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6课课题:“诺曼底号”遇难记内容分析: 该小说讲述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驾驶“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不幸被“玛丽”号撞伤。在这次猝不及防的海难中,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众人脱险而自己牺牲的故事 。 作品语言生动、情节感人,全文犹如一曲生命的赞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通过哈尔威船长的英雄行为,感悟人性光辉与责任担当,理解人类在灾难面前展现的崇高精神。 语言运用:体会雨果作品生动的语言表达,学习作者运用动作、语言等描写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思维能力:在梳理课文内容过程中,培养学生快速获取关键信息的思维能力,学会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在危急关头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锻炼辩证思维。 审美创造:赏析环境描写对氛围的渲染作用,体会文本中悲壮的美感,感受作品所传达出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并尝试在写作中创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梳理 “诺曼底号” 遇难的经过,体会哈尔威船长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学习作者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哈尔威船长的行为,体会其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如对生命价值、责任担当的思考,培养学生在危急时刻冷静应对、勇于负责的意识。情境导入: 同学们,历史长河中有无数闪光人物:他们或许身披铠甲,或许平淡普通,他们如炬火照亮黑夜,或如星光点亮平凡。——他们用行动筑起精神丰碑。今天,让我们化身“追光少年”开启寻光之旅。翻开课本,探寻精神的丰碑,共同策划一场属于我们的“闪光人物长廊”!准备好了吗?出发! 任务二:读课文,感悟英雄闪光品质。 学习内容:分析《黄继光》《诺曼底号》中英雄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如黄继光“张开双臂扑向枪口”,哈尔威船长“镇定如雕像”)。 学习目标:通过细节描写感受英雄品质,理解“伟大源于责任与牺牲”。教学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第一节:导入作者,了解作品1.导入作者: 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找一找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谁?读一读他的名字。维克多·雨果,他是一位世界级作家,你对他了解多少呢?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法国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2.初读课文 (1)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新词,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教师巡视学生朗读情况,发现共性问题。 (2)学习字词:这是一篇外国小说,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是不是碰到一些特别的名字和名称,能读准吗? 出示读准第一组名称: 人名:哈尔威船长 奥克勒福大副 洛克机械师 克莱芒见习水手 地名:南安普敦 根西岛 英伦海峡 埃居伊山脉 敖德萨 船名:玛丽号 诺曼底号 引导读准人名、地名、船名,适当讲解。 4.梳理内容,提炼标题。 提问:同学们,读完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迅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小组分享,指名回答,教师总结表格内容。 教师总结:同学们划分得非常准确,小说的结构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 (4)列标题: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给文章划分段落,并根据学过的方法,给每个部分提炼小标题。 (5)理情节: 根据思维导图,理一理课文情节,构建出课文的主要脉络框架。 预设:小标题为“大雾夜航(1-5)---海难发生(6-9)---组织救援(10-40)---赞扬英雄”(41-15) 预设:哈尔威船长驾驶着“诺曼底号”客轮在大海上夜航,遭到猛烈撞击即将沉没之际,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大海。 学生手拿课本,逐段逐句朗读,圈画出生字新词,在遇到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时,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尝试读准字音。 找出难读的长句子,反复朗读,同桌之间互相听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语调,直到读通顺为止。 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在课本上做好标注,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给同桌听,互相交流。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生字词,结合自己的理解记忆字形和词义,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通过对哈尔威船长关键语句的初步勾画,为深入体会其伟大品质做铺垫。第二节:精读课文,探究人物1.聚焦环境,感受危急 同学们,“诺曼底号”是一艘怎样的大轮船呢?教师指定学生来读1-2自然段。 教师提问: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然而危险就这样没有任何预兆地降临到了这艘船上,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3-8自然段,找出描写海难发生时描写环境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句子,如 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突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那是‘玛丽号’,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从敖德萨启航,船上载着五百吨小麦,行驶速度非常快,负载又特别大。