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江油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化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江油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化学试题

资源简介

四川省江油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化学试题
1.(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文物主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文物
鎏金高士图银杯 南宋德化窑青白釉撇口瓶 明代象牙雕寿星 战国青瓷罐
选项 A B C D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无机非金属材料;合金及其应用;硅酸盐
【解析】【解答】A.银杯的材料主要为金属银,属于金属材料,故A正确;
B.青白釉撇口瓶是瓷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材料,故B错误;
C.象牙主要成分是磷酸盐和有机质,不是金属材料,故C错误;
D.瓷罐属于瓷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材料,故D错误;
故答案选A。
【分析】
金属材料 是由金属单质与金属单质或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熔合的材料;水泥、陶瓷、玻璃属于硅酸盐材料。
2.(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下列物质对应用途不正确的是
A.过氧化钠:呼吸面具中作供氧剂
B.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均可用作食用碱或工业用碱
C.氢氧化铁:油漆、涂料中的红色颜料
D.硬铝:制造飞机和宇宙飞船的理想材料
【答案】C
【知识点】合金及其应用;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钠的氧化物
【解析】【解答】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氧气;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氧气,过氧化钠常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供氧剂,A正确;
B.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均呈碱性,可用于食用碱或工业用碱料,B正确;
C.氢氧化铁为红褐色不溶于水的物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一般不作为红色颜料,C错误;
D.硬铝即镁铝合金,硬度大,密度小,常作为制造飞机和宇宙飞船的理想材料,D正确;
故答案选C。
【分析】
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氧气;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氧气;
B.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均呈碱性;
C.氢氧化铁为红褐色不溶于水的物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D.硬铝即镁铝合金,硬度大,密度小。
3.(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FeFeCl2Fe(OH)2
B.Mg(OH)2(s)MgCl2(aq)Mg(s)
C.Al(s)NaAlO2(aq)Al(OH)3(s)
D.NaHCO3(s)Na2CO3(s)NaOH(aq)
【答案】D
【知识点】铝的化学性质;镁、铝的重要化合物;铁的化学性质;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变;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解析】【解答】A.铁与氯气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铁,氯化亚铁和氢氧化钠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氯化钠,A错误;
B.氢氧化镁和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镁、水;氯化镁溶液电解达不到镁单质,常用电解熔融氯化镁得到镁单质,B错误;
C.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氢气,偏铝酸钠中加入过量盐酸生成氯化铝、氯化钠,C错误;
D.碳酸氢钠受热不稳定,加热生成碳酸钠、水、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氢氧化钠,D正确;
故答案选D。
【分析】
A.铁与氯气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铁;
B.氯化镁溶液电解得不到镁单质,常用电解熔融氯化镁得到镁单质;
C.偏铝酸钠中加入过量盐酸生成氯化铝、氯化钠;
D.碳酸氢钠受热不稳定,加热生成碳酸钠、水、二氧化碳。
4.(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类推是化学学习和研究常用的重要思维方法,但所得结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其正确与否。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判断下列类推结论中正确的是
A.Mg燃烧不能用CO2灭火,故燃烧也不能用CO2灭火
B.Al在O2中燃烧生成Al2O3,故Fe在O2中燃烧生成Fe2O3
C.CO2与Na2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故SO2与Na2O2反应生成Na2SO3和O2
D.与溶液反应生成H2,故与溶液反应也生成H2
【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硫的性质;钠的化学性质;镁的化学性质;铝的化学性质;铁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还原性:钠单质>镁单质,镁能与CO2反应,则钠也能与CO2反应,Mg燃烧不能用CO2灭火,故Na燃烧也不能用CO2灭火,故A正确;
B.Fe在O2中燃烧生成黑色的Fe3O4,故B错误;
C. CO2与Na2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SO2与Na2O2反应生成Na2SO4,故C错误;
D. Al和NaOH溶液反应是 Al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铝、氢气,氢氧化铝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铝酸;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钠不反应,所以Mg和NaOH溶液不反应,故D项错误;
故答案选A。
【分析】
A.还原性:钠单质>镁单质,镁能与CO2反应,则钠也能与CO2反应;
B.Fe在O2中燃烧生成黑色的Fe3O4;
C.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SO2与Na2O2反应生成Na2SO4;
D.Al和NaOH溶液反应是 Al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铝、氢气,氢氧化铝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铝酸。
5.(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已知反应:,该反应可用于提纯末端炔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的电子式为
B.O的价电子排布图为
C.的空间充填模型为
D.中键与键的个数比为1:1
【答案】A
【知识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球棍模型与比例模型;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
【解析】【解答】A.中氢原子和氧原子共用一对电子,其电子式为,A错误;
B.O原子核外8个电子,基态O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价电子排布图为,B正确;
C.H2O中O价层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为2,空间构型为V形,原子半径O>H,图示空间充填模型正确,C正确;
D.1个银离子和2个氰酸根离子形成的2个配位键属于σ键,1个氰酸根离子中的碳氮三键中含有一个σ键和2个π键,该离子含有σ键2+12=4,π键22=4,σ键和π键的个数比为4:4=1:1,D正确;
故答案选A。
【分析】
A.中氢原子和氧原子共用一对电子;
B.O原子核外8个电子,价电子排布图为;
C.H2O中O价层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为2,空间构型为V形;
D.1个银离子和2个氰酸根离子形成的2个配位键属于σ键,1个氰酸根离子中的碳氮三键中含有一个σ键和2个π键。
6.(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人们庆祝节日时燃放的焰火与金属的焰色反应直接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焰色反应实验时,应将铂丝用硫酸洗净并灼烧到无特殊焰色
B.焰色反应实验时一定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C.焰色反应实验时可用洁净的铁丝代替铂丝
D.某样品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则其中一定含钠元素而不含钾元素
【答案】C
【知识点】常见离子的检验;焰色反应
【解析】【解答】A.盐酸易挥发,焰色实验时,将铂丝用盐酸洗净并灼烧到无特殊焰色,A错误;
B.焰色反应实验时灼烧的化合物稳定,不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灼烧NaCl,B错误;
C.铁丝灼烧时火焰是无色的,可用洁净的铁丝代替铂丝进行焰色反应实验,C正确;
D.钾元素的紫色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才能看见,某样品的焰色反应呈黄色,该样品中一定含钠元素,位透过蓝色的钴玻璃无法确定钾元素是否存在,D错误。
故答案选C。
【分析】
焰色实验时,将铂丝用盐酸洗净并灼烧到无特殊焰色;铁丝灼烧时火焰是无色的,可用洁净的铁丝代替铂丝进行焰色反应实验;钾元素的紫色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才能看见。
7.(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在反应中,下列反应速率中最快的是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解析】【解答】A.;
B.;
C.;
D.;
综上所述,反应快慢:B>C>A>D;
故答案选B。
【分析】
同一反应中比较反应快慢先将单位统一,再将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均转化为同一种物质来表示。
8.(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NH3催化还原NO是重要的烟气脱硝技术,其反应过程与能量关系如图1;研究发现在催化剂上可能发生的反应过程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H3催化还原NO为放热反应
B.过程I中NH3断裂极性键,需要吸收能量,Fe3+体现了氧化性
C.过程III的离子方程式:
D.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为NH3、O2、NO,Fe3+、Fe2+为中间产物
【答案】D
【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解析】【解答】A.由图1可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因此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不符题意;
