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大练习(5月)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大练习(5月)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大练习历 史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2.下图呈现的是西晋至北宋出身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这反映了
A.统治基础的扩大 B.崇尚教育的思想
C.儒家思想是主流 D.重文抑武之风气
3.下图是明朝时修成的航海手册《顺风相送》的内容要点,在当时传抄较广。它反映出当时
A.海禁政策转向废弛 B.海洋意识潜滋暗长
C.西学东渐日渐兴起 D.传统科技承古萌新
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抨击孤秦陋宋。材料意在说明
A.儒家思想传统道德的继承发扬
B.儒家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
C.时代巨变下儒学家的担当精神
D.儒学的启蒙作用效果显著
5.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指出:“(训政是)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1928年,蒋介石在《训政纲领》中提道:“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这表明
A.“训政”沦为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工具
B.蒋介石践行了孙中山的“训政”理念
C.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基层自治的条件
D.国民党发展了美国三权分立的理论
6.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时发表一系列谈话。他说:“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一论断
A.有利于我国经济体制继续改革深化
B.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7.公元前7500—前5000年,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采集、渔猎逐渐转为农耕并定居,部分人还拥有了可以支配的剩余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这
A.反映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B.体现了社会分工的最终形成
C.推动了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
D.说明人类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8.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皇帝任命波斯人担任行省总督,总督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人选由皇帝亲自从王室或贵族中挑选。但是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帝国王室从来没有派遣总督到那里进行统治。从中可以看出,波斯帝国
A.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相互制约
B.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
C.地方诸侯的统治威胁中央集权
D.没有固守僵硬的统治管理机制
9.649年,孝德天皇曾下诏,令“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国司就是由中央派遣下来管理“国”的官员,“国”之下的“郡”的长官为郡司,里长则由当地的人来担当。该措施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推动了幕府统治的建立
C.加速了战国时代的到来 D.有效传播了唐朝的文化
10.811年,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立下遗嘱,将财富分为3份。其中的两份即刻分给21座都主教城,由当地的都主教、主教共同处置;剩下一份待他身故后再分给上述都主教城、他的后人、穷人和宫廷仆役。据此可知,在当时的法兰克王国
A.封君封臣制导致权力分散
B.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得到巩固
C.教会具备抗衡君主的实力
D.世俗王权需要宗教神权的支持
11.14世纪,英国埃尔顿庄园的领主把19个茅舍农告上法庭,他们被指控没有将牧草装上马车。庄园法庭根据佃农需“用自己的时间割半英亩草,作为地租缴纳,并要垛成堆”的劳役惯例规定,判定佃农胜诉。据此可知
A.领主佃农法律地位平等 B.封建庄园蕴含契约精神
C.领主权力受到法律限制 D.佃农赋役负担有所减轻
12.马克斯·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A.提倡努力工作 B.宣传新教地位
C.鼓励发财致富 D.简化宗教仪式
13.“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是
A.咖啡 B.甘蔗
C.玉米 D.烟草
14.19世纪后期,大规模的冶炼工业的生产导致工人出现了急性苯胺染料中毒、煤焦油引起癌等问题。从20世纪开始,欧美发达国家出现了多种急、慢性化学中毒等新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A.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B.生物病毒的传染
C.资本家的肆意剥削 D.石油工业的发展
15.法国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德国成为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俾斯麦提出了“甜面包”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社会立法:1883年公布了疾病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公布了老人与残疾者保险法。俾斯麦甚至公开支持带有浓厚社会主义色彩的“生产合作社”。这些政策
A.标志着西方社会保障体系的成熟
B.反映了德国是法制健全的民主国家
C.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结果
D.是德国垄断资本在全球扩张的结果
16.下图是某一时期德国政府的宣传画《THE DREAM》,画中德皇威廉如太阳一般散发着光芒,其他民族的人们纷纷俯首称臣。该作品旨在
A.彰显德国工业革命辉煌成就 B.呼吁恢复欧洲的君主制度
C.宣扬德国争夺世界霸权野心 D.倡导民族自决的普世价值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7题22分,18题12分,19题18分,共52分)
17.(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相传李冰建都江堰时在凤栖窝埋石马作为淘滩深度标准,《蜀中名胜记》载 “都江口旧有石马埋滩下”。明正德年间,曾挖出有李冰落款的铁板,可视为卧铁的前身。万历四年,巡抚御史郭庄铸造首根铁柱 “永镇普济之柱”,确立铁制卧铁的形制标准。
乾隆三十一年,灌县知县滕兆棨用铁链固定卧铁位置,终结“岁修无定准”的局面。道光年间,强望泰复用明代铁柱并增铸铁桩,形成“双铁并立”的淘滩体系。
同治三年,补铸铭文“缵绪遗则之柱”,将治水责任与官僚考核绑定。1927 年,成都水利知事官兴文监造铁桩,铭文刻名“署理成都水利知事官兴文造”。
1994 年都江堰建堰 2250 周年之际,水利部与四川省政府联合铸造第四根卧铁,铭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立”。至此,凤栖窝河床下形成四根卧铁并行的完整体系。
——根据谭徐明著《都江堰史》等材料整理
