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导入:自古以来,求变者往往如同暗夜举火,其命运交织着壮烈与悲怆:有肉身受戮而精神永生的商鞅,被车裂前,让秦法遍地扎根;有孤勇身死而道心不灭的晁错,腰斩于东市,却为推恩令打下思想基础;更有困于时势成于后世的王安石,变法时众谤集身,具体举措却开后世财政之先河。这些变革者,他们多是历史牺牲品,却也是未来的奠基人……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目 标1.回顾作者王安石的生平,了解词作的创作背景。2.鉴赏诗歌的写景技巧、抒情手法。3.体会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理解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担忧。人生经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金陵)。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创作背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整体感知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chéng江似练,翠峰如簇cù。归帆去棹zhào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chù。彩舟云淡,星河鹭lù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jiē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shuāi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以题入境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此作。多用仄声韵,故于凝重之中含有激烈、感慨之情。金陵:金陵是南京的古称,又名建康、江 宁、应天等。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从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它见证着岁月更替,国家兴衰、物是人非的变迁,成为历代文人抒发感慨,怀古思今最多的地方。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为歌咏古迹的诗题)。据载:《桂枝香》这个词牌名出自唐朝人裴思谦,裴到长安参加殿试后,和同伴们到风月场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时,有黄门来报喜说他高中状元,他欣喜作诗,诗歌里有“夜来新惹桂枝香”的句子。咏史怀古诗①形式上:标题中一般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②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虚实结合等。③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情志整体感知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chéng江似练,翠峰如簇cù。归帆去棹zhào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chù。彩舟云淡,星河鹭lù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jiē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shuāi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所见何景:金陵秋景所思何事:六朝旧事“登临送目”总领上片写景;“故国”点题(金陵),为下片的怀古埋下伏笔;“晚秋”和“初肃”共同营造“悲秋”的氛围,为下文的写景抒怀奠定感情基调。以“悲情”为基调地点故国时令晚秋天气初肃“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在全词中的作用?事件登临赏眼前景2.请参照下面的表格,赏析上阕所绘的眼前之景。意象 手法/角度 意境 情感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突出、峭拔的箭簇。手法:比喻 色彩对比化用典故(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生动形象写出了水的清澈,山的青翠峭拔,描绘了一幅高远阔大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眼前江天景色的赞美之情。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残阳西风补叙登临时间——傍晚照应上文的“晚秋”,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手法:借代 动静结合暗写来来往往的行旅,由自然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归帆去棹酒旗生动中略带萧瑟,正如宋王朝表面上歌舞升平,实则危机四伏,暗含了作者的担忧。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彩舟云淡”,写日落时的江天;“星河鹭起”,状夕阳下的洲渚。此两句进一步开拓视野:在广袤的空间上,水天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阕。手法:动静结合 俯仰结合 远近结合 色彩对比赏眼前景2.请参照下面的表格,赏析上阕所绘的眼前之景。意象 意境 手法/角度 情感澄江、翠峰归帆、残阳西风、酒旗彩舟、淡云星河、飞鹭高远阔大雄浑明丽冷肃萧瑟比喻 用典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色彩鲜明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析登临所思王安石在看到金陵秋景之后追忆了什么样的往事呢?对此,词人又抒发怎样的情感呢?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译文:遥想当年,人们争相追逐奢侈豪华生活。可叹隋兵来到了门外,陈后主和妃子们还在楼头寻欢作乐,亡国的悲恨一代代地继续。虚实结合。“念”:六朝竞相追逐奢靡生活的感慨;“叹”: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用典。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引用杜牧诗句,“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台城曲》。“悲恨相续”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奢靡生活,导致国家灭亡。直接抒发各个王朝因奢靡和荒淫而接连覆灭的痛恨与无奈。过渡作用写景→抒情所见→所想体现了词人对国家的担忧,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借古讽今。用典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杜牧 《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枉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谩:同“漫”徒然、枉然直抒胸臆。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发对前代怀古不满之情。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但:只有凝:凝结,引申为一直。朝的旧事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衰草苍绿。借景抒情、虚实结合①时光流逝。繁盛的六朝及六朝的兴亡随着时间历史的长河已经消失了。②物是人非。只剩下寒烟惨淡、绿草衰黄,睹物思人,望物兴叹。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用典:化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用典: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看作亡国之音,是荒淫误国的代名词。运用典故,表面写歌女至今时时唱《玉树后庭花》,而实际上是说面对内忧外患,当权者仍过着荒淫的生活。是对统治者的警告。也反映词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直指朝廷积弊,讽刺统治者,希望统治者有所改变,悲剧不再重演。析登临所思所思 手法 情感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用典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只是空发兴亡感叹,没有吸取历史教训。③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之情④委婉劝告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⑤寄托了词人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借 古 讽 今探情景关系王安石为什么会由眼前的金陵秋景想起六朝代代灭亡的悲剧?上片秋景中流露出作者对金陵江山的热爱之情,属于乐景,下片写不忍心这样的美景有朝一日像六朝那样繁华流尽,属于哀情,所以景和情之间构成了反衬,是乐景衬哀情。眼前的金陵城一派歌舞升平、欣欣向荣。六朝时的金陵城也曾这样繁华峥嵘过,最终却衰败了。共通点小结本词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虽为深秋,却色彩绚丽,风光秀美,画面开阔,气势恢宏;下阕追古思今,运用典故,写出了六朝的衰亡,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