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 》课件(共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 》课件(共39张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谢朓《入朝曲》
“烟雨惜繁华,吹箫夜不歇。”
——侯方域《金陵题画扇》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蝉娟。”
——孔尚任《桃花扇》
王安石
学习目标
读懂词句,品味词的语言之美。
赏析词中描写的金陵美景。
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 。
学习活动一
知 人 论 世
写作背景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被二次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学习活动二
诵 读 感 知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1.朗读课文,找出韵脚,感受这首词的韵给诗歌风格带来的效果。
雄健峭拔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chéng
zhào
chù

màn jiē
2.听范读,注意听语调轻重、节奏起伏与情感变化,听完后齐声朗读课文。
除了韵脚上的短促有力、掷地有声,这首词是如何表现雄壮、豪放的气势的?
景物描写
意境营造
学习活动三
上 阕 赏 景
1.首句“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告诉我们怎样的信息?
2.词上阕,作者选取那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他用了什么手法描写景物?表达了什么情感?
朗读上阙,小组合作探究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1.首句“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告诉我们怎样的信息?
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
时令:晚秋
地点:故国
天气:初肃
事件:登临送目
2.词上阕,作者选取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他用了什么手法描写景物?表达了什么情感?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练:白色绸缎,写出江水之纯净。
簇:箭头,写山峰之陡峭。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贴切、形象、明丽。
用典:化用诗句→
“千里”二字,景象开阔高远,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比喻:
意象:澄江、翠峰
意境:清新明丽、开阔高远
手法:比喻、用典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意象:帆船、残阳、西风、酒旗
意境:辽阔旷远
手法:借代、远近结合、动静结合
北宋饮酒成风,皇帝为增加财政收入,获取酒税,鼓励人们饮酒取乐。船与酒反映北宋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繁荣。
“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
“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水天融为一体,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比较,两者展现的雄壮气度与开阔视野不相上下。
意境:奇伟壮丽
上阕小结
澄江、翠峰
清新明丽、
开阔高远
比喻、
用典
帆船、残阳、
西风、酒旗
辽阔旷远、生机勃勃
借代、远近结合、动静结合
彩舟、淡云、星河、白鹭
奇伟壮丽
色彩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知识补充
学习活动四
下 阕 悟 情
作者由登临所见金陵胜景引发了什么回忆?他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什么情感?
朗读下阙,小组合作探究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下阕“念往昔”三个字,拉开了时空的反差,切入怀古的题旨,作者用哪个字引领整个下阕?
2.作者忆六朝统治者“繁华竞逐”的典故是什么?结果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
典故
“门外楼头”,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的例子。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杜牧《台城曲》
结果
“悲恨相续”,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奢靡生活,导致国家灭亡。
原因:统治者贪恋女色、不理国事
穷奢极欲亡国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感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变法),很难从六朝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教训。
3.作者对自古凭高者态度如何?暗示着对朝廷的态度如何?
杜牧《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结合背景及全词来看,凭高者只知感慨却无甚作为之态是作者怀古所叹的主要原因。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六朝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篇苍绿。
借景抒情,以自然难变反衬人事匆促,抒发惆怅、悲叹之情。
4.如何理解“寒烟衰草凝绿”这一景色描写?
化用诗句: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江流去不回。
——窦巩《南游感兴》
“至今”表明时间很长;“时时”表明频率很高。这两个时间副词是直指朝廷积弊的投枪匕首,借六朝事,讽当朝人。
既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奋起变革的主张;也是警醒统治者们应汲取历史教训,莫让六朝破灭的悲剧再重演。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化用
诗句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5.作者为何要强调“时时”“至今”这两个时间?
运用典故,借古讽今。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和今人只知只知感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发出了深深的慨叹,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只有居安思危,奋起变革,有所作为,才能避免重蹈覆辙的忧患意识。
下阕小结
古来有学识、有抱负的文士,一旦登高望远,便引起了满怀愁绪,那愁又不是区区个人私情,而常常是日月之迁流,世途之坎壈,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下,遂而写成了名篇佳作,历久长新。此等例真是举之不尽,而王半山的这一阕《桂枝香》,实为个中翘楚。
——周汝昌《千秋一寸心》
词作评价
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 ——《古今词话》
学习活动五
比 较 分 析
南宋词人张炎在《词源·意趣》中说这首词“清空中有意趣”,这种“意趣”是什么呢?比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王安石的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
拓展延伸,思考探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念奴娇·赤壁怀古》
桂枝香·金陵怀古
对比鉴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二者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异同?
同:借古人古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由景生情
异:《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的目的是“伤己”-个体
《桂枝香·金陵怀古》借古的目的是“讽今”-家国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清空中有意趣”
①王安石的词不拘一格,与众不同。词以婉约为正宗,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所以《桂枝香·金陵怀古》以其开阔的境界、深沉豪放的词风在以柔婉为正宗的北宋词中显得另类。
②在思想上,王安石能跳出个人荣辱的小圈子,表现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立足高远。
主旨归纳
本词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虽为深秋,但“天气初肃”,色彩绚丽,风光秀美,画面开阔,气势恢宏;下阕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写出了六朝的衰亡,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怀




1.怀古实为伤今;
2.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其中;
3.上片多为写景起兴,下片多为抒情议论;
4.多用典,借历史人物和事件讽喻现实;
5.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
知 识 总 结
对比、烘托、用典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虚实相生、借古讽今
感慨国运衰微、昔盛今衰、盛衰无常
抒发个人感慨、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爱国情怀
揭露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2.“______________”写水,“______________”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长江两岸众多参差的酒旗背着西风飘荡,与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相比,浓烈与俊爽之差别则显而易见。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正故国晚秋 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背西风 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亡国悲剧艺术的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作者对历来凭吊金陵者的看法。
9.借景抒情,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叹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
念往昔 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 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