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题卷】2025年高考化学高频易错考前冲刺 铁、钠及其化合物(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押题卷】2025年高考化学高频易错考前冲刺 铁、钠及其化合物(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化学考前冲刺押题预测 铁、钠及其化合物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4秋 长寿区期末)向未知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再滴入几滴新制氯水后溶液变成红色。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
A.Fe2+ B. C.Cl﹣ D.Al3+
2.(2024秋 长寿区期末)下列关于FeO、Fe2O3和Fe3O4说法正确的是(  )
A.FeO和Fe3O4都是黑色固体
B.Fe3O4中+3价和+2价铁的比例为1:2
C.铁与水蒸气反应产生Fe2O3
D.Fe2O3又称为磁性氧化铁
3.(2024秋 海淀区期末)常温下,下列物质可用铁制容器盛装的是(  )
A.CuSO4溶液 B.浓盐酸 C.FeCl3溶液 D.浓硫酸
4.(2024秋 海南期末)某同学欲利用如图装置制取能较长时间存在的Fe(OH)2,实验所用溶液现配现用且蒸馏水先加热煮沸。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X可以是稀硫酸但不能是稀盐酸
B.实验开始时应先关闭止水夹a、打开止水夹b
C.最终在蒸馏烧瓶中观察到白色沉淀
D.实验结束后,将抽滤瓶露置于空气中,最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
5.(2024秋 龙岗区期末)我们可以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根据相关反应原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关于如图中含铁物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
B.湿润的d在空气中迅速转化为e
C.为防止溶液变质,常在f溶液中加入a
D.h可以是K2FeO4
6.(2024秋 和平区期末)向氧化铁、氧化铜、铁、铜的混合粉末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仍有红色粉末存在,则关于溶液中阳离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只有Fe2+和Cu2+
B.一定有Fe2+、Cu2+,可能有Fe3+
C.一定有Fe2+,可能有Cu2+
D.只有Fe2+
7.(2024秋 吉林期末)将1.12g铁粉加入25mL2mol L﹣1的氯化铁溶液中,充分反应后的结果与下列叙述不相符的是(  )
A.铁粉完全溶解,溶液中Cl﹣浓度基本不变
B.反应后,铁粉没有剩余
C.Fe2+和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1
D.往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
8.(2024秋 通州区期末)某同学进行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时试管口应高于试管底部
B.肥皂液出现气泡,不能证明反应产生H2
C.实验结束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出肥皂液中的导管
D.铁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2Fe+3H2O(g)Fe2O3+3H2
9.(2024秋 龙华区期末)含Cl、Na、Al或Fe部分物质的“价—类”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能与碱反应生成两种盐,则a和c都具有漂白性
B.若f分散于水中能形成红褐色胶体,则a与水蒸气在高温时生成f
C.若a能与水剧烈反应,则a在空气中最终转化成b
D.若f是两性氢氧化物,则a既能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
10.(2024秋 长安区期末)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我国加速了氢能的开发利用。如图为用铁及其氧化物循环制氢的流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Fe2O3和Fe3O4均可用作红色颜料
B.反应器Ⅰ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只有1种
C.反应器Ⅱ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
D.反应器Ⅲ中生成1mol Fe2O3时,转移电子
11.(2025 九江模拟)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时,玻璃棒下端应在容量瓶刻度线以下
B.用棕色细口试剂瓶水封保存液溴
C.金属钠着火,可用细沙覆盖灭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D.Na比Cu活泼,Na投入CuSO4溶液中,可置换出铜
12.(2024秋 丰台区期末)钠与水反应的微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肥皂液可用于收集反应产生的H2
B.反应时,钠块熔为小球,说明钠的硬度小
C.钠块在煤油和水交界处上下跳动,直至消失
D.反应后试管中液体分层,下层呈红色
13.(2024秋 丰台区期末)下列关于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均为白色固体 B.溶于水均呈碱性
C.受热均容易分解 D.均能与盐酸反应
14.(2024秋 西城区期末)下列关于Na2CO3与NaHCO3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两种物质的水溶液均显碱性
