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检测(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青岛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检测(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2025年高三第三次适应性检测(三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设想一下,当你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群聊中收到一条家人发来的健康信息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面对家人的苦口婆心,是点开仔细看看,还是随便瞥一眼然后关掉?
这可能是当下我们经常面临的场景。一方面,健康信息通过人际传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源头从传统的权威专家转向身边的社交圈;另一方面,微信沟通也存在传播错误信息、误导受众等风险。一些学者认为,社交媒体加剧了错误健康信息的传播。
不同于传统的专家中介,当下互联网构筑了一个由用户分享组成的健康信息扩散网络,使信息呈现“信源——用户——用户再扩散”的路径。用户越来越多地绕过专家中介,直接访问未经过滤的健康信息。
鉴于上述情况,信息来源变得更加多样和模糊,加之中间人在传递信息过程中往往会按照个人理解进行解读,比如朋友圈的好友在转发健康信息时会附加评论,这都使识别在线健康信息变得更加困难。
许多人表示,互联网上存在着海量芜杂的信息,甚至有些说法前后矛盾,而自己的信息筛选能力不足,很难分清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这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年长的人身上,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年轻人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此外,研究发现,在健康信息分享方面存在代际差异,这可能反映了社交媒体时代更广泛的信任下降。老年人能够通过社交媒体轻松分享健康信息,并期望以此促进家庭关系的融洽。年轻人则普遍认为自己年长的家庭成员缺乏健康话题的专业知识,且不善于辨别社交媒体上不同质量的信息。年轻人对老一辈的信息共享模式和数字素养的偏见,使他们拒绝接受来自老一辈家庭成员分享的信息。而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在社交媒体上指出另一个人的错误可能会威胁到这个人的面子和自尊,并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大多数人选择忽略错误健康信息,不进行纠正沟通,这可能会导致错误健康信息进一步传播,从而加大代际偏见。
(摘编自吴世文《互联网上,人们更愿意相信什么样的健康信息》)
材料二:
传播失误常指由于传者的意图和受者的解读之间存在差异而造成的传播障碍。在代际沟通中子代与老年人双方都存在传播失误的现象。对子代来说,他们可能对自己父母所说的话直接表示不信或对他们的话敷衍了事。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听信某些伪健康信息,也可能对子代提供的某些健康信息只是姑且听之。
有学者将上述代际沟通中存在的传播失误现象归因于刻板印象。在代际传播过程中,年轻人往往基于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来改变其会话方式,以适应与老年人的谈话。但这其实阻碍了正常的沟通,形成了传播的困境,甚至对老年人的自我认知产生不利的影响。老年人也许会认为自己就是别人刻板印象中的样子,而这又可能加强别人的刻板印象,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尽管代际之间的健康信息传播是信息因素和情感因素的杂糅,在参与代际健康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子代和老年人却体现出不同的认知偏向,即老年人倾向于将代际间的健康信息传播看做是情感的表达与交流,而子代则更偏向于将其看做信息层面的支持。
