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十四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课标要求】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考情分析】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情境材料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2024[北京卷T15,浙江6月选考T16] 2023·江苏卷T11 文化遗产合作;《永乐大典》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2024[安徽卷T10,广东卷T19(1)] 2023·湖北卷T20 中外文化交流;国际传播中如何将“中国故事”转为“世界故事”;小米的种植及其传播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2023·湖南卷T20(2) “文明冲突论”
【思维导图】
考点一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1.文化具有民族性
地位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________,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________
形成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____,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核心 ______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体现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________、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提醒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2.文化具有多样性
地位 文化______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形成 原因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__________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意义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________,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如何 对待 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____本民族文化,又要____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提醒 文化多样性不同于文化多元化,前者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即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形式、内容各具特色,后者主要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倡导文化发展方向、指导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1.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要消除文化差异。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点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典例] (2023·江苏卷,11)有学者认为,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只有自信才会用逻辑讲述真实的故事;而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只有共情才能以情感传递共同价值。这一观点强调,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应该( )
A.立足中国国情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B.在交流交融中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
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D.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名师点拨 深化理解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世界性
区别 表现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即文化具有个性)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具有共性)
原因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联系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①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 ②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任何一种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考点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原因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
意义 ________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要求 ①原则:坚持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________、相互学习、________,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模块融合 ①建设文化强国,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②我国在文化交流上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③文化交流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坚决抵制国外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和渗透。
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原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________;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意义 ①对文化发展: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____,文化因交融而____ ②对民族文化: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 ③对世界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________
要求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
模块融合 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有益的文化的交流交融能带动各国政治、经济的交流合作,促进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1.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民族的文化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化交流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点一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典例1] (2024·安徽卷,10)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
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
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名师点拨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与联系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区别 表现 互通有无,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媒介)使得文化得以传播 彼此渗透,难分你我,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结果 侧重的是文化传播,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量变) 侧重的是文化相互借鉴、发展、升华,产生新文化的过程(质变)
意义 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 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
联系 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
命题点二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典例2] (2024·江苏南京阶段练习)《巴黎2024奥运会——中华璧·凯旋尊》融合了中法两国的艺术元素,通过创新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时代风采。这一作品作为特许商品亮相巴黎奥运会( )
①体现了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
②增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理解
③立足时代之基,拓展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④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传播中华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三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错误 观点 ①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____________: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会导致中华文化停滞不前 ②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会丧失中华文化的______
正确 态度 ①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____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________________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________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提醒 实现文化发展,纵向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横向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源泉是社会实践。
2.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原因 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________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表现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____________相结合、同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举措 立足________,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__________________,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提醒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关系
模块融合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等哲理。
