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温馨提示: 本试卷包括笫 I 卷( 选择题)和笫 II 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 , 共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黄河流域的陶寺古城遗址中,各种珍贵的陶、玉、石、漆、铜等材质的礼仪用器已形成按贵族的等级身份依次有序的一套使用制度,并作为高等随葬品大量被发掘于王墓中。这反映了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黄河流域的手工业技术成熟 D.陶寺文化初步呈现“以礼治国”
2.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后第二次出巡,途中秦始皇登上了泰山,并在东海琅琊台一带留下石刻:“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据此可知,秦始皇出巡的主要目的在于
A.增强政治文化认同 B.摆脱传统政治束缚
C.消除关东敌对情绪 D.考察边疆军政事务
3.开凿于西夏中晚期的榆林窟第3窟,绘有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在观音像的左右对称画有《犁耕图》《踏碓图》《酿酒图》《锻铁图》。此外,还有《行旅图》和锹、镐、锄、犁、耙、斧、锯、镑、剪、尺、规等。这一现象能够折射出
A.农耕经济出现了转型 B.三教合一潮流盛行
C.民族交融的时代特色 D.契丹族封建化进程
4.下表是地方志记载的清朝前期江南部分区域农作物的种植情况。
地区 记载 出处
松江府 郡东……种棉豆多于粳稻,而棉尤盛,其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四 《松江府续志》
嘉定县 邑中种稻者三分之一,而种类颇多;农家多栽棉花 《嘉定县志》
太仓州 统计州县地不下八千顷,大率种木棉者十之七,种稻者十之三 《太仓州志》
据此可知,江南这些区域
A.水稻和棉花轮作制得以推广 B.农作物种植受经济效益驱动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D.商业资本介入农业经济领域
5.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一书中,除个别地方及摘引他人之语外,对西方各国的称谓基本上不用“夷”字。书中称“欧罗巴诸国,皆好航海立埠头,远者或数万里”,尤其是英吉利“盖四海之内,其帆樯无所不到,凡有土有人之处,无不睥睨相度,思朘削其精华。”这一认识
A.对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有所突破 B.正确揭示列强对外殖民扩张的根源
C.主张学习西方文化以推动政治变革D.折射出当时清朝宗藩体制走向解体
6.在19世纪的西方,“劳动者”指的是产业工人。1920年在上海发起的中华劳动公会的宣言中则指出:“我们中国人对于“劳动”二字的观念很不明了,……这“劳动”二字是包含劳力、劳心两类的人,如像医生、教员、新闻记者以及公司工厂充当雇员的人皆是劳动家,和作苦工的人是一样的。”这反映出民国初年知识界
A.要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反思西方文明的弊端
C.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探索改造社会的新路径
7.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会议,要求“公营工厂实行企业化管理,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对技术工人实行分红制,并允许工厂留存部分利润扩大生产”。上述举措旨在
A.构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雏形 B.为战略反攻准备军需物资
C.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打破封锁 D.探索计划经济发展的模式
8.1949年4月刘少奇视察天津时说:“工人政治解放,还不能完全不受剥削,不是愿意不愿意,而是做不到。现在是资本家太少,而不是太多。工人的痛苦不是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在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刘少奇此语的主要意图在于
A.利用私人资本恢复国民经济 B.推动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开展
C.循序渐进巩固计划经济体制 D.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工业化
9.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管理类图书的出版主要是引进国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类书籍,后逐步发展到引进关于企业发展、金融危机等反映经济学新观点新理论的书籍。进入新时代,在重点引进出版数智化等前沿类图书的同时,本土经管类图书大量出版并被国外引进。上述变化体现了
A.对外开放促进理论创新 B.国企改革的不断推进
C.图书出版引领经济发展 D.中国经济的崛起历程
10.1902年梁启超撰写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铺陈了对60年后“上海世博会”的设想:“那时我国决议在上海开设大博览会……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区,都变作博览会场了。”2010年5月1日,上海世界博览会正式开幕,中华民族的百年世博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一过程折射出中国
A.从辛亥革命到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巨变
B.从救亡图存到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艰辛历程
C.从半殖民地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嬗变
D.从闭关锁国到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转型
11.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外溢效应”,西亚的阿卡德人、亚述人、赫梯人等都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表达自己的语言,古埃及早期的象形文字也深受楔形文字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一个以苏美尔为中心的“楔形文化圈”。由此可见,“楔形文化圈”
