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课件 (共7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项脊轩志》课件 (共7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76张PPT)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课堂导入」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如刘禹锡的“陋室”、蒲松龄的“聊斋”、陆游的“老学庵”、沈从文的“窄而霉斋”。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书斋,感受他们的志趣
聊斋
蒲松龄
蒲松龄,摆茶水请路人聊天讲故事,作为《聊斋志异》的素材。
梁启超,《庄子 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表达的是为人臣者的忧国忧民。
饮冰室
绿林书屋
鲁迅
所谓“绿林书屋”,源于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这间小小的书斋,听听他的光阴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推崇“唐宋八大家”古文的既成传统,自觉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
他们崇尚唐宋古文,主张“文道合一”。归有光为“唐宋派”成就最高的人。
主要特点是:
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项脊”之意有二: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称“轩”,有轩敞之联想;
二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追宗怀远”之意。
三是以此自勉。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志”是文体的一种,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记”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志”则大多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八岁时写的作品,三十岁之后,他又补写了附记。
「解读题目」
思考文章写了什么(物 事 人 情)?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整体感知」
项脊轩

项脊轩志




一喜一悲
祖辈/父辈/自己
先妣/先大母/老妪/亡妻
诸父异爨/老妪忆母
追忆大母/回忆亡妻
一间破屋
两种情感
三世变迁
四个女人
四件琐事
一间破屋——项脊轩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狭小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阴暗
老旧
百年老屋
第一段
旧:原来的,以前的。
仅:只有
方丈:一丈见方。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仅方丈”“容一人居”写项脊轩之狭小
“旧南阁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项脊轩”得名于作者的远祖归道隆,他是作者的榜样。
第一段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写项脊轩之破旧狭小
名作状,向下
渗漏
桌子
环视
……的地方
没有、不能
问题探究二 字义辨析
第三句“百年老屋,尘泥渗漉”下面又说“余稍微修葺,使不上漏”,一个“漉”一个“漏”,两字含义相近,能调换吗?
“漏”的主体可以是雨“雨水”“滴下”,可以是“风”“透出来”,可以是有形的实体从密闭的空间中“掉出来”。
“漏”的主体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固体。
“漏”的主体可以是雨“雨水”“滴下”,可以是“风”“透出来”,可以是有形的实体从密闭的空间中“掉出来”。
“漏”的主体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固体。
问题探究二 字义辨析
漉的主体只能是液体。
漉可以理解成“滤”,过滤东西的速度应该是比较慢,所以“漉”也含有“慢慢”之意。
问题探究二 字义辨析
“尘泥渗漉”中“漉”可以换成“漏”,但是不如“漉”更贴切,“漉”含有“慢慢”的意思,“尘泥”往下流速度不应该快。
问题探究二 字义辨析
鉴赏一下“尘泥渗漉”下句“雨泽下注”中的“注”字。”?
雨滴力量凝聚迅猛,噼里啪啦,势如破竹,房顶好似打开的“天窗”。
“雨脚如麻未断绝”
和“钟鸣鼎食之家”无异是天壤之别。此句“注”字透射了老屋的沧桑,流露了作者的酸楚。
第一段
又北向,不能得日①,日②过午已昏。
写项脊轩之阴暗,渲染其衰败、阴冷的氛围
朝向
宾语前置
得到
过了
日②:天,一天
日①:阳光
光线不明
第一段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经过修葺后,项脊轩“不漏”“得日”“洞然”

省略句,使(之)不(从)上面漏雨
名作状,从上面
修缮,修理
名作动,砌上垣墙
围绕
名作状,在前面
连词,“来”
对着、抵挡

明亮的样子
能否将“余稍微修葺,使不上漏”中的“漏”换成“漉”?
问题探究二 字义辨析
不能。归有光修缮“项脊轩”的目的不止为了防备“泥水”的下漏,也担心有石子、瓦砾等坚硬东西漏下,造成“砸顶之灾”。
这里如果用“漉”只能说明“项脊轩”不过有个小小的裂缝而已,不能表现出百年老屋“项脊轩”的破弊衰败,也就不能表达作者的家道中落。
“平中见奇,淡处知浓”
第一段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项脊轩清静优美、极富情致
状语后置句
栏杆

