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化学实验基础(含解析)2026届高中化学(通用版)一轮复习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化学实验基础(含解析)2026届高中化学(通用版)一轮复习练习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化学实验基础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4·江西南昌二中模拟)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文献记载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留客中作》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其中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香”的原因之一是美酒中含有酯类物质
B.《本草纲目》中记载:“此即地霜(KNO3)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涉及重结晶操作
C.《抱朴子》中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升华和凝华过程
D.《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该过程涉及过滤操作
2.实验室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A.用剩的白磷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B.用石蜡油保存金属钠
C.高锰酸钾固体保存在带橡胶塞的棕色广口瓶中
D.临近滴定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接触锥形瓶内壁
3.某化学研究小组,用杂铜(含有较多杂质的铜粉),通过不同的途径制取胆矾,杂铜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采用灼烧的方法除去有机物,灼烧时以下仪器用不到的是 (  )
A.A B.B C.C D.D
4.下列实验原理与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用装置 Ⅰ 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B.用装置Ⅱ可制得NaHCO3晶体
C.用装置Ⅲ可验证丙烯醛中含有碳碳双键
D.用装置Ⅳ所示方法可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
5.下列有关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
A.可用酒精代替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
B.洗涤沉淀时,向漏斗中加适量水,搅拌并滤干
C.重结晶苯甲酸时,将粗品水溶、过滤、蒸发、结晶
D.中和滴定实验时,眼睛要注视锥形瓶内颜色的变化
6.下列实验装置与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Fe(OH)3胶体制备   B.NH3制备
C.液液分离   D.测pH
7.下列鉴别方法可行的是 (  )
A.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
B.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FeSO4溶液和Fe2(SO4)3溶液
C.用AgNO3溶液鉴别NaCl溶液和Na2CO3溶液
D.用淀粉溶液鉴别NaCl溶液和NaI溶液
8.茶叶中铁元素的检验可经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夹持装置略去),各步骤中选用的实验用品不正确的是 (  )
A.将茶叶灼烧灰化,选用①、②和⑨
B.用浓硝酸溶解茶叶并加蒸馏水稀释,选用④、⑥和⑦
C.过滤得到滤液,选用④、⑤和⑦
D.检验滤液中的Fe3+,选用③、⑧和⑩
9.下列除去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能实现目的的是 (  )
选项 物质(杂质) 方法
A. CH4(乙烯) 用酸性KMnO4溶液洗气
B. SO2(HCl) 用饱和食盐水洗气
C. CuO(Cu) 加入足量稀硫酸后过滤
D. N2(O2) 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粉,收集气体
10.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滴加BaCl2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
B. 滴加氯水和淀粉溶液 溶液显蓝色 原溶液中有I-
C.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试验 火焰呈黄色 原溶液中有Na+、无K+
D. 滴加适量稀盐酸,再滴加AgN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Cl-
11.某同学进行海带提碘实验,部分实验操作如下:
将灼烧后的海带灰放入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充分浸泡后放置在泥三角上,煮沸2~3分钟,冷却后过滤。将适量稀硫酸与双氧水滴入滤液,充分反应后转移至分液漏斗,打开盛有CCl4的试剂瓶,将橡胶塞倒放,取少量加入分液漏斗中,塞紧瓶塞,将分液漏斗多次振荡放气后静置分液,CCl4层从上口倒出。实验中存在错误的有几处 (  )