(1)根据材料,分阶段概括都江堰卧铁的演变进程。(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映的古代水利工程特点。(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都江堰卧铁延续两千年的历史意义。(6分)
1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们不能再自满于撰写有关得胜精英的历史,或再添上几笔族群顺服的记录……普罗大众是历史进程中积极的行动主体,就像他们同时是受害者与沉默的见证人。因此,我们要揭露“没有历史的人”的历史,即关于“未开化的族群”、农民、工人、移民与被征服的少数族群的鲜活历史。
——摘编自[美]埃里克·R.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
请从材料中提取任一观点,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层次清晰)(12分)
19.(18分)一百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科学主义、工业主义究竟是人类的福祉,还是人类的灾难,也一直有这样的两种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814年11月29日,《泰晤士报》社长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宣布: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
对此则史料,某校四位同学发表如下意见:
甲:“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入西方。”
乙:“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我也认为这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一位学者的著作。”
材料二 18世纪末,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到访伦敦时发现,这里“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浓雾之下,鸟儿也因无法觅食而从天上跌落下来。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
下图为时人创作的油画作品《机器时代的享受》。
材料三 早期欧美市政建设大事记
1842年 英国“查德威克报告”呼吁改善城市的供水、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方式
1848年 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赋予城市广泛权力建设现代卫生系统
1853—1869年 法国政府率先实施巴黎城市规划,拓建林荫大道,建成下水道系统
19世纪90年代 欧美国家用有轨电车取代马拉街车,实现了公共交通的革命,拓展了城市的空间
  ——以上材料出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②》(2007年人教版)等
(1)针对四位同学的意见,选择你认为最为合理的意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探究城市环境问题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分别阐述其史料价值。(8分)
(3)除上述材料外,若要全面研究城市环境问题,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4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 案 D A B C A A C D A D B C B D C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7题22分,18题12分,19题18分,共52分)
17. (1)先秦至明初:以石马、铁板为淘滩深度标准,功能单一,依赖经验传承。(2分)
明中期至清中期:铁制卧铁形制正式确立,通过固定位置解决岁修标准混乱问题。(2分)
晚清至近代:形成“双铁并立”体系,铭文内容绑定官僚责任。(2分)
现代:中央与地方联合铸造卧铁,形成多代卧铁并存的历史体系。(2分)
(2)历史悠久;传承与创新;因地制宜;注重技术规范与标准;管理逐步完善;官方重视与主导。(一点2分,四点8分)
(3)技术传承发展的见证;国家治理能力的展现;治水精神的展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点2分,三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8.
对应分值 评分描述
10~12分 观点明确;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引用2个以上具体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7~9分 观点较明确;能够围绕所定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观点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4~6分 观点基本明确;所举史实与观点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基本通顺
0~3分 无观点或观点不明确;未理解题意,仅复述材料或列举无关史实;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观点可以是以下几点,其余观点,言之有理、论述得当,即可酌情给分。
普罗大众是历史进程中积极的行动主体
历史研究不应局限于得胜精英及族群顺服的历史
历史研究中要关注“没有历史的人”(如 “未开化的族群”、农民、工人、移民与被征服的少数族群)的鲜活历史
【示例】
普罗大众是历史进程中积极的行动主体
历史研究应突破传统精英史观,关注普通民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双重角色。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通过暴力征服美洲,阿兹特克、印加等原住民文明遭受毁灭性打击,印第安人沦为殖民压迫的牺牲品。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抵抗,18世纪末的海地革命,黑人领袖杜桑·卢维杜尔带领奴隶起义,推翻法国殖民统治,建立美洲第一个黑人共和国。这一壮举打破了殖民者单方面书写历史的局面,证明被征服者能够改写自身命运。
工业革命时期,不仅涌现了大量技术突破,更离不开无数工人的辛勤劳动。工人阶级在流水线上被剥削,却坚持抗争,促使英国政府颁布《工厂法》,限制童工劳动时间,还通过宪章运动争取政治权利,推动社会变革。普通民众通过抗争与劳动,主动参与历史构建。
总之,历史不仅是精英的舞台,更是普通人的故事,每个群体都值得被看见。
19.(1)丙的意见最为合理。(2分)理由: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逐步推进生产的机械化,进而促进印刷业进入工业时代,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生产效率大大提高。(4分)
(2)材料二是文献史料,记载1873 年毒雾事件,以及图像史料,油画展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朦胧雾景。文献与图像史料结合,为研究城市环境问题提供了直观且具体的证据,生动展现了工业革命时期因工业生产、煤炭大量使用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但作曲家和画家的艺术表达有较强主观性,需注意甄别。(4分)
材料三是欧美国家应对环境问题的市政建设举措。是文献史料,证明随着环境问题凸显,政府通过立法、城市规划、交通革新等措施进行治理。为研究城市环境问题的应对历程、治理措施的演变提供了清晰的时间线索与实践案例,价值较高。(4分)
(3)市政统计档案,例如伦敦霍乱流行期间的死亡记录可佐证材料二中描述的卫生条件恶劣的后果;工人日记或口述记录,弥补官方文献对底层群体记录的缺失;城市规划地图或照片,直观呈现城市环境的真实场景,为研究提供视觉证据。(一点2分,两点4分,如选择其余类型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