B.分别向等质量的两种固体中滴入少量水,均伴随放热现象
C.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固体分别与过量的盐酸反应,产生CO2的量相同
D.利用二者热稳定性差异,可从它们的固体混合物中除去NaHCO3
15.(2024秋 连云港期末)室温下,通过下列实验探究一定浓度Na2CO3溶液的性质。
实验1:向Na2CO3溶液中滴几滴酚酞,溶液显红色。
实验2:向实验1所得溶液中缓慢滴加几滴稀盐酸,溶液红色变浅,无气体产生。
实验3:向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无明显现象。
实验4:向实验3所得溶液中滴加少量Ba(OH)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1说明Na2CO3可电离出OH﹣
B.实验2中溶液红色变浅的原因是:H+═
C.由实验3可以推测Na2CO3与CO2没有发生反应
D.实验4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OH﹣
16.(2024秋 海淀区期末)下列关于NaHCO3和Na2CO3的描述正确的是(  )
A.Na2CO3溶液显碱性,所以Na2CO3属于碱
B.NaHCO3溶液中存在的离子主要有Na+H+和
C.热稳定性:NaHCO3>Na2CO3
D.等物质的量的NaHCO3和Na2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CO2的物质的量相等
17.(2024秋 海淀区期末)某小组同学探究过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取0.5g过氧化钠固体放入大试管中,加入10mL3mol L﹣1的盐酸 剧烈反应,放热,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内出现白雾,管口处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湿润的红色纸条不褪色,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 取0.5g过氧化钠固体放入大试管中,加入10mL6mol L﹣1的盐酸 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内出现白雾,管口处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有刺激性气味,湿润的红色纸条褪色,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根据实验①的现象可推出①中有氧气生成
B.实验①②均出现白雾,可能是因为反应放热导致氯化氢逸出而形成酸雾
C.以上实验说明过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受盐酸浓度的影响
D.将0.5g过氧化钠固体与10mL2mol L﹣1盐酸反应,若观察到管口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则说明有氯气生成
18.(2024秋 黑龙江期末)以不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为线索,认识钠及其化合物。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③表明C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B.反应④说明NaHCO3的稳定性强于Na2CO3
C.反应②中水做氧化剂
D.上述转化中发生的反应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
19.(2024秋 昌平区期末)某研究小组探究金属钠与CuSO4溶液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将除去氧化层的金属钠放入铜质细网笼中,用镊子将铜质细网笼放入盛有饱和CuSO4溶液的烧杯中。 ①铜质细网笼沉在CuSO4溶液中,钠熔化为金属小球在笼中游动,剧烈反应发出嘶嘶的响声;②铜笼周围产生大量蓝黑色固体(不来源于铜笼)。
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是(  )
A.现象①说明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且产生气体
B.生成蓝色固体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Cu2+═2Na++Cu(OH)2↓+H2↑
C.蓝黑色固体中可能含CuO,原因是Cu(OH)2受热会分解
D.因Na与H2O反应,未与Cu2+置换出Cu,因此蓝黑色固体中不可能含Cu
20.(2024秋 吉林期末)下列关于Na2CO3、NaHCO3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分别向等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均变红且NaHCO3溶液颜色更深
②分别向等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滴加稀盐酸,NaHCO3溶液产生CO2气体较快
③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将固体加热至恒重
④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NaHCO3溶液
⑤相同温度下,溶解度:Na2CO3<NaHCO3
⑥物质的量相同时,完全反应消耗盐酸的量:Na2CO3>NaHCO3
A.①③ B.②⑥ C.④⑤ D.⑥
铁、钠及其化合物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4秋 长寿区期末)向未知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再滴入几滴新制氯水后溶液变成红色。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
A.Fe2+ B. C.Cl﹣ D.Al3+
【答案】A