子代不认可老年人分享的健康信息,主要原因之一是认为老年人信息辨别能力较差,即“老人说的那些,很多都是电视上、网上胡乱说的,质量堪忧”。可见,子代关注的是老年人所传播的健康信息本身,更多的是从健康信息本身是否正确、信息传递是否有效来审视,而对于健康信息背后的情感表达却并没有给予更多关注。
然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情感的表达才是更为重要的传播目的。很多情况下,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分享健康信息只是想与子女说说话。子代的回应不仅仅是某种信息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和精神支持,即使所获取的健康信息自己并不满意或者并不适用,老年人也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不少老年人认为,儿女对健康信息的关注是自己引以为豪的事情,甚至是可以在同辈中炫耀的某种资本。
中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监测,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健康素养水平均不容乐观。老年人群的健康信息传播是当前的薄弱环节,也是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本研究认为,家庭内的代际沟通在提升老年人群健康素养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公文、欧阳霞《认知偏向与传播困境:老年人代际健康信息传播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难以对互联网上相互矛盾的健康信息进行判断,这与他们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B.年轻人拒绝接受老一辈分享的健康信息,主要原因是老年人传播的健康信息本身存在错误。
C.代际传播的困境,源于年轻人对老年人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以及老年人错误的自我认知。
D.老年人分享健康信息的目的往往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信息是否正确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上的信息呈现“信源——用户——用户再扩散”的路径,因而用户往往绕过专家直接访问信息。
B.家庭成员之间往往不会纠正错误的健康信息,这加剧了错误信息的传播,形成了代际偏见。
C.子代与老年人在代际沟通中都存在传播失误的现象,因为他们对彼此提供的信息都采取敷衍的态度。
D.关注老年入的健康需求,不仅要考虑信息层面问题,还应该从情感方面入手,多一些人文关怀。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由“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群聊场景切入,引出对互联网上健康信息传播的讨论。
B.材料一中运用了“可能”“往往”等副词,语言准确严密;“因此”“从而”等词语,彰显了文章的逻辑性。
C.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分析老年人和子代间的传播障碍,强调提升老年人群健康素养需依赖代际沟通。
D.材料一侧重分析网络对健康信息可信度的影响,材料二侧重分析代际沟通中表达情感与审视信息的偏差。
4.对于网络健康信息,人们难辨真假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4分)
5.在代际健康信息传播方面,我们可以从材料中获得哪些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烧造 陈先发
在机关干过几年的王志伟决意要辞掉公务员,半隐山林,立宴点火,烧造龙泉窑青瓷。
他带着我们,到这片叫原垄湾的低山坳涧,寻他曾住了十六年的烧造大棚。出我预料的是,王志伟在此烧造,用的竟然是电炉。直到踏入大棚的前一瞬,我一直本能地觉得,在山中立窑,应是在山体上拓土筑脊,搭建像古时龙窑一般的窑炉,伐木为薪,以柴烧造,才见本色。谈起这个,王志伟说:“我从不拘泥于怎么个烧法。电炉的温控相当精确,龙泉之妙,首在釉色,温控越是细微,对釉色之层次呈现,就越精准,干吗要弃用呢?古人以眼力来辨火温,难免失准,其实是迫不得已。”