B.NH3中的共价键为极性键,反应过程中化学断裂,Fe3+转化为Fe2+,Fe元素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体现氧化性,不符题意;
C.由图2可知,Fe2+在酸性条件下,被氧气氧化生成Fe3+,方程式书写正确,不符题意;
D.由图2可知,Fe3+应为催化剂,Fe2+是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描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图1能量变化确定反应的热效应。
B、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结合化合价变化确定氧化性。
C、根据图2信息,Fe2+、H+和O2反应生成Fe3+和H2O。
D、根据图2物质转化过程确定中间产物。
9.(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固态或气态碘分别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中的为固态,②中的为气态
B.②的反应物总能量比①的反应物总能量高
C.反应①的产物比反应②的产物热稳定性更好
D.1mol固态碘升华时将吸收35.96kJ的热量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反应热和焓变;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反应①为放热反应,反应②为吸热反应,因此反应①中碘的能量高,所以反应①中碘单质为气态,②中碘单质为固态,故A错误;
B.根据Δ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反应①为放热反应,反应②为吸热反应,因此反应①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反应②的,故B错误;
C.两个反应的产物相同,状态相同,所具有的能量相同,因此热稳定性也相同,故C错误;
D.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②-①即得I2(s)=I2(g);所以反应热ΔH=ΔH2-ΔH1=[+26.48-(-9.48)]kJ/mol=+35.96kJ/mol。因此1mol固态碘升华时将吸收35.96kJ的热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反应热确定物质所具有能量的相对大小,从而判断I2的状态。
B、根据反应的热效应比较二者的能量大小。
C、物质所具有的能量越高,结构越不稳定。
D、跟你局盖斯定律计算二者转化的反应热。
10.(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CaH2是重要的供氢剂,遇水或酸能引起燃烧。利用下列装置制备氢化钙固体(提供的实验仪器不得重复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①在加入试剂前无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B.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c→b→f→g→d→e
C.加热装置④之前必须检查气体的纯度
D.装置③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H2O(g)进入装置④中
【答案】C
【知识点】常见气体制备原理及装置选择;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解析】【解答】A.装置①为启普发生器,在加入试剂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再加入药品,A错误;
B.由装置①制取氢气,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得生成的氢气中混有HCl和水蒸气,氢气由导管a口通入到装置③中除去HCl和水蒸气;再将纯净、干燥的H2通入装置④中与Ca在加热时反应产生CaH2;为防止空气中的H2O(g)进入装置④中,导致CaH2因吸收水蒸气而变质,最后要通过盛浓硫酸的洗气瓶,因此装置接口连接顺序为a→d→e→f(或g)→g(或f)→b→c,B错误;
C.为防止Ca与空气中成分反应,加热前需先通入氢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H2属于可燃性气体,为防止H2、O2混合气体点燃爆炸,加热装置④之前必须检查气体的纯度确认空气是否排尽,C正确;
D.装置③中碱石灰可吸收HCl和水蒸气,因此其主要作用是除去氢气中混有的HCl和水蒸气,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装置①为H2的发生装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得生成的H2中混有HCl。装置②中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装置③中碱石灰(主要成分为CaO和NaOH),可吸收HCl和H2O;装置④中Ca与H2反应生成CaH2。由于Ca、H2易与O2反应,因此实验过程中需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同时防止水蒸气进入,与CaH2反应。据此结合选项分析。
11.(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野黄芩素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和祛风除湿等功效。黄芩素则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凋亡以及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及药理学活性。两者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野黄芩素和黄芩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属于芳香烃
B.都容易发生取代、加成和水解反应
C.野黄芩素与黄芩素互为同系物
D.都存在含酯基和羧基的同分异构体
【答案】D
【知识点】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水解反应
【解析】【解答】A.根据结构简式可知野黄芩素和黄芩素两种物质都有C、H、O元素组成,属于烃的衍生物,A错误;
B.野黄芩素和黄芩素都含有含有酚羟基、碳碳双键、酮羰基、醚键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不能发生水解反应,B错误;
C.野黄芩素与黄芩素的分子含有碳原子相同,酚羟基的个数不同,两者不是同系物,C错误;
D.野黄芩素不饱和度为11,C原子15个,O原子6个;黄芩素不饱和度为11,C原子15个,O原子5个;都存在含酯基和羧基的同分异构体,D正确;
故答案选D。
【分析】
根据结构简式可知野黄芩素和黄芩素两种物质都有C、H、O元素组成,属于烃的衍生物;
两者都含有含有酚羟基、碳碳双键、酮羰基、醚键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不能发生水解反应;两者分子含有碳原子相同,酚羟基的个数不同;野黄芩素不饱和度为11,C原子15个,O原子6个;黄芩素不饱和度为11,C原子15个,O原子5个;都存在含酯基和羧基的同分异构体。
12.(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下列事实中,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排饱和食盐水收集氯气
B.对2H2O22H2O+O2的反应,使用MnO2可加快制O2的反应速率
C.由H2(g)、I2(g)和HI(g)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变深
D.500 ℃时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解析】【解答】A.Cl2与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H2O H++Cl-+HClO,饱和食盐水中的氯离子浓度较大,能使平衡逆向移动,使得Cl2不溶于饱和食盐水中,因此可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Cl2,故A正确;
B.H2O2分解时使用MnO2作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故B错误;
C.H2(g)、I2(g)和HI(g)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I2(g)的浓度增大,使得体系内颜色加深。由于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因此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故C错误;
D.合成氨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选择较高温度是为了使催化剂活性最大,提高反应速率,与平衡移动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勒夏特列原理是用于解释平衡移动的,分析选项所给是否涉及可逆反应的平衡移动即可。
13.(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甲烷的标准燃烧热为 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g) ΔH=-890. 3 kJ·mol-1
B.500 ℃、30 MPa 下,将 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 NH3(g),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 ΔH=-38.6 kJ·mol-1
C.已知在 120 ℃、101 kPa 下,1g H2 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 121 kJ 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2(g)+O2(g)H2O(g) ΔH=-242 kJ/mol
D.25 ℃,101 kPa 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 57.3 kJ/mol,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SO4(aq)+Ba(OH)2(aq)=BaSO4(s)+2H2O(l) ΔH=- 114.6 kJ/mol
【答案】C
【知识点】燃烧热;中和热;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解答】A. 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一般C→CO2(g),H→H2O(l),题目给的反应产物中的水为气态,反应放出的热量不是890.3kJ,A错误;
B. N2(g)+3H2(g) 2NH3(g) ΔH=-a kJ·mol-1 表示1molN2完全反应生成2molNH3放出akJ热量。N2+3H2 2NH3为可逆反应,0.5mol N2和1.5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不能完全反应,若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19.3kJ,则1mol N2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38.6kJ,则该反应的ΔH<-38.6kJ/mol,B错误;
C. 1g H2为0.5mol,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121kJ的热量,则1mol H2燃烧放热242kJ的热量,故热化学方程式为H2(g)+O2(g)=H2O(g) ΔH=-242 kJ·mol-1,C正确;
D. 中和热为稀强酸溶液与稀强碱溶液发生中和生成1 mol水和溶于水的盐放出的热量; BaSO4难溶于水 ,析出硫酸钡沉淀也会放出热量,导致生成2mol水,应放热大于114.6kJ,D错误;
故答案选C。
【分析】
A. 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一般C→CO2(g),H→H2O(l);
B. N2(g)+3H2(g) 2NH3(g) ΔH=-a kJ·mol-1 表示1molN2完全反应生成2molNH3放出akJ热量;