【分析】向未知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时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存在铁离子,再滴入几滴新制氯水后溶液变成红色,说明生成了铁离子。
【解答】解:向未知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时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存在铁离子,再滴入几滴新制氯水后溶液变成红色,说明生成了铁离子,原溶液中含亚铁离子,滴入氯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Fe2++Cl2=2Fe3++2Cl﹣,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性质和检验的分析判断,注意离子特征性质的理解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2.(2024秋 长寿区期末)下列关于FeO、Fe2O3和Fe3O4说法正确的是(  )
A.FeO和Fe3O4都是黑色固体
B.Fe3O4中+3价和+2价铁的比例为1:2
C.铁与水蒸气反应产生Fe2O3
D.Fe2O3又称为磁性氧化铁
【答案】A
【分析】A.FeO和Fe3O4都是黑色固体,氧化铁为红色固体;
B.Fe3O4可以写成Fe2O3 FeO;
C.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
D.氧化铁俗称铁红,四氧化三铁是磁铁的成分。
【解答】解:A.FeO和Fe3O4都是黑色固体,故A正确;
B.Fe3O4中+3价和+2价铁的比例为2:1,故B错误;
C.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生成的氧化物化学式Fe3O4,故C错误;
D.Fe3O4又称为磁性氧化铁,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铁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分析判断,注意知识的熟练掌握,题目难度不大。
3.(2024秋 海淀区期末)常温下,下列物质可用铁制容器盛装的是(  )
A.CuSO4溶液 B.浓盐酸 C.FeCl3溶液 D.浓硫酸
【答案】D
【分析】根据铁的性质进行解答,能持续发生反应则不能用铁容器来盛放。
【解答】解:A.硫酸铜溶液能和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不能用铁制品容器盛放,故A错误;
B.浓盐酸能和铁反应生成氢气,不能用铁制品容器盛放,故B错误;
C.氯化铁溶液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不能用铁制品容器盛放,故C错误;
D.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现象,故铁制品容器可以盛放浓硫酸,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铁的化学性质,铁能和浓硫酸、浓硝酸在常温下发生钝化现象,所以可用铁制容器盛放浓硫酸、浓硝酸。
4.(2024秋 海南期末)某同学欲利用如图装置制取能较长时间存在的Fe(OH)2,实验所用溶液现配现用且蒸馏水先加热煮沸。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X可以是稀硫酸但不能是稀盐酸
B.实验开始时应先关闭止水夹a、打开止水夹b
C.最终在蒸馏烧瓶中观察到白色沉淀
D.实验结束后,将抽滤瓶露置于空气中,最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
【答案】D
【分析】用图中装置制取能较长时间存在的Fe(OH)2,由实验装置可知,X为盐酸,Fe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可将装置内空气排出,然后关闭a,利用氢气的压强将氯化亚铁排入锥形瓶中,NaOH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Fe(OH)2,从而保存时间长,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X可以是稀硫酸也可以是稀盐酸,故A错误;
B.实验开始时应先打开止水夹a、b,利用生成的氢气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出,然后关闭a,故B错误;
C.先打开止水夹a与b、分液漏斗旋塞,利用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的氢气排除装置内的空气,验纯后关闭止水夹a,一段时间后,蒸馏烧瓶中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抽滤瓶中,抽滤瓶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故C错误;
D.反应结束后,将抽滤瓶露置于空气中,Fe(OH)2极易被O2氧化,最终得到红褐色Fe(OH)3沉淀,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实验,为高频考点,把握制备原理、实验装置的作用、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5.(2024秋 龙岗区期末)我们可以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根据相关反应原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关于如图中含铁物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
B.湿润的d在空气中迅速转化为e
C.为防止溶液变质,常在f溶液中加入a
D.h可以是K2FeO4
【答案】A
【分析】根据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可知:a为铁单质(Fe),b为氧化亚铁(FeO),c为氧化铁(Fe2O3),d为氢氧化亚铁(Fe(OH)2),e为氢氧化铁(Fe(OH)3),f、g、h为不同价态的铁盐;A.铁(a)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不是生成氧化铁(c);
