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智能种植有方法 义务教育版 信息科技 六(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智能种植有方法 义务教育版 信息科技 六(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智能种植有方法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智能种植大棚中,将复杂系统进行分解的目的是( )
A. 增加系统的复杂性
B. 便于对各个部分进行精准控制和管理
C. 减少系统的功能
D. 降低系统的可靠性
2. 智能种植控制系统规划设计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A. 种植作物的种类和生长需求 B. 设备的价格
C. 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等) D. 自动化控制的程度
3. 土壤湿度控制中,阈值的作用是( )
A. 确定土壤湿度的测量方法
B. 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灌溉或排水操作
C. 计算土壤中水分的含量
D. 选择灌溉设备的型号
4. 以下属于智能种植大棚智能化体现的是( )
A. 人工定时浇水
B. 手动调节大棚温度
C. 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并自动调节
D. 人工记录植物生长数据
5. 在智能种植系统中,光照控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使大棚内光线更美观 B. 满足作物光合作用的需求
C. 节省能源 D. 方便操作人员观察作物
6. 关于智能种植系统中温度控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根据作物生长适宜温度范围进行调节
B. 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大棚内实际温度
C. 温度控制只能通过加热设备实现
D. 温度控制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7. 智能种植系统中,数据、算法和信息处理的关系是( )
A. 数据是基础,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信息,信息用于指导种植决策
B. 算法是基础,数据通过算法生成,信息处理是对算法的优化
C. 信息处理是基础,数据和算法为信息处理服务
D. 三者没有直接关系
8. 设计智能种植控制系统时,首先要明确的是( )
A. 选用何种传感器 B. 系统的控制流程
C. 种植的目标和需求 D. 编写控制程序
9. 智能种植系统中,以下哪个环节体现了反馈机制( )
A. 传感器将检测到的环境参数与设定值比较,根据偏差调整控制设备
B. 操作人员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C. 按照预定程序开启灌溉设备
D. 安装多个传感器用于检测不同参数
10. 智能种植控制系统可以提高( )
A. 种植成本 B. 人工劳动强度
C. 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D. 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
1. 智能种植大棚通过______技术实现对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
2. 规划设计智能种植控制系统时,要综合考虑作物生长需求和______等因素。
3. 土壤湿度控制中,当土壤湿度低于______时,系统会启动灌溉设备。
4. 智能种植系统中,光照控制可通过调节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______来实现。
5. 智能种植的智能化体现在自动化控制、数据分析和______等方面。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智能种植控制系统中数据、算法和信息处理在实现智能化中的作用。
2. 举例说明智能种植系统中如何通过阈值控制来调节环境参数,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
四、操作题(30分)
1. 设计一个简单的智能种植系统,用于控制小型温室中花卉的生长环境。要求具备温度、湿度和光照控制功能,画出系统的架构图,并说明各部分的功能。
2. 用自然语言描述该智能种植系统的工作流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将复杂系统分解便于精准控制和管理各部分,降低复杂性,增加功能和可靠性;A、C、D错误。
2. B:规划设计智能种植控制系统需考虑作物种类及生长需求、环境因素、自动化程度等,设备价格不是主要考虑因素;A、C、D是需考虑因素。
3. B:土壤湿度控制中阈值用于判断是否灌溉或排水;A、C、D不是阈值的作用。
4. C:传感器实时监测自动调节是智能化体现;A、B、D是人工操作,不属于智能化主要体现。
5. B:光照控制主要满足作物光合作用需求;A、C、D不是主要目的。
6. C:温度控制可通过加热和制冷设备实现,不只是加热设备;A、B、D说法正确。
7. A:数据是基础,算法处理数据得信息,指导种植决策;B、C、D对三者关系理解错误。
8. C:设计智能种植控制系统首先明确种植目标和需求;A、B、D在明确需求后进行。
9. A:传感器比较参数与设定值并调整设备体现反馈机制;B、C、D未体现反馈机制。
10. C:智能种植控制系统可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对自然环境依赖;A、B、D错误。
二、填空题
1. 传感器
2. 环境条件
3. 阈值
4. 光照角度
5. 精准决策
三、简答题
1. 数据:是基础,由传感器收集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反映种植环境和作物生长状态。
算法:对数据处理分析,如根据温度变化趋势预测未来温度,或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环境数据给出优化策略。
信息处理:将算法处理后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如判断环境是否适宜、是否需调整设备,为种植决策提供依据。
2. 示例:在温度控制中,设定花卉适宜生长温度范围(如20 - 25℃ )为阈值。温度传感器实时检测温室温度,若低于20℃,算法判断后控制加热设备启动升温;若高于25℃,控制制冷设备启动降温,保证温度在适宜范围,满足花卉生长需求。湿度、光照控制同理,通过设定阈值判断并控制设备调节。
四、操作题
1. 架构图要点及功能
- 传感器模块:包含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分别检测温室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参数。
- 控制模块:接收传感器数据,经算法处理,根据设定阈值控制执行设备。
- 执行设备模块:加热设备(调节温度 )、通风设备(调节湿度和温度 )、灌溉设备(调节湿度 )、光照调节设备(调节光照强度、时间和角度 )。
- 显示模块(可选):实时显示环境参数,方便操作人员查看。 (用简单图形绘制架构图,标注各模块即可)
2. 工作流程:传感器实时检测温室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将数据传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将数据与设定阈值比较,若温度低于阈值,控制加热设备升温;若湿度低于阈值,控制灌溉设备浇水;若光照强度不足,控制光照调节设备增强光照。各设备根据控制模块指令调节环境参数,使花卉生长环境适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