学习支架2:
认真品读第一段所写关于项脊轩陈设及轩中生活的句子,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归有光”。
兰花、桂花、竹子、树木——在中国文化里是志向高洁的意象,作者作为读书人的性情高洁和雅趣。
也有他的“登科梦想”。
问题探究二 勾勒作者形象
古人常把桂树在庭院中对植,称之为“双桂当庭”;
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则变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
而桂花也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不但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有着“雅兴”和“诗意”的士子身影,更是一个有抱负有志向的好青年的身影。
第一段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以动衬静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项脊轩富有生机和诗意。
勤奋好学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形作动,摆满
安居、休息
静默的样子
独自端坐
表并列
离开
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能听见
寂静的样子
第一段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又称望。
【十六:既望】
【初一:朔】
【最后一天:晦】
明月半墙: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
夜幕中的项脊轩
清幽宁静、恬淡安谧,表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省略句
树影摇动的样子,美好
错杂
助词,“的”
项脊轩修葺前后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一间老屋」
修葺前 特点 修葺后 特点 总体
狭小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老旧、
破漏
阴暗
珊珊可爱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杂植兰桂,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不漏
明亮
幽雅、
宁静
前后对比鲜明,先写修葺前是欲扬先抑,表达对书斋的喜爱之深。
问题探究二 勾勒作者形象
环境很好,有利于静心攻读,明志致远。
对南阁子的修缮的一系列动作,恰恰是向我们传递了当时作者意气风发,意欲有所建树的高远理想和壮志雄心,而文后写到的祖母对作者读书寄予莫大期望一事,便是佐证。
归氏世著(居于)吴,自唐天宝迄于同光,以文学仕宦者不绝于世。自宋、元至国朝,仕多不遂(成功)。然时有倜傥豪侠之夫,肥马轻裘(生活富裕阔绰),驰骛(奔走)乡里,往往为郡守县令所宾礼。至今吾县人犹传“县家一令,不如归氏一信”。盖亦盛矣!
——《震川先生大全集·余集》
第1段:写项脊轩可喜的事。
修葺之喜
读书之喜
悠闲之喜
赏月之喜

作者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是为了反衬下文写可悲的事。
手法——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3.细节描写
小 结
穿越千年的父爱。魏明帝曹叡送给女儿的一件礼物。为了爱女他不惜逾越礼制遭受唾骂。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一件事物当其寄托了人的情感便不再是普通之物
「两种情感」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是情感线索,也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由叙写项脊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
文眼

改建之喜
读书之喜
闲适之喜
悲?
连词,转折,但却
译文: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作者的“亦多可悲”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诸父异爨
老妪忆母
祖母励志
怀念亡妻
「两种情感」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在这之前

一个整体
名作状
等到
分家
到处
修饰关系
①诸父分家:家道衰落,亲情不在
爨字始见于战国,古文字的“爨”可以说是一幅生火煮食图
异爨:分灶做饭,即分家。
A代表将甑放在灶上的双手。
B代表甑(zènɡ),泛指锅镬(huò)一类炊具
C是灶口的象形
DE下半部则是进柴烧火的缩影:双手(E)把一根根柴火(D)推进灶内
F一把“火”在下面熊熊燃烧着
品“诸父异爨”:历史上的归家曾有过五世同堂的记录,他祖父的高祖死前留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
作为归氏后裔中的长子,归有光不仅将此视作一条必须恪守不渝的家训,而且由衷地神往“累世未尝分异”的家族盛景。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就是缘于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于江苏太仓之项脊泾,此中所寓怀宗追远之意非常明显。可惜,在历史的进程中,归家的子孙早已将这一遗训抛之脑后。“诸父异爨”击伤了归有光家族崇拜的拳拳之心,反过来却也激发了他埋首苦读以博取功名、复兴家业的进取之志。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名作状,向西
表修饰或顺承
吃饭
越过
状语后置句
开始
扎上
总共
砌上
不久
两次
①诸父分家:家道衰落,亲情不在
细节描写
从客观的叙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文本探究
思考1:文中选取了哪些细节来显现家道中落的悲伤?
(1)多置小门墙
兄弟分家,以墙相隔。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将分家后的混乱嘈杂,疏远陌生,家道中落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作者的悲伤与无奈。
“厅”在古代本是庄严的场地,除了宴请会客、嫁娶时新人、丧葬时的吊唁都是在厅堂里完成。而在这庄严的场所里却有家禽栖息,可见这个大家庭礼制的荒废破坏。
(3)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从“篱”到“墙”,空心柔软到实心坚硬,反映出家人的疏远与隔膜,充满了人世的沧桑感;句尾的“矣”字,像一声叹息,无限唏嘘。
细节描写
可悲之处:家道中落
如何重振家族?
唯有考取功名
归氏大家族到归有光这一代人事实上已经完全败落了。他在《家谱记》中痛斥道:“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玩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将入于禽兽之归。”归氏家族人心已散,没过多久,便分崩离析、土崩瓦解了。归有光是个经术甚深,讲孝友之道的人,面对着衰败的家世,他常常“太息流涕”、“深自伤悼”。他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耀祖宗,重震门庭。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老妇人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名作动,喂养