A.1 B.2 C.3 D.4
12.(2024·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拟改编)某化学兴趣小组欲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乙醇与Na反应产生氢气。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信息并设计如图所示装置。
信息:①CH3CH2OH能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②CH3CH2OH能与无水CaCl2反应生成配合物CaCl2·6CH3CH2OH。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点燃装置C处酒精灯之前,应在装置E出口处收集气体并验纯
B.若装置C中固体变红、装置D中固体变蓝,则可证明一定有H2产生
C.装置E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D中
D.若将装置B中碱石灰换成无水氯化钙,则更合理
13.实验室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分离并得到单质碘,主要步骤:用浓NaOH溶液进行反萃取(3I2+6OH-===5I-+I+3H2O)、分液、酸化(5I-+I+6H+===3I2↓+3H2O)、过滤及干燥等,甲、乙、丙、丁是部分操作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用装置甲反萃取时,先检验仪器是否漏水
B.用装置乙分液时,先从下口放出有机相,关闭活塞,从上口倒出水相
C.用装置丙从酸化后的体系中分离出单质碘
D.用装置丁对所得到的单质碘进行加热干燥
14.实验室一般用苯和液溴在溴化铁的催化作用下制备溴苯,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流程提纯制得的粗溴苯:
已知:溴苯与苯互溶,液溴、苯、溴苯的沸点依次为59 ℃、80 ℃、156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操作Ⅰ、Ⅱ、Ⅲ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是分液漏斗
B.水层①中加入KSCN溶液后显红色,说明溴化铁已被完全除尽
C.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除去有机层①中的单质溴
D.操作Ⅳ、操作Ⅴ分别是过滤和蒸馏
15.实验室利用海带提取碘单质的流程如下:
海带海带灰海带灰悬浊液含碘离子的溶液含碘水溶液
含碘某有机溶剂的溶液单质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操作①需要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等仪器
B.操作③使用抽滤装置比用过滤装置效果好
C.操作⑤可选用无水乙醇作萃取剂,用分液漏斗分液
D.操作⑥为提高冷凝效果,可选用球形冷凝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5分)氨基钠(NaNH2)是制取靛青染料、肼和氰化钠等工业品的原料。已知:NaNH2为白色结晶性粉末,熔点是210 ℃,沸点是400 ℃;易水解生成NH3,可缓慢与乙醇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强碱。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利用氨和钠在250~360 ℃条件下反应制备氨基钠(发生反应:2Na+2NH32NaNH2+H2),实验装置如下(加热和夹持装置略去):
实验步骤如下:Ⅰ .组装装置,进行操作M后在仪器中加入相应的药品;
Ⅱ .打开装置E中a导管上的弹簧夹,再打开A中分液漏斗的旋塞,使A中发生反应;
Ⅲ.加热装置E,使金属钠熔化并充分反应后,再停止加热E并关闭a导管上的弹簧夹。
回答下列问题:
(1)(4分)步骤 Ⅰ 中组装装置的顺序是A→      ; 操作M是            。
(2)(3分)盛放金属钠的容器      (1分)(填“能”或“不能”)选“玻璃”或“陶瓷”材质,理由是      
            (2分)。
(3)(4分)A中X最适宜选择      (填“生石灰”或“烧碱”),理由是            
      。
(4)(2分)步骤Ⅲ中加热装置E采用的方法是      。
(5)(2分)测定产品中氨基钠(无其他含氮杂质)纯度的方法如下:
氨基钠(0.800 g)溶液NH3(NH4)2B4O7溶液滴定
滴定时,(NH4)2B4O7重新转化为H3BO3,若滴定终点消耗40.00 mL盐酸,则氨基钠的纯度为      。
17.(15分)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黑木耳中的含铁量较高,为检验和测定干黑木耳样品中的铁元素,设计实验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Ⅰ .铁元素的检验
100 g 黑木耳黑木耳灰滤液100 mL 待测液
(1)(3分)“操作”是指      (1分);上述流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酒精灯、漏斗,还有图中的      (2分)(填写仪器名称)。
(2)(4分)取待测液少许,滴加K3[Fe(CN)6]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另取待测液少许,滴加     (填化学式)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由此可得出结论      (填字母序号)。
a.黑木耳中一定含Fe2+和Fe3+