1.只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可以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来文化可以解决中国问题。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吸收外来文化要坚守传统文化立场。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点一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典例1] (2025·浙江阶段练习)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一批法语原版音乐剧将陆续登上中国舞台,为中法建交献上一份文化厚礼。其中,《唐璜》《摇滚莫扎特》《巴黎圣母院》三部法语原版音乐剧将在南京舞台亮相,上演一场充满“法式浪漫”的文化盛宴。此举意在( )
①文化渗透,展现法国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加强中法文化交流,促进中法文化传播
③彰显文化功能,促进中法关系发展
④兼收并蓄,促进不同民族文化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名师点拨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1)“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和要求,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分析鉴别,扬抑取舍,丰富和发展我们正在建设的新文化。
(2)“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目标,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以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命题点二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典例2] (2024·新课标卷,19)2016年以来,我国已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建有20多家“鲁班工坊”。“鲁班工坊”系统推广中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创新开发了百余个国际化标准,开展了千余人次参加的海外教师研修项目,培养了一大批本土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今,“鲁班工坊”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创办“鲁班工坊”( )
①超越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既有模式
②是我国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③增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认同和影响
④是我国从教育大国跃升到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易错点一 误认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
提醒: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矫正1] (2025·江西九江开学考试)2024年6月9日,“文明互鉴的见证——中国景泰蓝艺术交流展”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在开幕式上表示,景泰蓝不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在中国的一个缩影。开展上述文化交流活动能够( )
①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契机
②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③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④以文化交流跨越文明隔阂,增进彼此的文化认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易错点二 误认为文化交流有助于消除(减少)文化差异
提醒:文化交流不会消除(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相反,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从而有利于体现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矫正2] (2025·四川一模)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当天,一艘中国传统龙舟出现在塞纳河上。龙舟上一共有18人参与展示活动,其中13名法国人、5名华人。龙舟划进奥运会,除了其具备体育竞技的特征,还在于它所蕴含的团结协作、拼搏奋进的精神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诠释。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具有民族的独特性也具有共通性
②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在交流中得到弥合
③文化在交流互鉴中显得更加多姿多彩
④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中才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易错点三 不能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提醒: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反对文化霸权主义;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
[矫正3] 《马可·波罗游记》这样描述中国瓷器:“玲珑可爱,简直无法想象。”当西方人开始认识瓷器、探寻瓷器之美时,中国瓷器也逐渐出现了椰枣纹和西洋风光等域外文化元素,东西方的人文风尚和制造技术,在一件件器物中得以碰撞与交融。这说明( )
①中国瓷器以其鲜明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
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推动了文化发展
③我们要全盘吸收西方文化以促进自身发展
④文化趋同是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主观题对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考查
【典例剖析】
[2024·广东卷,19(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二某学习小组就“聚焦中国故事,探究中国智慧”主题整理了下列材料,并开展讨论: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难题,中国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增加了发展中国家话语权;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和行动。从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成立国际民间减贫合作网络,到宣布“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并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中国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另一方面,①讲述中国故事、蕴含中国智慧元素的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②《跨越千年,书写繁荣的丝路新画卷》多语种微视频,展现了“丝路精神”薪火相传背景下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被多家国外主流媒体转载,覆盖受众4亿多人次。③契合青年文化潮流的民间舞蹈“科目三”火热出圈,传到日韩、欧美后掀起中国流行符号的海外模仿秀,形成文化热点事件……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以“国际传播中如何将‘中国故事’转化为‘世界故事’”为议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思维过程]
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
知识范围: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
题型:措施类
第二步:找信息,调知识
信息点 知识对接
① 尊重文化多样性
② 求同存异
③ 选择合适方式
第三步:分要点,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加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巴黎奥运会以体育为载体,品文化之韵,发文化之声,传文化之美。开幕式上不仅充分展示了欧洲文化的魅力,还以多元文化为主题,展现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魅力。巴黎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观众和媒体。通过比赛、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各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加深了全球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在奥运会期间,不同文化的交流不仅限于体育竞技,还涵盖了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食物等多个领域。这种全方位的交流有助于人们发现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促进相互理解和尊重。通过共同参与和体验,人们能够跨越文化界限,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谊和信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说明巴黎奥运会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四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考点突破
考点一
必备知识梳理
1.独特标识 精神根基 结晶 价值观 社会生活
2.多样性 本国本民族 内在要求 认同 尊重
易错易混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3.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4.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关键能力提升
[典例] D [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说明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说明要坚持文化的世界性,D符合题意。A、C选项只反映了文化的民族性,概括不完整,不符合题意。B选项只反映了文化的世界性,概括不完整,不符合题意。]
考点二
必备知识梳理
1.文化交流 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相互交流 相互借鉴
2.有益成果 多彩 丰富 自尊、自信、自立 必由之路 自尊、自信、自立
易错易混
1.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3.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差异不会被消除。
关键能力提升
[典例1] C [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不是文化成果,①说法错误。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③符合题意。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不是相互认同,④说法错误。]
[典例2] B [这一作品融合了中法两国的艺术元素,进行了一次创新性的重塑和呈现,表明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①正确。各民族应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相互认同,②错误。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包括: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材料没有体现拓展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③排除。中国通过创新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该作品作为特许商品亮相巴黎奥运会,传播了中华文化,④正确。]
考点三
必备知识梳理
1.文化复古主义 民族性 开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产业
2.具体国情 中国具体实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国情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易错易混
1.文化发展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也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外来文化不能直接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4.吸收外来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关键能力提升