记不清多少个夜晚,他彻夜在大棚中度过。有时并不烧造,洗净了手,沏一壶茶,只是枯坐着,闭目倾听。一无所思地坐着。回忆,冥想,倾听……棚顶仿佛消失了,漫天倾泻的星光静静泻地,也充塞着身体的每一个毛孔,一种无以名状的宁和、自足弥漫全身。“久久凝视一件青瓷,有时,你没有获得什么。真正难言的快乐,是它让你忘掉了一些东西。”他说,“坐得久了,甚至忘了躯壳的存在,本来互相隔绝的感官之力,忽然就相互贯通了。”在王志伟看来,那是一片感觉与思虑的空明地带。斩棱去角,无锋无芒,躁气、意气都磨去了,只剩一派宁淡、冲和。你仿似可以听见一种颜色,嗅到一种声音,目睹一种滋味,舌尖似品尝到了沉静釉色凝成时,一种极为轻微的蠕动……
两阵小雨的间歇,王志伟领着我们踏入他对外人几乎秘而不宣的“瓷冢”。约有二十来米高的阔大穹顶之下,弧形内壁砌得严密笃实,高处开了几扇小窗,林间暗淡光线射入,堡中氛围显得神秘、沉郁。“瓷冢”中的残片,多数是他着意摔碎的。几年前,王志伟站在山涧边,捧举青瓷决然砸碎的视频,在网络一度引起热议。众说纷起,有人说可惜了,以这般品质,随手择取一件,到市场上能换几顿不菲的酒钱。有人说,白费了这储量日稀的好瓷土。也有人斥其刻意博眼球。“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宣示:非精品不足以示人。要与时代的粗制滥造之风决裂,更要与自己身上的平庸时刻决裂。”王志伟道。
“什么是你所谓的平庸时刻?”我问道。“没有自我创造的时刻,都是平庸时刻。大家知道,龙泉的巅峰在南宋,这些年,一些人夸我直追南宋,手与宋齐。我常问自己,我在哪里?复制南宋,谈不上创造。我将众人之议,当作一场对自我的棒喝———活在任何外在力量的阴影之下,都是平庸时刻。”王志伟脱口而出。二十年间,王志伟带着两个弟子吴建平、项望龙,累计烧造了三万余件青瓷,其中多数已化作“瓷冢”上的累累骸骨。
“器物会自己开口,告诉你它的来历与秉性。”我们围坐在书房的蒲席上聊天,喝茶。
四壁的木架上,摆放着不同时代的龙泉残器。“我们对每个时代的瓷器,为什么不会错认?就是因为它们在自语,将自身内在的一切都吐露出来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倾听。让室内的每一件物体说话。①让紧裹着这些物体的大片空白说话。”王志伟娓娓道来。他说,瓷之道,也正如诗之道,像《黑池坝笔记》中的这一段:“诗并非解密和解缚。诗是设密与解密、束缚与松绑在一个容器内同时诞生。让这个缄默的容器说话。好诗的基本特性是,它提供的不是内容的恒量,而是变量。对单纯的人来说,它是单纯的。对复杂而挑衅的阅读者,它是多义的、多向的、多变的。”
“我们目睹的月亮上,有抹不掉的苏轼。我们捕捉的蝴蝶中,有忘不了的梁祝。苏轼和梁祝,成了月亮与蝴蝶的某种属性,想一想,这多么荒谬。我们应做的,是什么呢?②目光所达之处,摧毁所有记忆,在风中噼噼啪啪,重新长出五官。”“当然,要抛弃袭古思维。每一种古老器型中,在当代沸腾生活的审视下,都包含着一种古老的敌意。每一种镕铸在器物中的历史意识,其本质也都是与时俱新。关键是我们如何赋予它新一轮生长的能力和更具活力的生命周期……”王志伟若有所思道。
“在这个过于逐巧的时代,真正要强化的,是一种笨拙的功夫。”下笨拙功夫,正是王阳明讲的“事中磨”。有一些磨砺,看上去,似与烧造无关。比如诗,王志伟大量研读当代诗歌,对诗在语言领域的激进探索了如指掌。他与叶丽隽等本土诗人的交往相当深入,甚至动笔修改儿子的诗作……“在青瓷烧造中,不能丧失了诗的声音。”虽然有了徒弟们的加入,电炉的精准控温,他的烧造活计却从不脱手,“③要保持手心与泥土的交谈,永不断绝。断了,再续,有时会难以为继。”在新的烧造车间,他一边操作,一边给我做些阐释,“梅子青釉的温控,比粉青釉要高三十度左右。但釉色之美,不是靠知识凝成,依仗的是极微之处的经验把握。”
“龙泉的当代烧造,深陷于多重困境之中。同质化严重,文化表达趋于浅层化,都令人困扰。有些是过度逐利引起的,有的则由于匠人的创造力不足,下笨拙功夫的人更少了。④我也在自身困境之中。当然,也唯有向困境索取动力,才有破局立新的可能。当然,‘事中磨’不是苦行僧式自我折磨,而是以‘行动——反省——再行动’的循环,实现生命力的螺旋式上升。”王志伟道。
(选自《雨花》2025年第4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不烧造的夜晚,王志伟静夜冥思,进入到忘却俗世的虚静境界,其中暗含着隐居山林的避世情结。
B.王志伟摔瓷视频引发的争议,折射出匠人坚守艺术理想与大众追求现实效益的价值观碰撞。
C.文中引用《黑池坝笔记》,通过对“诗之道”的解读,来类比瓷器鉴赏中的“自语”与“倾听”。
