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学设计课题基本信息课题 铁杵成针学科 语文 年级 四 单元 六版本 部编版 册别 上册1.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铁杵成针》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文言文,讲述了李白受老妇人磨杵成针启发,发奋完成学业的故事,蕴含“持之以恒”的道理,契合单元“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的语文要素,有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2.学生情况分析: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文言文基础,掌握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的方法,但对文言文中蕴含的深层道理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升。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课件、网络资。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1.学生通过朗读、小组合作,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铁杵成针》,认读“卒”字,会写“逢”字。 2.借助注释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情节,能简要复述故事。 3.感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1.朗读准确性、小组合作参与度、复述完整性。 2.背诵情况、故事卡制作(内容、创意)。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认读“卒”字,会写“逢”字。 学习难点: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能简要复述故事 朗读感悟: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文意,讨论交流疑难问题,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境创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李白的心理活动和老妇人磨杵的画面,加深对故事内容和道理的理解。4.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一)教学导入(实物激趣,引入课题) 1.教师导入:李白,字太白,他的诗歌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一生写过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有“诗仙”之称。不过,传说小时候的李白学习不认真,十分贪玩。后来是什么事情使他专心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呢 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铁杵成针》这个故事。(出示课件24) 2.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板书:铁杵成针)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题目的意思。(出示课件25) 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成:磨成,做成。针:缝衣针。“铁杵成针”的意思是铁棒被磨成了缝衣针。 以李白的故事和实物激趣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兴趣,为文言文学习创设情境,奠定课堂基调。(二)初读古文,学习字词 初读课文: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停顿。出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认字:指名学生读“卒”字,教师强调读音和字义。学生齐读“卒”字。 学写字:出示“逢”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分析笔画特点。 教师示范书写“逢”字,讲解书写要点:半包围结构,被包部分的撇、捺不要写得太长,最后一笔平捺要写得舒展,起笔轻,捺脚平。 学生书空,然后在练习本上书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和规范。 划分节奏:教师播放伴读音乐,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停顿划分是否合理。师生共同讨论,划分出正确的节奏,学生按照节奏再次朗读课文。 通过范读、自读、字词书写和节奏划分,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朗读技巧,夯实字词基础,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出示合作学习要求:借助注释,小组内讨论交流每句话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预设交流:出示“磨针溪,在象耳山下”:引导学生思考从中获取的信息,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象耳山的位置,然后让学生翻译句子。 出示“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提问“未成”“弃”的意思,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半途而废”的含义,然后翻译句子。 出示“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依次提问“过”“是”“逢”“老媪”“方”的意思,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李白遇到老妇人的场景,然后翻译句子。 出示“问之,曰:‘欲作针。’”:提问“之”“曰”“欲”的意思,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想象李白会如何询问老妇人,然后翻译句子。 出示“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提问句子的意思,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李白被老妇人的什么意志感动,想象李白此时的心理活动和回到山中后的做法,然后教师总结,板书“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体会情感变化: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思考儿时的李白从“弃去”到“还卒业”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借助小组合作、注释解析和情境想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分析人物情感变化,培养合作探究能力,领悟“持之以恒”的道理。四、总结,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教师提问:“很多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你怎么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所反映的精神实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故事不一定真实,但其中蕴含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坚持不懈取得成功的事例,加深对道理的理解和感悟。 结合生活实际讨论故事寓意,深化对坚持不懈精神的理解,促进价值观内化,增强学习迁移能力。五、课后作业 1.必做:背诵课文,把故事讲述给家人听。 2.选做:制作《铁杵成针》的故事卡,要求内容完整、图文并茂。 以关键词和情节脉络呈现故事核心,辅助学生梳理内容,强化记忆与复述能力。5.板书设计铁杵成针 学业未成 弃去 遇老媪 磨针 感其意 还卒业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6.教学反思与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