b.待测液中一定含Fe2+和Fe3+
Ⅱ .铁元素含量的测定
(3)(8分)利用KMnO4标准溶液测定干黑木耳样品中铁元素的含量
步骤 Ⅰ:取10.00 mL待测液,加入过量铜粉至反应完全后,过滤、洗涤,将滤液及洗涤液全部收集到锥形瓶中。
步骤 Ⅱ:向步骤 Ⅰ 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稀H2SO4溶液,用0.002 0 mol·L-1的KMnO4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KMnO4溶液2.20 mL。
①步骤 Ⅰ 加入过量铜粉的目的是      。
②步骤 Ⅱ 滴加KMnO4溶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③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的标志是            。
④黑木耳中铁的含量为       mg/100 g(即每100 g黑木耳中含铁元素的质量)。
18.(12分)(2024·山西高三质量检测)明矾[KAl(SO4)2·12H2O]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以废易拉罐(主要成分为铝和少量不溶于碱性溶液的物质)为原料制取明矾晶体的实验流程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2分)“碱溶”步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2分)“沉铝”步骤在煮沸条件下进行,生成Al(OH)3、NH3和NaHCO3。检验“沉铝”所得滤液中主要阳离子的定性分析操作为        (填操作名称)。
(3)(2分)由浓硫酸配制250 mL“酸溶”所需的9 mol·L-1 H2SO4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      、      。
(4)(4分)“酸溶”步骤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导管的作用是      。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5)(2分)“酸溶”所得的溶液经过一系列步骤后可制得明矾晶体。该系列过程中还需要加入的试剂是     
(填化学式)。
19.(13分)(2024·北京海淀区检测改编)某兴趣小组利用呋喃甲醛为原料制备呋喃甲醇与呋喃甲酸。
Ⅰ .制备原理:
Ⅱ .实验步骤:
Ⅲ.相关信息:
物质 呋喃甲醛 呋喃甲醇 呋喃甲酸 乙醚
熔点/℃ -36.5 -31 134 -116.2
沸点/℃ 161.7 171 231 34.5
水溶性 可溶 可溶 可溶 微溶
相对分子质量 96 98 112 74
注:呋喃甲醛、呋喃甲醇易溶于乙醚。
回答下列问题:
(1)(4分)操作①的名称为      。
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需要时常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放气,放气的正确图示是      (填标号)。
(2)(3分)实验时,共消耗30 mL乙醚萃取剂,从萃取效果考虑,下列萃取方式中最合理的是    (填标号)。
A.将30 mL萃取剂全部加入,一次萃取
B.分三次萃取,每次用萃取剂的体积分别为5 mL、10 mL、15 mL
C.分三次萃取,每次用萃取剂的体积分别为15 mL、10 mL、5 mL
D.分三次萃取,每次用萃取剂的体积分别为10 mL、10 mL、10 mL
(3)(2分)操作②采用装置和下列装置中的      (填标号)进行实验。
(4)(4分)已知:呋喃甲酸和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操作③为蒸发浓缩、      、冷却结晶、过滤;操作③所得粗产品纯化的实验操作为      。
第二单元 化学实验基础
1.答案 C
解析 酒放置时间长,少量的乙醇被氧化为乙酸,乙酸与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乙酸乙酯等酯类物质具有香味,则产生香味的原因之一是美酒中含有酯类物质,A正确;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大,冬天温度低时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将得到的晶体再溶解于水中,再蒸发结晶得到KNO3,这种提取KNO3的方法就是重结晶法,B正确;根据题意,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红色的硫化汞(即丹砂)在空气中灼烧有汞生成,然后汞与硫反应又生成硫化汞,发生化学反应,不是升华和凝华过程,C错误;“绞取汁”是过滤的过程,D正确。
2.答案 C
解析 白磷易燃烧,用剩的白磷药品要放回原试剂瓶,A正确;石蜡油密度比金属钠小且不与钠反应,可用于保存金属钠,B正确;高锰酸钾固体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带橡胶塞的棕色广口瓶存放,C错误;临近滴定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接触锥形瓶内壁,使尖嘴上残留的液体进入锥形瓶内,D正确。
3.答案 A
解析 灼烧杂铜固体需要用到坩埚、三脚架和泥三角,A是蒸发皿,不需要用到,A符合题意;B是坩埚,需要用到,B不符合题意;C是三脚架,需要用到,C不符合题意;D是泥三角,需要用到,D不符合题意。
4.答案 D
解析 用装置Ⅰ测定化学反应速率需将长颈漏斗换为分液漏斗,A错误;制备NaHCO3晶体,应该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然后再通入CO2,B错误;丙烯醛中的醛基也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其褪色,C错误。