[典例1] C [《唐璜》《摇滚莫扎特》《巴黎圣母院》三部法语原版音乐剧将在南京舞台亮相,有利于加强文化交流而不是进行文化渗透,文化渗透说法错误,①排除。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一批法语原版音乐剧将陆续登上中国舞台,有利于加强中法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文化传播,彰显文化功能,促进中法关系发展,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涉及文化交流,目的不是为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④不符合题意。]
[典例2] C [“鲁班工坊”系统推广中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本土化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成就说明创办“鲁班工坊”是我国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②符合题意。“鲁班工坊”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这说明创办“鲁班工坊”能够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认同和影响,③符合题意。“鲁班工坊”只是在向国外系统推广我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其并未超越我国职业教育的既有模式,①不选。材料只是在介绍“鲁班工坊”在推广中国职业教育上获得的重要成就,“从教育大国跃升到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夸大了创办“鲁班工坊”的作用,④不选。]
小题突破
[矫正1] A [保持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交流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不是文化交流的意义,②不符合题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在“文明互鉴的见证——中国景泰蓝艺术交流展”开幕式上表示,景泰蓝不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在中国的一个缩影。上述交流活动把中外文化置于同一个平台,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①③正确。要认同本民族文化,而不是彼此文化认同,④错误。]
[矫正2] B [巴黎奥运会开幕当天,13名法国人、5名华人在一艘中国传统龙舟上参与展示活动,龙舟所蕴含的团结协作、拼搏奋进的精神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诠释,这表明文化具有民族的独特性也具有共通性,文化在交流互鉴中显得更加多姿多彩,①③符合题意。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在文化交流中不会得到弥合,②错误。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就具有价值,而不是在对外传播中才有价值,④表述错误。]
[矫正3] A [《马可·波罗游记》这样描述中国瓷器:“玲珑可爱,简直无法想象。”说明中国瓷器以其鲜明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①正确。当西方人开始认识瓷器、探寻瓷器之美时,中国瓷器也逐渐出现了椰枣纹和西洋风光等域外文化元素,东西方的人文风尚和制造技术,在一件件器物中得以碰撞与交融。这说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推动了文化发展,②正确。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是错误的,应立足国情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③错误。文化具有民族性,各国文化虽然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但不可能完全趋同,趋同更不是必然规律,④排除。]
大题突破
典例剖析
①自觉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选取体现中华文明特性、具有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中国故事,经文化生产后转化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世界故事。②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从世界文明的交汇处讲述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文化借鉴意义的中国故事。③综合应用多种文化载体及传播手段,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讲好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故事。
热点加练
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巴黎奥运会为世界各国搭建了文化交流互鉴的舞台,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传统,增进互信。②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各国可以通过巴黎奥运会这个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也为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解析 关键词①:巴黎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观众和媒体。通过比赛、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各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可联系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②:全方位的交流有助于人们发现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促进相互理解和尊重。通过共同参与和体验,人们能够跨越文化界限,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谊和信任→可联系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共49张PPT)
第二十四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考情分析】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情境材料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2024[北京卷T15,浙江6月选考T16] 2023·江苏卷T11 文化遗产合作;《永乐大典》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2024[安徽卷T10,广东卷T19(1)] 2023·湖北卷T20 中外文化交流;国际传播中如何将“中国故事”转为“世界故事”;小米的种植及其传播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2023·湖南卷T20(2) “文明冲突论”
【思维导图】
///////
///////
1
2
///////
3
考点突破
小题突破
大题突破
考点突破
1
考点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考点一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考点三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文化具有民族性
地位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__________,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__________
形成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______,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核心 ________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独特标识
精神根基
结晶
价值观
提醒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体现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__________、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社会生活
2.文化具有多样性
地位 文化________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形成 原因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____________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意义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__________,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如何 对待 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______本民族文化,又要______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多样性
本国本民族
内在要求
认同
尊重
提醒 文化多样性不同于文化多元化,前者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即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形式、内容各具特色,后者主要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倡导文化发展方向、指导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1.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纠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世界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纠正: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3.我们要消除文化差异。
纠正: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4.我们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纠正: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命题点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典例] (2023·江苏卷,11)有学者认为,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只有自信才会用逻辑讲述真实的故事;而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只有共情才能以情感传递共同价值。这一观点强调,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应该( )
A.立足中国国情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B.在交流交融中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
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D.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D
解析 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说明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说明要坚持文化的世界性,D符合题意。A、C选项只反映了文化的民族性,概括不完整,不符合题意。B选项只反映了文化的世界性,概括不完整,不符合题意。
名师点拨 深化理解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世界性
区别 表现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即文化具有个性)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具有共性)
原因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联系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①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 ②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任何一种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原因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
