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 无生试讲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 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 无生试讲稿

资源简介

《铁杵成针》无生试讲稿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走进一则关于 “诗仙” 李白的小故事 ——《铁杵成针》。(板书课题)一起读题,“铁杵” 指舂米或捣衣的铁棒,“成针” 即磨成缝衣针,题目意思是:铁棒被磨成了针。
先了解作者:祝穆,宋代文学家,晚年自号 “樟隐老人”,本文选自《方舆胜览 眉州》。
看生字:“逢” 是半包围结构,走之底加 “夆”,意为 “遇到”;“卒” 是上下结构,“亠” 下加 “十”“一”,此处表 “完成”。
图文解词:“铁杵” 即铁棒;“是” 译为 “这”;“方” 是 “正在”;“感其意” 指被她的意志感动;“还卒业” 即回去完成学业。
课文共 5 句话,讲了什么呢?李白山中读书时学业未成便放弃离开,路过磨针溪,见老妇人正磨铁棒,问后得知她想磨成针,李白被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逐句品读:第一句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点明地点,译文简单明了。第二句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世传” 即世代相传,“未成” 指没完成学业,“弃去” 是放弃离开,写出李白早年学习半途而废。第三句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过”“逢”“方” 三个词串联起事件:路过、遇见、正在磨,画面感十足。第四句 “问之,曰:‘欲作针。’”,省略主语,补全后是李白问老妇人,老妇人答 “想磨成针”,简短对话体现老妇人的目标坚定。最后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感其意” 是故事转折点,李白被老妇人持之以恒的精神触动,返回完成学业。
从人物变化中,你看到怎样的李白?他起初 “弃去”,后来 “还卒业”,这一转变正是因为老妇人 “铁杵磨针” 的行动让他懂得:只要坚持,难事可成。这也正是故事传达的道理 —— 持之以恒。
朗读时注意停顿,跟老师读:“磨针溪,在 / 象耳山 / 下…… 太白 / 感其意,还卒业。” 节奏清晰,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再看语言规律,“弃去” 中的 “弃” 怎么理解?用 “扩词法”,单音节词 “弃” 加字成 “放弃”,意思就明了了。这种方法能帮我们读懂更多文言文。
回顾思维导图:起因是李白 “学业未成、弃去”,经过是 “遇老媪磨铁杵”,结果 “感其意、还卒业”,核心道理是 “持之以恒”。
这节课我们读故事、解文意、悟道理。李白因老妇人的坚持而改变,希望同学们也能记住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学习中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下课!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