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新课导入明朝末年,徐霞客长年旅行,游历名山大川,走遍大半个中国。他坚持写日记30多年,留下了60余万字的游记资料。后人将这些日记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一书。这部书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貌、地质、水文、植物,以及经济、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方面,其中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记述,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作者写景写物具体形象,情景交融,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徐霞客游记》书影你知道明清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吗?2024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程标准:知道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影响,增强文化认同。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明清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发展提供基础。像《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巨著,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对知识经验总结需求的产物。时空观念 :在时间上,梳理明清时期不同阶段科技文化成果;在空间上,结合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北京城布局等,让学生了解科技文化成果在不同地域的呈现,构建清晰时空框架。 史料实证 :通过展示《本草纲目》药物记载、药方数量等原始数据,《天工开物》中对农业、手工业生产流程描述的史料,以及文学作品原文片段等,让学生依据史料分析明清科技文化特点,培养实证精神。 历史解释 :分析明清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影响及内在联系。如解释《天工开物》被誉为 “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的原因;探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反映的社会风貌与民众心理。引导学生多角度阐释历史现象。 家国情怀 :明清科技文化成就彰显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如《本草纲目》在世界医药史地位、京剧独特艺术魅力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民族自豪感,树立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重点:了解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成就。难点: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古代科学家的精神。一、科技名著:1.名著概览著作名称 作者 朝代 主要内容 成就阅读P121-122,完成以下表格内容。《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明朝药物学著作,书约190万字,共记载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 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农学著作,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等类。科技著作,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总结了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医学宝库,还传到海外,译成多种文字。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貌、地质、水文、植物,以及经济、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方面,其中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记述,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艺术性高;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一、科技名著:2.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约190万字药物形态图1100多幅药物1800多种医方11000多则地位: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李时珍的简单生平中,你能感受到怎样的科学精神呢?注重实地考察、不耻下问、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一、科技名著:2.李时珍和《本草纲目》除在国内多次翻印外,(《本草纲目》)还传到外国,全部或部分地译为日、英、法、俄等多种文字。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创立进化论时,曾从《本草纲目》中引述了不少有关植物、动物的资料,作为论据。——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本草纲目》自问世后,广为流传,还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达尔文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一、科技名著:3.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徐光启(1562—1633) 明代著名科学家。他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他对农学有非常深的研究,代表作《农政全书》等。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译有《几何原本》等书,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等大类体现治国治民的“农本”思想《农政全书》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知识拓展:几何、点、线、三角形、四边形、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这些数学课本上耳熟能详的术语,都是徐光启在400年前定下来的,不但在我国沿用至今,而且还传播到了朝鲜、日本。一、科技名著:4.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宋应星《天工开物》——科技百科 卷名 卷名 卷名一、乃粒(五谷) 七、陶埏(陶瓷) 十三、杀青(造纸)二、乃服(纺织) 八、冶铸(铸造) 十四、五金(冶金)三、彰施(服装染色) 九、舟车(船车) 十五、佳兵(兵器)四、粹精(粮食加工) 十、锤锻(锻造) 十六、丹青(朱墨)五、作咸(制盐) 十一、燔石(烧炼矿石) 十七、曲糵(酒曲)六、甘嗜(制糖) 十二、膏液(油脂) 十八、珠玉共分 18 类既有农业又有手工业既有生产又有加工部门“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天工开物》序言观看视频结合教材,说说为何宋应星在编写这本书时将谷物类放在前面,珠玉类置于最后?明朝时我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重农和民本的思想。一、科技名著:5.明朝科技名著的特点朝代 作者 著作 类型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 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明末 宋应星 《天工开物》 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明末 徐光启 《农政全书》 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当时的社会重人文轻科学、重科举轻科技、重空谈轻实学。东林学派率先发起了思想文化冲击。高攀龙呼吁:“学问通不得百姓日用,便不是学问。”泰州学派王艮坚持:“百姓日用即是道。”在这种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推动下,一批科技名著应运而生。——摘编自杨维增译注《天工开物》前言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这三部科技著作有何共同特点?实用性实践性总结性明朝科技既有中国传统科技实用性的特点,又集历代之大成,具有总结性的特点。但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科技的范围,没能转化为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但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二、明长城和北京城:1.明长城①修筑目的:②起止地点: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③结构: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④功能: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⑤特点:在长城修建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⑥意义:鸭绿江边嘉峪关山海关嘉峪关材料1:由长城孕育的文学作品,在民间流播最广的是孟姜女哭长城故事。至汉代,出现了乐府古题《饮马长城窟行》……当然更值得关注的是历代著名文人吟咏长城的经典名篇,诸如唐代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名句,堪称千古绝唱。于是,由2000多年历史的长城累积而成的文学作品一同印证了长城人文地理空间自然化的独特历程。——梅新林 葛永海《文学地理学原理》材料2: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1)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与杰出的民族智慧(2)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3)推动了中西文明持续交流、互鉴、交融(4)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的爱国情怀二、明长城和北京城:2.