意义 __________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要求 ①原则: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__________、相互学习、__________,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文化交流
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相互交流
相互借鉴
模块融合 ①建设文化强国,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②我国在文化交流上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③文化交流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坚决抵制国外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和渗透。
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原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__________;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意义 ①对文化发展: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______,文化因交融而______
②对民族文化: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世界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__________
要求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_
有益成果
多彩
丰富
自尊、自信、自立
必由之路
自尊、自信、自立
模块融合 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有益的文化的交流交融能带动各国政治、经济的交流合作,促进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1.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纠正: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各民族的文化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纠正: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3.文化交流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
纠正: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差异不会被消除。
命题点一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典例1] (2024·安徽卷,10)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
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解析 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不是文化成果,①说法错误。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③符合题意。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不是相互认同,④说法错误。
名师点拨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与联系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区别 表现 互通有无,是通过一定的方式 (媒介)使得文化得以传播 彼此渗透,难分你我,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结果 侧重的是文化传播,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量变) 侧重的是文化相互借鉴、发展、升华,产生新文化的过程(质变)
意义 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 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
联系 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 命题点二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典例2] (2024·江苏南京阶段练习)《巴黎2024奥运会——中华璧·凯旋尊》融合了中法两国的艺术元素,通过创新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时代风采。这一作品作为特许商品亮相巴黎奥运会( )
①体现了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
②增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理解
③立足时代之基,拓展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④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传播中华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解析 这一作品融合了中法两国的艺术元素,进行了一次创新性的重塑和呈现,表明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①正确。各民族应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相互认同,②错误。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包括: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材料没有体现拓展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③排除。中国通过创新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该作品作为特许商品亮相巴黎奥运会,传播了中华文化,④正确。
1.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错误 观点 ①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______________: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会导致中华文化停滞不前
②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会丧失中华文化的________
文化复古主义
民族性
提醒 实现文化发展,纵向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横向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源泉是社会实践。
正确 态度 ①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______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__________________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__________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开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产业
2.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原因 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__________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表现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同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举措 立足__________,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具体国情
中国具体实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国情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提醒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关系
模块融合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等哲理。
1.只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可以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
纠正:文化发展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也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纠正: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外来文化可以解决中国问题。
纠正:外来文化不能直接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4.吸收外来文化要坚守传统文化立场。
纠正:吸收外来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命题点一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典例1] (2025·浙江阶段练习)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一批法语原版音乐剧将陆续登上中国舞台,为中法建交献上一份文化厚礼。其中,《唐璜》《摇滚莫扎特》《巴黎圣母院》三部法语原版音乐剧将在南京舞台亮相,上演一场充满“法式浪漫”的文化盛宴。此举意在( )
①文化渗透,展现法国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加强中法文化交流,促进中法文化传播
③彰显文化功能,促进中法关系发展
④兼收并蓄,促进不同民族文化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解析 《唐璜》《摇滚莫扎特》《巴黎圣母院》三部法语原版音乐剧将在南京舞台亮相,有利于加强文化交流而不是进行文化渗透,文化渗透说法错误,①排除。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一批法语原版音乐剧将陆续登上中国舞台,有利于加强中法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文化传播,彰显文化功能,促进中法关系发展,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涉及文化交流,目的不是为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④不符合题意。
名师点拨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1)“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和要求,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分析鉴别,扬抑取舍,丰富和发展我们正在建设的新文化。
(2)“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目标,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以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命题点二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典例2] (2024·新课标卷,19)2016年以来,我国已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建有20多家“鲁班工坊”。“鲁班工坊”系统推广中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创新开发了百余个国际化标准,开展了千余人次参加的海外教师研修项目,培养了一大批本土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今,“鲁班工坊”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创办“鲁班工坊”( )
①超越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既有模式
②是我国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③增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认同和影响
