茶道技艺的领先
C.受中原文化影响 D.社会经济的繁荣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8.(2024七下·资阳期末)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孝宗为岳飞平反,追谥号为岳武穆、岳太师等,并按照最高开国将帅的规格进行改葬,建立岳庙。这是因为岳飞(  )
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结束分裂,天下为公 D.驱逐外敌,忠贞不渝
【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孝宗为岳飞平反,追谥号为岳武穆、岳太师等”可以看出是宋朝人纪念岳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岳飞率军抗击金朝,精忠报国,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A项正确;
组织抗元,宁死不屈的是文天祥,排除B项;
岳飞的功绩是率军抗金,并未结束分裂,排除C项;
金朝建立者是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是外敌,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岳飞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9.(2024七下·资阳期末)北宋初年,东京等城市出现临街开设商店的“侵街”现象,到宋仁宗时,政府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直接征税,允许沿街开设商店。这说明宋代(  )
A.重农抑商非常严重 B.城市管理有所突破
C.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商业十分混乱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北宋初年,东京等城市出现临街开设商店的‘侵街’现象,到宋仁宗时,政府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直接征税,允许沿街开设商店”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商业活动突破了地点的限制,允许允许沿街开设商店并直接征税的现象,说明宋代城市管理有所突破,B项正确;
材料不仅没有反映重农抑商,即重视农业,限制商业问题,直接征税但允许沿街开设商店的方式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鼓励商业发展,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允许沿街开设商店”现象,没有提及城市规模扩大,排除C项;
“直接征税,允许沿街开设商店”说明商业活动还在政府的管控之下,并不能说明城市商业混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0.(2024七下·资阳期末)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伊斯兰教、杂居通婚、民族交融三个关键词有关的,形成于元朝的新的民族是(  )
A.蒙古族 B.满族 C.回族 D.藏族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C项正确;
蒙古族建立了元朝,排除A项;
满族的前身是女真,在元朝统一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B项;
藏族在元朝建立前已经存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重点识记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原因与影响。
11.(2024七下·资阳期末)宋代的风俗画十分重视儿童题材,在磁州窑烧制的瓷枕,多见专门的儿童题材画,如图是部分磁州窑瓷枕上的儿童题材瓷绘。这些瓷绘(  )
A.改善了儿童的生活 B.反映运动成为时尚
C.丰富了大众的娱乐 D.迎合了市民的生活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宋代的风俗画十分重视儿童题材,在磁州窑烧制的瓷枕,多见专门的儿童题材画,如图是部分磁州窑瓷枕上的儿童题材瓷绘”可知,磁州窑瓷枕上的儿童题材画类型多样,反映了市民生活丰富,瓷绘迎合了市民的生活,D项正确;
瓷绘不能改善儿童的生活,排除A项;
部分瓷绘是运动题材不能直接得出在当时运动已经成为时尚,且材料中还提及瓷绘有垂钓等内容,B项表述也较为片面,排除B项;
据材料“部分磁州窑瓷枕上的儿童题材瓷绘”,不能丰富大众的娱乐,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掌握宋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史实。
12.(2024七下·资阳期末)我国古代的“炮”最早是用机械发射石头的抛石机,因而写为“砲”,后来“砲”字逐渐被“炮”字取代。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抛石机的威力增强 B.文字的发展和演变
C.火药用于军事战争 D.西方近代火炮传入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的炮最早是用机械发射石头的抛石机,因而写为“砲”。后来由于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孢”字逐渐被“炮”字取代,C项正确;
题干砲”字逐渐被“炮”字取代的原因不是抛石机的威力增强,排除A项;
题干强调火药,与文字演变无关,排除B项;
明清时期,西方近代火炮传入中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点。
13.(2024七下·资阳期末)据史书记载,明朝苏州地区出现了“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婴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腭,两者相资为生久矣”的景象。据此可知,当时(  )
A.各生产部门分工细致 B.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C.政府大力扶植纺织业 D.贫富分化现象在加剧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婴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腭,两者相资为生久矣”可知,在苏州地区的纺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当时的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苏州丝织业生产的具体过程,无法说明生产部门分工细致,排除A项;
材料只描述了明朝苏州地区的经济现象,并未涉及政府的态度,无法说明政府扶植纺织业,排除C项;
贫富分化加剧与材料中新的生产关系出现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资本主义萌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4.(2024七下·资阳期末)如图连环画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外友好往来 B.抗击外来侵略
C.中外交往与冲突 D.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基本上肃清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明末台湾地区被荷兰殖民者侵占,郑成功率军收复,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因此连环画反映的共同主题中外交往与冲突,C项正确;
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反映的是中外冲突,排除A项;
郑和下西洋并不是抗击外来侵略,排除B项;
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与题干反映的中外交往和冲突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15.(2024七下·资阳期末)“古籍”《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共同点是(  )
A.成书于宋朝 B.农学科学巨著
C.总结性专著 D.吸收西方成就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其中374种是新增加的药物。收录药方11000多个,并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这三本书的共同特点是:都成书于明朝,都具有总结性,C项正确;
这些书成书于明朝,不是宋朝,排除A项;
只有《农政全书》是农学巨著,排除B项;