北京城①修建:②组成:③布局特点:④建筑特点:⑤建筑规模:⑥历史评价:在元大都基础上,明朝从1406年大规模的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清军入关后持续改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平面呈凸字形,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均衡、完整和谐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王府、城垣、大街小巷、工商场所、以及其他各种民生设施。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殿宇超过9000间。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一起被誉为“世界五大宫”。明清北京城平面图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右社左祖前朝后市体现皇权至上原则故宫鸟瞰图1987年,万里长城和北京故宫都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明清的思想家主张思想家时代明中期明末清初明末清初明末清初王守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阅读P124,完成下列表格内容。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王守仁(1472—1529)强调所习得的知识要与行动有效统一起来,也就是要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同时又要用知识来指导行动。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才是“天下之大害”,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顾炎武区分“亡国”与“亡天下”,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故,保天下匹夫有责。王夫之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1610-1695)(1613-1682)(1619-1692)盗贼也有良知: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 ”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 ”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四、小说和戏曲阅读课本P125,回答明清时期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的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繁荣1.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时间 著作 作者 内容 特点元末明初元末明初明朝中期清朝中期《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罗贯中以官逼民反为主题,讲述梁山好汉的故事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以史实为基础,描写三国间的矛盾冲突,情节跌宕起伏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故事引人入胜。描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我国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四、小说和戏曲:1.小说人物扫描曹雪芹,名霑(zhān),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时曾享受过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雍正时曹家被抄,彻底败落,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穷困潦倒,衣食无着。他回顾自己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对社会有了深切的体验和清醒的认识,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撰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由于贫困交加,他不到50岁就去世了。曹雪芹1715-1763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线索上古神话传说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四、小说和戏曲:2.戏曲——昆曲的兴衰产生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元末发展经过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明朝万历末年鼎盛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清朝前期衰落因循守旧,作品庸俗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走向衰落清中期以后今日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也受到普遍关注。昆曲脸谱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洪昇四、小说和戏曲:3.戏曲——京剧的诞生与发展乾隆年间道光年间1790年,徽班进京,开始京剧孕育期形成新的剧种“皮黄戏”,又称为“京戏”、“京剧”徽调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形成。京剧徽班进京什么原因使京剧繁荣昌盛呢?群众喜爱皇室扶持表演艺术家不断创新相关史事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又将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相结合,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戏曲的精华。京剧是中华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京剧脸谱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京剧“唱念做打”四门基本功非遗文化中国国剧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明清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1.政治上:2.经济上:4.思想上:3.科技上: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做?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批判继承,博采众长。②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为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印刷业的发展,为小说传播提供了条件。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日益腐败,人民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激发了反封建思想。知识拓展:小说和戏曲宋应星和《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和《农政全书》: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小说:四大名著明长城: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科技名著明清的思想家明长城和北京城王守仁: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北京城: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均衡、完整和谐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有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戏曲:昆曲、京剧课堂小结:1.下列有关《本草纲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B.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C.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D.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2.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是( )A.《农政全书》 B.《农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A课堂反馈:C3.以下是某古代著作中的插图,该著作最有可能是(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C. 《天工开物》 D. 《资治通鉴》4.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③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A. ②①④③ B. ③①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③④①CA5.2025年春晚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将榫卯结构、祈年殿和北京中轴线等传统建筑元素通过舞台艺术精彩呈现。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经典之作,它始建于元代,历经明清不断完善。北京中轴线的规划建设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 )A.民主平等思想 B.皇权至上观念C.开放包容理念 D.自由平等意识6.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满足了底层百姓对通俗娱乐的需求。这说明明清小说的发展得益于( )A. 重文轻武的文化政策 B. 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C. 科举制度走向僵化 D. 商人地位显著提高B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