④是我国从教育大国跃升到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解析 “鲁班工坊”系统推广中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本土化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成就说明创办“鲁班工坊”是我国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②符合题意。“鲁班工坊”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这说明创办“鲁班工坊”能够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认同和影响,③符合题意。“鲁班工坊”只是在向国外系统推广我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其并未超越我国职业教育的既有模式,①不选。材料只是在介绍“鲁班工坊”在推广中国职业教育上获得的重要成就,“从教育大国跃升到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夸大了创办“鲁班工坊”的作用,④不选。
小题突破
2
易错点一 误认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
提醒: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矫正1] (2025·江西九江开学考试)2024年6月9日,“文明互鉴的见证——中国景泰蓝艺术交流展”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在开幕式上表示,景泰蓝不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在中国的一个缩影。开展上述文化交流活动能够( )
①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契机
②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③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④以文化交流跨越文明隔阂,增进彼此的文化认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解析 保持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交流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不是文化交流的意义,②不符合题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在“文明互鉴的见证——中国景泰蓝艺术交流展”开幕式上表示,景泰蓝不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在中国的一个缩影。上述交流活动把中外文化置于同一个平台,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①③正确。要认同本民族文化,而不是彼此文化认同,④错误。
易错点二 误认为文化交流有助于消除(减少)文化差异
提醒:文化交流不会消除(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相反,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从而有利于体现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矫正2] (2025·四川一模)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当天,一艘中国传统龙舟出现在塞纳河上。龙舟上一共有18人参与展示活动,其中13名法国人、5名华人。龙舟划进奥运会,除了其具备体育竞技的特征,还在于它所蕴含的团结协作、拼搏奋进的精神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诠释。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具有民族的独特性也具有共通性
②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在交流中得到弥合
③文化在交流互鉴中显得更加多姿多彩
④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中才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 巴黎奥运会开幕当天,13名法国人、5名华人在一艘中国传统龙舟上参与展示活动,龙舟所蕴含的团结协作、拼搏奋进的精神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诠释,这表明文化具有民族的独特性也具有共通性,文化在交流互鉴中显得更加多姿多彩,①③符合题意。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在文化交流中不会得到弥合,②错误。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就具有价值,而不是在对外传播中才有价值,④表述错误。
易错点三 不能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提醒: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反对文化霸权主义;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
[矫正3] 《马可·波罗游记》这样描述中国瓷器:“玲珑可爱,简直无法想象。”当西方人开始认识瓷器、探寻瓷器之美时,中国瓷器也逐渐出现了椰枣纹和西洋风光等域外文化元素,东西方的人文风尚和制造技术,在一件件器物中得以碰撞与交融。这说明( )
①中国瓷器以其鲜明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
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推动了文化发展
③我们要全盘吸收西方文化以促进自身发展
④文化趋同是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解析 《马可·波罗游记》这样描述中国瓷器:“玲珑可爱,简直无法想象。”说明中国瓷器以其鲜明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①正确。当西方人开始认识瓷器、探寻瓷器之美时,中国瓷器也逐渐出现了椰枣纹和西洋风光等域外文化元素,东西方的人文风尚和制造技术,在一件件器物中得以碰撞与交融。这说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推动了文化发展,②正确。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是错误的,应立足国情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③错误。文化具有民族性,各国文化虽然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但不可能完全趋同,趋同更不是必然规律,④排除。
3
大题突破
主观题对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考查
【典例剖析】
[2024·广东卷,19(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二某学习小组就“聚焦中国故事,探究中国智慧”主题整理了下列材料,并开展讨论: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难题,中国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增加了发展中国家话语权;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和行动。从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成立国际民间减贫合作网络,到宣布“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并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中国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另一方面,①讲述中国故事、蕴含中国智慧元素的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②《跨越千年,书写繁荣的丝路新画卷》多语种微视频,展现了“丝路精神”薪火相传背景下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被多家国外主流媒体转载,覆盖受众4亿多人次。③契合青年文化潮流的民间舞蹈“科目三”火热出圈,传到日韩、欧美后掀起中国流行符号的海外模仿秀,形成文化热点事件……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以“国际传播中如何将‘中国故事’转化为‘世界故事’”为议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思维过程]
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
知识范围: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
题型:措施类
第二步:找信息,调知识
信息点 知识对接
① 尊重文化多样性
② 求同存异
③ 选择合适方式
第三步:分要点,组答案
①自觉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选取体现中华文明特性、具有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中国故事,经文化生产后转化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世界故事。②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从世界文明的交汇处讲述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文化借鉴意义的中国故事。③综合应用多种文化载体及传播手段,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讲好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故事。
【热点加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巴黎奥运会以体育为载体,品文化之韵,发文化之声,传文化之美。开幕式上不仅充分展示了欧洲文化的魅力,还以多元文化为主题,展现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魅力。巴黎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观众和媒体。通过比赛、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各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加深了全球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在奥运会期间,不同文化的交流不仅限于体育竞技,还涵盖了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食物等多个领域。这种全方位的交流有助于人们发现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促进相互理解和尊重。通过共同参与和体验,人们能够跨越文化界限,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谊和信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说明巴黎奥运会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答案 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巴黎奥运会为世界各国搭建了文化交流互鉴的舞台,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传统,增进互信。②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各国可以通过巴黎奥运会这个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也为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解析 关键词①:巴黎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观众和媒体。通过比赛、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各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可联系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②:全方位的交流有助于人们发现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促进相互理解和尊重。通过共同参与和体验,人们能够跨越文化界限,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谊和信任→可联系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强化练35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分值: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25·重庆开学考试)丝绸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物,在我国古代贸易互通以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举足轻重地位。“但使边关磐若石,丝绸古道漾箫笙”“但见巨龙呼啸过,丝霞万匹映天红”,丝绸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民风民俗、文化艺术等联系密切,是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丝绸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反映了( )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②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
