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学习能力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学习能力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下)5月学习能力摸底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 2.试题总分100分 3.试卷页数5页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儒家提出“为政以德”,靠道德感化治国;道家提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倡导无为而治;墨家提及“兼相爱,交相利”,以无差别爱构建和谐社会;法家论及“法不阿贵”,凭严明法律规范行为。这些主张的共性是( )
A.从不同角度都关注了社会治理 B.都否定了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
C.都主张通过强制手段治理国家 D.旨在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2.西周时“以邑为乡”,血缘宗亲居住在一起“祸灾相恤,资丧比服”.春秋时,管仲“定民之居”,立“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乡长要定期向国君汇报工作,国君要亲自过问乡里事务.这一变化( )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B.促进了世卿世禄制度的迅速瓦解
C.促使乡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D.推动了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
3.柳宗元《封建论》评秦朝“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当代学者李禹阶在探讨“秦王朝制度效应与资源整合”中指出,秦统一后“仍坚持法家“霸政'之术、行“帝业'之治,构成其制度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两者共同揭示秦朝速亡的关键在于( )
①以法家理念治国造成决策失误 ②全面推行郡县制导致矛盾激化
③战后未及时调整社会治理模式 ④统治方式与社会承受力的失衡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4.古代诸族起源不一,并不存在共同的祖先。战国晚期黄帝俨然成为华夏共祖;西汉时诸族祖先全部追溯至黄帝,天下从各有其祖演变为同出一族.这一变化突出反映了()
A.大一统观念的强化 B.国家统一局面巩固
C.历史学研究的发展 D.各民族的交往交融
5.北宋时期,汴河(唐宋时称大运河通济渠为汴河)漕运繁忙,每年大量粮食和物资经此运往东京开封,使开封成为“八方辐转,万国咸通”的繁华都市,其商业税收长期居全国首位.这表明北宋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水路交通决定城市地位 D.交通要道助推商业发展
6.“官本船”制度是元朝海外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早期由政府贷款给海商进行海外贸易,后由政府直接经营。元朝政府还不时颁布禁令,禁止私商出海。这表明元朝时()
A.政府力图垄断海外贸易的利润 B.已经初步出现闭关自守的倾向
C.经济重心的变化影响外贸通路 D.对外贸易受到朝贡外交的影响
7.有学者指出,成吉思汗带着东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踏碎了黑暗时代的欧洲中世纪美梦。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区实行宗教宽容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对此理解准确的是蒙古西征(
A.加强了东西文化交流 B.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
C.促进了近代科学产生 D.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
8.乾隆帝在新疆设立专门的商务机构以协调贸易活动,并派遣使节团访问中亚各国,重新开通了多条贸易线路。在新疆逐步引入全国统一的制钱和银两的同时,乾隆帝还就地取材,使用新疆自产的红铜,融入当地传统铸币工艺,发行“红钱”.这些做法()
A.注重对外展现大国形象 B.旨在增强民族国家认同
C.突破了闭关自守的政策 D.有利于西域商路的复苏
9.1864年,清政府修改《大清律例》规定,“内地奸民及在洋行充当通事买办,设计诱骗愚民雇与洋人承工······诱拐已成,为首斩立决,为从绞立决”“其华民情甘出口······仍准其立约”.这反映出()
A.诱骗华工出国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清政府以华工出国来讨好西方列强
C.晚清政府开始意识到维护主权的重要性 D.当时华工出国得到一定的权益保护
10.下图为苏区医疗保障机构示意图.1934年,中央苏区通过法律,同时设立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中央劳动人民委员部、财政人民委员部,分别履行苏区医疗保障的筹资、待遇保障、监督管理等职能.这说明中央苏区的卫生事业()
苏区医疗保障机构示意图
A.融入社会救助体系 B.主要服务于红军指战员
C.助力土地革命开展 D.形成较严密的管理系统
11.下图反映了1904-194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书籍种数趋势.影响图中波峰出现的关键历史因素是( )
A.革命和救亡运动 B.新闻出版导向变化
C.印刷技术的进步 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12.下图是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示意图.对该图信息的解读准确的是( )
A.新中国建立以来城市化持续发展 B.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发展不均衡
C.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 D.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
3.梵文学家指出,《梨俱吠陀》时期的雅利安人是畜牧业与种植业交替进行:“雅利安人的主要职业是战斗,他们在战斗中常用兵车、弓、箭、矛与斧。他们主要以牧牛为生,但也务农为业.”据此可知,这时期()
A.海上民族冲击着印度文明 B.雅利安人生产生活转变
C.亚洲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 D.梵文为当地的主要文字
4.公元前2世纪-2世纪,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农耕文明都出现了范围广大的强盛的帝国.公元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农耕帝国形成了巨大冲击.在东亚有“五胡内迁”,在欧洲有日耳曼人入侵罗马.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民族迁徙冲击造成东西方相似的发展趋势
B.农耕文明的动荡与衰落为游牧民族迁徙提供契机
C.暴力征战后的欧亚都形成了新的区域文化
D 民族迁徙的冲击扩大了游牧世界削弱了农耕世界
5.1095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前的克勒芒会议颁布的教令要求每一位贵族出生的人,在年满12岁时,都要在主教面前庄严宣誓.宣誓内容如下:“他将尽全力保护被压迫者、寡妇与孤儿,并重点关照那些贵族出身的女性.”据此可知,中世纪()
A.下层阶级受到骑士群体的保护 B.基督教会控制民众的精神生活
C.宗教精神对政治军事产生影响 D.贵族阶层独立于封建制度之外
