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哈师大附中2023级高二下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出题人:高二历史备课组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32题,48分)1.下面是黄河流域大地湾-老官台文化几处遗址出土的不同取食行为的工具占比。由此可知,大地湾-老官台文化A.逐步转向了游牧生活B.内部出现贫富分化现象C.以从事小农劳作为主D.原始农业获得一定发展2.商周时期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筑城卫君”,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城以盛民”成为城市建设的新观念,从而出现了“万室之国“千室之都”。这反映了A.周王室走向了衰落B.城市功能发生变化C.筑城技术实现突破D.诸侯国的实力膨胀3.下表中的史料能够说明,西汉时期史料 史料出处“高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隃领。岁馀,高后崩,即罢兵” 《史记·南越列传》“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 《史记·乐书》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九月,晁错在答对文帝策问时说,“阴阳调,四时节,日月光,风雨时,膏露降,五谷熟袄,孽灭,贼气息,民不疾疫” 《汉书·晁错传》A.人们对疫病发生原因有所认识B.季节更替使疫情频繁发生C.疫病流行引起时人的高度重视D.帝王失道与疫情存在关联4.据《后汉书》记载,光武帝曾询问大司空宋弘对谚语“贵易交,富易妻”的看法。宋弘回应道:“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糟糠”原指粗劣的食物,此处借喻为共同经历过困苦生活的妻子。由此可知,宋弘的回应折射出A.传统农本意识的延续B.汉末社会动荡的局势C.社会重商好货的风气D.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5.有学者认为,“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下列选项中,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和东南亚地区B.中国式园林成为欧洲的风尚C.佛教完成本土化,禅宗成为主流D.火药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6.下图中劳作场景的变化说明我国农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A.耕作方式不断进步B.精耕细作趋势明显C.农业动力不断革新D.生产工具逐步改进7.唐朝初年,国家规定里坊内严禁商业交易,“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而中唐以后,城市中出现了“侵街打墙,接檐造舍”和坊内开店的现象,一些里坊“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这一变化A.导致中国古代坊市制度解体B.助推宋朝城市管理模式改革C.反映出唐朝抑商政策的废弛D.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的实施8.南宋时期,白鹿洞书院名声大噪。书院以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规,不仅吸引众多学子前来求学,还时常有学者在此讲学论道。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科举制度的诞生促进了书院的兴起B.书院已成为了官方主流的教育机构C.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D.以书院为平台的学术交流氛围浓厚9.1865-1894年,我国的商办新式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海(29家)和广东(97家),其中缫丝业占据了主导地位(97家),船舶修造、火柴、印刷等行业也有一定发展。这反映了A.传统手工业向近代工业转型B.内陆地区对西方技术的排斥C.近代工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D.实业救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10.如表是粤汉铁路从批准修建到通车的大事年表。据此可推知时间 工程进展1896年 清政府批准修筑1898-1904年 筑路权先被美国商人攫取、随后转让给比利时商人1905年 粤、湘、鄂绅民强烈要求收回路权,清政府赎回路权1911年 在詹天佑的主持下长株段较快建成通车A.政府腐败造成工程进展慢B.民众对铁路建设缺乏关注C.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筑路权D,近代交通业在曲折中发展11.1912年9月2日,民国教育部公布“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宗旨,为女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取消读经讲经课,增加算术课、图画课,并将手工、缝纫等实用科目列入课程。据此可知A.南京临时政府重视发展教育B.政府推动了教育向现代化转型C.中国开始推行分科教育方式D.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得到落实12.下表为《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德谟克拉西、德先生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该表可以说明时间 正面评价 中性评价 负面评价 合计1915年9月-1918年6月 85次 63次 3次 151次1918年7月-1921年4月 224次 125次 58次 407次1921年5月-1926年7月 95次 180次 703次 978次A.知识界对西方民主制度认识的深化B.马克思主义传播使民主观念遭否定C.知识界普遍质疑资本主义政治模式D.新三民主义代替民主观念受到拥护13.1956年,河北省印制卫生宣传材料150多万份,印发各种防疫小册子14种,共十多万册;此外,还采用座谈会、卫生讲座、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口头宣传,普及防病知识。仅1956年,河北省举办卫生讲座和报告会达5万多次。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河北省A.推动了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B.完善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C.关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D.重视公共卫生观念的养成14.下图是刊登于1985年1月8日《人民日报》上的关于中国首家以企业化规范运作、自主经营、民航与地方合作的创办模式运行的航空公司-厦门航空有限公司的开业通告。厦门航空公司的成立A.开启了中国民用航空的时代B.旨在为中国融入全球化提供重要动力C.表明交通出行方式发生变革D.印证了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交通业发展15.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人类交流,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媒介。