④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5·湖南永州一模)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全要素、一次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
①向世界贡献了古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
②更好地丰富了北京老城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的内涵
③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成果,展现大国首都时代风貌
④彰显了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历史条件,具有永恒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5·河北保定开学考试)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促进了各自特色商品、技术的交流,也带来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下,共建国家不仅在经贸上加强合作,更在文化交流上频繁互动,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繁荣。中外文化的交流说明( )
①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了中外文化的实力
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人类文化繁荣应坚持文化的相互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5·福建泉州一模)闽越文化遗存及唐宋以来海洋商贸发展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使得泉州蟳埔女独特的鲜花头饰“簪花围”在民俗文化中留下了自己特有的密码。对蟳埔女来说,簪花不仅是一种风俗,更是一种对幸福生活和东方美丽追求的表达,也是对家人出海平安的祈愿。簪花旅拍正走出泉州,走向全国。簪花很美,泉州很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
②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维持文化多样性离不开承袭民族传统文化
④优秀民族文化能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5·江西开学考试)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千年窑火不熄,源远流长,在景德镇,这座中国乃至世界版图上都独一无二的城市里,一处处陶瓷文化遗存诉说着因“瓷”而生、因“瓷”而兴的城市故事。这体现了( )
①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陶瓷文化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③陶瓷文化魅力独特,反映着生活变迁
④陶瓷作为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华文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5·贵州开学考试)中法建交60年来,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一批批来自法国的青年人开启他们的中国之旅,从古老村落到现代都市,从各地美食到传统文艺,从非遗技艺到科技探索,沉浸式体验中华文明的传奇与活力。这表明( )
①多样化文化形式更能增进不同文化的认同
②中华文化以强大的包容性扩大国际影响力
③不同的文化交流能够搭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④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4·江苏南通一模)人文交流是中法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不竭动力。2024年5月4日,中法人文合作发展论坛在巴黎举行,本次论坛由新华社联合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法国阳狮集团共同主办。中法人文合作发展论坛的举行( )
①体现了文化与政治交融,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法关系发展
②是基于文化具有多样性,两国相互认同对方的民族文化
③有利于推动中法两国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④表明中国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4·湖北一模)2024年6月7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10日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系列活动,现场来宾以茶为媒,以茶叙事,在茶香中感受东方韵味,共话文明交流互鉴。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有利于( )
①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助力世界文化多样性
②促进各国文化在交融中走向同一,繁荣世界文化
③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民心相通
④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24·河南安阳一模)一位外国博主在游览长城时拍摄短视频中的一句“city不city”(可以理解为洋不洋气),让这句中英文混搭词成为网络热词。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开始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分享他们来华旅游的点点滴滴,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都被这些博主们以更为感性、亲切、自然的方式直观分享。网络热词“city不city”的走红( )
①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②展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③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④体现了网络文化的强大传播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5·湖南永州阶段练习)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两国决定举办“中法文化旅游年”。近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蓬勃发展。中法共同推出一系列活动。比如,第25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内展出了巨型冰雕景观“北京天坛”和“巴黎圣母院”;法国作曲家古诺创作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成功上演;“凡尔赛宫与紫禁城: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将在故宫博物院展出;话剧《司卡班的诡计》和《悲惨世界》将在中国巡演等。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利于( )
①加强相互借鉴,推动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可亲的中国形象
③缩小文化差异,促进两国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趋同统一
④深化两国的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合作,促进民心相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11.(2025·山西吕梁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6月20日,“中国学的世界对话·比利时论坛”在布鲁塞尔举行,来自中欧双方近60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学与欧洲的中国观”深入研讨交流。
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为用历史眼光读懂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指明了努力方向。然而,一些国外学者往往习惯于套用西方政治学中的“民族国家”概念范畴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和实际,因而就难以形成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全面、准确认知。一些从事当代中国研究的外国学者习惯于机械照搬西方标准研究中国问题,凭借单一方面的数字指标来评价中国发展全貌。这样的研究难免以偏概全,脱离中国实际,其论据、论点往往站不住,总是被实践证伪,自然也就难以得到学界公认。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和“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知识,对材料中一些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方法进行评析。(10分)
强化练35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1.B [丝绸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物,是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丝绸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反映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①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性,未涉及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②排除。包容性强调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材料不涉及包容性,③排除。丝绸在我国古代贸易互通以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④正确。]
2.A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全要素、一次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向世界贡献了古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成果,展现大国首都时代风貌,①③符合题意。“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并不会丰富北京老城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的内涵,②表述错误。传统文化不可以超越历史条件,且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④表述错误。]
3.C [材料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未提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了中外文化的实力,①不符合题意。古代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带来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②③符合题意。人类文化繁荣应坚持文化的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认同,且应认同本民族文化,④表述错误。]
4.B [材料中指出泉州簪花不仅是一种风俗,更是一种对幸福生活和东方美丽追求的表达,也是对家人出海平安的祈愿,这表明泉州簪花作为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①正确。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民俗文化不等同于民族文化,②不选。民族传统文化有优秀和糟粕之分,要对其进行批判地继承,③不选。材料中指出泉州簪花表达了蟳埔女对幸福生活和东方美丽追求的表达,这体现了优秀民族文化能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④正确。]