D.文章围绕“烧造”一事,抒写了对瓷器创作境界的体悟、对艺术鉴赏的认识、对传统技艺发展的思考。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中让“空白说话”体现青瓷的简约之美,给人以无限美妙的想象空间,蕴含“有无相生”的传统美学理念。
B.②句中“摧毁所有记忆”“重新长出五官”,呼吁我们摆脱对历史经验的依赖,打破惯性思维束缚,重塑艺术感知力。
C.③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瓷器制作变成富有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体现了烧造技艺的精髓在于匠人对细微之处的独特感知。
D.④句中的“困境”指的是创作的同质化,表达的浅层化,王志伟认为唯有“行动——反省——再行动”,才能破局立新。
8.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艺术效果。(4分)
9.有人说王志伟“在坚守中实现突围”,请根据这一评论,列出王志伟人物短评的提纲。(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宋公裕闻青泥败,未知义真存亡,怒甚,刻日北伐。侍中谢晦谏,以士卒疲弊,请俟它年,不从。会得段宏启,知义真得免,裕乃止,但登城北望,慨然流涕而已。降义真为建威将军、{刺史,以段宏为宋台黄门郎、领太子右卫率。
(节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材料二:
刘裕灭后秦,欲留长安经略西北,不果而归,而中原遂终于沦没。史称将佐思归,裕之饰己。西征之士,一岁而已,非久役也。新破人国,子女玉帛足系其心,枭雄者岂必故土之安固知欲留经略者,裕之初志,而造次东归者,裕之转念也。夫裕欲归而急于篡,固其情已。吏裕据关中,抚雒阳,捍拓拔嗣而营河北,拒屈丐而固秦雍,平沮渠蒙逊而收陇右,勋愈大,愈张,晋之天下其将安往?曹丕在邺,而汉献遥奉以玺绶,奚必反建康以面受之于晋廷乎?盖之北伐,非徒示威以逼主攘夺,而无志于中原者,青泥既败,长安失守,登高北望,慨然流志欲再举,止之者谢晦也。盖当日之贪佐命以弋利禄者,既无远志,抑无定情,裕欲孤行志而不得,则急遽以行篡弑,裕之初心亦绌矣。
裕之为功于天下,烈于曹操,而其植人才以赞成其大计,不如操远矣。操方举事据兖州,务未遑而亟于用人逮其后丕与叡犹多得刚直明敏之才以匡其阙失。裕起自寒微,以敢战立功,而雄侠自喜,与士大夫之臭味不亲。当时在廷之士,无有为裕心腹者,孤恃一机巧汰纵之穆之,而又死矣;傅亮、徐羡之、谢晦,皆轻躁而无定情者也。孤危远处于外,求以制朝廷遥授以天下也,既不可得,且有反面相距之忧,此裕所以汔济濡尾[注]而仅以偏安草窃终也。操得志于天下,而待其子始篡,得人故也。岂徒奸雄为然乎?圣人以仁义取天下,亦视其人,已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汽济濡尾:语本《周易·未济卦》,“小狐汽济,濡其尾,无攸利。”意思是小狐狸渡河接近成功,却沾湿了尾巴,没什么好处。汽,尽,终。
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他务未遑而亟A于用人B逮其后C丕与數D犹多得E刚直明敏之才F以匡G其阙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营,经营,与《卖炭翁》“问我得钱何所营”中“营”的意思不相同。
B.抑,表并列,与《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中的“抑”用法相同。
C.烈,盛大、宏大,与《过秦论》“奋六世之余烈”中“烈”的意思不相同。
D.距,通“拒”,抵抗,与《鸿门宴》“距关,勿内诸侯”的“距”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裕因担忧刘义真的安危,愤怒之下不顾大臣的劝阻即刻决定北伐,体现出他意气用事的一面。
B.王夫之认为,刘裕仓促东归的原因并非史书记载的“将佐思归”,而是由于形势突变,其急于篡位。
C.王夫之认为,若刘裕能够坚守关中,治理北方,积累威望,无需回建康也可完成政权的更迭。
D.曹操和刘裕都是乱世奸雄,曹操因用人得当而纵横天下,刘裕因无人可用而最终偏安一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侍中谢晦谏,以士卒疲弊,请俟它年,不从。

(2)曹丕在邺,而汉献遥奉以玺绶,奚必反建康以面受之于晋廷乎?