5.答案 D
解析 酒精与水互溶不能分层,不能作为萃取碘水中碘单质的萃取剂,A错误;在洗涤沉淀时,不能使用玻璃棒等进行搅拌,容易弄坏滤纸,B错误;重结晶苯甲酸的过程中,苯甲酸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故趁热过滤后应是冷却结晶而不是蒸发结晶,C错误;中和滴定实验时,眼睛需注视锥形瓶内混合液颜色的变化,D正确。
6.答案 A
解析 将氯化铁饱和溶液逐滴加在沸水中,继续煮沸,待溶液呈红褐色时停止加热,制得Fe(OH)3胶体,A正确;用固固加热法制备NH3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B错误;溴苯和苯互溶,应采用蒸馏法分离,C错误;新制氯水中含有次氯酸,次氯酸有漂白作用,会使pH试纸褪色,则pH试纸无法测定新制氯水的pH,D错误。
7.答案 B
解析 二者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不能鉴别,A错误;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高锰酸钾具有氧化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铁离子不和高锰酸钾反应,能鉴别,B正确;二者和硝酸银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碳酸银白色沉淀,不能鉴别,C错误;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二者都与淀粉溶液不反应,混合时没有现象,不能鉴别,D错误。
8.答案 B
解析 茶叶灼烧需要酒精灯、坩埚、三脚架和泥三角等,A正确;容量瓶不能用于溶液稀释或固体溶解,B错误;过滤需要烧杯、漏斗和玻璃棒,C正确;检验Fe3+一般用KSCN溶液,因此需要试管、胶头滴管和KSCN溶液,D正确。
9.答案 D
解析 甲烷中含有乙烯,可以通入溴水分离,但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分离,因为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以除去乙烯,但又混入二氧化碳气体,A错误;二氧化硫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可以用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除杂,不能用饱和食盐水洗气,因为二氧化硫气体也可以溶解在饱和食盐水中,B错误;氧化铜中含有铜,用稀硫酸会除去氧化铜,C错误;氮气中含有氧气,可以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粉,铜粉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与氮气不反应,可以除杂,D正确。
10.答案 B
解析 A项,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可能是BaCO3、AgCl,也可能是BaSO4,因此不能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S,错误;B项,滴加氯水和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证明反应产生I2,I2遇淀粉溶液变为蓝色,可说明原溶液中有I-,正确;C项,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试验,火焰呈黄色,原溶液中一定有Na+,但不能确定是否含有K+,错误;D项,滴加适量稀盐酸时引入了Cl-,再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为AgCl,不能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Cl-,错误。
11.答案 C
解析 烧杯不可直接加热,所以应该放在陶土网上;CCl4会腐蚀橡胶塞,应该使用玻璃塞;CCl4密度比水大,所以CCl4层应从下口先流出,即该实验共有3处错误,故选C。
12.答案 B
解析 点燃装置C处酒精灯之前,应该利用氢气将装置中空气排尽,以防加热时装置中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达到爆炸极限而引起危险,A项正确;乙醇易挥发,能与CuO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Cu、CH3CHO和H2O,会使装置C中固体变红(CuO转化为Cu)、装置D中固体变蓝(有H2O生成),干扰H2的检验,B项错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D中会干扰实验,所以装置E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D中,C项正确;若将装置B中碱石灰换成无水氯化钙,则可将挥发出来的CH3CH2OH吸收,避免CH3CH2OH对实验造成干扰,D项正确。
13.答案 D
解析 A.装置甲的分液漏斗中有玻璃活塞,在使用之前应先检验是否漏水,正确;B.分液时,为避免上下层液体混合,先从下口放出有机相(四氯化碳层),关闭活塞,从上口倒出水相,可避免上层液体被污染,正确;C.酸化后固体碘单质大量析出,难溶于水,用图中过滤装置可分离,正确;D.由于碘单质受热易升华,不能用装置丁对所得到的碘单质进行加热干燥,干燥碘应在干燥器中进行,错误。
14.答案 B
