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历史练习题(二)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纸相应位置。)1. “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2.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材料描述的是( )A. B.C D.3. 仔细观察下面的图表,从中可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 唐高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B. “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C. 武则天统治期间,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D. 唐玄宗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4.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中地点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A. 在①处西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减王国势力 B. 在②处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C. 在③处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后废除丞相制度 D. 在④处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君权达到顶峰5. 某班同学开展“近代爱国诗词”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下诗词可作为学习素材的有( )①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③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郑成功《复台》)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6. 某历史兴趣小组利用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求索”( Deepseek)搜集到以下中国近代史史料,这组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A.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B. 近代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C. 中国近代化探索之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之路充满了曲折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在中美法制建设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对下面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院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美国1787年宪法A. 两部宪法都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颁布的 B. 两部法律都体现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1787年美国宪法更进步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完全模仿1787年美国宪法8.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中国人民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新时代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能够( )①凝聚中国力量,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②坚定中国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弘扬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④坚持党的领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9. 下列图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它们的调整是基于( )A. 经济体制的改革 B. 土地所有权变更 C. 革命性质的变化 D. 革命形势的需要10. 运用年代尺直观呈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常用的方法。与下面年代尺上阶段特征对应正确的一组史事是( )A. ①——西藏和平解放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战争B. ②——抗美援朝战争 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C. ③——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 中共八大D.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 人工结晶牛胰岛素 经济特区11.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下列有关古希腊、古罗马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小国寡民”是古代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B. 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C. 罗马帝国黄金时期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内湖”D. 帕特农神庙是罗马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12. “它”是欧洲大陆法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典,首次将资产阶级的法律原则以成文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后来的许多欧洲国家的民法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 )A. 《拿破仑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英国大宪章》 D. 《权利法案》13.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哥伦布率船队横渡大西洋登上美洲大陆B. 华盛顿主持制宪会议制定出了美国宪法C.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D. 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4. 绘制历史发展进程时间轴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下图所示时间轴反映的主题是( )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 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D.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发展15. 下图所示目录选自《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目录中的________应填入( )第五节 柏林危机:________ 不断加剧的德国分裂状态 封锁柏林与“空中走廊” 危机的解决与两德分立A. 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B. 美苏冷战的开始C. 全面冷战对峙局面 D. 北约与华约对峙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9分,17题8分,18题10分,19题8分,共35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1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材料一 周武王时,分封“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还分封异姓勋戚姜氏于齐、纣王异母兄弟微子启于宋。周公兼治天下,先后分封71国,其中姬姓53国,以鲁、卫、宋、晋、齐、燕等国最为重要。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从而保证了国家的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的权力又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这个严密的统治网和各级官吏最后到达一家一户,大大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唐]周匡物《及第谣》材料四材料五 尽管战争的代价是沉重的,但美国人民都认为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它确立了所有美国公民首先是国家公民,其次才是各州公民的原则,将松散的联邦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而强盛的国家。——摘编自韩瑞珍《从美国南北战争看国家统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2)材料三中的“春风得意”和“风吹金榜”反映了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写出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性事件。(3)观察材料,图片所示疆域是哪个朝代?判断依据是什么?该朝代在画圈处设置哪一机构管辖?(4)材料五中“伟大的战争”指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说它“将松散的联邦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而强盛的国家”?(5)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古今中外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给我们哪些启示?17. 历史资料丰富多样,各类史料互为补充,还原历史真相。文字史料提供脉络,会议史料还原决策场景,报告史料呈现系统分析,图片史料增强实感。史料的保存与利用方式不断创新,但是核心价值始终在于承载人类文明的记忆与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字中的历史】材料一 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按照航海的实力,发现“新大陆”的不应该是西班牙人,而应该是中国人。