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成式AI辅助下的《井冈翠竹》教学设计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公艳芳课题 《井冈翠竹》 课时 1课时课标要求 新课标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阅读叙事性作品需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感受。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语感。在讨论文章主题、分享阅读感受时,学生需清晰地表达自己对井冈翠竹象征意义、井冈山精神内涵的理解,认真倾听他人观点,积极参与讨论,学会与人交流,提高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符合新课标中口语交际的要求。教材 分析 这篇文章以井冈翠竹为线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描绘井冈毛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作用,展现了井冈人民坚定的革命意志、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对祖国建设的巨大贡献,高度赞扬了井冈山精神、激励读者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学情 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在上一课时,他们对《井冈翠竹》的字词、段落结构和文章情感有了初步了解,为本节课深入探究奠定了基础。 1.理解浅显,缺少“系统性”探究 因缺乏系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仍较为浅显,学生难以自主深入剖析文本中关键词句,挖掘其蕴含的深层情感与表达效果。 2.鉴赏品味,缺乏“准确性”分析 在语言鉴赏和运用上,学生尚未掌握系统的赏析方法,难以准确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需要着重引导与培养学生的关键素养,同时也是课程的难点所在。 3.情境介入,促就“学习力”发展 该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且拥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为课程的展开奠定了有利条件,教师可借此,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与实践,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学会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井冈山人民及革命精神的赞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阅读时,从翠竹的外在形态、生长习性、实际用途等方面展开联想,挖掘其与革命精神的相似性,锻炼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多次朗读中,从用词、修辞、句式等多个角度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参与制作宣传画册的任务,拓宽文化视野,增强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意识。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细读,梳理翠竹的自然特征与革命精神的象征关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物”到“志”的联想迁移,在写作中实现具象与抽象的转化。教学 方法 情境教学法、AI辅助教学法、朗读感悟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观竹之影——追溯“井冈竹海奥秘” 1.【提问引导】提到竹子,大家脑海里会想到哪些品质? 2.【课堂过渡】竹子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赋予高洁、坚韧的象征意义,但井冈山的竹子有和独特之处?为何作者称它是“革命的竹子”?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井冈翠竹》,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3.【播放视频】井冈山竹林视频。 预设回答:坚韧不拔、高洁、谦逊…… 借助直观的视觉冲击,迅速吸引学生对竹子传统意象的认知经验。提出井冈山竹子独特性的疑问,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自然地将学生引入文本学习,为深入理解《井冈翠竹》中竹子与革命精神的关联奠定基础。环节二:竹心解码——绘制“精神基因图谱” 1.【发布任务】引导学生看到导学案中的情感探知单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根据各部分内容填写探知单,初步形成“精神基因图谱”。 2.【驱动问题】①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哪句话统领了全文?②文章第二部分写了哪些内容,根据写的竹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分别指代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③文章最后一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打开书本,置身“井冈山竹林”,感知井冈山背后的精神。 以小组合作绘制图谱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梳理文章结构与情感脉络。 