B.湿润的氢氧化亚铁(d)在空气中会迅速被氧气氧化,由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的氢氧化铁(e);
C.常在亚铁盐溶液中加入铁单质(a),因为铁单质可以和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
D.K2FeO4中铁元素显+6价,h可以是K2FeO4;
【解答】解:根据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可知:a为铁单质(Fe),b为氧化亚铁(FeO),c为氧化铁(Fe2O3),d为氢氧化亚铁(Fe(OH)2),e为氢氧化铁(Fe(OH)3),f、g、h为不同价态的铁盐;A.铁(a)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四氧化三铁中既有+2价铁也有+3价铁,不是生成氧化铁(c),故A错误;
B.湿润的氢氧化亚铁(d)在空气中会迅速被氧气氧化,由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的氢氧化铁(e),故B正确;
C.为防止亚铁盐溶液被氧化变质,常在亚铁盐溶液中加入铁单质(a),因为铁单质可以和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故C正确;
D.K2FeO4中铁元素显+6价,h可以是K2FeO4,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铁和铁的化合物的性质及其之间的相互转化,为最基础的常规考点。
6.(2024秋 和平区期末)向氧化铁、氧化铜、铁、铜的混合粉末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仍有红色粉末存在,则关于溶液中阳离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只有Fe2+和Cu2+
B.一定有Fe2+、Cu2+,可能有Fe3+
C.一定有Fe2+,可能有Cu2+
D.只有Fe2+
【答案】C
【分析】最后剩余的红色粉末一定是Cu,Fe2O3、CuO和盐酸反应生成Fe3+和Cu2+,且氧化性:Fe3+>Cu2+,还原性:Fe>Cu,结合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反应的可能性。
【解答】解:A.当铜全部析出时,不存在Cu2+,故A错误;
B.由于红色粉末是Cu,所以溶液当中肯定没有Fe3+,故B错误;
C.由于氧化性:Fe3+>Cu2+,无论是和Fe反应,还是和Cu反应,溶液中一定存在Fe2+,当Fe过量时,不存在Cu2+,当Fe不足时,有Cu2+,故C正确;
D.由C分析可知,溶液中可能还有Cu2+,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金属与离子的反应,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氧化性、还原性的比较,判断反应可能性。
7.(2024秋 吉林期末)将1.12g铁粉加入25mL2mol L﹣1的氯化铁溶液中,充分反应后的结果与下列叙述不相符的是(  )
A.铁粉完全溶解,溶液中Cl﹣浓度基本不变
B.反应后,铁粉没有剩余
C.Fe2+和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1
D.往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
【答案】D
【分析】1.12g铁粉的物质的量,n(Fe),n(Fe3+)=0.025L×2mol L﹣1=0.05mol,发生反应:2Fe3++Fe=3Fe2+,铁粉完全溶解,生成0.02mol×3=0.06mol Fe2+,溶液中剩余0.05mol﹣0.02mol×2=0.01mol Fe3+,以此解答。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铁无剩余,由2Fe3++Fe=3Fe2+可知,C1﹣未参与反应,浓度基本不变,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反应后,铁粉没有剩余,故B正确;
C.反应生成Fe2+的物质的量为0.06mol,铁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1mol,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1,故C正确;
D.溶液中剩余有Fe3+,往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铁的化学性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8.(2024秋 通州区期末)某同学进行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时试管口应高于试管底部
B.肥皂液出现气泡,不能证明反应产生H2
C.实验结束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出肥皂液中的导管
D.铁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2Fe+3H2O(g)Fe2O3+3H2
【答案】B
【分析】加热湿棉花提供水蒸气,且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Fe与氧气反应,高温下Fe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点燃肥皂泡可检验氢气。
【解答】解:A.实验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炸裂试管,即试管口应低于试管底,故A错误;
B.肥皂液出现气泡,可能是加热试管将空气排进肥皂泡中,不能证明反应产生氢气,故B正确;
C.为防止发生倒吸,实验结束时应先将导管末端移出水面,再移去酒精灯后盖灭,故C错误;