C. 1g H2为0.5mol,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121kJ的热量,则1mol H2燃烧放热242kJ的热量;
D. 中和热为稀强酸溶液与稀强碱溶液发生中和生成1 mol水和溶于水的盐放出的热量。
14.(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t℃时,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3Y(g) 2Z(g),各组分在不同时刻的浓度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X Y Z
初始浓度/mol·L 1 0.1 0.2 0
2min末浓度/ mol·L 1 0.08 a b
平衡浓度/ mol·L 1 0.05 0.05 0.1
A.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20%
B.t℃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40
C.前2min内,用Y的变化量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Y)=0.03mol·L 1·min 1
D.增大平衡后的体系压强,v正增大,v逆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解析】【解答】A.根据所给数据平衡时Δc(X)=(0.1-0.05)mol/L=0.05mol/L,因此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100%=50%,A错误;
B.c(X)=0.05mol·L-1、c(Y)=0.05mol·L-1、c(Z)=0.1mol·L-1,因此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1600,B错误;
C.前2 min内,v(X)=mol·L 1·min 1= 0.01mol·L-1·min-1,结合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得,v(Y)=3v(X)=0.03 mol·L-1·min-1,C正确;
D.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且平衡正向移动,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公式计算。
B、根据表格数据,结合平衡常数的表达式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
C、根据公式计算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结合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用Y表示的反应速率。
D、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15.(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Ⅰ.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还原剂。
(1)中与之间的作用力类型是   。的空间构型是   ,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为   。
Ⅱ.“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现状,随着能源的日益紧张,发展“煤化工”对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图1是煤化工产业链之一、
“洁净煤技术”研究在世界上相当普遍,科研人员通过向地下煤层气化炉中交替鼓入空气和水蒸气的方法,连续产出热值很高的煤炭合成气,其主要成分是CO和,CO和可作为能源和化工原料,应用十分广泛。
(2)已知:
则反应    。
(3)在℃时,体积为1L的恒容容器中充入物质的量之和为3mol的和CO,发生反应:。
①下列情形能说明上述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密闭容器中CO、、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
c.体系内的密度保持不变
d.每消耗1molCO的同时生成2mol
②当起始时,经过5min达到平衡,CO的转化率为0.6,则0~5min内平均反应速率   ,此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
(4)已知,在密闭容器中有浓度均为的与,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压强   (填“>“<”或“=”,下同);当压强为时,在y点;   。
【答案】离子键;正四面体形;sp3;;ad;;;<;>
【知识点】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盖斯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平衡的计算
【解析】【解答】
(1)阴、阳离子之间通过离子键结合成离子化合物,中与之间的作用力类型是离子键;中Al为中心原子,成键电子对数为4,孤电子对数=,价层电子对数为4+0=4,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形,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3,故答案为:离子键;正四面体形;sp3;
(2)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将第一个反应式减去第二反应式,得到目标方程式同时反应的,故答案为:-524.8;
(3)①a.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总数变化的反应,温度体积一定,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变化,压强为变化的量,当体系压强保持不变,反应达到平衡,a符合题意;
b.密闭容器中CO、、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反应达到平衡,此时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b不符合题意;
c.反应体系中物质全是气体,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保持不变,恒温恒容,说明气体总体积保持不变,根据可知气体的密度一直不变, 密度保持不变 ,不能证明反应达到平衡,c不符合题意;
d.每消耗1molCO的同时一定消耗2mol,若同时生成2mol,说明同一种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d;
②在℃时,体积为1L的恒容容器中若充入气体,则则,,经过5min达到平衡,CO的转化率为0.6,说明CO物质的量浓度变化量为0.6mol/L,列三段式:
0~5min内平均反应速率;此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故答案为:;;
(4)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总数增大的反应,降低压强反应正向进行,平衡时甲烷的转化率增大,压强越大平衡时甲烷的转化率越小,则压强<;当压强为时,甲烷转化率:y点,故答案为:<;>。
【分析】
(1)阴、阳离子之间通过离子键结合成离子化合物;中Al为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4+=4 ;
(2)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将第一个反应式减去第二反应式,得到目标方程式同时反应的;
(3)①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总数变化的反应,温度体积一定,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变化,压强为变化的量;密闭容器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反应达到平衡;反应体系中物质全是气体,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保持不变,恒温恒容,气体总体积保持不变气体的密度一直不变;
②在℃时,体积为1L的恒容容器中若充入气体,则则,,经过5min达到平衡,CO的转化率为0.6,说明CO物质的量浓度变化量为0.6mol/L,列三段式,计算出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计算K;
(4)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总数增大的反应,降低压强反应正向进行,平衡时甲烷的转化率增大。
16.(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氮化镁是一种浅黄色粉末,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镁和氨气,常用于制备其它超硬、高导热、耐高温的氮化物。实验室用以下装置制取干燥、纯净的N2并与金属镁反应制取氮化镁。
已知:Mg + 2NH3Mg(NH2)2+ H2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的分液漏斗中盛装的试剂是   ;B、F中盛装碱石灰的仪器名称是   。
(2)连接好装置进行实验前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其他实验步骤如下:
①装药品 ②点燃C处酒精灯 ③点燃E处酒精灯 ④打开A中分液漏斗
正确的先后顺序为   (填序号)。
(3)与分液漏斗相连通的橡胶管的作用是   。
(4)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D装置的作用是   。
(6)若24.0g镁放入E装置中,实验结束后称得E增加了7.0g,则氮化镁的产率是   。
(7)设计简单实验证明E中得到的固体中含有氮化镁   
【答案】浓氨水;干燥管;①④②③;平衡分液漏斗内外压强,便于液体顺利流下;3CuO+2NH33Cu+N2+3H2O;吸收氨气并干燥氮气;75.0%;取所得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入少量蒸馏水,用镊子夹取一块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色,证明含有氮化镁
【知识点】氨的性质及用途;常用仪器及其使用;化学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
【解析】【解答】(1)装置A是制备NH3的装置,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制备NH3,A中分液漏斗中装的浓氨水;B、F中盛装碱石灰的仪器是干燥管,故答案为:浓氨水;干燥管;
(2)为了防止装置内的空气对E处 N2与金属镁反应的影响,要先点燃C处酒精灯,利用产生的N2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后,再点燃E处酒精灯,故正确的先后顺序为①④②③,故答案为:①④②③;
(3)橡皮管起气压平衡管的作用,使漏斗里面的气压与烧瓶的始终相等,便于液体顺利流下;故答案为:平衡分液漏斗内外压强,便于液体顺利流下;
(4)C中氨气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氮气、铜单质、水,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O+2NH33Cu+N2+3H2O,故答案为:3CuO+2NH33Cu+N2+3H2O;
(5)E中镁和氮气反应制取氮化镁,NH3和水蒸气会干扰实验,装置D中的浓硫酸吸收氨气并干燥氮气,故答案为:吸收氨气并干燥氮气;
(6)24.0g镁为1mol,由方程式3Mg+N2Mg3N2可知,1mol Mg和足量的N2反应理论上能够生成mol Mg3N2;E中质量增加的质量即参加反应的N2质量7.0g参加反应的N2物质的量为=0.25mol,则实际制得0.25mol Mg3N2,氮化镁的产率=×100%=75.0%,故答案为:75.0%;
(7) 氮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氢氧化镁 ,可通过检测氨气的生成来测定是否有氮化镁;方法为:取所得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入少量蒸馏水,用镊子夹取一块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色,证明含有氮化镁,故答案为:取所得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入少量蒸馏水,用镊子夹取一块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色,证明含有氮化镁。