5.D [材料未体现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①不选。材料未涉及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未得到体现,②不选。一处处陶瓷文化遗存诉说着因“瓷”而生、因“瓷”而兴的城市故事,表明陶瓷文化魅力独特,反映着生活变迁,③正确。在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中孕育了陶瓷文化,景德镇是中国乃至世界版图上都独一无二的城市,说明陶瓷作为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华文明,④正确。]
6.D [文化交流中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排除。材料中未涉及中华文化以强大的包容性扩大国际影响力,②排除。一批批来自法国的青年人开启他们的中国之旅,从古老村落到现代都市,从各地美食到传统文艺,从非遗技艺到科技探索,沉浸式体验中华文明的传奇与活力,这表明不同的文化交流能够搭起民心相通的桥梁,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前提,③④符合题意。]
7.B [人文交流是中法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不竭动力,中法人文合作发展论坛的举行体现了文化与政治交融,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法关系发展,①③正确。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两国相互认同对方的民族文化”说法错误,②排除。应该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④错误。]
8.B [以茶为媒,以茶叙事,在茶香中感受东方韵味,共话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助力世界文化多样性,①④符合题意。要坚持文化多样性,“各国文化在交融中走向同一”说法错误,②排除。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说法错误。]
9.C [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开始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分享他们来华旅游的点点滴滴,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都被这些博主们以更为感性、亲切、自然的方式直观分享。网络热词“city不city”的走红体现了网络文化的强大传播力,展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②④符合题意。网络热词“city不city”的走红是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体现,但不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排除①。材料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传播,没有涉及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排除③。]
10.C [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推动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说法错误,①排除。中法文化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利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可亲的中国形象,也有利于深化两国多领域合作,促进民心相通,②④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在坚持各民族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而不是“缩小文化差异”,也不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趋同统一”,③说法错误。]
11.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文化具有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一些国外学者往往习惯于套用西方政治学中的“民族国家”概念范畴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和实际,没有看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没有做到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因而就难以形成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全面、准确认知。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些从事当代中国研究的外国学者习惯于机械照搬西方标准研究中国问题,凭借单一方面的数字指标来评价中国发展全貌。这样的研究难免以偏概全,脱离中国实际,其论据、论点往往站不住。
解析 关键词①:一些国外学者往往习惯于套用西方政治学中的“民族国家”概念范畴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和实际,因而就难以形成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全面、准确认知→可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角度,说明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方法没有看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和实际,做不到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因而就难以形成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全面、准确认知。
关键词②:一些从事当代中国研究的外国学者习惯于机械照搬西方标准研究中国问题,凭借单一方面的数字指标来评价中国发展全貌。这样的研究难免以偏概全,脱离中国实际,其论据、论点往往站不住,总是被实践证伪,自然也就难以得到学界公认→可从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角度,说明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方法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而是习惯于机械照搬西方标准研究中国问题,难免以偏概全,其论据、论点往往站不住脚。(共24张PPT)
强化练35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25·重庆开学考试)丝绸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物,在我国古代贸易互通以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举足轻重地位。“但使边关磐若石,丝绸古道漾箫笙”“但见巨龙呼啸过,丝霞万匹映天红”,丝绸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民风民俗、文化艺术等联系密切,是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丝绸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反映了( )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②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
④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 丝绸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物,是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丝绸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反映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①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性,未涉及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②排除。包容性强调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材料不涉及包容性,③排除。丝绸在我国古代贸易互通以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④正确。
2.(2025·湖南永州一模)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全要素、一次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
①向世界贡献了古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
②更好地丰富了北京老城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的内涵
③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成果,展现大国首都时代风貌
④彰显了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历史条件,具有永恒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解析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全要素、一次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向世界贡献了古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成果,展现大国首都时代风貌,①③符合题意。“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并不会丰富北京老城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的内涵,②表述错误。传统文化不可以超越历史条件,且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④表述错误。
3.(2025·河北保定开学考试)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促进了各自特色商品、技术的交流,也带来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下,共建国家不仅在经贸上加强合作,更在文化交流上频繁互动,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繁荣。中外文化的交流说明( )
①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了中外文化的实力
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人类文化繁荣应坚持文化的相互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解析 材料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未提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了中外文化的实力,①不符合题意。古代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带来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②③符合题意。人类文化繁荣应坚持文化的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认同,且应认同本民族文化,④表述错误。
4.(2025·福建泉州一模)闽越文化遗存及唐宋以来海洋商贸发展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使得泉州蟳埔女独特的鲜花头饰“簪花围”在民俗文化中留下了自己特有的密码。对蟳埔女来说,簪花不仅是一种风俗,更是一种对幸福生活和东方美丽追求的表达,也是对家人出海平安的祈愿。簪花旅拍正走出泉州,走向全国。簪花很美,泉州很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
②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维持文化多样性离不开承袭民族传统文化
④优秀民族文化能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 材料中指出泉州簪花不仅是一种风俗,更是一种对幸福生活和东方美丽追求的表达,也是对家人出海平安的祈愿,这表明泉州簪花作为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①正确。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民俗文化不等同于民族文化,②不选。民族传统文化有优秀和糟粕之分,要对其进行批判地继承,③不选。材料中指出泉州簪花表达了蟳埔女对幸福生活和东方美丽追求的表达,这体现了优秀民族文化能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④正确。
5.(2025·江西开学考试)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千年窑火不熄,源远流长,在景德镇,这座中国乃至世界版图上都独一无二的城市里,一处处陶瓷文化遗存诉说着因“瓷”而生、因“瓷”而兴的城市故事。这体现了( )