对待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介词,和,跟
状语后置
常常,往往
通“尔”,你
这地方
到过一次

这里
乳母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引发“我”对亡母的思念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连词,表修饰

介词,对
侧面描写
②老妪忆母:幼年丧母,无限伤痛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文本探究
思考2:为何对先妣问寒问暖这一细节,老妪怀里抱的是他的姐姐,而不是他 作者为什么要写叩门这个细节?
老妪忆母
(2)细节描写最为动人。娘“扣扉问儿”的姿态、嘘寒问暖的话语,通过老妪之口,寥寥数笔加以勾勒。虽尽是生活日常,但平淡处,最关情,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一个温婉慈爱的年轻母亲形象,闪耀着母性的光辉。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细节描写
(1)“老妪抱姐” 的细节暗示:母亲去世时,作者尚年幼(甚至可能未出生),未能在母亲生前得到更多照料,如今只能通过他人讲述拼凑母亲的形象。
品妪忆母亲。归有光八岁丧母,关于母亲的记忆均求诸长老而得知。“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辄牵衣问先世故事。”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先妣事略》)母亲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归有光及其姊妹能够掌握知识,求得立身之本。
妪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此泣声不仅仅表达了念母之情,更是隐含了自我砥砺、承继母志、建功立业的人生激励。
「第二课时」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介词,从
古代男孩成童束发为髻。因此以“束发”代指儿童。
省略句,状后

探望,看望
你的
为什么
一整天
介词,用
等到
很像

无所成就

正面描写:③大母励志
思考4:“比去,以手阖门”你如何看待祖母的这个细节?
文本探究
“以手阖门”的细节,不仅表现出祖母唯恐惊动孙子学习的心理,而且与上文写归有光“竟日默默”相照应。祖母的喃喃自语,分明是多年忧虑中透出的殷切期望。
相关背景:归有光自幼饱读诗书,天资聪颖,9岁能文,但屡试不第,直到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会试是三年一次的。直到六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湖州长兴县县令。由于作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及地方豪绅同流合污,三年后被明升暗降为顺德府通判。后来在大学士高拱的保荐下做了南京太仆寺丞,但只做了一年就病死任上。
不久
判断句
名作动,上朝
应当

大哭
顷之,持一象笏至,
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笏(hù),中国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知识链接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红楼梦》
文本探究
思考3:关于祖母的描写有哪些?表现了祖母对作者的什么情感?
言语举止 心情
追忆祖母励志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以手阖门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既含疼爱之情,又有赞许之意
对孙儿的关切之情
高兴赞许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
自豪中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
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大母——期待之情——长号
功名未成,愧对先人
令人长号不自禁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
思考5:归有光回忆先妣时,是“泣”,而回忆大母时却是“长号不自禁”。虽然都是哭,但是程度却有所差别,为何产生如此差异呢?
文本探究
这不仅因为大母的关爱点点滴滴我都感受在身,铭刻于心,更重要的是大母寄予的厚望比母亲更深。“吾家读书久不效”,大母希望族中唯一还能有望功成名就的我能一振家声,“儿之成,则可待乎?”大母的殷切期望之语如在耳畔,大母将珍藏多年的她的祖父夏昶在宣德年间任太常寺卿所执象笏交付给了他,可见祖母对孙儿的爱惜之切,依重之深,希冀之大。归有光承受的哪里只是一个象笏啊,那是一个老人的重托,那是一个家族的使命。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
悲——家道中落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悲——亲人离世
令人长号不自禁
悲——功业未成
情感表达极有层次
由内向转为外露
由沉稳渐趋强烈
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
「情感变化」
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
诸父异爨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大母励志:
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多可悲
老妪忆母: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先妣尝一至
思念、悼亡之情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语言、细节)
小结第2段
(语言、动作)
第 三 段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以前,曾经

经过
音节助词,不译
连词,表修饰
关闭窗子
介词,凭
能够
总共
被烧毁,被动句
大概
……的原因
本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
事情:“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
补写了项脊轩的变故,进一步深化了内容的“悲”
文本探究
本段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用:
内容上,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
结构上,“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
情感上,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
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自己闭门苦读
多次遭火未焚
悲喜交加
文本探究
思考1:作者写了哪些与妻子有关的事情,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婚后轩中学书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归宁回来转述姐妹疑问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妻子离世
“吾妻死 ”
妻子种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感情:睹物思人,追忆往事,流露了对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之情。
第 四 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已经
写作
古代指女子出嫁
经常