【分析】
(1)装置A是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制备NH3的装置;
(2)为了防止装置内的空气对E处 N2与金属镁反应的影响,要先点燃C处酒精灯,利用产生的N2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后,再点燃E处酒精灯;
(3)橡皮管起气压平衡管的作用,使漏斗里面的气压与烧瓶的始终相等;
(4)C中氨气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氮气、铜单质、水;
(5)E装置D中的浓硫酸吸收氨气并干燥氮气;
(6)根据镁的质量计算氮化镁的理论产量,根据E增加的质量,即实际参加反应的氮气质量计算氮化镁的实际产量,氮化镁的产率=实际产量/理论产量×100%;
(7)氮化镁水解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与氨气,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据此设计证明有氮化镁生成。
17.(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以炼锌钴渣(主要含有Co、Zn、Fe等金属元素)为原料制备(氢氧化高钴)的流程如图:
已知:①酸浸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有、、、、;②难溶于稀酸。
回答下列问题:
(1)“酸浸”过程中,可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有   (任写两项)。
(2)“氧化”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反应温度不宜超过55℃的原因是   。
(3)①“沉钴”使用的过硫酸铵的化学式为,25℃时,控制,钴将以形式沉淀。补充并配平下面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沉钴”滤液的溶质为   。
(4)新型储氢材料的晶胞形状为立方体,边长为anm,如下图所示。
①与距离最近且等距的有   个。
②已知的摩尔质量为M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此晶体的密度为   。()
【答案】(1)升高温度或适当增大稀硫酸浓度等
(2);防止双氧水受热分解
(3)6H2O=+6H+;ZnSO4、Na2SO4、(NH4)2SO4
(4)4;
【知识点】晶胞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变;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解析】【解答】
(1)“酸浸”过程中,可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升高温度或适当增大稀硫酸浓度等,故答案为:升高温度或适当增大稀硫酸浓度;
(2)“氧化”过程中亚铁离子被过氧化氢氧化生成铁离子,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双氧水受热易分解,防止双氧水受热分解反应温度不宜超过55℃,故答案为:;防止双氧水受热分解;
(3)①“沉钴”过程中过硫酸铵中氧元素化合价由-1价降为-2价,Co元素化合价由+2价升为+3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配平后的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②根据原子守恒可知,“沉钴”滤液的溶质为ZnSO4、Na2SO4、(NH4)2SO4,故答案为:ZnSO4、Na2SO4、(NH4)2SO4;
(4)①根据晶胞图可知位于小立方体的体心,位于四个顶角,则与距离最近且等距的有4个,故答案为:4;
②利用均摊法,位于晶胞内部,有个,位于顶角和面心,有个,即1个晶胞含有4个,立方体边长为anm,晶胞体积为(a×10-7)3cm3,此晶体的密度为,故答案为:。
【分析】
炼锌钴渣(主要含有Co、Zn、Fe等金属元素)煅烧后生成金属氧化物,再加稀硫酸酸浸,酸浸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有、、、、,再加入双氧水将氧化为,再加入氢氧化钠将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过滤后的滤液中含有阳离子有Na+、、,最后加入过硫酸铵和氢氧化钠,将转化为,经过过滤操作得到产品。
(1)根据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知,“酸浸”过程中,可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有升高温度或适当增大稀硫酸浓度等。
(2)“氧化”过程中亚铁离子被氧化,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由于双氧水受热易分解,因此反应温度不宜超过55℃原因是防止双氧水受热分解。
(3)①“沉钴”过程中过硫酸铵中氧元素化合价从-1价降低到-2价,得到1个电子,Co元素化合价从+2价升高到+3价,失去1个电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配平后的方程式为6H2O=+6H+。
②根据原子守恒可知,“沉钴”滤液的溶质为ZnSO4、Na2SO4、(NH4)2SO4。
(4)①把立方体晶胞分成八个小立方体,位于小立方体的体心,位于四个顶角,则与距离最近且等距的有4个。
②由均摊法,位于晶胞内部,有8个,位于顶角和面心,有个,即为4个,则晶胞质量为g,立方体边长为anm,晶胞体积为(a×10-7)3cm3,此晶体的密度为。
18.(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化合物F是一种食品保鲜剂,可按如下途径合成:
已知:
试回答:
(1)A的一氯代物只有2种结构,请写出A的结构简式为   ,A→B的反应类型是   。
(2)B→C的化学方程式为   。
(3)C→D所用试剂和反应条件分别是   。
(4)E的结构简式是   。F中官能团的名称是   。
(5)连在双键碳上的羟基不稳定,会转化为羰基,则D的同分异构体中,只有一个环的芳香族化合物有   种。其中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核磁共振氢谱有5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2:1:2:2:1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
(6)写出用乙醇为原料制备2-丁烯醛的合成路线(其他试剂任选)。   。
【答案】(1);取代反应
(2)
(3)O2 / Cu或Ag,加热
(4);醛基、碳碳双键
(5)8;和
(6)
【知识点】有机物中的官能团;有机物的推断;有机物的合成;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
(1)B是, A的一氯代物只有2种结构 ,根据B的结构可知A是A的结构简式为;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故答案为:;取代反应;
(2)B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氯化钠,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3)C为,D为,C→D为醇在O2 / Cu或Ag,加热条件下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故答案为:O2 / Cu或Ag,加热;
(4)E脱水生成可E的结构简式为;F的结构简式为,含有官能团为醛基、碳碳双键,故答案为:;醛基、碳碳双键;
(5)
连在双键碳上的羟基不稳定,会转化为羰基,则D的同分异构体中,只有一个环的芳香族化合物有、、、、、、、,共8种。其中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核磁共振氢谱有5个峰,峰面积比为2∶1∶2∶2∶1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和,故答案为:8;和;
(6)对比原料和目标产物的结构用乙醇为原料制备2-丁烯醛:先把乙醇氧化为乙醛,然后2分子乙醛在氢氧化钠稀溶液中生成,最后脱水生成2-丁烯醛,合成路线流程图为:,故答案为:。
【分析】
E脱水生成可知E是;根据RCHO+CH3CHORCH(OH)CH2CHO,结合D的反应条件可推出D是;根据B的分子式C8H9Cl,结合D的结构,B是;C是, A的一氯代物只有2种结构 ,根据B的结构可知A是。
(1)根据分析,A的结构简式为;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因此A→B的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
(2)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为,D为,C→D为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所以C→D的条件是分别是O2 / Cu或Ag,加热。
(4)根据分析,E的结构简式为;F的结构简式为,因此F中官能团的名称是:醛基、碳碳双键。
(5)连在双键碳上的羟基不稳定,会转化为羰基,则D的同分异构体中,只有一个环的芳香族化合物有、、、、、、、,共8种。其中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核磁共振氢谱有5个峰,峰面积比为2∶1∶2∶2∶1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和。
(6)用乙醇为原料制备2-丁烯醛:先把乙醇氧化为乙醛,然后2分子乙醛在氢氧化钠稀溶液中生成,最后脱水生成2-丁烯醛,合成路线流程图为:。
1 / 1四川省江油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化学试题
1.(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文物主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文物
鎏金高士图银杯 南宋德化窑青白釉撇口瓶 明代象牙雕寿星 战国青瓷罐
选项 A B C D
A.A B.B C.C D.D
2.(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下列物质对应用途不正确的是
A.过氧化钠:呼吸面具中作供氧剂
B.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均可用作食用碱或工业用碱
C.氢氧化铁:油漆、涂料中的红色颜料
D.硬铝:制造飞机和宇宙飞船的理想材料
3.(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FeFeCl2Fe(OH)2
B.Mg(OH)2(s)MgCl2(aq)Mg(s)
C.Al(s)NaAlO2(aq)Al(OH)3(s)
D.NaHCO3(s)Na2CO3(s)NaOH(aq)
4.(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类推是化学学习和研究常用的重要思维方法,但所得结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其正确与否。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判断下列类推结论中正确的是
A.Mg燃烧不能用CO2灭火,故燃烧也不能用CO2灭火
B.Al在O2中燃烧生成Al2O3,故Fe在O2中燃烧生成Fe2O3
C.CO2与Na2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故SO2与Na2O2反应生成Na2SO3和O2
D.与溶液反应生成H2,故与溶液反应也生成H2
5.(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已知反应:,该反应可用于提纯末端炔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的电子式为
B.O的价电子排布图为
C.的空间充填模型为
D.中键与键的个数比为1:1
6.(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人们庆祝节日时燃放的焰火与金属的焰色反应直接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焰色反应实验时,应将铂丝用硫酸洗净并灼烧到无特殊焰色
B.焰色反应实验时一定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C.焰色反应实验时可用洁净的铁丝代替铂丝