A.实现了政治统一 B.文明逐渐一体化
C.内部的联系密切 D.由苏美尔人建立
12.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1889—1890年的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了禁止黑人奴隶贸易的总决议书,标志着黑人奴隶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结束。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阶段 时间 历史现象
① 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 兴起并发展
② 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 高潮
③ 1807—1808年 英美两国通过禁止奴隶贸易法案
④ 1890年 奴隶贸易正式终止
A.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主导第一阶段黑奴贸易
B.黑奴贸易的兴衰折射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C.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通过了禁止奴隶贸易的宣言
D.黑奴贸易的高潮为欧洲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13.英国宪章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在1842年12月27日的会上,全体委员一致通过一项决议。决议说:“本协会作为正义和人道主义的支持者,不能对英中之间的这场战争感到满意。因为我们认为一切侵略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一切侵略战争对侵略者来说永远是非法的战争。所以本协会对英国侵华战争的胜利表示愤慨。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出师不义,在战争中完全无视人民的生命,最后以一种赤裸裸的劫掠性条约结束战争。”由此可知英国
A.工人阶级的民族意识觉醒 B.工人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
C.掩盖鸦片战争侵略的本质 D.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有所提升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14.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下半叶是大西洋奴隶贸易最兴盛的时期。奴隶成为非洲可供输出的单一货物,欧洲许多国家蜂拥而至,把非洲西岸地区变成了他们掳掠、买卖、贩运黑人奴隶的竞争场所,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这一时期奴隶贸易兴盛主要是由于
A.交通工具大变革 B.奴隶专卖公司的建立
C.高额利润的刺激 D.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
15.1824年初,哥伦比亚面对法国干涉向美国提出请求,但美国无力处置。1895年,英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发生边界争端,美国介入并向英国发出照会,声明“如今,美国 的命令对于它所管辖范围之内的大陆臣民来说就是法律”,要求将边界纠纷提交仲裁,英国最终作出了妥协。这一变化突出反映了
A.门罗主义的推行以国家实力为基础 B.国际法在争端解决中不断完善
C.英国在美洲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削弱 D.南美地区深受殖民主义的压迫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唐代诏令文书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形成相对成熟的起草章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尚书省对于文书的处理,按照其重要与否和繁复程度,分别规定不同的期限,并规定“延缓一日笞五十,十日徒一年”。地方上报文书分为重要文书、较为重要政事文书和日常政事文书三类,“事之大者奏闻,次申中书门下,小者各牒诸司处理。”文书传递主要依靠驿传系统,普通诏令文书日行120里,皇帝敕书则“日行五百里”。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清康熙年间的奏密文书称为奏折,直接进呈于皇帝,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而不经内阁票拟和批红。雍正时期,奏折应用更加广泛,军机处逐渐成为全国文书政令的策源地及决策中心。清廷沿用明代贴黄制度,要求奏疏附百字摘要。至晚清,文书行政发生重大变化,设立了机要科、秘书科等新机构;传达方式上,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规定“嗣后明降谕旨,均著由电报传知,各省督抚即行遵照办理”;外交文书形式亦因时局变革而调整。
——摘编自郭睿君、卜宪群《中国古代文书行政与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文书行政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代文书行政相较于唐代的变化,并简析其成因。(1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兴起的“文明标准”为外交、贸易甚至战争提供了新的动机和正当化方式。格劳秀斯的“万国法”构筑了国际法最初的体系。国家的概念与价值日益增强,各国平等协商结束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当代主权国家概念由此诞生。《和约》确立了国际法关键概念和原则——主权和国家关系基本原则。主权是现代国际法发展的起点,也是主权作为“文明标准”概念重要内容的起源。根据“文明标准”,欧洲国家将世界各国划分为“文明”欧洲国家和“野蛮”非欧洲国家,此种划分导致了国际法的不平等适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不再是完全的主权事务,《国际联盟盟约》下的国际联盟有权干涉战争,而成员国也保障《盟约》的实施,近代国际法中的国家个体安全观逐渐转向现代国际法中的集体安全观。《盟约》既体现英法等欧洲列强推行“文明标准”的“阶段性胜利”又体现了“挫折”。这一阶段的“文明标准”表面上出现了一些“进步性”的特征。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强调民族自决、自由贸易等,对旧有的“文明标准”产生了冲击。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在各自的领域内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