下列关于古代文字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印章文字是古印度最有代表性文字②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进行记录③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④朝鲜谚文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创制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16.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语逐渐成为地中海地区通用的学术和商业语言;公元前3世纪,希腊语的使用范围曾一度远达印度。罗马帝国分裂后,希腊语曾成为拜占庭帝国的第一官方语言。希腊语得到推广的主要原因是A.希腊人长期统治地中海地区B.地中海地区文明交流的需要C.希腊文明优于其他地区文明D.欧洲文明出现了统一的趋势17.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自称“法老之子”,并修建亚历山大城缪斯宫。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希腊文化取代埃及本土宗教与政治传统B.统治者通过文化融合策略巩固政权合法性C.希腊化世界消除不同民族间文化差异D.埃及祭司阶层主动放弃对宗教事务的控制权18.观察下表,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大月氏人迁入恒河流域过程中逐渐形成种姓制度②匈奴、鲜卑等的内迁,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③日耳曼人各支的不断南迁灭亡了西罗马帝国④斯拉夫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了拜占庭帝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9.成书于11世纪的阿拉伯医学巨著《医典》内容浩繁,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卫生学和营养学等,提出了切脉、观察症候等诊断方法。14世纪《医典》等医书被译成中文并编纂为《回回药方》。上述材料说明A.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桥梁B.《回回药方》是由政府颁布的药物学著作C.《医典》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医学百科全书D.阿拉伯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20.15世纪末,哥伦布把甘蔗带到中美洲的古巴等地,并逐渐建成了众多甘蔗种植园。17世纪以后,南方甘蔗种植进入鼎盛期,蔗糖成为大众消费品。由此可见,甘蔗在美洲的传播A.提高了美洲农业集约化水平B.丰富了美洲居民粮食结构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增强了美洲社会经济活力21.17-18世纪,欧洲人对来自中国的丝绸、织锦等纺织品和绣花等工艺近乎狂热的好奇和热衷,这种装饰有中国特有的纹样图案的裙子,是当时很多欧洲贵族妇女喜爱穿着的服饰。这反映出当时A.欧洲人生活水平得到提高B.东西方审美观念的一致性C.中国文化成为欧洲的主流D.商贸往来与文化传播并行22.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度“既不同于简单协作,也不同于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在空间分布上,工厂制度“以工人集结在同一地点,以他们在空间上集中在资本家的指挥下为前提”;在时间上,工厂制度表现为“工作的机器体系必须有工作的工人大军来相配合”。由此可见,工厂制度的实行A.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B.降低了工人工作强度C.节约了社会物质资源D.实施了科学化的管理23.1798年8月,拿破仑在开罗成立埃及艺术与科学研究院,下设数学、物理学、政治经济学、文学与艺术四个部门,并附设图书馆、印刷厂、实验室。该院的设立A.推动了埃及文化的重构B.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C.形成了全新的文化认同D.折射出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4.有学者统计,伦敦工人在1800年时每人每年用于上下班路途的时间平均为489个小时,到1830年这一时间变为642个小时。这可以用来说明A.蒸汽机车被发明的主要原因B.资本家加大剥削延长工作时间C.汽车的推广导致交通的拥堵D.工业化推动生产场所日益集中25.下表为15-19世纪美洲地区居民结构变化情况(估值)下列对表格信息解读合理的是白人 黑人 混血人种 原住民1490年 0.00% 0.00% 0.00% 100.00%1570年 1.37% 2.42% 0.25% 96.06%1650年 6.42% 8.95% 5.70% 80.65%1852年 7.77% 14.47% 36.84% 48.39%A.三角贸易是原住民人口衰减的根源B.殖民扩张引发社会人文环境剧变C.国际贸易促进区域人口结构的优化D.新航路开辟消除了各洲间的隔阂26.1860年代,伦敦通过《公共卫生法》等立法,建成世界上首个现代化城市排水系统,彻底解决污水横流问题;1890年后通过《工人阶级住房法》,政府强制清理贫民窟,建设保障性住房并配套基础设施。由此推知,当时的伦敦政府A.民主法制建设成绩斐然B.城市治理关注民生C.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完善D.首要任务治理污染27.19世纪中叶,美国农业领域出现了钢制犁、收割机和播种机,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二战后,化肥、杀虫剂和农药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美国农作物和畜牧业的产量,大规模农场和农业合作社也取代了小规模农场。在这一过程中A.农业科技含量提高B.农业占经济总量比重加大C.农业经济结构变动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28.一战爆发后,拉美失去了许多市场和供应来源,许多国家纷纷改变以前的贸易方式,实行新的工业政策。例如,阿根廷和巴西因无法从英国购买机车零件和采矿机械,开始在本国制造。拉美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发展使中等阶级进一步壮大。这种现象A.推动拉美现代化变革风潮B.使拉美改变了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模式C.使拉美由此摆脱列强控制D.利于战后拉美部分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9.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土地劳动使用法》,规定土地可以出租和在农业中使用雇佣劳动;10月又通过《土地法典》,延长农民的土地使用期和放松了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上述法令的颁布A.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C.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D.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30.二战后,观光游、海滨游、乡村游、体育游、文化游等形式成为一般大众的普遍选择,探险、生态等旅游体验以及“背包旅游”也日益流行。