14.结合两则材料,分析青泥之战失败对刘裕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念奴娇·次东坡赤壁怀古 叶梦得①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馀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恨,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②晚,落日旌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③。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注]①南宋词人,力主抗金,写作本词时作者己63岁,退隐湖州卞山。②瓜步:山名,在今江苏六合县,为兵家必争之地。③穷发:位于极北不毛之地的国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吴地关隘被云峰环绕的壮美画面,“尤物”一词饱含作者对云峰的赞叹。
B.“倒卷”赋予潮水以力量感和方向感,“目尽处”则将视野延伸至极限,进而描绘出水天浑然一体的景观。
C.“闻道”一句承上启下,由抒写人生感慨过渡到追忆古人,使整首词结构紧凑,文脉畅通。
D.下阕通过对昔日英雄的追思,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南宋朝廷北伐必胜的信心。
16.《石林词校注》评价叶梦得的词“其雄杰处近东坡”,请结合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认为文王、孔子、屈原等人皆“__,__”,所以追述往事,引发后世人们的思考。
(2)《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两句体现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
(3)泪(涕)是情感最真挚的流淌,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以它为墨,书写着人生百态与世间悲欢,如“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的自然现象,危害极大。以当前的科技水平,人类能否对地震进行准确预测?
当地壳运动到一定程度,地震就会发生,这就像水在100℃时会沸腾,是决定性事件。但由于地质运动的情况复杂,即使知道了它有一天必然会发生,或者是发生的概率,也无法准确预测它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这一点就像是抛硬币,即使你知道了在它下一次落地时正面朝上的概率是50%,你仍不能准确预测下次抛硬币的结果,而只能说,你答对的概率是50%。因此,目前学术界对于地震预测可以做到从空间上划分地震带和地质运动较活跃的区域,并找出较可能发生大震级地震的区域,但对于地震发生的时间,却无法预测。因为一个震区的潜伏期,可以有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
我们虽然无法准确预报尚未发生的地震,但可以在地震发生后通过监测地震波对相关区域发布紧急预警。地震波中P波破坏力较弱,但传播最快。S波破环力更强,但传播较慢。发出警报时使用的电波比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更快。这是地震预警的关键点,会让人们抢到最宝贵的数秒或十几秒时间。
18.汶川地震后,有媒体报道说美国人成功预测了这次地震。结合材料,下列对这则新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则新闻应该是真实的,因为新闻具有真实性。
B.这则新闻可能是说美国人评估过汶川地震灾害风险。
C.美国人准确预测到这次地震时间的概率为百分之五十。
D.美国人预测这次地震的准确率不如中国人,因为监测与距离相关。
19.请结合文字和图片,简要说明地震预警的原理。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本题共3小题,12分)
菖蒲是一种古老的草本植物,最早收录于《神农本草经》,位列上品。
菖蒲气味清香。古人点油灯看书时,容易被烟雾熏眼浊脑。这时吸一口蒲叶,可借清气驱散混沌。作为醒神的灵草,它自然也深受民间喜爱。在端午节,人们会将菖蒲和艾草一同悬于门户,或研磨成粉制成香囊,佩带于身,用以辟邪。《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端午时节“以艾为虎,菖蒲为剑”,体现的正是以二者驱邪避晦的习俗。
到了宋代,因为赏石之风的兴起,傍石而长的菖蒲也开始受到文人雅士的宠爱。它依水而生,附石肯长,纤长挺拔,素净雅致。青色菖蒲入画,常被配以白色昆石,施以淡墨,十分清目。“清气出风尘以外,灵机在山水之间”,体现出文人对菖蒲君子之风的欣赏。苏轼尤为喜欢菖蒲,认为其“忍寒苦,安澹泊”。相传他是将菖蒲制成盆景移入书房的第一人,至此菖蒲成为“花草四雅”之一。
对蒲痴来说,__ ,__ 。
20.以“文人雅士”作主语,重组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要求: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包含递进关系,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4分)