这些书都没有吸收西方成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科技巨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都是明朝出现的总结性的科技专著。
16.(2024七下·资阳期末)如图所示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对外贸易的发达
C.经济结构的变化 D.商帮资本的雄厚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画面描绘了苏州布业、饮食业等260余家店铺的招牌”并结合所学可知,画面描绘了乾隆时期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反映了清朝商品经济的繁荣,A符合题意;
清朝闭关锁国,所以图画不能反映清朝对外贸易的发达,排除B;
题干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C;
题干不能明确表现商帮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清朝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7.(2024七下·资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校七年级(1)班分小组开展“探索中国传统节日”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
【第一小组:节日习俗】
材料一
钦州守岁 唐·张说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 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清代《迎春图舞龙年画》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清代《龙舟盛会图》
(1)根据材料一、判断第一组收集的材料对应的传统节日名称和节日习俗。(任写一个节日及习俗即可)
【第二小组:节日由来】
材料二 小历:在上古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爱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传说尧死后,舜帝将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称为“元旦”或“元正”。
小史:上古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仪式,龙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图腾,人们在这一天赛龙舟,端午节起源于先民对龙的崇拜。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节日来源的相关因素。请你设计一种展示探究成果的形式。
【综合探究:节日发展】
材料三 清明习俗的“不变”与“变”
不变 变
祭祖扫墓、踏春郊游、植树 祭奠烈士、鲜花追思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中国传统节日发展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答案】(1) 名称及习俗:春节,吃饺子;端午节;赛龙舟。
(2) 因素:与上古传说,纪念先祖有关;与图腾崇拜有关;与纪念历史人物有关;形式:板报。
(3) 民族精神:自信、创新、传承。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名称及习俗:由材料一的图文资料“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清代《龙舟盛会图》”“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可知,分别反映的节日名称是春节和端午节;春节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端午节南方有赛龙舟的习俗。
(2)因素:根据材料“传说尧死后,舜帝将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称为‘元旦’,或‘元正’。”可知,节日的形成与上古传说有关;根据材料“上古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仪式,龙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图腾,人们在这一天赛龙舟,端午节起源于先民对龙的崇拜。”可知,节日的形成与图腾崇拜有关;根据材料“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可知节日的形成与纪念历史人物有关;形式:可以采取办板报的形式展示探究成果。
(3)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重要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弘扬传统节日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因此中国传统节日发展中蕴含着自信、创新、传承的民族精神内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等相关史实。解题关键在于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18.(2024七下·资阳期末)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有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第一帝国”相比,“第二帝国”在中央政治结构方面有什么新的发展?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秦汉至唐时期主要依据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来别分行政区划,而元代一改前代做法,明确以“犬牙相入”为划界的主要原则,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使地方丧失扼险而中的地理条件。以今汉中为例,从唐至元,汉中险要的地理优势不为一个行省所具,使陕西、四川边界彼此交错,相互牵制。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至元代行政区划界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上述材料和探究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
【答案】(1) 新的发展:实行三省六部制。
具体表现:明朝时期,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2) 变化:划界依据由自然界限(山川地形、山川形便)变为“犬牙相入”(犬牙交错)为原则;由主要依据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到彼此交错、相互牵制。
趋势:中央集权的加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朱元璋强化皇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1)新的发展:根据材料一“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并结合所学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可得出,是指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责分明,分工明确,有利于加强皇权。
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二“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并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可得出,明朝时期,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2)变化:根据材料三“秦汉至唐时期主要依据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来别分行政区划,而元代一改前代做法,明确以‘犬牙相入’为划界的主要原则”可得出,划界依据由自然界限(山川地形、山川形便)变为“犬牙相入”(犬牙交错)为原则;根据材料三“以今汉中为例,从唐至元,汉中险要的地理优势不为一个行省所具,使陕西、四川边界彼此交错,相互牵制”可得出,由主要依据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到彼此交错、相互牵制。
