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游山西村》联读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游山西村》联读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游山西村》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古代诗歌五首》是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课文选取了《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五首诗歌,五首诗体裁不同,主题各异,但根据诗歌内容的相关性上来看,《望岳》和《游山西村》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望岳》是诗人杜甫参加科举不第后游泰山之作,写泰山之景围绕“望”字展开,用语新奇,情感昂扬向上;《游山西村》是陆游因主和派弹劾而被罢官回老家山阴后之作,写山西村围绕一“游”字展开,名句叠出,情感轻松闲适。将两首诗整合阅读,一方面可以读出不同诗人在不同年龄的人生追求,另一方面也能窥见唐诗和宋诗的不同。本课时拟以“一路行走一路赏 一抒壮志一悟理”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节奏和韵律之美;对比品读不同诗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置身诗境,发挥联想和想象演读画面;同时联系诗人经历及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所感所思的不同,从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提升诗歌品悟的能力和鉴赏素养。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字斟句酌,理解诗句的含义和哲理。
3.知人论世,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志向。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志向。
教学难点
字斟句酌,理解诗句的含义和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文化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每遭遇人生困境的时候,他们就会走近山水,却排解内心的忧愁。
二、初读,一路行走
1.自由朗读《望岳》和《游山西村》,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试读,师生共评,韵律,节奏。
预设——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读出期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读出喜爱)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读出震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出昂扬)
在朗读的时候,要通过重音停顿读出豪迈之情。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读出愉悦)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惊喜)
箫鼓/追随/春社遁中衣冠/简朴/古风存。(读出欣喜)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读出希冀)
在朗读的时候,要通过韵律和语调读出闲适愉悦之感。
3.齐读诗歌。
4.在这两首诗歌中,诗人分别到了哪些地方?
预设——
《望岳》中,诗人并没有登上泰山,而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对泰山进行了多角度、分层次的定点观察与想象。是精神性的“游”。
《游山西村》中,诗人从农家做客开始,接着在村外行走,遇到山重水复,然后进入村庄,参与春社活动,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全方位展现了山西村的民风民俗。是真实的山间行走。
三、研读,一程风景
1.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歌,圈画出作者看到的风景。
2.《望岳》中,诗人怎么望泰山的,望见了什么?
预设——
首联是远望,自问自答,用设问表现了诗人远望泰山时内心的惊叹与赞美。
颔联是近望,用拟人的修辞,用“钟”字写出了泰山汇聚了天地间神奇秀丽的景色,似乎是大自然特别偏爱泰山;用“割”字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割开了阴阳两个世界。
颈联是细望,写了白云与归鸟,写出了泰山秀美的景色。
尾联是俯望,写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相机赏析经典用词。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来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3.《游山西村》中,作者在山西村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预设——
山水重叠与柳暗花明之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展现山西村周围山岭重叠、水流蜿蜒的复杂地形,以及绿柳成荫、繁花盛开的明媚风光,构成豁然开朗的视觉美感。
春社民俗与古朴村落:“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通过描写村民吹箫击鼓迎接春社祭祀的热闹场景,以及衣着简朴、保留传统风俗的生活状态,呈现了淳朴和谐的乡村人文图景。
月下静谧的田园风光: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以月光笼罩下的村庄为背景,暗示夜间静谧清幽的自然环境与田园生活的闲适意趣。
4.两首诗中,诗人所见风景有何不同,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预设——
(1)所见风景不同
《望岳》:雄浑壮阔的崇高之美:杜甫以泰山为对象,通过“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等句,极写山势的连绵不绝与高峻险拔。诗中“荡胸生曾云”的云海翻涌、“决眦入归鸟”的飞鸟渺小,均以夸张手法凸显自然的恢弘,体现诗人对雄伟山岳的敬畏与征服欲。
《游山西村》:婉转幽深的田园之趣:陆游笔下是江南山村的婉约景致:“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形成空间上的曲折变化,绿柳繁花掩映的村落,透出灵动生机;“箫鼓追随”的民俗活动与“衣冠简朴”的村民,则赋予风景人文的温情与闲适。
(2)差异成因探析
①诗人境遇与心境不同
杜甫青年壮志:写《望岳》时,杜甫正值壮年,漫游四方,胸怀建功立业之志。诗中“会当凌绝顶”的豪言,是盛唐文人积极进取精神的投射。
陆游中年归隐:创作《游山西村》时,陆游因抗金主张受挫,退居乡野。诗中“闲乘月”“夜叩门”的恬淡,暗含对现实失意的疏解,转向对田园的依恋。
②时代与地理环境影响
盛唐气象与北方山川:杜甫所处时代国力强盛,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象征皇权与天地秩序,其壮美契合盛唐的宏大叙事。
南宋偏安与江南地貌:陆游笔下的“山西村”位于江南,多丘陵水网,地形复杂,其景致的曲折幽深与南宋文人隐逸避世的心态相呼应。
③诗歌主题的差异
《望岳》借景言志:通过泰山之景抒发个人抱负,自然成为壮志的载体。
《游山西村》以景寄情:借田园风光表达对淳朴生活的向往,风景成为心灵的慰藉。
四、探究,一种心境
1.讨论:《望岳》中,诗人是否登上了泰山?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歌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追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雄心壮志;立志学农,解决人类吃饭问题是袁隆平的雄心壮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雄心壮志;你的凌云壮志是什么?(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既可。)
2.有人认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诗蕴含深刻的哲理,有人认为这两句诗仅仅停留在描写山村美景上,你认为呢?
预设——
作者借“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景,表达了诗人内心油然而生前路茫茫的困惑不安,但仍相信前方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对前途抱有希望。
追问:其实,这句诗对我们同样适用,请结合你的生活,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预设——
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你收获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既可。)
五、小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少年宏伟的志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历经沧桑的智慧,愿你永葆少年心志,积累人生智慧,书写自己的多彩人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歌。
2.从这两首诗选择一首,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
板书设计
望岳 青年壮志 盛唐气象
游山西村 中年心境 偏安南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