①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陶瓷文化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③陶瓷文化魅力独特,反映着生活变迁
④陶瓷作为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华文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解析 材料未体现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①不选。材料未涉及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未得到体现,②不选。一处处陶瓷文化遗存诉说着因“瓷”而生、因“瓷”而兴的城市故事,表明陶瓷文化魅力独特,反映着生活变迁,③正确。在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中孕育了陶瓷文化,景德镇是中国乃至世界版图上都独一无二的城市,说明陶瓷作为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华文明,④正确。
6.(2025·贵州开学考试)中法建交60年来,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一批批来自法国的青年人开启他们的中国之旅,从古老村落到现代都市,从各地美食到传统文艺,从非遗技艺到科技探索,沉浸式体验中华文明的传奇与活力。这表明( )
①多样化文化形式更能增进不同文化的认同
②中华文化以强大的包容性扩大国际影响力
③不同的文化交流能够搭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④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解析 文化交流中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排除。材料中未涉及中华文化以强大的包容性扩大国际影响力,②排除。一批批来自法国的青年人开启他们的中国之旅,从古老村落到现代都市,从各地美食到传统文艺,从非遗技艺到科技探索,沉浸式体验中华文明的传奇与活力,这表明不同的文化交流能够搭起民心相通的桥梁,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前提,③④符合题意。
7.(2024·江苏南通一模)人文交流是中法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不竭动力。2024年5月4日,中法人文合作发展论坛在巴黎举行,本次论坛由新华社联合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法国阳狮集团共同主办。中法人文合作发展论坛的举行( )
①体现了文化与政治交融,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法关系发展
②是基于文化具有多样性,两国相互认同对方的民族文化
③有利于推动中法两国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④表明中国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 人文交流是中法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不竭动力,中法人文合作发展论坛的举行体现了文化与政治交融,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法关系发展,①③正确。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两国相互认同对方的民族文化”说法错误,②排除。应该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④错误。
8.(2024·湖北一模)2024年6月7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10日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系列活动,现场来宾以茶为媒,以茶叙事,在茶香中感受东方韵味,共话文明交流互鉴。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有利于( )
①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助力世界文化多样性
②促进各国文化在交融中走向同一,繁荣世界文化
③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民心相通
④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解析 以茶为媒,以茶叙事,在茶香中感受东方韵味,共话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助力世界文化多样性,①④符合题意。要坚持文化多样性,“各国文化在交融中走向同一”说法错误,②排除。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说法错误。
C
9.(2024·河南安阳一模)一位外国博主在游览长城时拍摄短视频中的一句“city不city”(可以理解为洋不洋气),让这句中英文混搭词成为网络热词。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开始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分享他们来华旅游的点点滴滴,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都被这些博主们以更为感性、亲切、自然的方式直观分享。网络热词“city不city”的走红( )
①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②展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③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④体现了网络文化的强大传播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开始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分享他们来华旅游的点点滴滴,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都被这些博主们以更为感性、亲切、自然的方式直观分享。网络热词“city不city”的走红体现了网络文化的强大传播力,展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②④符合题意。网络热词“city不city”的走红是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体现,但不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排除①。材料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传播,没有涉及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排除③。
10.(2025·湖南永州阶段练习)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两国决定举办“中法文化旅游年”。近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蓬勃发展。中法共同推出一系列活动。比如,第25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内展出了巨型冰雕景观“北京天坛”和“巴黎圣母院”;法国作曲家古诺创作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成功上演;“凡尔赛宫与紫禁城: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将在故宫博物院展出;话剧《司卡班的诡计》和《悲惨世界》将在中国巡演等。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利于( )
①加强相互借鉴,推动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可亲的中国形象 ③缩小文化差异,促进两国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趋同统一 ④深化两国的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合作,促进民心相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解析 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推动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说法错误,①排除。中法文化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利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可亲的中国形象,也有利于深化两国多领域合作,促进民心相通,②④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在坚持各民族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而不是“缩小文化差异”,也不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趋同统一”,③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11.(2025·山西吕梁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6月20日,“中国学的世界对话·比利时论坛”在布鲁塞尔举行,来自中欧双方近60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学与欧洲的中国观”深入研讨交流。
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为用历史眼光读懂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指明了努力方向。然而,一些国外学者往往习惯于套用西方政治学中的“民族国家”概念范畴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和实际,因而就难以形成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全面、准确认知。一些从事当代中国研究的外国学者习惯于机械照搬西方标准研究中国问题,凭借单一方面的数字指标来评价中国发展全貌。这样的研究难免以偏概全,脱离中国实际,其论据、论点往往站不住,总是被实践证伪,自然也就难以得到学界公认。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和“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知识,对材料中一些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方法进行评析。(10分)
答案 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文化具有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一些国外学者往往习惯于套用西方政治学中的“民族国家”概念范畴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和实际,没有看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没有做到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因而就难以形成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全面、准确认知。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些从事当代中国研究的外国学者习惯于机械照搬西方标准研究中国问题,凭借单一方面的数字指标来评价中国发展全貌。这样的研究难免以偏概全,脱离中国实际,其论据、论点往往站不住。
解析 关键词①:一些国外学者往往习惯于套用西方政治学中的“民族国家”概念范畴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和实际,因而就难以形成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全面、准确认知→可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角度,说明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方法没有看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和实际,做不到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因而就难以形成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全面、准确认知。
关键词②:一些从事当代中国研究的外国学者习惯于机械照搬西方标准研究中国问题,凭借单一方面的数字指标来评价中国发展全貌。这样的研究难免以偏概全,脱离中国实际,其论据、论点往往站不住,总是被实践证伪,自然也就难以得到学界公认→可从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角度,说明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方法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而是习惯于机械照搬西方标准研究中国问题,难免以偏概全,其论据、论点往往站不住脚。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