16.英国在1349年出台《王室条例》对各类商品的物价进行管控并强制要求60岁以下身强力壮的男女都要参加工作,1351年《劳工法令》进一步明确了各类劳工的具体工资标准.两者均要求工资标准保持在1346年水平。这些举措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贸易逆差导致的财政危机 B.长期战争引发的经济困境
C.黑死病导致的劳动力短缺 D.货币贬值引发的物价波动
17.如图是17世纪中期英格兰城镇分布图(一个小黑点代表一个城镇).这些城镇的服务半径平均为7英里,与当时小麦和牛的最大运输距离相当.由此可推知,当时英格兰地区()
A.城市化进程已经趋于完成 B.城镇与乡村联系较为密切
C.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D.北部资本主义经济较发达
18.18世纪中后期以来,西班牙殖民者在拉美设立了血统种族制度,建立了以土生白人为中心的三级族裔等级制度。可是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一制度就已经无法维系而被殖民当局中止.该制度无法维持的主要原因是( )
A.启蒙思想的传播 B族群混血现象的增多
C.印第安人的反抗 D.拉美独立战争的爆发
19、1808年,约瑟夫·波拿巴在其弟弟拿破仑的帮助下当上了西班牙国王,引发了西班牙社会政治局面发生剧烈变动,这导致了西属美洲殖民地发生动荡.据此可见拿破仑战争)
A.造成了拿破仑帝国由盛而衰 B.摧毁了欧洲的封建社会阶层
C.助力了拉美的民族独立运动 D.导致了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
20.下图是某课题小组为研究某一主题所选用的史料.该课题研究的主题是()
A.物种交流冲击西欧等级秩序 B.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D.文明的交流促进文明的进步
21.1947年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定:各缔约方应通过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但缔约方不包括苏联及其东欧盟国,且条款中保留了对农产品、纺织品的特殊例外.这反映了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
A.发达国家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导 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经济对立
C.多边合作框架下的贸易保护主义残余 D.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体系覆盖全球
22.在美国,在相同的教育背景和资历的情况下,拉美裔与非洲裔的家庭收入水平显著低于亚裔与欧洲裔白人.过去30年里,欧洲裔白人家庭财富增长速度是拉美裔家庭的1.2倍左右、非洲裔家庭的3倍左右.这可以用来说明美国()
A.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B.文化多元主义的弊端
C.社会阶层分化严重 D文化认同的危机初显
23.现代埃及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宰牲节、伊历新年、国际劳动节、科普特教圣诞节、尼罗河涨水节等;阿拉伯语是埃及的官方语言,但在旅游区、政府机关、饭店、航空公司等场合,英语是主要的沟通语言.这些现象说明埃及()
A 殖民文化优势地位尚存 B.民族民主革命不彻底
C.独立后文化上的不自信 D.开放包容的文化姿态
24.《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修复过程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其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任何不可避免的添加都必须与该建筑的构成有所区别,并且必须要有现代标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修复之前及之后必须对古迹进行考古及历史研究.”该宪章强调()
A.进行文物保护的时效性 B.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
C 维护文化传承的多样性 D.还原文物古迹的完整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随着火车头和汽轮的发明,英国把建立铁路网和近代化海洋运输网作为交通建设的重点。英国人利用新的全球交通运输网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把自己变成了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国。19世纪中叶以前世界各国都依赖英国的近代化的海洋运输网,此后一些大国开始模仿英国也建立自己的海洋运输网,大力发展汽船工业和海运业。例如,1850年美国已拥有150万吨船舶,法国拥有各种商船70万吨。在陆路交通方面,铁路化的运动越过欧洲和北美横向扩展开来, 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大陆上也响起了火车的轰鸣。
材料二
到一战前夕,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旧的交通运输体制得到了基本改造,其范围大大地减缩了。交通运输网的和近代化运动继续向横向发展,向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扩展。新的交通运输体系把世界各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为世界走向工业社会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一战后近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又向现代化演变,一个全球的交通运输网的现代化运动兴起了。这个运动是以内燃机、飞机、汽车、高速公路、电动机车作为自己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张天《论英国近代化全球交通运输网的建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全球交通运输网形成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近现代全球交通运输网发展的主要因素.(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为什么历史上中国文化能够吸收其他文化?我认为原因在于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包含了自强的力量、兼容的气度和通达的智慧等特点,适用于世界各民族。中国人“对于西方的坏东西-兽性、不安、欺压弱者和纯物质的贪欲-都心如明镜,不愿接受。而对于那些优点,尤其是科学,则照单全收”。与其他文化交流时,中国人不是傲慢、敌视,而是学习、借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国人民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使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紧紧凝聚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
-摘编自王京生《文化自信与“一带一路”建设》
材料二