D.铁和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Fe3O4和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g)Fe3O4+4H2,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铁的性质实验,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实验装置的作用为解答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9.(2024秋 龙华区期末)含Cl、Na、Al或Fe部分物质的“价—类”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能与碱反应生成两种盐,则a和c都具有漂白性
B.若f分散于水中能形成红褐色胶体,则a与水蒸气在高温时生成f
C.若a能与水剧烈反应,则a在空气中最终转化成b
D.若f是两性氢氧化物,则a既能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
【答案】D
【分析】A.若a能与碱反应生成两种盐,则判断a为Cl2;
B.f为碱,若f分散于水中能形成红褐色胶体,判断f为Fe(OH)3;
C.若a能与水剧烈反应,判断a为Na;
D.若f是两性氢氧化物,判断为Al(OH)3。
【解答】解:A.若a能与碱反应生成两种盐,则判断a为Cl2,氯气无漂白性,c为HClO,具有漂白性,故A错误;
B.若f分散于水中能形成红褐色胶体判断f为Fe(OH)3,a与水蒸气在高温时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不能生成f,故B错误;
C.若a能与水剧烈反应,判断a为Na,a在空气中最终转化成Na2CO3,故C错误;
D.若f是两性氢氧化物,判断为Al(OH)3,既能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和分类的分析判断,注意知识的熟练掌握,题目难度不大。
10.(2024秋 长安区期末)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我国加速了氢能的开发利用。如图为用铁及其氧化物循环制氢的流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Fe2O3和Fe3O4均可用作红色颜料
B.反应器Ⅰ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只有1种
C.反应器Ⅱ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
D.反应器Ⅲ中生成1mol Fe2O3时,转移电子
【答案】D
【分析】A.氧化铁为红色固体,四氧化三铁为黑色固体;
B.CO、H2、Fe2O3反应生成CO2、H2O和Fe;
C.反应器Ⅱ中发生的反应 3Fe+4H2O(g)Fe3O4+4H2;
D.反应器Ⅲ中发生的反应力4Fe3O4+O2=6Fe2O3。
【解答】解:A.Fe2O3可用作红色颜料,Fe3O4为黑色固体,故A错误;
B.反应器Ⅰ中一氧化碳、氢气、氧化铁反应生成CO2、H2O和Fe,H、C、Fe三种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故B错误;
C.反应器Ⅱ中发生的反应 3Fe+4H2O(g)Fe3O4+4H2,氧化产物为Fe3O4、还原产物为H2,物质的量之比为1:4,故C错误;
D.反应器Ⅲ中发生的反应力4Fe3O4+O2=6Fe2O3,1 mol O2参加反应转移4 mol e﹣生成 6 mol氧化铁,则生成1mol氧化铁转移mole﹣,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题目难度不大。
11.(2025 九江模拟)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时,玻璃棒下端应在容量瓶刻度线以下
B.用棕色细口试剂瓶水封保存液溴
C.金属钠着火,可用细沙覆盖灭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D.Na比Cu活泼,Na投入CuSO4溶液中,可置换出铜
【答案】D
【分析】A.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时,为防止溶质在容量瓶刻度线之上残留;
B.液溴易挥发;
C.Na和H2O反应生成H2,Na燃烧生成Na2O2,Na2O2和H2O、CO2反应生成O2;
D.Na先和水反应生成NaOH,NaOH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解答】解:A.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时,为防止溶质在容量瓶刻度线之上残留,玻璃棒下端应在容量瓶刻度线以下,故A正确;
B.液溴易挥发,光照会加速其挥发,因此应将液溴储存在避光的容器中,液体试剂应该用细口试剂瓶储存,最好使用棕色细口试剂瓶,使用水封法,故B正确;
C.金属钠着火时产生过氧化钠,过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水反应放出氧气,因此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应该用沙土灭火,故C正确;
D.Na投入CuSO4溶液中,钠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Na的性质及实验安全,侧重考查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物质的性质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2.(2024秋 丰台区期末)钠与水反应的微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肥皂液可用于收集反应产生的H2
B.反应时,钠块熔为小球,说明钠的硬度小
C.钠块在煤油和水交界处上下跳动,直至消失
D.反应后试管中液体分层,下层呈红色
【答案】B
【分析】钠的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实验开始时,通过滴管向试管内加水,钠在两液体界面处与水接触,水与钠反应生成NaOH和氢气,溶液遇到酚酞变红色,反应放热使钠熔成小球,钠表面生成的气体使钠所受浮力大于重力时向上跳入煤油中、气体逸出又因为重力而重新回落到水层,故钠会上下跳动,钠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气不溶于水和煤油,故煤油中有气泡产生,钠不断地反应故变小直至消失;