材料二
1998年,联合国大会决议将2001年定为“文明对话年”;200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不同文明对话全球议程》将文明对话作为国际公共产品;2014年,“文明交流互鉴”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首次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互鉴的思想强有力地反驳了“文明等级论”“文明冲突论”的观点,主张接受文明差异,以互鉴解决冲突,体现了文明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就本质而言,若将“文明标准”视为操作系统,那么依据简易操作标准而允许不同国家或地区基于自身特质进行交流互鉴,不仅可以提升世界人民的幸福水平,还能体现“文明标准”的价值。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沈伟《论国际法中“文明标准”的演变和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国际联盟盟约》体现英、法等欧洲列强推行“文明标准”的“阶段性胜利”和“挫折”的不同表现,并分析“文明标准”出现“进步性”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1世纪初中国在联合国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背景,并说明“文明交流互鉴”在现代中国外交实践中的体现。(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以下是《人民日报》1949年至1999年部分年份的元旦社论标题
年份 社论标题
1949年 《将革命进行到底》
1950年 《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一九五0年元旦》
1953年 《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
1958年 《乘风破浪》
1959年 《迎接新的更伟大的胜利》
1966年 《迎接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九六六年》
1978年 《光明的中国》
1984年 《勇于开创新局面》
1992年 《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个不同年份的社论标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和平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质量调查
高三年级历史学科评分细则
Ⅰ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A C B A D C A D B C B D
14. A.0 分;B .1分; C.1 分;D 3分;
15.A.3 分;B .0分; C.1 分;D 1分
Ⅱ卷共3题,共55分。
16.(20分)
(1)主要特点:三省分工协作,流程成熟;有严格的时效管理;地方文书分类、分级处理;文书传递依托驿传,快速通达;规范化、制度化。(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共8分)
(2)变化:直接上呈皇帝(皇帝直接掌握信息,减少官僚层级干预),军机处主导;贴黄制度简化流程(文书处理效率提高);文书形式与文书机构变革;传递方式和文书形式逐渐近代化(利用电报传递)(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共6分)
原因:专制皇权的强化;中枢机构的调整;国家疆域辽阔,政务繁重;近代化的冲击。(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共6分)
17.(20分)
(1)“阶段性胜利”的表现:英、法等国在国际联盟的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国际联盟的决策机制也有利于英、法等国推行“文明标准”;英、法等国通过国际联盟塑造了自己作为“文明国家”的形象;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控制。(2分,任答一点即可)
“挫折”的表现:国际联盟缺乏有效的强制力;国际联盟内部的矛盾和分歧也影响了英、法等国推行“文明标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运动。(2分,任答一点即可)
原因:对战争的反思;传统国际关系存在弊端;民主与人权思想的传播;新兴国家崛起和反抗;国际贸易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背景: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
体现:构建全球伙伴关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外交。(4分,任答两点即可)
18.(15分)
示例:提取:1949年《将革命进行到底》和1978年《光明的中国》
论题:社论标题折射中国现代史的重大变革。(2分)
论述: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时刻,《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社论标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坚定决心。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978年,《光明的中国》发表,此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一决策是对“文化大革命”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选择。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0分)
结论:不同年份的社论标题如同时代的号角,生动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史进程中的重大变革,这些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轨迹,推动着中国不断向前迈进。(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