有时
靠着
写字,名作动
转述
什么叫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代词,那
代词,那

没有精神寄托
又,再次
规制,形制
状语后置句
它的
然而
伉俪情深,其乐融融
第 四 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伉俪情深,其乐融融
已经
写作
古代指女子出嫁
经常

有时
靠着
写字,名作动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日常之景,最是心痛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转述
什么叫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品“凭几学书”:妻子伴读的情景犹历历在目。魏氏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知音。她的到来不但不会打扰作者读书的清净,反而减少了苦读的单调,给小书屋平添了无限生趣。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不仅绘出了夫妻间的恩爱缠绵,更写出了妻子与自己志趣相投和对自己的理解支持。面对如此贤惠的妻子,想想自己为功名打拼这么些年,“应举连蹇不遇,常恨生当太平之盛,徒抱无穷之志,而年往岁徂,茕然无所向往”,无限感慨,千般滋味涌上心头,此中苦况,只有归有光自知。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转述
什么叫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妻子的天真无邪,夫妻的和谐恩爱
怀念亡妻,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
以当年夫妻唱和相随的欢乐来反衬今日丧偶的悲哀
可悲之处:爱妻远逝
第 四 段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为什么妻子去世后,项脊轩坏了却不再修缮?
“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当初的情景已荡然无存,委婉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之情。
代词,那
作者让人重修项脊轩后,为什么不常住了?
①怕睹物思人———欢乐不再(吾妻死);
②久卧病无聊(依靠,依赖)———内心惨淡,精神无所寄托。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代词,那

没有精神寄托
又,再次
规制,形制
状语后置句
它的
然而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名作状 亲手
高高挺立的样子
伞盖
第四段:爱妻逝世
——以景结情
判断句
枇杷是一种文化隐喻。枇杷作为嘉果入祀庙堂在《周礼》就有记载,隐喻读书人庙堂之志。因其岁寒开花,古人认为它媲美松柏。苏轼邀刘景文赏枇杷,所作诗盛赞枇杷岁寒开花,初夏结果,以为偃蹇文人风骨写照。
写枇杷树是因为物在人亡,睹物思人
你的离去是一颗种子,而我的思念是一棵树。
①暗示时光流逝。“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发生了变化。
②借物抒情,融情于景,抒发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感伤。作者看到树,自然想到种树之人,想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作者明写树,实则借物抒情,化无形的相思为有形之物,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③以景结情。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赏析“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表达效果。
对于妻子的亡故,作者的心情应该更为悲伤,但文中反而没有了“泣”“长号”或“悲”之类表达伤感的字眼了,你能找出作者表现这份说不出的伤痛的文字吗,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室坏不修
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睹物伤怀,物是人非,作者把对亡妻的缅怀和眷念表达得蕴藉含蓄,深远绵长。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生前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死后
妻子离世,室坏不修
小结第4—5段

夫妻恩爱

补记内容:对婚后生活的回忆与对亡妻的悼念
修葺后:
狭小
破漏
昏暗
不漏
生机勃勃、焕然一新
修葺前:
多可喜
多可悲

①诸父异爨
②老妪忆母
③祖母励志
( 侧面描写)
( 细节描写 )
( 正面描写 )