【解答】解:A.Na和水反应产生氢气,氢气从支管导出时会吹出肥皂泡,故肥皂液可用于收集反应产生的氢气,故A正确;
B.反应时,Na块熔为小球,说明钠的熔点低,故B错误;
C.据分析,Na块在煤油和水交界处上下跳动,直至消失,故C正确;
D.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煤油互不相溶,煤油密度小在上层,结合分析可知,反应后试管中液体分层,下层呈红色,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钠的化学性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3.(2024秋 丰台区期末)下列关于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均为白色固体 B.溶于水均呈碱性
C.受热均容易分解 D.均能与盐酸反应
【答案】C
【分析】根据碳酸氢钠和碳酸钠均为白色固体,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于水所得溶液均呈碱性,碳酸钠加热不分解,碳酸氢钠加热分解为碳酸钠、水、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解:A.NaHCO3和碳酸钠均为白色固体,故A正确;
B.NaHCO3和碳酸钠均属于钠盐,溶于水所得溶液均呈碱性,故B正确;
C.碳酸钠加热不分解,NaHCO3加热分解为碳酸钠、水、二氧化碳,故C错误;
D.NaHCO3和碳酸钠都能够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重要的钠盐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4.(2024秋 西城区期末)下列关于Na2CO3与NaHCO3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两种物质的水溶液均显碱性
B.分别向等质量的两种固体中滴入少量水,均伴随放热现象
C.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固体分别与过量的盐酸反应,产生CO2的量相同
D.利用二者热稳定性差异,可从它们的固体混合物中除去NaHCO3
【答案】B
【分析】A.Na2CO3与NaHCO3都是强碱弱酸盐,碳酸氢钠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水解程度大,则水解溶液都显碱性;
B.碳酸氢钠固体溶解过程是吸热过程;
C.NaHCO3和Na2CO3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
D.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解答】解:A.两种物质的水溶液中,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水解导致溶液均显碱性,故A正确;
B.分别向等质量的两种固体中滴入少量水,碳酸钠溶解伴随放热现象,碳酸氢钠溶解吸热,故B错误;
C.NaHCO3和Na2CO3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等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放出CO2体积相等,故C正确;
D.利用二者热稳定性差异,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可从它们的固体混合物中除去NaHCO3,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Na2CO3和NaHCO3的性质比较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知识的熟练掌握。
15.(2024秋 连云港期末)室温下,通过下列实验探究一定浓度Na2CO3溶液的性质。
实验1:向Na2CO3溶液中滴几滴酚酞,溶液显红色。
实验2:向实验1所得溶液中缓慢滴加几滴稀盐酸,溶液红色变浅,无气体产生。
实验3:向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无明显现象。
实验4:向实验3所得溶液中滴加少量Ba(OH)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1说明Na2CO3可电离出OH﹣
B.实验2中溶液红色变浅的原因是:H+═
C.由实验3可以推测Na2CO3与CO2没有发生反应
D.实验4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OH﹣
【答案】B
【分析】A.酚酞遇碱变红色,碳酸钠水解显碱性;
B.题干中信息:无气体产生;
C.碳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
D.过量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碳酸钠和水。
【解答】解:A.依据实验1现象可知,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碳酸钠不能电离出OH﹣,故A错误;
B.向实验1所得溶液中缓慢滴加几滴稀盐酸,溶液红色变浅,无气体产生,原因是:H+═,故B正确;
C.碳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所以由实验3不能推测Na2CO3与CO2没有发生反应,故C错误;
D.向实验3所得溶液中滴加少量Ba(OH)2溶液,实验4中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钡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OH﹣+2Ba2+═BaCO3↓H2O,溶液中和OH﹣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实验,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与现象、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