解析 操作Ⅰ、Ⅱ、Ⅲ为分液,使用的主要玻璃仪器为分液漏斗,A正确;粗溴苯水洗后,液体分层,FeBr3易溶于水进入水层,溴易溶于有机物,和苯、溴苯一起进入有机层,分液得水层①和有机层①。有机层①再加入NaOH溶液除去Br2,再次分液,水层②中主要含有NaBr、NaBrO等,有机层②中含有苯、溴苯等。第二次水洗除去有机层③中可能含有的少量NaOH、NaBr、NaBrO,分液后得水层③和有机层③。有机层③加入无水氯化钙吸水,过滤得含有苯和溴苯的有机层,最后根据二者沸点不同,利用蒸馏实现分离。水层①中加入KSCN溶液后显红色,只能说明水层①中含有Fe3+,但不能说明溴化铁已被完全除尽,B错误;有机层①中含有Br2,加入NaOH溶液与Br2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NaBr、NaBrO,将Br2从有机层中除去,C正确;操作Ⅳ过滤除掉氯化钙,操作Ⅴ利用溴苯和苯的沸点不同,采用蒸馏分离二者,D正确。
15.答案 B
解析 操作①是灼烧,需要三脚架、坩埚、酒精灯、玻璃棒等,A错误;操作③是过滤,使用抽滤装置比用过滤装置效果好,且抽滤能够加速过滤过程,得到的过滤物比较干燥,B正确;操作⑤是分液,可选用四氯化碳作萃取剂,用分液漏斗分液,不能选用无水乙醇,因为无水乙醇和水互溶,C错误;操作⑥是蒸馏,蒸馏时一般使用直形冷凝管,D错误。
16.答案 (1)C→D→E→B 检验装置气密性 (2)不能 NaNH2具有强碱性,能与SiO2反应,腐蚀玻璃和陶瓷 (3)生石灰 生石灰溶于水,不但能与水反应产生OH-,还能放出大量的热,促进NH3逸出 (4)沙浴加热 (5)97.5%
解析 (1)步骤Ⅰ中组装装置的顺序是氨气发生装置(A)→NH3净化装置(C,除水蒸气)→检测NH3中水蒸气是否除尽的装置(D)→目标反应装置(E,Na与NH3反应装置)→尾气处理装置(B,吸收NH3,也能防止外界水蒸气进入E)。组装好的装置,先检验气密性,再向其中加入相应的药品。(2)NaNH2具有强碱性,能与SiO2反应,腐蚀玻璃和陶瓷,故盛放金属钠的容器不能选“玻璃”或“陶瓷”材质。(3)A中X最适宜选择生石灰,理由是生石灰溶于水,不但能与水反应产生OH-,还能放出大量的热,促进NH3逸出。(4)由题意知,氨和钠在250~360 ℃条件下反应,应采用沙浴加热。(5)滴定时,(NH4)2B4O7重新转化为H3BO3,根据原子守恒,可得化学方程式为(NH4)2B4O7+5H2O+2HCl===2NH4Cl+4H3BO3。结合原子守恒可得关系式,2n(NaNH2)~n[(NH4)2B4O7]~2n(NH4Cl)~2n(HCl),则氨基钠的纯度为×100%=97.5%。
17.答案 (1)过滤 坩埚、100 mL容量瓶 (2)KSCN b
(3)①将Fe3+还原为Fe2+ ②5Fe2++Mn+8H+===5Fe3++Mn2++4H2O ③当最后半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入锥形瓶时恰好出现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说明达到滴定终点 ④12.32
解析 (1)经“操作”得滤液,则该“操作”为过滤。灼烧固体还需要坩埚,配制100 mL待测液,还需要100 mL容量瓶。(2)加入K3[Fe(CN)6]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待测液中含有Fe2+,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待测液中含有Fe3+,故选b。(3)①加入过量铜粉,将Fe3+全部还原为Fe2+;②滴定过程中发生反应:5Fe2++Mn+8H+===5Fe3++Mn2++4H2O;③当最后半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入锥形瓶时恰好出现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说明达到滴定终点;④由②中的离子方程式可知n(Fe)=n(Fe2+)=5n(KMnO4),则铁含量为5×0.002 0 mol·L-1×2.2×10-3 L×10×56 g·mol-1÷100 g=12.32 mg/100 g。
18.答案 (1)2Al+2NaOH+6H2O===2Na[Al(OH)4]+3H2↑
(2)焰色试验 (3)250 mL容量瓶(或胶头滴管) 胶头滴管(或250 mL容量瓶) (4)平衡压强,便于H2SO4溶液顺利滴下 Al(OH)3+3H+===Al3++3H2O (5)K2SO4
解析 (1)易拉罐中能与碱反应的物质为Al,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6H2O===2Na[Al(OH)4]+3H2↑。(2)滤液中的阳离子主要为Na+,可以采用焰色试验进行检验。(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25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4)该导管连通烧瓶与漏斗,使得内外气压平衡,便于H2SO4溶液顺利滴下。(5)制备明矾缺乏K元素,所以添加K2SO4。
19.答案 (1)萃取分液 d (2)D (3)B (4)趁热过滤 重结晶
解析 
分析混合物组成 联系各组分性质 分离方法 分析实验试剂、条件、操作等
呋喃甲醇、呋喃甲酸钠、呋喃甲醛、NaOH 呋喃甲醇、呋喃甲醛易溶于乙醚:呋喃甲酸钠、NaOH溶于水 (1)萃取分液 (1)萃取时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放气的正确图示为d。 (2)分多次等量萃取,能达到较好的萃取效果。故萃取方式选D
分析混合物组成 联系各组分性质 分离方法 分析实验试剂、条件、操作等
乙醚、呋喃甲醇、呋喃甲醛 乙醚、呋喃甲醛、呋喃甲醇的沸点不同 蒸馏 (3)蒸馏时用直形冷凝管;接收装置需与大气相通。正确的装置为B
呋喃甲酸、NaCl、HCl 随温度升高,HCl逸出,呋喃甲酸的溶解度变化较大,NaCl的溶解度变化不大 蒸发浓缩、趁热过滤、冷却结晶 (4)蒸发浓缩先使NaCl析出,趁热过滤分离出NaCl,再冷却结晶使呋喃甲酸析出,过滤得粗产品。粗产品纯化可采用重结晶的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