22.端午节将至,某社区拟举办“菖蒲文化展”,有人已为展览拟写了上联,请结合文本内容,对出下联,体现菖蒲的文化内涵。(4分)
上联:纤挺素姿,傍石依水存灵性
下联:__ ,_
四、写作(60分)(任选其一,进行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本领恐慌”问题时指出: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现在,我们是不是也面临这样一种状态呢?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Ⅱ《烧造》告诉我们,“事中磨”不是苦行僧式自我折磨,而是以行动、反省、再行动的循环,实现生命力的螺旋式上升。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感悟或认识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 2.(3分)D 3.(3分)C
4.(4分)①信息来源具有多样性和模糊性,芜杂的信息使人们难以辨别;②人们筛选信息的能力不足,存在认知偏差。(每条2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5.(6分)①注意辨别健康信息的真伪;
②不随意分享、评论来源不明、真假难辨的健康信息;③及时纠正老年人传播的错误健康信息;
④改变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⑤注重代际沟通,多与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
(每条2分,答出任意三条可得满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A
7.(3分)D
8.(4分)①运用通感,打破视觉、听觉、嗅觉的感官界限,表现出王志伟静夜冥思时内心的宁淡、冲和,对世界的微妙细腻的感觉。
②“蠕动”化静为动,生动写出釉色凝成的过程,具有动态的美感。
③突破常规语法,形成一种新奇的语言表达,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更富感染力。
(每条2分,手法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两条可得满分)
9.(6分)①王志伟坚守自己的人生选择,半隐山林,烧造瓷器,却不受古法拘泥,用电炉控温。
②既坚守自我,坚守内心的宁和、自足,又不受世俗观点影响,精益求精,摆脱平庸。
③在“逐巧”“逐利”的时代,既坚持下笨功夫,又追求创新,摆脱自我困境,破局立新。
(每条2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B C F11.(3分)B12.(3分)D
13.(8分)(1)侍中谢晦劝谏他,认为士兵疲惫不堪,请求等到其他年份再进行北伐,(刘裕)没有听从。
(2)曹丕身在邺城,而汉献帝远远地把国玺印绶献出,(刘裕)为什么一定要返回建康在东晋的朝堂当面接受国玺印绶呢?
14.①立即决定北伐但又因种种原因搁置;②丧失中原控制权;③加速篡晋进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题,9分)
15.(3分)D
16.(6分)①人物形象:苏词将“周郎”与“赤壁”并称,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叶词写孙郎(策)常携酒登高游宴,时而引吭高歌,抒发壮怀。
②景物描写:苏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词句,描绘了长江气势非凡的壮丽之景;叶词“云峰横起”“倒卷回潮”等词句,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山河画卷。
③情感表达:苏词借称颂周瑜的功勋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叶词“一笑吞穷发”,写出词人渴望谈笑之间横扫敌军,收复失地的英雄气概。
(每条2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2)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题,8分)
18.(3分)B
19.(5分)震后,传播速度更快的P波被监测仪监测到,转化为电波,传至预警中心。抢在破坏性较强的S波到来之前,预警信息被传送至信息接收终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题,12分)(
20.(4分)随着赏石之风的兴起,宋代的文人雅士开始宠爱傍石而长的菖蒲。
21.(4分)菖蒲不仅能醒神辟邪,还能滋养心灵。
22.(4分)示例:谵泊灵草,入画登堂蕴雅怀/醒神灵草,悬门佩身避晦邪
(评分标准:体现“功能/品性”等任一方面的文化内涵2分;语言凝练,仄起平收2分。对仗不作过高要求。)
四、作文(60分)
23.参考2024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