16.(2024秋 海淀区期末)下列关于NaHCO3和Na2CO3的描述正确的是(  )
A.Na2CO3溶液显碱性,所以Na2CO3属于碱
B.NaHCO3溶液中存在的离子主要有Na+H+和
C.热稳定性:NaHCO3>Na2CO3
D.等物质的量的NaHCO3和Na2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CO2的物质的量相等
【答案】D
【分析】A.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为碱;
B.碳酸氢钠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部分电离,水存在电离平衡;
C.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D.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与足量盐酸反应都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碳元素守恒分析判断。
【解答】解:A.Na2CO3溶液中碳酸根离子分步水解,溶液显碱性,Na2CO3是金属阳离子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为盐,不属于碱,故A错误;
B.NaHCO3水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只有Na+、、OH﹣、H+、,故B错误;
C.碳酸钠受热难分解,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热稳定性:NaHCO3<Na2CO3,故C错误;
D.等物质的量的NaHCO3和Na2CO3含有碳原子个数相等,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的CO2的量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明确发生的化学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并注意利用稳定性、与酸的反应、水解、与碱的反应来分析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17.(2024秋 海淀区期末)某小组同学探究过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取0.5g过氧化钠固体放入大试管中,加入10mL3mol L﹣1的盐酸 剧烈反应,放热,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内出现白雾,管口处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湿润的红色纸条不褪色,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 取0.5g过氧化钠固体放入大试管中,加入10mL6mol L﹣1的盐酸 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内出现白雾,管口处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有刺激性气味,湿润的红色纸条褪色,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根据实验①的现象可推出①中有氧气生成
B.实验①②均出现白雾,可能是因为反应放热导致氯化氢逸出而形成酸雾
C.以上实验说明过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受盐酸浓度的影响
D.将0.5g过氧化钠固体与10mL2mol L﹣1盐酸反应,若观察到管口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则说明有氯气生成
【答案】D
【分析】过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氧气,过氧化钠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氧气、氯气和水,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根据实验①的现象可推出①中有氧气生成,故A正确;
B.实验①②均出现白雾,可能是因为反应放热导致氯化氢逸出而形成酸雾,故B正确;
C.以上实验说明过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受盐酸浓度的影响,故C正确;
D.将0.5g过氧化钠固体与10mL2mol L﹣1盐酸反应,若观察到管口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则说明有氧气生成,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过氧化钠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是解答的关键。
18.(2024秋 黑龙江期末)以不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为线索,认识钠及其化合物。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③表明C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B.反应④说明NaHCO3的稳定性强于Na2CO3
C.反应②中水做氧化剂
D.上述转化中发生的反应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
【答案】B
【分析】①为,②为2Na+2H2O═2NaOH+H2↑,反应③为2NaOH+CO2=Na2CO3+H2O,反应④是2NaHCO3Na2CO3+CO2↑+H2O,反应⑤是2Na2O2+2H2O═4NaOH+O2↑,反应⑥是2Na2O2+2CO2=2Na2CO3+O2,以此分析。
【解答】解:A.反应③发生2NaOH+CO2=Na2CO3+H2O,氢氧化钠为碱,碳酸钠为盐,因此二氧化碳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故A正确;