在探讨驱动问题时,学生交流分享,思维碰撞,精准把握翠竹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及蕴含情感,加深对“托物言志”手法理解,锻炼团队协作与分析归纳能力,助力实现“析托物手法,塑思维之敏锐”目标,推动课堂互动向深度发展。环节三:竹林寻踪——破译“辞章文藻深义” 1.【情景设置】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赞美竹子吗?如果不是,那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井冈山红色记忆探寻·翠竹篇》栏目为我们发来了一项任务,要求我们将竹子的自然属性(外形、习性特点等)与文中的革命场景相结合,为栏目组绘制一组宣传画册。 要求:结合文中相关语段,用语言描述画面。 2. 【AI赋能】把学生语言描述的画面变成指令输入AI软件中,借助AI绘图直接生成插图。 如学生活动中的预设①AI赋能实践: 使用AI绘画工具(如即梦AI)输入关键词“翠竹郁郁苍苍、修直挺拔——革命战士坚守阵地、蓄势待发” ,实时生成对比图。 3.【相机板书】①翠竹(外形)——革命风采(坚守阵地、蓄势待发)②翠竹(习性)——革命风采(不屈不挠、坚忍不拔)③翠竹(功能)——革命风采(无私奉献、英勇善战) 4.【AI赋能】启动AR扫描功能,学生用Pad扫描课本触发3D竹器分解动画,画竹子被削成不同形态:扁担上的‘朱德记’、竹钉上的血迹、竹筏上的枪支,让这些物件自己‘讲述’革命故事。 思考:哪些“竹与革命”的画面最能体现作者的深意?如何让竹子的“形”与军民的“神”在画面中融为一体?(小组讨论,用语言描述画面。) 预设:①从竹子的外形特征展开联想:第一段中,翠竹“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有的密密麻麻。” 联想分析:郁郁苍苍、修直挺拔 →相似的革命场景: 坚守、威严的 “岗哨”形象;蓄势待发的 “奇兵”形象。 ②从竹子的习性展开联想:第8段中“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低头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第9段:“毛竹年年长,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到、烧不光;毛竹年年绿,为了等待亲人,等待红军,等待英雄子弟。” 联想分析:竹子的顽强生长→相似的革命场景:井冈山人民不屈不挠。 ③从竹子的功能展开联想:文中第5段和第7段说竹子可以做扁担、竹钉、竹筏,这让我想到朱德的扁担和竹钉阵战例。 联想分析:竹子的不同功能→相似的革命场景:井冈山人民在革命年代的无私奉献、英勇善战。 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绘制画面的环节,通过将竹子的自然属性转化为可交互的革命叙事,学生在AI支持下实现了三重理解跃迁:① 具象化感知——从植物特征到精神符号; ② 沉浸式体验——从文字描述到多模态叙事; ③ 创造性传承—从历史记忆到数字资产。环节四:向竹而生——传承“井冈之魂” 1.【出示资料】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井冈山考察时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2.【情境任务】宣传画册结尾有部分留白,要求设计者在上面写上自己对“井冈精神”的理解。 要求:明确内涵,运用本课所学,结合自身生活实际。 3.【AI赋能】借助AI现场为学生修改。 1.结合资料,思考:新时代下的井冈山精神是什么? 预设:理想、创新、团结、奋斗…… 2.以习近平的话为引子,指出当代青年应如何传承井冈山精神,并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留言。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井冈山精神”的内涵,通过为宣传画册设计宣传文稿这一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向内求索,向外输出,让学习成果可视化,并通过AI进行现场点评,做到及时有效的反馈,真正让课堂每每有落实、处处有回应。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仿照本文通过借助井冈翠竹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功能来关联井冈山人民的革命热情的创作手法,尝试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 附写作秘籍:①精选所托之“物”,描述其特点。 ②升华所言之“志”,概括其精神特征。 ③由物及人,抒发人生感悟。 2.拓展作业:尝试借助AI技术,组内成员合作完成“井冈竹韵”的电子小报。(图文结合)板书设计 井冈翠竹 / | \ 外形美 — 功绩伟 — 精神魂 (苍翠挺拔) (革命武器) (坚贞不屈) \ 借物喻人 / \ 托物言志 / 井冈山人民教学反思 本课尝试将AI技术融入课堂,意在给学生提供更为与时俱进的课堂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翠竹的“形”(笔直、苍翠)与“神”(革命者的气节、军民团结的象征),帮助学生建立“托物言志”的阅读思维,部分学生能自主联想到其他象征类文本,这便实现了意象解读的突破。在此基础上,观看视频、讨论“这种井冈翠竹精神是否已经过时?”等环节都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整堂课下来,学生的朗读声声悦耳,情感充沛;学生们侃侃而谈,表达逐渐流畅清晰。在了解井冈翠竹的过程中,我们品读了镌刻在山林间的精神诗史,见证了“翠竹精神”的裂变与重生。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共18张PPT)学习目标分析文中描写翠竹的修辞手法(排比、拟人)及象征意义。