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作文热点之“传统文化”题目解析及例文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生活,如贴对联、穿旗袍;文化是技艺,如武术、剪纸;文化是建筑,如民居、园林;文化是器具,如陶瓷、古琴;文化是民俗,如灯会,打铁花;文化是首诗,如《乡愁》《秋词》;文化是个人,如杜甫、苏轼;文化还是道德素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握之。文化在身边,文化在心里,文化无处不在。请从身边的文化切入,写出你和传统文化间的故事。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题目解析】1. 精准审题,确定方向:明确题目要求从“身边的文化”入手,可聚焦“生活、技艺、建筑、器具、民俗、诗词、人物、道德素养”等角度,选取自己熟悉、感受深刻的文化元素。避免选择过于宏大抽象的概念,如“中华五千年文化”,而是要小中见大,例如选择家乡特有的庙会、奶奶传承的剪纸手艺等。2. 挖掘素材,筛选故事:回忆生活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经历,思考哪些事件、场景、人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哪些瞬间让你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价值或意义。比如,春节时跟随家人写春联、贴春联的过程;学习京剧唱腔时从困难到领悟的转变;参与非遗皮影戏制作与表演的难忘体验等。3. 巧妙立意,深化主题:立意要体现传统文化在自己生活中的独特价值与深远影响,避免停留在表面描述。可以是传统文化带来的情感触动,如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眷恋;也可以是传统文化给予的精神滋养,如从传统技艺中领悟到的坚持、专注等品质,以及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获得的成长与感悟。4. 构思结构,布局谋篇:开篇:采用开门见山、设置悬念、引用诗句或歌词等方式,引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事物或回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中间:详细叙述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故事,按照一定顺序展开,如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将故事场景生动展现,使读者身临其境。同时,融入自己在故事中的感受与思考,体现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影响。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的决心,或阐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意义与价值,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5. 斟酌语言,增添文采: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章感染力;引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诗词、俗语、典故等,丰富文章文化内涵;锤炼语言,使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高分例文1:耐心的刻痕吹去积于缝中的粉末,清晰笔直的刻痕,承载着刀尖注入的时间。深深按下,朱红之间,是连接古今的线条。小学时,每写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我都会盖上老师为我刻的名章。