D.某样品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则其中一定含钠元素而不含钾元素
7.(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在反应中,下列反应速率中最快的是
A. B.
C. D.
8.(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NH3催化还原NO是重要的烟气脱硝技术,其反应过程与能量关系如图1;研究发现在催化剂上可能发生的反应过程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H3催化还原NO为放热反应
B.过程I中NH3断裂极性键,需要吸收能量,Fe3+体现了氧化性
C.过程III的离子方程式:
D.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为NH3、O2、NO,Fe3+、Fe2+为中间产物
9.(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固态或气态碘分别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中的为固态,②中的为气态
B.②的反应物总能量比①的反应物总能量高
C.反应①的产物比反应②的产物热稳定性更好
D.1mol固态碘升华时将吸收35.96kJ的热量
10.(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CaH2是重要的供氢剂,遇水或酸能引起燃烧。利用下列装置制备氢化钙固体(提供的实验仪器不得重复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①在加入试剂前无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B.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c→b→f→g→d→e
C.加热装置④之前必须检查气体的纯度
D.装置③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H2O(g)进入装置④中
11.(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野黄芩素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和祛风除湿等功效。黄芩素则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凋亡以及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及药理学活性。两者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野黄芩素和黄芩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属于芳香烃
B.都容易发生取代、加成和水解反应
C.野黄芩素与黄芩素互为同系物
D.都存在含酯基和羧基的同分异构体
12.(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下列事实中,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排饱和食盐水收集氯气
B.对2H2O22H2O+O2的反应,使用MnO2可加快制O2的反应速率
C.由H2(g)、I2(g)和HI(g)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变深
D.500 ℃时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
13.(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甲烷的标准燃烧热为 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g) ΔH=-890. 3 kJ·mol-1
B.500 ℃、30 MPa 下,将 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 NH3(g),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 ΔH=-38.6 kJ·mol-1
C.已知在 120 ℃、101 kPa 下,1g H2 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 121 kJ 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2(g)+O2(g)H2O(g) ΔH=-242 kJ/mol
D.25 ℃,101 kPa 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 57.3 kJ/mol,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SO4(aq)+Ba(OH)2(aq)=BaSO4(s)+2H2O(l) ΔH=- 114.6 kJ/mol
14.(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t℃时,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3Y(g) 2Z(g),各组分在不同时刻的浓度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X Y Z
初始浓度/mol·L 1 0.1 0.2 0
2min末浓度/ mol·L 1 0.08 a b
平衡浓度/ mol·L 1 0.05 0.05 0.1
A.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20%
B.t℃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40
C.前2min内,用Y的变化量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Y)=0.03mol·L 1·min 1
D.增大平衡后的体系压强,v正增大,v逆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5.(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Ⅰ.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还原剂。
(1)中与之间的作用力类型是   。的空间构型是   ,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为   。
Ⅱ.“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现状,随着能源的日益紧张,发展“煤化工”对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图1是煤化工产业链之一、
“洁净煤技术”研究在世界上相当普遍,科研人员通过向地下煤层气化炉中交替鼓入空气和水蒸气的方法,连续产出热值很高的煤炭合成气,其主要成分是CO和,CO和可作为能源和化工原料,应用十分广泛。
(2)已知:
则反应    。
(3)在℃时,体积为1L的恒容容器中充入物质的量之和为3mol的和CO,发生反应:。
①下列情形能说明上述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密闭容器中CO、、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
c.体系内的密度保持不变
d.每消耗1molCO的同时生成2mol
②当起始时,经过5min达到平衡,CO的转化率为0.6,则0~5min内平均反应速率   ,此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
(4)已知,在密闭容器中有浓度均为的与,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压强   (填“>“<”或“=”,下同);当压强为时,在y点;   。
16.(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氮化镁是一种浅黄色粉末,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镁和氨气,常用于制备其它超硬、高导热、耐高温的氮化物。实验室用以下装置制取干燥、纯净的N2并与金属镁反应制取氮化镁。
已知:Mg + 2NH3Mg(NH2)2+ H2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的分液漏斗中盛装的试剂是   ;B、F中盛装碱石灰的仪器名称是   。
(2)连接好装置进行实验前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其他实验步骤如下:
①装药品 ②点燃C处酒精灯 ③点燃E处酒精灯 ④打开A中分液漏斗
正确的先后顺序为   (填序号)。
(3)与分液漏斗相连通的橡胶管的作用是   。
(4)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D装置的作用是   。
(6)若24.0g镁放入E装置中,实验结束后称得E增加了7.0g,则氮化镁的产率是   。
(7)设计简单实验证明E中得到的固体中含有氮化镁   
17.(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以炼锌钴渣(主要含有Co、Zn、Fe等金属元素)为原料制备(氢氧化高钴)的流程如图:
已知:①酸浸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有、、、、;②难溶于稀酸。
回答下列问题:
(1)“酸浸”过程中,可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有   (任写两项)。
(2)“氧化”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反应温度不宜超过55℃的原因是   。
(3)①“沉钴”使用的过硫酸铵的化学式为,25℃时,控制,钴将以形式沉淀。补充并配平下面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沉钴”滤液的溶质为   。
(4)新型储氢材料的晶胞形状为立方体,边长为anm,如下图所示。
①与距离最近且等距的有   个。
②已知的摩尔质量为M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此晶体的密度为   。()
18.(2024高三上·江油模拟)化合物F是一种食品保鲜剂,可按如下途径合成:
已知:
试回答:
(1)A的一氯代物只有2种结构,请写出A的结构简式为   ,A→B的反应类型是   。
(2)B→C的化学方程式为   。
(3)C→D所用试剂和反应条件分别是   。
(4)E的结构简式是   。F中官能团的名称是   。
(5)连在双键碳上的羟基不稳定,会转化为羰基,则D的同分异构体中,只有一个环的芳香族化合物有   种。其中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核磁共振氢谱有5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2:1:2:2:1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