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等。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些环境描写营造了紧张、恐怖、危急的氛围,为海难的发生埋下伏笔,也衬托出人们的惊慌失措,更突出了哈尔威船长的沉着冷静。 2.对比探究: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诺曼底号”船上是什么情形?请你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聚焦文中描写 “诺曼底” 号遇险的段落,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思考: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情况的危急?让学生画出相关句子,并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播放海难视频,结合课文第7段描述,用词语概括场景特点(如“混乱”“惊恐”)。 那么,哈尔威船长面对危难,他是怎么做的?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跟同学分享你的批注和体会。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来。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 60 人全都救出去!”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吼喝”是什么意思?你从这三句话中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呢? 预设:指 用最大声音命令式地喊叫 ,与普通“叫喊”不同,它更强调 权威性、震慑力 ,常用于控制混乱场面或驱使他人的情境。感觉到船长是个指挥有方的人。 教师引导:同学们,船长说“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和“‘诺曼底号’上有二十八名船员和一名女服务员,还有三十一名乘客,其中十二名是妇女。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这几个词语形成了鲜明对比,写出了哈尔威船长心系他人,忠于职守,却把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的优秀品质。 分角色朗读14-31自然段的对话内容 教师指定两名学生角色扮演读。教师读旁白内容。 (2)教师提问:这是一段怎样的对话?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话很简短,我从中感受到情况的紧急。 (3)品味关键句:“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5)请你想一想,这一段话,船长仅仅是说给船员们听的吗?还说给谁听? 学生互相讨论,讨论完之后,小组分享 生:我觉得船长的话是说给船员们听的,一方面了解情况,一方面指导救援。 生:我觉得船长的话也是说给乘客们听的,让大家知道还有时间撤离,同时也威慑那些自私自利的人,让他们不敢为所欲为。 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船长? 生:从对话中可以看出船长极其冷静,临危不乱、尊重妇女、爱护儿童、指导救援有条不紊。 感情升华,齐读41-45自然段, 同学们,在文中,作者雨果是怎样评价哈尔威船长的? 预设:“在英伦海峡上预设,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中的“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壮烈的行为,因此评价哈尔威船长为英雄。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 教师出示参考示例:哈尔威船长用生命为自己的崇高信念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成为永恒。他的英雄壮举让我深深体会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的每一寸光阴,但是在危难面前,在生死抉择时刻,我们要有担当精神和勇于挺身而出的凛然正气! 学生读第1-3段,勾画描写“夜色”“大雾”的语句,体会“薄雾弥漫”“黑点如幽灵”的比喻作用。 学生朗读描写遇险的段落,找出表现情况危急的语句。 学生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动作、神态的语句,仔细品读,分析这些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进一步加深对哈尔威船长形象的理解。比如他是一个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具有崇高责任感的人,从他身上学到了在危急时刻要沉着冷静、勇于承担责任等品质。设计意图: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在了解完人物品质,学生的情感达到最高点,顺势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第三节:指导字词1.出示字卡:学生开火车读。教师纠正字词读音。 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 重难点字、易错字进行书写指导:“嘶”字,“口”要写得小,偏左上;“其”的下横要左伸托住“口”,右下点要收,让位竖撇。 “宰”字,第一笔的点、第四笔的点、竖画写在竖中线上;“辛”的三横之间空白大致相等,中间横最长。 “遣”走之的平捺要写得舒展:起笔要轻,捺脚要平,平捺略长,托住被包部分。 2.出示第四组词语解释:小心翼翼、惊慌失措、相提并论、猝然而至、失魂落魄、井然有序、须臾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的样子;惊慌失措:害怕、慌张,举止失去常态,不知怎么办好。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猝然而至:形容事情突然、出乎意料地来到;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井然有序: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 2.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笔画顺序。 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根据老师的讲解,自己练习书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笔顺和结构,把字写得整齐干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