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期末专题复习:《经典常谈》知识梳理(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中考期末专题复习:《经典常谈》知识梳理(学案)

资源简介

2025中考期末专题复习:《经典常谈》知识梳理
《说文解字》第一
一、内容:“仓颉造字说”----始皇统一文字----许慎的《说文解字》----“六书”—字体演变
二、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 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 ,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 ,晋代也称为“楷书” ,宋代又改称为“真书”。书体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方向是简易。
三、《说文解字》作者:东汉和帝时期许慎。
《说文解字》特点
1.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
2.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
3.书中每字都有说解,来源于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
《说文解字》价值:
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文字学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四、六书: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互训)、假借。
《周易》第二
战国末期道家学说、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这三种传为《逸易》。
《尚书》第三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诗经》第四
诗的源头上歌谣。歌谣可分徒歌和乐歌,徒歌随口唱,乐歌随乐器唱。歌谣的节奏主要靠重叠或叫复沓。
发展历程:
1.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
2.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都说到“诗言志” ,“志”便指教化而言。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3.解释《诗经》最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
知识点:
1.今《诗经》共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诗,实存三百零五篇,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部分。
2.《诗经》六义:三种音乐类别(风、雅、颂)与三种艺术技法(赋、比、兴)的合称。“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故多在诗歌的发端。
3.《诗序》有《大序》《小序》。《大序》托名子夏,《小序》约出自小毛公。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
三礼第五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所见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
《春秋》三传第六
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四书第七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所记。《孟子》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战国策》第八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和游说之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史记》《汉书》第九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昭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帝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有八十万字。
《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诸子第十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观点不同,但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辞赋第十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苟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总题分咏,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以来,班固作《两都赋》,后张衡仿其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仿作《三都赋》。
诗第十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唐初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文第十三
1.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后来除了卜辞之外,还有讼辞。
2.春秋——列国外交的言语称为“辞”或“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
3.战国——游说之风大盛。所以最重说辞。他们的说辞铺张局势,最重辩。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从此也便有了第一种私家的著作《论语》。诸子书大概多是弟子们及后学者所记,著作越来越多,流传也越来越广,“雅言”便成了凝定的文体了。后世大体采用,言文渐渐分离。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左传》只是记事,《史记》进一步描写人。
4.汉朝——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骈文”或“骈体”出于辞赋,句读整齐,对偶工丽。
5.魏晋南北朝——梁昭明太子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叫作“文”。
6.唐朝——后来出现两种新文体,佛典的翻译与群经的义疏,不过没有人将这些当作“文”,“文”只用来称“沉思翰藻”的作品。北周的的苏绰是首先提倡复古的人。唐初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韩愈继往开来倡导“古文运动”,宋代称为“散文”。
7.宋朝——到了宋代,又有“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后来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
8.明朝——明代八股文盛行,清桐城派声名大振。
9.清末——梁启超先生的 “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胡适之先生提倡白话文。
10.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畅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