初中时,我在美术课上学到了篆刻的方法。未待老师讲解,拿到篆刻工具的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尝试。几次下刀,刻痕虽稍有歪斜,但一个简单的篆字已然现于石面。我迫不及待地想亲手刻出自己的名章。正专注时,瞥见黑板上老师正画的草图,才想起刚刚刻的全是正字,若盖在纸上将变成反字。看着已被浪费的时间,一种想要将愤怒摔向印石的冲动涌上心头。但正要甩出的手还是轻轻放下,那样只会让它更无价值。唯有用砂纸磨去曾经急于求成的败作,才能重新开始。将思绪拉回课堂,我明白,对任何一个细节的忽略,都可能使将来的努力付诸东流。下课后,我在纸上写出将要刻的篆字。虽很快写完,但为了将来印出匀称的线条,我抹去立刻上刀的冲动,不断修整草稿。手旁堆积的橡皮屑,见证着草稿的完善。总算得到了满意的草稿,我拿起砂纸,将之前的刻痕全部磨去。每一次下刀,我都小心翼翼,没有刻入太深。刻痕在被刻刀划过一遍又一遍中逐渐加深。抓住所有的空闲时间,长时间的刻印使酸胀渐渐爬上我的手臂。其实一次冲刀就可以让刻痕足够深,但我仍以耐心为力量,以时间为刀尖,加深着刻痕。这显然不如一次下刀就刻满深度来得省时,但这更稳定,线条也将更平直。几天后,触摸印石的表面,沟壑似乎已积累足够的时间。吹去粉末,粘取印泥,将印章重重按在纸上。揭开,朱砂中白色均匀笔直地排列出一道道线条,组成我期盼已久的名字,肯定着几天来我在印石上付出的努力与坚持下来的耐心。几百年前,印章就已缀于书画之上,经一代代人的沉积与时间的洗涤,怎么可能在几日内得到复现、传承?唯有付诸时间,在单调繁琐的训练中保持耐心,在一次冲刀而整石皆废时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当耐心在刀尖下镶于印石时,篆刻的文化便会在线条间静静传承,跨越岁月,诉说着匠心与时光的故事。高分例文2:由春始,至春终春节,是一年的圆满句点,亦是新岁的璀璨开端,是家人团聚、共同祈福的温馨时刻。白雪皑皑,寒风凛冽。在屋内是一家人寂静地各看各的手机、小孩子们看电视的场景,似乎总少了些什么,虽说没有以往那么吵闹,让人平静,但却少了一份热闹。这样也好,终于不用与烦人的亲戚聊天了,心中暗暗想着。踱步来到阳台上,仰望幽静的天空,点点繁星闪烁,仿佛代替了往昔艳丽、壮阔、引人注目的烟花,静静诉说着什么。又是一片白雪,但对联与春花的火红,映照在雪地上,为白雪染上一片绚丽的红。庭院里,孩子们欢声笑语,一起玩鞭炮、放烟花,“噼里啪啦”的声响此起彼伏。孩子们的脸上满是笑容,就连刚学会走路的小宝贝,也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带领下,拿着仙女棒欢快地旋转。屋内,欢声笑语不断,大人们围坐在烤火桌前,有的在为新的一年做规划,有的在总结过往……嘴边说个不停,桌上的茶水、瓜子、花生洒满一桌。厨房里,油烟香弥漫,爷爷奶奶正忙碌着准备年夜饭。看着出锅还冒着热气、滋滋作响的鱼,我不禁垂涎欲滴,奶奶笑着说这是象征“年年有余”。浓浓的饭香将我唤醒,桌上摆满了丰盛的年夜饭:鸡肉、鸭肉、鱼肉,还有碗旁的酒。大人们一口口白酒饮下,脸庞泛起红晕;孩子们一口口甜酒饮下,笑得合不拢嘴。喝着喝着,大家都有些醉意朦胧。一声声烟花炸响,将我们从微醺中唤醒。新年到了,烟花绚烂如画,绽放着直冲云霄的勇气与永不回头的底气和自信。今年,在烟花下、家人旁、欢笑中,我们许下新一年的愿望,立下远大目标,满怀壮志豪情。躺在躺椅上,仰望星空,烟花与繁星交相辉映,我突然意识到,这便是“年味”吧!如今,我们既要留住繁星的静谧,也要守护烟花的璀璨。时代的发展,并不会让传统文化丢失、被遗忘。科技发展的铺垫,正是源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不断创新。科技的发展,也必定有利于传播传统文化。有人曾说,传统文化早过时了,是以前的旧事物。然而,传统文化发源于过去,流传到未来,它如扎染、油纸伞、水墨画等中华古典之美,更富有底蕴,是岁月沉淀的精华。茫茫白雪中,点点绿芽悄然萌发,那是传统文化在生长与传播。传承之路虽不易,但当看到传统文化遍地开花时,那份自豪与喜悦,是无法用言语衡量的。高分例文3:山河续弦,执弓念心绵延千载,其昔日之华裳今已剥落成细碎丝线;弦若断,则念想绝,血脉亦断。它们匿于尘封的空间,只因无处归依。于心田悄然绽放文化之花,拥抱那份陈迹。