(6)写出用乙醇为原料制备2-丁烯醛的合成路线(其他试剂任选)。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无机非金属材料;合金及其应用;硅酸盐
【解析】【解答】A.银杯的材料主要为金属银,属于金属材料,故A正确;
B.青白釉撇口瓶是瓷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材料,故B错误;
C.象牙主要成分是磷酸盐和有机质,不是金属材料,故C错误;
D.瓷罐属于瓷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材料,故D错误;
故答案选A。
【分析】
金属材料 是由金属单质与金属单质或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熔合的材料;水泥、陶瓷、玻璃属于硅酸盐材料。
2.【答案】C
【知识点】合金及其应用;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钠的氧化物
【解析】【解答】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氧气;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氧气,过氧化钠常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供氧剂,A正确;
B.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均呈碱性,可用于食用碱或工业用碱料,B正确;
C.氢氧化铁为红褐色不溶于水的物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一般不作为红色颜料,C错误;
D.硬铝即镁铝合金,硬度大,密度小,常作为制造飞机和宇宙飞船的理想材料,D正确;
故答案选C。
【分析】
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氧气;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氧气;
B.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均呈碱性;
C.氢氧化铁为红褐色不溶于水的物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D.硬铝即镁铝合金,硬度大,密度小。
3.【答案】D
【知识点】铝的化学性质;镁、铝的重要化合物;铁的化学性质;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变;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解析】【解答】A.铁与氯气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铁,氯化亚铁和氢氧化钠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氯化钠,A错误;
B.氢氧化镁和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镁、水;氯化镁溶液电解达不到镁单质,常用电解熔融氯化镁得到镁单质,B错误;
C.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氢气,偏铝酸钠中加入过量盐酸生成氯化铝、氯化钠,C错误;
D.碳酸氢钠受热不稳定,加热生成碳酸钠、水、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氢氧化钠,D正确;
故答案选D。
【分析】
A.铁与氯气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铁;
B.氯化镁溶液电解得不到镁单质,常用电解熔融氯化镁得到镁单质;
C.偏铝酸钠中加入过量盐酸生成氯化铝、氯化钠;
D.碳酸氢钠受热不稳定,加热生成碳酸钠、水、二氧化碳。
4.【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硫的性质;钠的化学性质;镁的化学性质;铝的化学性质;铁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还原性:钠单质>镁单质,镁能与CO2反应,则钠也能与CO2反应,Mg燃烧不能用CO2灭火,故Na燃烧也不能用CO2灭火,故A正确;
B.Fe在O2中燃烧生成黑色的Fe3O4,故B错误;
C. CO2与Na2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SO2与Na2O2反应生成Na2SO4,故C错误;
D. Al和NaOH溶液反应是 Al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铝、氢气,氢氧化铝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铝酸;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钠不反应,所以Mg和NaOH溶液不反应,故D项错误;
故答案选A。
【分析】
A.还原性:钠单质>镁单质,镁能与CO2反应,则钠也能与CO2反应;
B.Fe在O2中燃烧生成黑色的Fe3O4;
C.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SO2与Na2O2反应生成Na2SO4;
D.Al和NaOH溶液反应是 Al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铝、氢气,氢氧化铝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铝酸。
5.【答案】A
【知识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球棍模型与比例模型;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
【解析】【解答】A.中氢原子和氧原子共用一对电子,其电子式为,A错误;
B.O原子核外8个电子,基态O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价电子排布图为,B正确;
C.H2O中O价层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为2,空间构型为V形,原子半径O>H,图示空间充填模型正确,C正确;
D.1个银离子和2个氰酸根离子形成的2个配位键属于σ键,1个氰酸根离子中的碳氮三键中含有一个σ键和2个π键,该离子含有σ键2+12=4,π键22=4,σ键和π键的个数比为4:4=1:1,D正确;
故答案选A。
【分析】
A.中氢原子和氧原子共用一对电子;
B.O原子核外8个电子,价电子排布图为;
C.H2O中O价层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为2,空间构型为V形;
D.1个银离子和2个氰酸根离子形成的2个配位键属于σ键,1个氰酸根离子中的碳氮三键中含有一个σ键和2个π键。
6.【答案】C
【知识点】常见离子的检验;焰色反应
【解析】【解答】A.盐酸易挥发,焰色实验时,将铂丝用盐酸洗净并灼烧到无特殊焰色,A错误;
B.焰色反应实验时灼烧的化合物稳定,不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灼烧NaCl,B错误;
C.铁丝灼烧时火焰是无色的,可用洁净的铁丝代替铂丝进行焰色反应实验,C正确;
D.钾元素的紫色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才能看见,某样品的焰色反应呈黄色,该样品中一定含钠元素,位透过蓝色的钴玻璃无法确定钾元素是否存在,D错误。
故答案选C。
【分析】
焰色实验时,将铂丝用盐酸洗净并灼烧到无特殊焰色;铁丝灼烧时火焰是无色的,可用洁净的铁丝代替铂丝进行焰色反应实验;钾元素的紫色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才能看见。
7.【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解析】【解答】A.;
B.;
C.;
D.;
综上所述,反应快慢:B>C>A>D;
故答案选B。
【分析】
同一反应中比较反应快慢先将单位统一,再将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均转化为同一种物质来表示。
8.【答案】D
【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解析】【解答】A.由图1可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因此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不符题意;
B.NH3中的共价键为极性键,反应过程中化学断裂,Fe3+转化为Fe2+,Fe元素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体现氧化性,不符题意;
C.由图2可知,Fe2+在酸性条件下,被氧气氧化生成Fe3+,方程式书写正确,不符题意;
D.由图2可知,Fe3+应为催化剂,Fe2+是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描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图1能量变化确定反应的热效应。
B、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结合化合价变化确定氧化性。
C、根据图2信息,Fe2+、H+和O2反应生成Fe3+和H2O。
D、根据图2物质转化过程确定中间产物。
9.【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反应热和焓变;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反应①为放热反应,反应②为吸热反应,因此反应①中碘的能量高,所以反应①中碘单质为气态,②中碘单质为固态,故A错误;
B.根据Δ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反应①为放热反应,反应②为吸热反应,因此反应①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反应②的,故B错误;
C.两个反应的产物相同,状态相同,所具有的能量相同,因此热稳定性也相同,故C错误;
D.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②-①即得I2(s)=I2(g);所以反应热ΔH=ΔH2-ΔH1=[+26.48-(-9.48)]kJ/mol=+35.96kJ/mol。因此1mol固态碘升华时将吸收35.96kJ的热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反应热确定物质所具有能量的相对大小,从而判断I2的状态。
B、根据反应的热效应比较二者的能量大小。
C、物质所具有的能量越高,结构越不稳定。
D、跟你局盖斯定律计算二者转化的反应热。
10.【答案】C
【知识点】常见气体制备原理及装置选择;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解析】【解答】A.装置①为启普发生器,在加入试剂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再加入药品,A错误;