这似乎是西方学者几乎一致的看法,但是他们忽略了对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地理大发现”的不同的国内背景的分析,达·伽马、哥伦布的航海探险,是为了夺取殖民地,夺取贵重的黄金白银,作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而郑和下西洋的明朝初年,国内并无这种需求。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点,郑和七次下西洋,没有霸占一丝一毫的海外殖民地。——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会议中的历史】材料二【报告中的历史】材料三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摘编自中共二十大报告【图片中的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有何不同?(2)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肩负使命,不断追求梦想的实现。请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自拟题目,选择两个及两个以上事件,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富有文采。(3)依据材料三指出,党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什么。(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史性的握手》使两国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指出中国取得以上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18.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思想解放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想万古不变,必然走向衰亡;唯有创新求进,才能兴旺发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各学派针对社会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导致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引导统治者倾向于通过文治维护统治,而不是依靠武力镇压,成为宋代统治者的“防弊之政”;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各学派著书立说,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材料二措施 内容①________ 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考生对题目的解释,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并规定文体格式。文字狱 从文字作品中穿凿附会,任意罗织罪名,严酷处罚。材料三 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材料四危机 应对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穷人居住棚户区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1)材料中“繁荣局面”指什么?试列举孔子思想中的政治主张。据材料指出宋初统治者采取的“防弊之政”。(2)请写出材料二中明统治者控制思想措施①的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思想文化专制的危害。(3)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突破自我,善于改革创新的民族。材料一中的“黑色裂变”指的是什么事件?新中国成立后,哪一重大决策再次引发了中国社会经济等领域的深刻转变,堪称又一次“裂变式”发展?(4)请根据材料四的图片简述危机发生的背景,并结合史实说明人们是如何应对危机的。(5)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19.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两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两次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部分)第一次工业革命 成果 发明者 国家珍妮纺纱机 哈格里夫斯 英国水力织布机 卡特莱特 英国改良蒸汽机 瓦特 英国蒸汽机车 斯蒂芬森 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发电机 西门子 德国电话 贝尔 美国汽车 本茨 德国飞机 莱特兄弟 美国炸药 诺贝尔 瑞典材料二 每一次科技(工业)革命都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变化。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十九世纪的霸主。第二次科技(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面对两次工业革命,古老的中国却束手无策,处处被动挨打。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三年,轴心国把控着局面。1942年年底,随着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甲板上,举行了正式的投降仪式。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材料四 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崛起,成为出类拔萃的世界大国。陷入“冷战”僵局后,美国总统拿出国家的优势资源,影响和引诱其他国家。……第三世界通过在冷战中形成第三势力挑战了美国的侵略势力,并且通过追求新的共享利益经济秩序挑战了美国的经济权力。——《美国全史》材料五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1)依据上表并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什么时代。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怎样的突出特点?(2)请举例说明中国在两次工业革命后“被动挨打”的史实。(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轴心国把控着局面”的相关史实(至少两例)。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美国“影响和引诱”其他国家的事例。第三世界的“挑战”推动了世界格局怎样的发展趋势?(5)根据材料五,列举中国应对“新的战略机遇”的措施。八年级历史练习题(二)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纸相应位置。)【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D【3题答案】【答案】B【4题答案】【答案】C【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A【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A【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A【13题答案】【答案】D【14题答案】【答案】A【15题答案】【答案】A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9分,17题8分,18题10分,19题8分,共35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16题答案】【答案】(1)分封制;中央集权制(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3)元朝;依据是行省制度,都城在大都,有宣政院,疆域辽阔等机构:澎湖巡检司(4)历史事件:美国南北战争。原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增强了国家信念,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威和影响,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5)启示:要尊重政治制度多样性;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制是人类发展趋势;制度和道路的选择要适合本国国情;制度建设不断发展完善,与时俱进。【17题答案】【答案】(1)不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增进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是为了夺取殖民地,夺取贵重的黄金白银,作为资本的原始积累。(2)观点: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论述:中共七大,第一次把毛泽东思想写入了党章,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它指导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结论: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力。(3)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表明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原因: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18题答案】【答案】(1)局面:百家争鸣;思想主张:以德治国。防弊之政:重文轻武 (2)①:八股取士;危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制了人才的培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答出其中两点即可)(3)事件:商鞅变法;决策:改革开放;(4)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相对过剩。应对措施:实行罗斯福新政。(5)关系:思想解放能促进社会进步,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先导和精神动力。【19题答案】【答案】(1)时代:“蒸汽时代”。特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2)史实: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3)史实: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德国入侵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关系:中国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4)事例: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趋势:多极化。 (5)措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出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