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理解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的内在联系。感悟井冈山人民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观竹之影——追溯“井冈竹海奥秘”环节一竹子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赋予高洁、坚韧的象征意义,但井冈山的竹子有和独特之处?为何作者称它是“革命的竹子”?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井冈翠竹》,去探寻其中的奥秘。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王安石《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活动一:欣赏竹海视频竹心解码——绘制“精神基因图谱”环节二活动二:小组合作,绘制图谱从景到人到情,借景抒怀、层层深入竹林寻踪——破译“辞章文藻深义”环节三活动三:解密“革命密码”【聚焦情境】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赞美竹子吗?如果不是,那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井冈山红色记忆探寻·翠竹篇》栏目为我们发来了一项任务,要求我们将竹子的自然属性(外形、习性特点等)与文中的革命场景相结合,为栏目组绘制一组宣传画册。要求:结合文中相关语段,用语言描述画面。活动三:解密“革命密码”朗读挑战:配乐朗读第2段,评选“最美诵读员”。评价维度 优秀(4分) 良好(3分) 合格(2分) 不合格(1分) 得分语速控制 语速适中,节奏流畅,停顿合理,无拖音或加速 语速基本流畅,偶有小停顿或轻微加速,不影响整体 语速偏快或偏慢,需调整节奏,偶有明显拖音或卡顿 语速过快或过慢,频繁停顿或结巴,影响内容理解 语调表现 语调自然生动,抑扬顿挫与文本情感高度契合 语调较自然,能体现文本情感,但部分语句语调单一 语调较平淡,偶有生硬转折,需加强情感表达 语调僵硬或夸张,与文本情感脱节,缺乏感染力 情感变化 情感充沛,能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起伏 情感较丰富,基本覆盖作品主要情感 情感表达较单一,仅能表现基础情感,缺乏深度 情感平淡或错位,无法传递作品核心情感朗读指导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语速较慢,语调平稳,稍微拉长“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可以尾音渐弱提高音量,重音在“修直挺拔”和“岗哨”上,表现出庄严的感觉加快语速,稍微压低声音,制造一种紧张感,像奇兵埋伏,所以语气里带点神秘或紧张柔和一些,语调轻快,带有欣赏的情感,突出“亭亭玉立”和“神采”,用稍微上扬的语调,表现新竹的生机活动三:解密“革命密码”小组合作:速读3-9段,填写表格“竹子的革命功绩”。竹子的革命功绩用途 生存保障 支撑红军在缺粮岁月中坚持斗争________ 竹钉阵御敌、竹制梭镖为武器,成为保卫红色政权的直接武装力量历史见证 等实物留存,成为革命精神的具象化载体精神象征 坚韧不屈 竹叶烧、竹枝断、竹鞭斩,仍深根不死,“春风吹又生”,喻指革命者面对压迫的____________忠诚信念 毛竹“ ”的意象,象征军民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与守望使命担当 竹扁担“挑起中国革命重担”,承载无产阶级革命家为 奋斗的宏阔责任革命气节 竹子“不向残暴低头”的姿态,呼应井冈山军民宁折不弯的斗争风骨________ 竹子从战斗工具升华为精神图腾,成为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象征竹筒盛水蒸饭、储硝盐,扁担运粮,朱德的扁担战斗武器顽强生命力等亲人二十年历史传承人民命运活动四:AI 赋能,制作画册AI现场生成画册示例:向竹而生——传承“井冈之魂”环节四活动五:传承 “井冈翠竹精神”【聚焦情境】宣传画册结尾有部分留白,要求设计者在上面写上自己对“井冈翠竹精神”的理解。要求:明确内涵,运用本课所学,结合助读资料和自身生活实际。【助读资料】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井冈山考察时指出: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在疫情中坚守岗位、直面风险,如同翠竹“竹枝断,竹根存”,以无私奉献守护生命,传递希望与力量。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比如支教教师扎根偏远山区,如同翠竹“深埋地下的竹根”,默默滋养下一代,以教育点亮未来。基层教育工作者他们像翠竹般“穿云钻雾,挤上火车”,在技术封锁中攻坚克难,用创新突破实现“中国制造”的崛起。科研工作者他们如翠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突破身体局限,在艺术、体育等领域绽放光彩,诠释生命的韧性。自强不息的残障人士分享具有“井冈翠竹精神”的人或物活动五:传承 “井冈翠竹精神”【AI赋能】现场修改部分学生的课堂创作。作品1:敬请期待~作品2:敬请期待~课后作业1.基础作业:仿照本文通过借助井冈翠竹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功能来关联井冈山人民的革命热情的创作手法,尝试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写作秘籍:①精选所托之“物”,描述其特点。②升华所言之“志”,概括其精神特征。③由物及人,抒发人生感悟。2.拓展作业:尝试借助AI技术,组内成员合作完成“井冈竹韵”的电子小报。(要求图文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附件2 生成式AI辅助下的《井冈翠竹》教学设计.docx 附件3生成式AI辅助下的《井冈翠竹》教学设计计配套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