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灌南县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用2B铅笔和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2.下表是《汉谟拉比法典》关于“打人脸颊”行为的三种处理规定。
法条 规定
第202条 “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颊,则应于集会中以牛皮鞭之六十下”
第203条 “倘自由民之子打与之同等的自由民之子,则应赔银一名那”
第205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A.能为受害人伸张正义B.祛除了习惯法的印记
C.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D.保护了奴隶主的财产
3.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4.阿拉伯哲学思想的大量传播,最终引发了希腊自然哲学在西欧的研究热潮,带来了与基督教义相悖的“异端思想”,促成神学信仰的裂变,并在世俗大学中广泛传播。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A.影响了欧洲思想解放B.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C.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D.是西方文化的源头
5.西亚地区的腓尼基人发明了由22个字母组成的文字,被称为“腓尼基字母”。它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又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州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相比于埃及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字母文字在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符号少书写简洁便于记忆B.欧亚非大陆之间联系密切
C.人种迁移促进了文化传播D.各地的统治集团重视推动
6.据统计,在埃及境内共发现118座金字塔,大部分是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国王和王后的陵寝。金字塔的主要建造者是普通农民。工期通常安排在泛滥季,每期约调动十万人,修建一座陵墓总工期约为20年。这些史实说明,金字塔的修建
A.推动了埃及国家的形成B.破坏了埃及农业的发展
C.体现了国家的工程组织能力D.反映了奴隶阶级的悲惨生活
7.1565年,伊凡四世把全国划分为两大部分:普通区和特辖区,特辖区由俄国心脏地带的领土组成,由沙皇统治;普通区主要为边远落后地区,归贵族领主管理,许多大贵族被其从特辖区赶到了普通区。伊凡四世旨在
A.宣扬自己对莫斯科的主权B.打击贵族势力
C.宣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君权D.巩固专制政权
8.阿育王(公元前303-公元前232)经过连年的征伐,消灭了实力强大的羯陵伽国,征服了除半岛极南端的迈索尔地区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主要地区。此后,在佛教高僧优波毯多的感召下,阿育王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并向全国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阿育王的这些做法
A.利于封建帝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促进了印度教在帝国境内的传播
C.助推了孔雀帝国社会秩序的稳定
D.表明帝王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性
9.《荷马史诗》中国王阿伽门农经常召集人民大会解决纷争,不过普通公社成员很少能表达自己的意志。王政废除后,希腊一些城邦先后出现以各种非法手段夺权的僭主,他们执政期间往往对平民的要求给予某种程度的满足。这反映了古希腊
A.贵族内部矛盾激发公民意识B.民主平等的观念成为共识
C.城邦政治决策服从民众意志D.公民集体的作用初见端倪
10.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在中央允许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由此可见,印加帝国
A.孕育君主立宪的雏形B.地方治理体系较为完整
C.民族国家有一定发展D.建立世界最早的联邦制
11.学者李伯重认为“火枪加账簿”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的写照。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B.盈利是商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C.军事征服是早期殖民活动的基本手段D.国际贸易与暴力有着程度不等的联系
12.荔枝原产于中国。1583年,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对荔枝已有记载。1637年,英国旅行家蒙迪在澳门品尝过荔枝。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这说明了
A.洲际间饮食习惯同化B.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
C.宗主国经济结构改变D.殖民扩张影响物种交流
13.在一幅16世纪的版画上,五艘西班牙大帆船停泊在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阿卡普尔科,小船摆渡水手上岸,码头工人准备卸货。大帆船上卸下的货物最有可能是
A.欧洲生产的手工制品B.中国生产的丝绸瓷器
C.日本生产的白银制品D.掳自非洲的黑人奴隶
14.下表是启蒙思想家的部分观点。其共同点是
孟德斯鸠: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迫他做的事,也不阻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他做的事,就要防止滥用权力
卢梭: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
A.主张人民主权原则B.倡导实行民主共和制
C.强调对权力进行制约D.追求个人独立自由
15.有学者研究发现,17世纪英国革命时期,王党和议会两个阵营在社会结构方面没有太大区别,即双方队伍中都有贵族,有乡绅,也有富商和小商人,还有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又有佃农,甚至各社会集团在两个阵营中所占的比例也大体相当。这一发现有助于
A.整体认识英国革命和政体建设B.说明小商人的政治要求最激进
C.颠覆史学界对英国革命的认识D.证实经济生活决定政治意愿
16.学者研究发现,在拿破仑帝国所覆盖的所有欧洲国家中,总有很多当地人愿意支持拿破仑,而且这些人主要是商业界和有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许多进步贵族。这可以印证,拿破仑统治
A.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B.沉重打击了封建等级制度
C.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D.动摇了欧洲民族国家观念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3分、19题11分、20题14分,共计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人口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一方面是工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资本积累和扩张的需要。资本主义工业迅速扩张的能力及其周期性特征,要求有足够的劳动力储备。而在大工业和大工业中心形成以后,还要求这种劳动力集中在城市。这种情况,不仅导致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还导致了城市的大规模失业。马克思把这种中“现代工业的中心-工厂、制造厂、冶金厂、矿山等等”存在的失业现象,称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流动形式。工业革命时期或者说工业化早期城市发展的病态,还表现在住宅奇缺方面。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记载: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阶级的贫民窟......马克思指出:“一个工业城市或商业城市的资本积累得越快,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的流入也就越快,为工人安排的临时住所也就越坏。”(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城市卫生状况的恶化,也是早期城市病的重要方面。英国是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不存在组织城市生活的可供借鉴的经验,一切都是自然发展的。而在出现问题的初期,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问题发展到忍无可忍的程度以后,人们才呼吁加以解决,但往往为时已晚。
-选摘自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6分)