人们的旅游体验也由一时一地变为世界共享。这主要得益于A.世界市场的形成B.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C.旅游观念的改变D.现代科技的综合应用31.经济功利主义的盛行引发了新加坡1970年代后期的价值危机,于是新加坡发起了一场珍视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文化再生”运动,总理李光耀更是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种美德定为政府的“治国纲要”。新加坡推行“文化再生”运动的目的是A.倡导优秀的中华文明B.塑造健康的民族文化C.排除西方的多元文化D.消除拜金主义的影响32.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到2017年1月,已有193个国家加入该公约,这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这反映出A.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B.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得到较普遍认同C.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财富D.多极化趋势在文化领域进展最为迅速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河北涉县境内存有较多宋代古山寨遗址,表明当时涉县农业开始向偏远山区发展。最晚到元代初期,当地开始以石堰梯田立村,涉县山区“缺水、少土、多石”,而石堰梯田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保持水土、蓄雨保墒、品种选育、轮作倒茬等农业技术,有效适应和改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王金庄的石堰梯田(图)为其中典型代表。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涉县县委、县政府加强了对修建梯田的领导,1952-1955年通过发动群众互助,整修梯田10万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当地更是掀起了垒堰、修滩高潮,其中王金庄表现最为突出。1964年,王金庄二街组织了130名骨干,开进“古辈千年”没有开垦过的岩凹沟,历经40余天,兴建起26亩石堰梯田。之后十余年,王金庄持续兴修岩凹沟,治理高峻沟,开发桃花水岭,新修梯田500多亩。昔日“荒山秃岭草满坡”变成了“层层梯田绕山转”。1984年后,王金庄多数梯田承包到户,梯田建设与整修进入新阶段。1990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到涉县考察,对王金庄梯田给予了高度评价。-以上材料摘编自《梯耕智慧》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涉县石堰梯田体现出的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涉县梯田建设获得较大发展的原因。(8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18世纪后期,工资不断提高使英国人可购买更多东西。至该世纪晚期,英国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表征可以在食品的消费上看到。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事实上,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据【英】罗杰·奥斯本《钢铁、蒸汽与资本:工业革命的起源》整理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者的家庭需求发生了剧烈转变,转而用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代替通过已赚取的收入来购买这些物品。消费者使用它们的同时,每个月需要支付一定的现金,这就降低了他们在其他商品上的消费数额。结果,消费者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了8.3%,几乎是1922年到1929年GDP和消费增长的2倍。到了1925年,75%的汽车、70%的家具、90%的钢琴、80%的留声机、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摘编自【美】乔纳森·休斯等《美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英国工人食品消费水平提升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20世纪20年代信贷消费的后果。(6分)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材料二 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备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以及华人华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贡献。(7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8分)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历史期中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A D C B B D C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A D D D B B C D D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A A D B B A A B D题号 31 32答案 B B二、材料解析题33.(12分)(1)特点:精耕细作;因地制宜。(4分)(2)原因: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劳动人民热情高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8分)34.(13分)(1)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收入;英国工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强,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大丰富。(7分)(2)后果:产生了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带来制造业的繁荣;信贷消费也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6分)35.(15分)(1)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后形成新的移民潮。(5分)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3分)(2)积极影响: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3分)消极影响: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4分)36.(12分)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