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表格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礼记二则》表格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礼记》二则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反复诵读《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掌握文言文的句式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虽有嘉肴》的论证层次,理解 “教学相长” 的观念,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探究《大道之行也》的 “大同” 社会理想,提升对社会问题的思辨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诵读和品味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通过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激发对理想社会的想象与创造。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理解儒家 “教学相长” 的观念和 “大同” 社会的理想,体会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的句式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深入理解儒家 “教学相长” 的观念和 “大同” 社会的理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特点和词汇用法,尤其是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以及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 (2)把握《礼记》中的 “教学相长” 观念和 “大同” 社会的理想,并将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实现古为今用的育人目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中产生了许多璀璨的文化瑰宝。特别是儒家典籍 “五经”,这些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你们知道 “五经” 具体指哪几部作品吗? (生:《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虽有嘉肴》就出自《礼记》,这部典籍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之一,相传由西汉的经学家戴圣编纂而成。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古文,了解它所传达的思想吧!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儒家经典 “五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新课,积累文化常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现在请大家先自己大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下面这些字词的发音。 (嘉肴 jiā yáo 弗食 fú 教学相长 zhǎnɡ 学学半 xiào 自强 qiǎnɡ 兑命 yuè) 示范朗读,读准节奏 师:请听老师示范朗读一遍课文,注意体会每句话的停顿和节奏。 (示范朗读) 虽有 / 嘉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虽有 / 至道,弗学,不知 / 其善也。是故 / 学 / 然后知不足,教 /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 / 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试着模仿老师的节奏,标注出你觉得难读的地方。 (生自由练读,交流明确) 预设 多用对偶句式,整齐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译读课文,积累词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尝试口头翻译全文,并在文中圈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提出疑惑,集体讨论解决。 (3)师生合作整理重要词语和句式,制作成资料卡片供后续复习使用。 资料卡片示例: 通假字: 学学半(“学” 同 “敩”,教导) 古今异义: 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教与学。今义: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 一词多义: 学学学半(动词,同 “敩”,教导) 学学半(动词,学习)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之” 是标志,正常语序应为 “其谓此乎”)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积累文言文基础词汇。 三、理读课文,体会情感 理清层次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疏通了文章的大意。现在请大家借助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连词如 “是故”、“故”,来划分一下文章的结构,并找出文章的结论句。 (生交流明确) 预设 起承转合的关键性词语:“是故”、“故”。 结论句:教学相长也。 课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 “不知其善也”,主要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层:“是故” 到 “教学相长也”,进一步说明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第三层:引用《兑命》中的名言,强调上述观点。 体会情感 师:请每位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在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或主张的句子上做标记,并思考如何更好地表达这些地方的情感。 (生交流明确) 预设: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重点在于转折语气,读出遗憾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突出 “不足” 与 “困” 的感受,表现出一种沉重的情绪。)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里要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变化。) 故曰:教学相长也。(全文核心,重读并拉长 “也” 的音,读出庄重感。) 《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结尾处应带有欣喜之情。) 师小结:每一句话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使得看似简单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 (生自由练习朗诵,直到能够背诵) 【设计意图】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部的情感流露,并通过反复诵读强化记忆。 四、品味技法,理解观点 品味技法 师: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请小组合作探讨,分析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论证 “教学相长” 的。 方法提示:先概述文章主要内容,再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最后用 “首先…… 接着…… 最后……” 格式总结论证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预设: 首先以 “美味佳肴” 和 “高深道理” 为例,类比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接着从个人学习经验和他人教导两个角度出发,论证了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最后引用《兑命》中的名言加强论点的可信度。 理解观点 师: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们对 “教学相长” 这一观点的理解。 (生思考并发言,师引导深入讨论) 预设: 学习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是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从而加以改进。 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当老师教给学生某些概念时,同时也是在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反过来,学生的问题也会促使老师不断学习成长。 实践表明,教学并不是单向的知识传输,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相互促进的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共同进步。 【设计意图】 通过对文章论证过程的梳理以及对 “教学相长” 理念的深入讨论,加深学生对该观点的理解及其实际应用价值的认识。 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这篇选自《礼记》的文章,不仅掌握了文言文阅读技巧,还领会到了 “教学相长” 的深刻内涵。希望今后大家能够在日常学习中实践这一思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以长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