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联读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联读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古代诗歌五首》是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课文选取了《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五首诗歌,五首诗体裁不同,主题各异,但根据诗歌内容的相关性上来看,《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属于登临诗(其中《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属于登高而赋之作,《望岳》未能登上泰山,偏于记游一类),《望岳》和《游山西村》属于记游诗,而《登飞来峰》和《己亥杂诗)》(其五)都表达了诗人关于仕途的思考,可纳入仕宦诗一类。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拟采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拟以“登高无所见 触目皆情志”为主题展开教学,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节奏和韵律之美;对比品读不同诗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置身诗境,发挥联想和想象演读画面;同时联系诗人经历及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所感所思的不同,从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提升诗歌品悟的能力和鉴赏素养。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字斟句酌,理解诗句的含义和哲理。
3.知人论世,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志向。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志向。
教学难点
字斟句酌,理解诗句的含义和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我们漫步在文学的殿堂中,常常会被那些登高望远的诗篇所吸引——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深藏着王维重阳登高时对兄弟的思念。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展现了王之涣不凡的胸襟与抱负。
今天,我们将跟随陈子昂和王安石的脚步,一起登高望远,领略两首登临诗中的意境,探寻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二、读登临之诗
1.自由朗读《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试读,师生共评,韵律,节奏。
预设——
《登幽州台歌》:五字句三个停顿,其句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六字句四个停顿,其句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飞来峰》:诗歌第一句为了保持语意的完整性,采用“四三”停顿:飞来山上/千寻塔;诗歌后三句采用七言诗的常用停顿模式,即“二二三”停顿: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齐读诗歌。
4.在这两首登临诗中,诗人登高所见景物有何不同?
预设——
《登幽州台歌》中,诗人并没有描写实景,而是以虚笔渲染苍茫辽阔的时空感,描绘了时间长河中的估计空旷。
《登飞来峰》中,诗人见到了“飞来山上千寻塔”,以及“闻说鸡鸣见日升”的奇特景象,虽非亲见,却有其逻辑的合理性。
(引导学生明白,等高望远既可以从空间维度观察,也能从时间维度观察。)
三、品登临之情
1.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找出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预设——
《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联系诗歌内容说说,《登幽州台歌》中,陈子昂为何会“怆然而涕下”?
预设——
独:面对天地,时空的辽远,个人的渺小,孤独落寞,悲凉感伤。(托音读长一点)
涕:是涕泗横流,痛哭流涕?是热泪纷纷,触境(幽州台经历世事变迁)伤怀。
怆然:悲伤的样子。(重读)
不见、不见:生不逢时,悲愤难平。
天地悠悠:时光飞逝,时不我待
生不逢时之悲、孤独感伤之悲、报国无门之悲。绝非顾影自怜,是悲哀的,更是崇高之悲,崇高的孤独。
链接材料1——
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渗透用典)
链接材料2——
这首诗大约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
3.《登飞来峰》中,王安石登高望远,发出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感慨,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预设——
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表现了诗人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在政治上胸怀改革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有着不畏奸邪的勇气。
链接资料3——
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渗透用典)
链接资料4——
王安石幼年、少年时期便随父亲升迁调转,阅便人间。父亲王益务实为民,王安石便耳濡目染。22岁便中举入世,初涉官场便任扬州签判,又升任鄞县知县,他廉洁奉公,体察民情,兴修水利,扩办学校,所到之处,政绩显著。这首诗写于王安石30岁,在浙江的鄞县担任知县,而立之年的他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曾经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从飞来峰上下来后,王安石勤勤恳恳,从一个小小的县令一直走到了参知政事的高位,并主持了王安石变法,虽然在保守派的反对下,变法最终失败,但是“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4.朗读这两首诗,说说这两首诗的“登临之情”有何异同?
预设——
①异:境遇不同,所见之景不同,所抒之情不同。
②同: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纯粹的爱国情怀。
四、传登临之意
1.如果有机会见到陈子昂,面对满腹惆怅的他,你打算如何劝慰他?
(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人生价值的多元性方面进行阐述。)
2.结合当下生活,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的理解。
预设——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站得高看得远,人才是最高的山峰。
(链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小结
今天,我们探寻了登高向上精神,两首诗虽同写登高,却各有千秋,一者深沉,一者激昂,但都让我们体会到了古人对生命的敬畏,也感受到了他们心怀家国、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也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运用本课的方法课下自学杜甫的《望岳》。
3.登高远眺,你一定也有许多心绪想要抒发。如果你登上汉山,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创作一首登临小诗。
板书设计
登临之地
登幽州台歌 登临之见
登飞来峰 登临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