悠悠旋律中,爷爷的二胡蹦跃出一串串音符,乐音随风轻拂,春风里,一片祥和浸润心田。二胡之情,或深沉哀婉如《二泉映月》,或奔放不羁似《赛马》,或清新美好若《茉莉花》。这些曲目家喻户晓,然能自如驾驭二胡演绎者,寥寥无几。我在爷爷的二胡声中成长,略通皮毛,但触及二胡精髓之路,依旧漫长。突兀间,刺耳之音打断了思绪,悠扬荡漾的乐声戛然消逝。我细看之下,二胡之弦竟已断裂。透过裂痕,我清晰的感觉到一股沧桑古朴之力不绝如缕。爷爷呆立,凝视断弦,脑中回荡着挥之不去的念想。他抱起二胡,步履匆匆,似要乘风而去,却不知奔向何处。我跟随其后,至一老宅前。爷爷未及敲门,径自而入,以哀伤眼神无声地遭遇。主人即刻明了,不久,携修缮后的二胡而出。爷爷惊喜交加,致谢后匆匆离去。我注意到,那原本古铜色的弦间,已添上几道崭新的银白,耀眼而格格不入。尽管如此,爷爷仍是对二胡爱不释手,单手执弓,奏出唯美温婉的乐曲。对爷爷而言,二胡重于一切,无论其古朴陈旧,抑或破损不堪,皆因他们之间有着不解之缘。爷爷愿守文化之花,使二胡永驻。二胡无论变成什么样,不仍是爷爷心头至宝?岁月流转,春天总会再来,不是吗?二胡已在艺术舞台上屹立多年,或许它们满心疲惫,但若待其守望星河、跨越时空,遇到一个跨越经纬之人,必将欣然复出,以芳华再度惊艳世界。此后,我常伴爷爷共奏二胡,旋律中春风秋月、秋叶硕果交织。过去与传统非阻碍进步之锁链,学习传统,亦可攀春山而望众丘。此理念深植我心。断弦非终结,而是重生之始。让我们为传统文化重披华裳!念想不绝,血脉永存……于尘封往事中寻觅,播撒文化之花,以笔绘就陈旧与展望并存的山河。高分例文4:高祥瑞檀香里的时光青石板铺就的巷尾,藏着一家仅仅几十平米的木雕作坊。褪色的木门虚掩着,仿佛被时光之手轻轻推开了一道缝隙。每当我放学经过那条巷子,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檀木香飘出,伴随着不时的锯木和打磨机的声音。放眼望去,只能见到一扇雕花窗棂,总透出暖黄的光晕,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笼。终于,我还是耐不住好奇心,循着檀香探索过去。只见一个胡子头发半白的老人坐在那桌子前,沟壑纵横的古铜色脸庞上镶着两只如水潭般的眼睛。尽管他身材瘦削,可给人感觉蕴含着磅礴的力量。他并未注意到我的目光,而是牢牢盯着他手中的木块。刀锋游走处,仿佛能听见流水叮咚。我在放作品的地方走走停停,观赏着那一件件作品。伏虎罗汉的须眉根根分明,笑面弥勒的耳垂仿佛能听见银铃轻晃。最打动我的是一组生肖摆件,小老虎的绒毛在灯光下泛着琥珀光泽,小兔子灵动的眼睛正凝视着窗外的小巷。这足可见老爷爷手艺的精湛,没有一丝瑕疵。微小的细节都不放过,像衣褶、皱纹这些。我仿佛都被带入了一个个情境中。“你好啊,小朋友,学木工吗,我可以教教你哦!”随和的声音在我旁边响起,将我拉回现实。望着他深邃的眼神,“好啊!”我回答道。在他的手把手教导下,我将一个木块先画出轮廓线条,再割出个大概。边教着,他便似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啊,我这一行渐渐快没落了,年轻人都嫌麻烦,而且没钱赚,都不来喽。可这木头里藏着老祖宗的魂啊……唉,我老了,这一行也是老了。多希望将这一行延续下去啊!”说着说着,他似乎哽咽起来。我显得沉默不语,心中一次次浮现那栩栩如生的木雕和老爷爷工作时那认真专注的眼神。像他这般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直坚持着传统,让技艺如香气连绵不断,让中华文化的传奇在历史中永恒传递着。从那条巷子出来已是黄昏了,橘黄的阳光将这条小巷照得熠熠发光,就如撒满了金子。幽幽的檀香在金黄下隐现,如一条绸缎。“政府现大力支持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看着电视里的报道,我摩挲着口袋里的木鱼。檀香依旧在空气中流转,恍惚间,我看见老匠人在历史的长河里雕刻时光,他的手艺像永远不会褪色的木纹,在中华文明的年轮里静静生长。不由得,鼻尖那股木香更加浓郁了几分。高分例文5:山海·琳琅生山岚似织,林泉响韵。——题记风迁夏回,影上泼翠。烈阳的光芒耀眼,浅色的光影在叶隙间流动,几片绿叶打着旋缓缓飘落,夹杂着久违的芳香,像是走过了光阴。