趋势:根据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中央政治机构的变化、材料三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划分的原则可得出,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唐时期在中央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新的发展、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具体表现、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辛亥革命等知识。
19.(2024七下·资阳期末)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辉煌灿烂,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在文化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重要学派除了道家,其余在东周后半期都创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概况(部分)
时期 概况 材料 出处
两汉 这个时期,我国文化繁荣兴盛,在科技、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造纸术的发明是古代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为人类的文化传播、思想交流和科学发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存贮和传递手段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唐朝 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促成了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也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黄金时期。那种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乃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盛唐诗歌的主流 摘自叶郎、费振刚、王天有主编《中国文化导读》
宋代 自由开放的宋朝带来了多元化的社会,激发了中国人伟大的创造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在思想、文化、科技、宗教、教育等各个方面,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宋朝是中国人对世界作出最大贡献的朝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有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 摘自《中国古代文明的顶峰——伟大的宋朝文明》
(1)指出材料一中东周在思想上出现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局面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个时期,归纳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特点,并举一例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促进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局面:百家争鸣。
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示例:唐科技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说明:玄奘西行,促进古代中国与古代印度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促进了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等。(任选一个时期归纳说明到位即可)
(3)稳定清明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繁荣,统治者的政策,开放交流,发明创造力等。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局面:根据材料一“东周在文化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及所学知识可知,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2)时期:唐朝(任选一个时期即可);
科技文化特点:根据材料二“促成了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也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黄金时期”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的“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使得中国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因此与周边各国交往紧密,各国均派有大量使者前往中国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与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与此同时,各国的文化也传入中国,如佛教、朝鲜音乐等。因此唐朝时期的文化特点体现为: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根据选择时期所总结出的文化科技特点不必相同,符合所学内容即可)
举例:玄奘西行,促进古代中国与古代印度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促进了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等。(任选一个时期归纳说明到位即可)
(3)因素:根据材料一“百家争鸣”、材料二两汉、唐朝、宋代概况内容可知,“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多元化的社会”等因素都是促进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繁荣的因素。可将其表达为稳定清明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繁荣,统治者的政策,开放交流,发明创造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局面:根据材料一“东周在文化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及所学知识可知,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2)时期:唐朝(任选一个时期即可);
科技文化特点:根据材料二“促成了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也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黄金时期”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的“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使得中国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因此与周边各国交往紧密,各国均派有大量使者前往中国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与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与此同时,各国的文化也传入中国,如佛教、朝鲜音乐等。因此唐朝时期的文化特点体现为: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根据选择时期所总结出的文化科技特点不必相同,符合所学内容即可)
举例:玄奘西行,促进古代中国与古代印度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促进了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等。(任选一个时期归纳说明到位即可)
(3)因素:根据材料一“百家争鸣”、材料二两汉、唐朝、宋代概况内容可知,“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多元化的社会”等因素都是促进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繁荣的因素。可将其表达为稳定清明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繁荣,统治者的政策,开放交流,发明创造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