中国并没有在封建社会末期产生这样一次运动,从而萌发出近代文化,而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时就遭到外国的入侵,在外国的挑战下被迫应战的。在民族危机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一系列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改革,他们力图通过改革向西方学习,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从学习技术层面来看,近代中国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达到“制夷”“自强”的目的,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向西方的学习被迫转向了制度层面。这时,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试图通过和平手段实现中国制度的改良,然而戊戌政变宣告了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行不通。中国资产阶级被迫采取革命的手段来实现中国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以暴力手段掀起了一场自下而上的轰轰烈烈的革命,它坚持了民主共和的立场,促成了清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但最终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而袁世凯在文化界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又迫使中国向西方的学习转向思想层面。
-摘编自梁海燕《浅议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材料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深刻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讲话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担当,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路径。
-摘编自颜旭《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历史上中国文化能够吸收其他文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的理由.(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桑弘羊,商人家庭出身,自幼接触工商业。汉武帝即位后(公元前141年)他被召入宫廷。他主张严刑峻法,既认可商鞅重农抑商的理念,又赞扬管仲重视工商业的做法。公元前120年,他正式主持财政改革。公元前119年,朝廷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工商业者征税并鼓励揭发隐产漏税行为,最终“得民财产以亿计······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接管盐铁事务,继续推行盐铁官营专卖政策。汉武帝晚年,朝廷政策转向“禁苛暴,止擅赋”。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逝,桑弘羊与霍光等共同受命辅政。他对霍光所奉“与民休息”的政策有抵触情绪。公元前81年,他在盐铁会议上反对废除盐、铁、酒的官营政策。公元前80年,他卷入谋反事件,牵连被杀。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桑弘羊的经历是汉代历史场景的再现.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下)5月学习能力摸底
高二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D D A D A B D D D A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B C C B B C C C A D B
25.【答案】(1)特点:与科技发展(科技革命)紧密相关;交通方式呈多元发展;由欧美向亚非拉地区扩展;由英国为主导发展到多国共同推进。(8分)
(2)主要因素: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工具发展进步的促进;交通设施变革的促进;列强殖民扩张的客观影响;世界经济及贸易发展的需要;世界市场发展的需求等。(12分)
26.【答案】(1)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普适性,适用于世界各国;中国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特质;中华民族具有谦虚、好学的美德;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了文化认同感。(8分)
(2)特点:中国近代文化是在列强的侵略下出现并不断发展的,呈现出一定的被动性;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其发展具有曲折性、渐进性;中国近代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与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相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8分)
(3)理由: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27.【答案】示例一:
论题:人生选择应与国家前途同频共振。(2分)
阐释:西汉初年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创造并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但豪强势力在此过程中占据了巨额收益,中央政府相对势弱,这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汉武帝即位后,励精图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以应对内忧外患。桑弘羊为汉武帝主持财政改革,推行算缗、告缗令,打击不法豪商,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平准均输,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掌控,也大幅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汉武帝稳固边疆创造了条件。汉武帝统治后期,由于连年对外征战,国家积累的财富日益耗竭,民众生活日益艰难,“与民休息”重新成为国家的指导政策。桑弘羊为了自己所主导的政策的延续性,反对“与民休息”政策,这不利于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8分)
结论:由此可见,个人选择应与国家前途同频共振,个人才能的施展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时代巨变之时,应客观理性看待自身成就,不能抱残守缺,而要将个人利益融入国家利益之中。(2分)示例二:论题:个人命运与时代进程相互影响。(2分)
阐释:桑弘羊出身富商家庭,对工商业经营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汉初学术思想尚未统一,先秦诸子中的道家、法家、儒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桑弘羊认可法家思想,为其后来的财政改革赋予了强硬的色彩。桑弘羊主持财政改革后,推行算缗、告缗令,打击不法豪商,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平准均输,全面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这些举措一方面给豪强富商带来巨大打击,另一方面民众的生活也受到政府全面管控,在此过程中政府是最大的受益者,充分体现了法家强化集权、藏富于国的理念。但法家统治的弊病同样存在,汉武帝统治后期,由于对内高压统治,对外连年征战,国家财富日益耗竭,民众生活日益艰难,政府遭遇统治危机,最终桑弘羊经济改革中的一部分措施被摒弃。(8分)
结论:由此可见,个人认识的形成离不开时代的影响,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参与国家治理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时代进程。(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