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他们把处在“光辉”和“光芒”中间的一段叫做“中”世纪。......新的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称为基督教文明。......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改编自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等
材料二 西欧的封建时代多方面都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其中政治上......。中世纪晚期,西欧正值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就是封建关系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开始萌芽,二元制的经济特征正在消退,主要表现为庄园制经济瓦解、农奴摆脱依附关系而获得人身自由,而同时,商品货币关系越来越将城乡间分割与对立的封建经济活动,纳入了资本主义统一民族大市场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二元制政治特点逐渐褪色,一方面是罗马天主教会的衰落,另一方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这种发展趋向已势不可挡。
-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二元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的时间阶段,并概括这一时期西欧的文化特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指出材料一里中世纪文化与“光辉”古代文化的关联。(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欧封建时代政治、经济二元对立的特点,并分析“二元制经济和政治特征消退”的主要表现。(8分)
19.(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种植甘蔗需要庞大的劳动力。为了生产蔗糖,欧洲许多殖民国家把数以千万的非洲黑人当作商品来对待,将他们贩运到大西洋彼岸,驱入甘蔗种植园,强制其进行极度惨无人道的劳作。在15世纪的欧洲,糖是非常稀缺和昂贵的商品。到了18世纪末,糖已成了欧洲大众的消费品,糖的贸易量的增长快于任何其他热带商品的贸易量的增长。并不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当糖的消费量增长时,其生产环节变得与英国国内经济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到1675年时,有四百艘平均载货10吨的英国船把蔗糖运往英格兰,其中差不多一半是用于转口贸易。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蔗糖廉价化后,为人们在粮食以外开辟了另一种更高效的热量供应来源一多吃几口糖,就能少吃不少饭。欧洲在人口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粮食价格因为蔗糖的传入开始下降,感到卖粮食不再赚钱的农民们纷纷开始向城市聚集。英国伦敦的人口在短短三十年内翻了一番,而更多的人口聚集很自然地也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分工协作,劳动力廉价到令作坊主愿意扩大生产规模以挣更多的钱,而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导致了对新技术的需求,工业革命于是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德】沃尔夫冈·赖因哈德《征服世界:一部欧洲扩张的全球史)》
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对所拟的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表达清晰。)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不论是发展速度或规模。但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不外是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资本主义势力伸向全世界,可以说是“无远弗届”。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大帝国的共同特点。谈谈你对文明交往形式的认识。(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列强实现其势力“无远弗届”的手段及其所造成的结果。分析指出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横向发展”过程中“难以解救的矛盾”。(8分)
灌南县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A A C D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B C A C
二、非选择题
17.(14分)
(1)影响:经济:推动城市工商业繁荣和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阶级:推动早期资产阶级产生。
政治:有利于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有利于瓦解传统的封君封臣制度;市民参政有利于议会制度的出现;推动城市自治运动的开展。
思想:城市自治过程中,市民的自由平等等民主权利意识觉醒;
文化: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推动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思想解放与人才培养。(8分,任答4个角度即可。)
(2)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城市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城市住房奇缺;城市卫生状况恶化。(6分,任答3点即可。)
18.(13分)
(1)时间阶段:大约5-15世纪左右(1分)
文化特征:基督教文化占主导(或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2分)
关联:基督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的思想(或神学家的思维方式源于古希腊哲学)(2分)
(2)特点:政治上,王权与贵族的对抗,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或世俗王权与基都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2分);(任德给2分)经济上,乡村与城市的对立。1分)表现:经济上,庄园制经济瓦解、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资本主义统一民族大市场发展。政治上,天主教会的衰落;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王权的强化。(任答点5分)
19.(11分)
论题:蔗糖的生产与贸易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2分)
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对蔗糖的需求日益护大,蔗糖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商品,随着蔗糖生产和市场的扩大,从奢侈品成为欧洲人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从而影响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而殖民者在蔗糖贸易中获取的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社会转型。(4分)
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欧洲人在美洲的甘蔗种植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从非洲贩卖更多的黑人作为劳动力,使美洲经济呈畸形发展,非洲丧失大量精壮人,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4分)
总之蔗糖的生产和贸易深刻影响了欧非、美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变化。(1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力)其他论题:蔗糖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的的形成。蔗糖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蔗糖贸易客观上促进了工业时代的来临。蔗糖贸易推动了欧洲的殖民扩张活动。
20.(14分)
(1)共同点: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都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都在扩张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4分)
认识:文明交往的形式包括武力扩张与和平商贸往来等多种形式;
和平的商贸往来在文明交流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2分)
(2)手段:军事和经济掠夺双重暴力。(2分)
结果: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2分)
矛盾:西方列强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