补写亡妻
① 忆往事:幸福和谐、伉俪情深。
② 写 景:枇杷如盖,以景结情
回顾全文的思路及情感
明亮
幽雅
项脊轩志


人事变迁
④闭门苦读,遭火未焚



反衬


环境
作者通过描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的兴废,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深厚的怀念。
主旨归纳
1.结构严谨,形散神聚。(结构关情)
本文虽然明显是两部分,不是写于同一时期,而同一时期又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但并没有给读者松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脉络,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写作特色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
一条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忆平凡琐事 抒人间至情
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叩门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
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我”的期望。
写亡妻,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两个字,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2.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人物栩栩如生。(细节撩情)
忆平凡琐事 抒人间至情
写作特色
3. 语言清淡朴素,不事雕琢而蕴满深情。(质朴增情)
比较异同
《项脊轩志》与《陈情表》是两篇传情佳作,比较两篇文章异同
同: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亲人、家庭、家族的重视。李密不愿为官而要奉养祖母,体现的是感人至深的孝道;归有光体现的是对家庭,家族的珍视。
异:①《陈情表》感人因为作者的孝心本来感人,也因为作者精心撰写文章刻意感人。
②《项脊轩志》是“志”,是作者自抒情意之文,虽然不无法度,但毕竟可以随性落笔,写景物,绘细节,记言语,不求感人自有动人之处。
选材方面: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往事和亲人的生死离合,写平凡人,平常事,字里行间充满生活气息。
抒情方面:借写项脊轩及枇杷树,抒发自己对母亲、祖母及妻子的深切怀念。句句平淡无奇,却句句动人心弦,感情真挚深厚,对亲人的无限眷念和缅怀,流淌于字里行间。
语言方面:语言质朴凝练,叙述典雅化,描写口语化。
选材方面:直接陈述自己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祖母年迈的实情。
抒情方面:借写自己的凄凉身世、祖母的年迈多病及朝廷的征召之殷来抒发对祖母的感激之情及对朝廷的忠诚。情感自然真切,生动感人,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语言方面:骈散结合,善用四言。使文章整齐、紧凑而不急促,读来既典雅又有气势。
《陈情表》
《项脊轩志》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背景介绍」
「归有光一生」
8岁,丧母。
17岁,祖母去世。
18岁,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
23岁,娶了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女子魏氏。
29岁,发妻魏氏去世,项脊轩废弃。
34岁,重新拿出《项脊轩志》,补写最后两段;
前半篇追忆生母、祖母,后半篇思念发妻。
35岁,补写完《项脊轩志》的第二年,终于中举人,人生突然有了希望。
之后,八次落第。
60岁,高中进士。
66岁,因劳累过度身染重病而亡。
1、归《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意指女子出嫁至夫家犹如回家,常用“于归”称出嫁。“归”字左部表示读音;古代“男主外,女主内”,右部是个“帚”字,是一种清扫工具,表示女子的主要职责是料理家务、打扫卫生,故女子许配也说“执箕帚”。
2、适 “适”本义是往、至,指女子到夫家,意为女子出嫁,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嫁”和“适”有等级区别,《仪礼注疏·丧服》:“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曰适人。”
3、许字 《礼记·内则》:“女子十五有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字。”上古时期,女子十五岁为适婚年龄,最迟也不过二十岁。对女子来说,起“字”就是“许嫁”的意思,女子许婚叫“许字”,女子嫁人叫“字人”,而可以出嫁又尚未出嫁叫“待字闺中”。
知识积累
表示女子出嫁的文言词
4、出阁
阁,即闺房,未出嫁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住在阁楼上,所以把出嫁的女子称为“出阁”“出室”。“出阁”最初指公主出嫁,元稹《七女封公主制》:“虽稂华可尚,出阁未期,而汤沐先施,分封有据。”后为女子出嫁的通称。
5、出聘
“聘”意为彩礼、定金等,“出”有出使访问、出嫁的意思,主要指女子离开娘家与丈夫成婚。
6、妻
古文中常遇到“以女妻之”或“妻之以女”,意思是把女儿嫁给“之(他)”做妻子。这里的“妻”做动词,可以看作是女子出嫁的一种称谓。
知识积累
表示女子出嫁的文言词
(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一片可爱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项脊轩志》中,作者通过描写妻子当年亲手种植的枇杷树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的感情基调由“喜”转“悲”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然余居于此  多可喜  亦多可悲
理解性默写
(5)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归有光写到自己对旧项脊轩的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复,其目的是“____”,接着作者
“____,____”,使得后间的亮度大增,采光极好。
(6)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大母说作者他日可用太常公曾用之象笏上朝的话,表达了作者考取功名、振兴家室的期待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项脊轩志》中,写归有光怀念起祖母昔日手持象笏对自己殷殷教诲,一时心情激荡,真情流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妻子刚嫁入家门时经常来到项脊轩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学习书写: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 如在昨日, 令人长号不自禁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一、“而”字: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某所,而母立于兹。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
表转折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表修饰
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而)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
表承接
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你”、“你的”
你的姐姐在我的怀里呱呱地哭泣
表修饰
我关着窗子在项脊轩内,时间长了,能够根据人走路的声音来分辨(外面的)人(是谁)
表修饰
二、“之”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先妣抚之甚厚。
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母亲在世的时候,抚养他尽心,待他深厚。
之”是代词,代指前文提到的老妪
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
“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
不久,拿着一个象牙笏板过来。
用在表示时间的词的后面,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
代词,指代象牙朝笏。
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之”字在这里并没有具体的意义,只是用来加强语气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