B.反应④是2NaHCO3Na2CO3+CO2↑+H2O,说明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故B错误;
C.反应②为2Na+2H2O═2NaOH+H2↑,水做氧化剂,故C正确;
D.反应④为分解反应,反应①为化合反应,反应②为置换反应,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过氧化钠的性质与用途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9.(2024秋 昌平区期末)某研究小组探究金属钠与CuSO4溶液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将除去氧化层的金属钠放入铜质细网笼中,用镊子将铜质细网笼放入盛有饱和CuSO4溶液的烧杯中。 ①铜质细网笼沉在CuSO4溶液中,钠熔化为金属小球在笼中游动,剧烈反应发出嘶嘶的响声;②铜笼周围产生大量蓝黑色固体(不来源于铜笼)。
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是(  )
A.现象①说明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且产生气体
B.生成蓝色固体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Cu2+═2Na++Cu(OH)2↓+H2↑
C.蓝黑色固体中可能含CuO,原因是Cu(OH)2受热会分解
D.因Na与H2O反应,未与Cu2+置换出Cu,因此蓝黑色固体中不可能含Cu
【答案】D
【分析】将除去氧化层的金属钠放入铜质细网笼中,用镊子将铜质细网笼放入盛有饱和CuSO4溶液的烧杯中,①铜质细网笼沉在CuSO4溶液中,钠熔化为金属小球在笼中游动,剧烈反应发出嘶嘶的响声,说明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放热,钠熔点低,②铜笼周围产生大量蓝黑色固体(不来源于铜笼),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黑色氧化铜和水,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现象①说明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且产生气体,故A正确;
B.你去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生成蓝色固体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Cu2+═2Na++Cu(OH)2↓+H2↑,故B正确;
C.Cu(OH)2受热会分解生成黑色CuO,则蓝黑色固体中可能含CuO,故C正确;
D.氢氧化铜分解生成的氧化铜和钠反应可能生成铜,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钠的性质分析判断,注意实验现象的理解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20.(2024秋 吉林期末)下列关于Na2CO3、NaHCO3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分别向等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均变红且NaHCO3溶液颜色更深
②分别向等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滴加稀盐酸,NaHCO3溶液产生CO2气体较快
③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将固体加热至恒重
④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NaHCO3溶液
⑤相同温度下,溶解度:Na2CO3<NaHCO3
⑥物质的量相同时,完全反应消耗盐酸的量:Na2CO3>NaHCO3
A.①③ B.②⑥ C.④⑤ D.⑥
【答案】B
【分析】①分别向等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均变红,碳酸钠水解程度大;
②分别向等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滴加稀盐酸,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先生成碳酸氢钠;
③NaHCO3固体受热分解;
④Na2CO3、NaHCO3溶液和澄清石灰水都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⑤相同温度下,碳酸氢钠溶解度小;
⑥物质的量相同时,1mol碳酸钠消耗HCl物质的量2mol,1mol碳酸氢钠消耗1mol HCl完全反应。
【解答】解:①分别向等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均变红且Na2CO3溶液颜色更深,故①错误;
②分别向等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滴加稀盐酸,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先生成碳酸氢钠,NaHCO3溶液产生CO2气体较快,故②正确;
③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应溶解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除去,故③错误;
④Na2CO3、NaHCO3溶液和澄清石灰水都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NaHCO3溶液,故④错误;
⑤相同温度下,溶解度:Na2CO3>NaHCO3,故⑤错误;
⑥物质的量相同时,完全反应消耗盐酸的量:Na2CO3>NaHCO3,故⑥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和应用,注意知识的熟练掌握,题目难度不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