B.由装置①制取氢气,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得生成的氢气中混有HCl和水蒸气,氢气由导管a口通入到装置③中除去HCl和水蒸气;再将纯净、干燥的H2通入装置④中与Ca在加热时反应产生CaH2;为防止空气中的H2O(g)进入装置④中,导致CaH2因吸收水蒸气而变质,最后要通过盛浓硫酸的洗气瓶,因此装置接口连接顺序为a→d→e→f(或g)→g(或f)→b→c,B错误;
C.为防止Ca与空气中成分反应,加热前需先通入氢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H2属于可燃性气体,为防止H2、O2混合气体点燃爆炸,加热装置④之前必须检查气体的纯度确认空气是否排尽,C正确;
D.装置③中碱石灰可吸收HCl和水蒸气,因此其主要作用是除去氢气中混有的HCl和水蒸气,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装置①为H2的发生装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得生成的H2中混有HCl。装置②中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装置③中碱石灰(主要成分为CaO和NaOH),可吸收HCl和H2O;装置④中Ca与H2反应生成CaH2。由于Ca、H2易与O2反应,因此实验过程中需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同时防止水蒸气进入,与CaH2反应。据此结合选项分析。
11.【答案】D
【知识点】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水解反应
【解析】【解答】A.根据结构简式可知野黄芩素和黄芩素两种物质都有C、H、O元素组成,属于烃的衍生物,A错误;
B.野黄芩素和黄芩素都含有含有酚羟基、碳碳双键、酮羰基、醚键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不能发生水解反应,B错误;
C.野黄芩素与黄芩素的分子含有碳原子相同,酚羟基的个数不同,两者不是同系物,C错误;
D.野黄芩素不饱和度为11,C原子15个,O原子6个;黄芩素不饱和度为11,C原子15个,O原子5个;都存在含酯基和羧基的同分异构体,D正确;
故答案选D。
【分析】
根据结构简式可知野黄芩素和黄芩素两种物质都有C、H、O元素组成,属于烃的衍生物;
两者都含有含有酚羟基、碳碳双键、酮羰基、醚键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不能发生水解反应;两者分子含有碳原子相同,酚羟基的个数不同;野黄芩素不饱和度为11,C原子15个,O原子6个;黄芩素不饱和度为11,C原子15个,O原子5个;都存在含酯基和羧基的同分异构体。
12.【答案】A
【知识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解析】【解答】A.Cl2与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H2O H++Cl-+HClO,饱和食盐水中的氯离子浓度较大,能使平衡逆向移动,使得Cl2不溶于饱和食盐水中,因此可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Cl2,故A正确;
B.H2O2分解时使用MnO2作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故B错误;
C.H2(g)、I2(g)和HI(g)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I2(g)的浓度增大,使得体系内颜色加深。由于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因此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故C错误;
D.合成氨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选择较高温度是为了使催化剂活性最大,提高反应速率,与平衡移动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勒夏特列原理是用于解释平衡移动的,分析选项所给是否涉及可逆反应的平衡移动即可。
13.【答案】C
【知识点】燃烧热;中和热;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解答】A. 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一般C→CO2(g),H→H2O(l),题目给的反应产物中的水为气态,反应放出的热量不是890.3kJ,A错误;
B. N2(g)+3H2(g) 2NH3(g) ΔH=-a kJ·mol-1 表示1molN2完全反应生成2molNH3放出akJ热量。N2+3H2 2NH3为可逆反应,0.5mol N2和1.5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不能完全反应,若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19.3kJ,则1mol N2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38.6kJ,则该反应的ΔH<-38.6kJ/mol,B错误;
C. 1g H2为0.5mol,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121kJ的热量,则1mol H2燃烧放热242kJ的热量,故热化学方程式为H2(g)+O2(g)=H2O(g) ΔH=-242 kJ·mol-1,C正确;
D. 中和热为稀强酸溶液与稀强碱溶液发生中和生成1 mol水和溶于水的盐放出的热量; BaSO4难溶于水 ,析出硫酸钡沉淀也会放出热量,导致生成2mol水,应放热大于114.6kJ,D错误;
故答案选C。
【分析】
A. 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一般C→CO2(g),H→H2O(l);
B. N2(g)+3H2(g) 2NH3(g) ΔH=-a kJ·mol-1 表示1molN2完全反应生成2molNH3放出akJ热量;
C. 1g H2为0.5mol,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121kJ的热量,则1mol H2燃烧放热242kJ的热量;
D. 中和热为稀强酸溶液与稀强碱溶液发生中和生成1 mol水和溶于水的盐放出的热量。
14.【答案】C
【知识点】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解析】【解答】A.根据所给数据平衡时Δc(X)=(0.1-0.05)mol/L=0.05mol/L,因此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100%=50%,A错误;
B.c(X)=0.05mol·L-1、c(Y)=0.05mol·L-1、c(Z)=0.1mol·L-1,因此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1600,B错误;
C.前2 min内,v(X)=mol·L 1·min 1= 0.01mol·L-1·min-1,结合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得,v(Y)=3v(X)=0.03 mol·L-1·min-1,C正确;
D.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且平衡正向移动,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公式计算。
B、根据表格数据,结合平衡常数的表达式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
C、根据公式计算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结合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用Y表示的反应速率。
D、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15.【答案】离子键;正四面体形;sp3;;ad;;;<;>
【知识点】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盖斯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平衡的计算
【解析】【解答】
(1)阴、阳离子之间通过离子键结合成离子化合物,中与之间的作用力类型是离子键;中Al为中心原子,成键电子对数为4,孤电子对数=,价层电子对数为4+0=4,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形,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3,故答案为:离子键;正四面体形;sp3;
(2)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将第一个反应式减去第二反应式,得到目标方程式同时反应的,故答案为:-524.8;
(3)①a.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总数变化的反应,温度体积一定,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变化,压强为变化的量,当体系压强保持不变,反应达到平衡,a符合题意;
b.密闭容器中CO、、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反应达到平衡,此时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b不符合题意;
c.反应体系中物质全是气体,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保持不变,恒温恒容,说明气体总体积保持不变,根据可知气体的密度一直不变, 密度保持不变 ,不能证明反应达到平衡,c不符合题意;
d.每消耗1molCO的同时一定消耗2mol,若同时生成2mol,说明同一种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d;
②在℃时,体积为1L的恒容容器中若充入气体,则则,,经过5min达到平衡,CO的转化率为0.6,说明CO物质的量浓度变化量为0.6mol/L,列三段式:
0~5min内平均反应速率;此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故答案为:;;
(4)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总数增大的反应,降低压强反应正向进行,平衡时甲烷的转化率增大,压强越大平衡时甲烷的转化率越小,则压强<;当压强为时,甲烷转化率:y点,故答案为:<;>。
【分析】
(1)阴、阳离子之间通过离子键结合成离子化合物;中Al为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4+=4 ;
(2)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将第一个反应式减去第二反应式,得到目标方程式同时反应的;