我捡拾起落在地上的碎花,再抬眸,仿佛看见你那热情又朦胧的身影,静静地站在家门口的树下,轻声唤我回家,我看见锦缎上明媚琳琅的山海流入你的眼睛。又是一年夏,我回到了家乡的老房子中,那里有我绣出的山海与碧波。儿时,外婆总是坐在摇椅上,手中抚着素布,将一针一线穿入其中,来回飞入的细线在外婆的手里似是有了生机。几天后,那原来斑驳的白绢会变一幅模样,到那时,外婆便会拿给我看我还记得那惊奇的锦绣上是壮美的山海,是涌动的碧波,亦是我学习刺绣的种子。孩时的琳琅我如今也能织就了,只是我觉得,我在学习时与刺绣交织的情感比织成的作品还要珍贵。自看过外婆的绣品后,我也对刺绣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便吵着闹着让外婆教我。外婆拿起素绢后,我也有样学样的端起,那时我的小手撑不起整块布,一块突起,一块凹陷。接着,外婆拿起根细长的织针,只见她轻轻捏住针的一端,将彩线穿过小洞,外婆眯着眼,将分叉的线用手指轻轻搓了些许,那线端便笔挺了,尝试多次后终于将线穿过。我也学起外婆那幅认真的模样,也许只有手熟才能生巧吧,我拿起织针后,针尖便无声息的钻入我的指尖,只有生疼的感觉,鲜红也缓缓渗出。外婆瞧见了,将我的手指轻放在她的唇边,慢吮,温柔湿润。我眼里噙着的泪也在凝视她时干了。一会,外婆再次教我拿起细针,我在尝试多次后终是成功了。而我的动作也逐渐成熟了,素绢上的花纹也从奇怪的形状逐渐成形,好似外婆织就的碧波与山海似的。渐渐的,我对刺绣的情感深厚了,在一日复一日的绣中,我亦可以织就儿时的琳琅。而其中,不只有我对刺绣的热爱,也有外婆对刺绣的执着,更有刺绣本身带有的传统文化色彩与魅力。千百年来,刺绣在男耕女织的时代中诞生,由素布到花纹,再到细线织就,立体的美感是它如今的亮点。即使在新时代,机器发达,但传统刺绣的吸引力不减,它在等又一次的苏醒, 等待着人们发现它,传承它。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夏斟得太满,我抬头看向我织就的锦缎,上有山海。山海中,碧波行,琳琅生……清阳曜灵,风和容与。向我的脑海与眼中奔涌而来,我看见锦缎上琳琅的山海流入你的眼眸,眼波流转。高分例文6:木屑中的责任我的书桌上,静立着一个造型质朴的小书架——没有雕花,没有漆色,唯有阳光掠过凹凸纹路时,木屑纷扬的午后便在记忆里苏醒。那是我在木工课上,第一次触摸到“责任”的温度。劳动课伊始,老师讲完木工理论,分发工具时,我满心雀跃,幻想着亲手雕琢一件艺术品。然而,理论课的走神很快给了我教训:第一块木板被我锯得歪斜残破,气恼之下,我随手将它甩到墙角,连带着对木工的兴致也碎了一地。“别急着放弃。”老师不知何时驻足在我身后,将一块新木板轻轻推到我面前。“木工是刻在民族血脉里的技艺,从《考工记》到《鲁班经》,一凿一锯皆是文明的年轮。学校开设这门课,不正是希望你们这些孩子,能接住这根传承的接力棒吗?”“先画线,后下锯。”老师取过铅笔,在木板上划出纤细笔直的墨痕,又示范推拉锯子的动作。我蹲在木工台前,屏息凝神,按课件图示用铅笔描出切割线,在废弃区域重重打上“×”——这是小书架的侧板,容不得半分差池,否则成品必会倾斜如醉汉。握紧手锯,锯齿抵住木纹的刹那,我忽然想起《庄子》中庖丁解牛的典故:“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深吸一口气,对准墨线轻轻发力,锯齿“咯吱咯吱”啃入木头,木屑簌簌飘落,空气中浮起松木的清香。拐角处最是险峻。我放慢动作,像在雕琢易碎的瓷器,生怕多一厘便毁了全局。待竖直部分锯完,老师递来一把奇特的锯子——锯条竟是一根细铁丝。“这叫钢丝锯,专治直角旮旯。”他笑着示范,铁丝在木料间游走如蛇,将水平锯切线精准咬开。当最后一块横板嵌入凹槽时,木屑已落定成霜。我摩挲着侧板上歪扭的锯痕,忽然读懂:这些木屑里,藏着的不只是我的汗水,更是一代代匠人托付的星火。责任是什么?是科研者焚膏继晷的孤灯,是战士踏雪巡边的足迹,亦是少年在木屑纷飞中,握紧手锯时掌心渗出的温度。或许终我一生,也造不出传世之作,但至少此刻,我让一块朽木重获新生——这何尝不是对“责任”最朴素的诠释?而那质朴的小书架,也成了我与传统文化之间最温暖的纽带,让我明白,传承的温度,就在每一次坚守与努力之中。【以上佳作例文系转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