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24唐诗三首-《石壕吏》内容梳理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下24唐诗三首-《石壕吏》内容梳理 素材

资源简介

八下24唐诗三首-《石壕吏》内容梳理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文学常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东)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自己在长安期间曾居住在少陵附近,“野老”体现漂泊无依的状态,在长安漂泊十年晚年又流离失所。其自称正体现其人生状态。他曾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小官,所以用其官职来称呼。类似的如王右丞,王维曾任尚书右丞;贾太傅,贾谊曾做过太傅)
其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后世尊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岳》《江南逢李龟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重点词语:
(1)投:投宿。
(2)逾:越过。(词语:逾期、不可逾越)
(3)走:逃跑。
(4)一何:多么。
(5)前:上前。
(6)戍:防守。
(7)书:书信
(8)且:姑且,暂且。(词语:苟且偷生)
(9)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已:停止。如赞叹不已、争论不已)
句子含义:(结合理解性默写)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总领全文。
“夜”表明差役捉人之事时常发生,“捉”暗示统治者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统治者和差役们的凶狠残暴,烘托出当时兵荒马乱,百姓恐慌的社会现象。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一听门外的声响就知道是来捉人,所以老翁立刻翻墙逃跑,说明百姓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形象对比鲜明,突出差役进门时的凶横和老妇人的凄苦。两个“一何”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又为下文老妇的诉说营造出了悲痛的气氛。
(4)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兵役严苛、战争惨烈,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现了老妇一家的悲惨。
(5)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体现老妇的凄苦无奈。
(6)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家无壮男,生活贫苦,表明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不幸。
(7)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人不得已自请应役,以保全家中其他仅存之人。
(8)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照应开头,结束全文。
“夜久”照应开头“暮”“夜”,反映了老妇人悲惨哭诉、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泣幽咽”一句,一方面写出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走、未来生活困难而在夜里啼哭的悲凉。同时,这里的哭声也可以是婴儿的,饿到一定程度的婴儿哭声也可以是低微、断续的。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一直在以关切之心侧耳细听,同情难过,彻夜未能入睡。
“独”字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
人物形象:
老妇:战乱中贫苦百姓的代表,凄苦、悲惨,认清现实牺牲自己保全家人。
石壕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写作特色:
(1)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一首杰出的叙事诗,一百二十字句句叙事,以叙事方式抒情。
(2)五言句式,节奏明快,韵律感强。
(3)灵活换韵,增强情感的起伏变化。
开头“村”“人”押“en”韵,氛围压抑;“苦”“语”“怒”押“u”韵,情感更压抑。(多数情况下不同的韵脚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石壕吏》中的转韵对表达情感的作用需要比较专业的分析,本课只要学生感受到换韵灵活就行。)
(4)明暗结合。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只有“吏呼一何怒”的一处直接描写,以老翁的反应和老妇的致词和结局体现差役的凶狠。
(5)藏问于答。老妇的致词是在差役一步步逼问下出来的,不是自己一口气介绍出来的。
(6)对比鲜明。“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赏析中可以体现。
主旨:
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控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