(3)①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总数变化的反应,温度体积一定,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变化,压强为变化的量;密闭容器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反应达到平衡;反应体系中物质全是气体,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保持不变,恒温恒容,气体总体积保持不变气体的密度一直不变;
②在℃时,体积为1L的恒容容器中若充入气体,则则,,经过5min达到平衡,CO的转化率为0.6,说明CO物质的量浓度变化量为0.6mol/L,列三段式,计算出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计算K;
(4)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总数增大的反应,降低压强反应正向进行,平衡时甲烷的转化率增大。
16.【答案】浓氨水;干燥管;①④②③;平衡分液漏斗内外压强,便于液体顺利流下;3CuO+2NH33Cu+N2+3H2O;吸收氨气并干燥氮气;75.0%;取所得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入少量蒸馏水,用镊子夹取一块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色,证明含有氮化镁
【知识点】氨的性质及用途;常用仪器及其使用;化学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
【解析】【解答】(1)装置A是制备NH3的装置,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制备NH3,A中分液漏斗中装的浓氨水;B、F中盛装碱石灰的仪器是干燥管,故答案为:浓氨水;干燥管;
(2)为了防止装置内的空气对E处 N2与金属镁反应的影响,要先点燃C处酒精灯,利用产生的N2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后,再点燃E处酒精灯,故正确的先后顺序为①④②③,故答案为:①④②③;
(3)橡皮管起气压平衡管的作用,使漏斗里面的气压与烧瓶的始终相等,便于液体顺利流下;故答案为:平衡分液漏斗内外压强,便于液体顺利流下;
(4)C中氨气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氮气、铜单质、水,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O+2NH33Cu+N2+3H2O,故答案为:3CuO+2NH33Cu+N2+3H2O;
(5)E中镁和氮气反应制取氮化镁,NH3和水蒸气会干扰实验,装置D中的浓硫酸吸收氨气并干燥氮气,故答案为:吸收氨气并干燥氮气;
(6)24.0g镁为1mol,由方程式3Mg+N2Mg3N2可知,1mol Mg和足量的N2反应理论上能够生成mol Mg3N2;E中质量增加的质量即参加反应的N2质量7.0g参加反应的N2物质的量为=0.25mol,则实际制得0.25mol Mg3N2,氮化镁的产率=×100%=75.0%,故答案为:75.0%;
(7) 氮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氢氧化镁 ,可通过检测氨气的生成来测定是否有氮化镁;方法为:取所得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入少量蒸馏水,用镊子夹取一块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色,证明含有氮化镁,故答案为:取所得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入少量蒸馏水,用镊子夹取一块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色,证明含有氮化镁。
【分析】
(1)装置A是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制备NH3的装置;
(2)为了防止装置内的空气对E处 N2与金属镁反应的影响,要先点燃C处酒精灯,利用产生的N2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后,再点燃E处酒精灯;
(3)橡皮管起气压平衡管的作用,使漏斗里面的气压与烧瓶的始终相等;
(4)C中氨气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氮气、铜单质、水;
(5)E装置D中的浓硫酸吸收氨气并干燥氮气;
(6)根据镁的质量计算氮化镁的理论产量,根据E增加的质量,即实际参加反应的氮气质量计算氮化镁的实际产量,氮化镁的产率=实际产量/理论产量×100%;
(7)氮化镁水解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与氨气,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据此设计证明有氮化镁生成。
17.【答案】(1)升高温度或适当增大稀硫酸浓度等
(2);防止双氧水受热分解
(3)6H2O=+6H+;ZnSO4、Na2SO4、(NH4)2SO4
(4)4;
【知识点】晶胞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变;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解析】【解答】
(1)“酸浸”过程中,可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升高温度或适当增大稀硫酸浓度等,故答案为:升高温度或适当增大稀硫酸浓度;
(2)“氧化”过程中亚铁离子被过氧化氢氧化生成铁离子,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双氧水受热易分解,防止双氧水受热分解反应温度不宜超过55℃,故答案为:;防止双氧水受热分解;
(3)①“沉钴”过程中过硫酸铵中氧元素化合价由-1价降为-2价,Co元素化合价由+2价升为+3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配平后的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②根据原子守恒可知,“沉钴”滤液的溶质为ZnSO4、Na2SO4、(NH4)2SO4,故答案为:ZnSO4、Na2SO4、(NH4)2SO4;
(4)①根据晶胞图可知位于小立方体的体心,位于四个顶角,则与距离最近且等距的有4个,故答案为:4;
②利用均摊法,位于晶胞内部,有个,位于顶角和面心,有个,即1个晶胞含有4个,立方体边长为anm,晶胞体积为(a×10-7)3cm3,此晶体的密度为,故答案为:。
【分析】
炼锌钴渣(主要含有Co、Zn、Fe等金属元素)煅烧后生成金属氧化物,再加稀硫酸酸浸,酸浸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有、、、、,再加入双氧水将氧化为,再加入氢氧化钠将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过滤后的滤液中含有阳离子有Na+、、,最后加入过硫酸铵和氢氧化钠,将转化为,经过过滤操作得到产品。
(1)根据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知,“酸浸”过程中,可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有升高温度或适当增大稀硫酸浓度等。
(2)“氧化”过程中亚铁离子被氧化,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由于双氧水受热易分解,因此反应温度不宜超过55℃原因是防止双氧水受热分解。
(3)①“沉钴”过程中过硫酸铵中氧元素化合价从-1价降低到-2价,得到1个电子,Co元素化合价从+2价升高到+3价,失去1个电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配平后的方程式为6H2O=+6H+。
②根据原子守恒可知,“沉钴”滤液的溶质为ZnSO4、Na2SO4、(NH4)2SO4。
(4)①把立方体晶胞分成八个小立方体,位于小立方体的体心,位于四个顶角,则与距离最近且等距的有4个。
②由均摊法,位于晶胞内部,有8个,位于顶角和面心,有个,即为4个,则晶胞质量为g,立方体边长为anm,晶胞体积为(a×10-7)3cm3,此晶体的密度为。
18.【答案】(1);取代反应
(2)
(3)O2 / Cu或Ag,加热
(4);醛基、碳碳双键
(5)8;和
(6)
【知识点】有机物中的官能团;有机物的推断;有机物的合成;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
(1)B是, A的一氯代物只有2种结构 ,根据B的结构可知A是A的结构简式为;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故答案为:;取代反应;
(2)B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氯化钠,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3)C为,D为,C→D为醇在O2 / Cu或Ag,加热条件下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故答案为:O2 / Cu或Ag,加热;
(4)E脱水生成可E的结构简式为;F的结构简式为,含有官能团为醛基、碳碳双键,故答案为:;醛基、碳碳双键;
(5)
连在双键碳上的羟基不稳定,会转化为羰基,则D的同分异构体中,只有一个环的芳香族化合物有、、、、、、、,共8种。其中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核磁共振氢谱有5个峰,峰面积比为2∶1∶2∶2∶1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和,故答案为:8;和;
(6)对比原料和目标产物的结构用乙醇为原料制备2-丁烯醛:先把乙醇氧化为乙醛,然后2分子乙醛在氢氧化钠稀溶液中生成,最后脱水生成2-丁烯醛,合成路线流程图为:,故答案为:。
【分析】
E脱水生成可知E是;根据RCHO+CH3CHORCH(OH)CH2CHO,结合D的反应条件可推出D是;根据B的分子式C8H9Cl,结合D的结构,B是;C是, A的一氯代物只有2种结构 ,根据B的结构可知A是。
(1)根据分析,A的结构简式为;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因此A→B的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
(2)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为,D为,C→D为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所以C→D的条件是分别是O2 / Cu或Ag,加热。
(4)根据分析,E的结构简式为;F的结构简式为,因此F中官能团的名称是:醛基、碳碳双键。
(5)连在双键碳上的羟基不稳定,会转化为羰基,则D的同分异构体中,只有一个环的芳香族化合物有、、、、、、、,共8种。其中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核磁共振氢谱有5个峰,峰面积比为2∶1∶2∶2∶1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和。
(6)用乙醇为原料制备2-丁烯醛:先把乙醇氧化为乙醛,然后2分子乙醛在氢氧化钠稀溶液中生成,最后脱水生成2-丁烯醛,合成路线流程图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