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甘肃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拥有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是我国气候类型最多的省区。下图为甘肃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甘肃各气候类型区( )
A.具有明确的边界 B.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C.具有固定的面积 D.内部农耕制度一致
2.甘肃各气候类型区划分的依据为( )
A.距海远近 B.自然景观的特点 C.地形地势 D.气温和降水状况
3.甘肃成为我国气候类型最多的省区,主要是因为其( )
A.特殊的省区轮廓及地理位置 B.跨越了我国的五个温度带
C.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 D.境内山地和盆地交错分布
宁夏沙坡头沙漠,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黄河北岸,乾隆年间,因在河岸边形成一个宽2000m、高约100m的大沙堤而得名沙陀头,讹音沙坡头。多年研究发现,扎设麦草方格能够有效治理沙害。扎设麦草方格,需用铁锹把干草深扎到沙粒中,组成一个个1m×1m的正方形十字网格,再把网格中央的沙子分别推到干草周围,对麦草方格进行加固,最后在干草附近撒上草籽。下图为沙坡头沙漠位置示意图和扎设麦草方格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沙坡头沙漠的自然成因有( )
①气候干旱,气温年较差小 ②冬春季节,西北风强劲
③常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④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进入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扎设麦草方格能够有效治理沙害,主要是因为其可以( )
A.减弱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B.降低沙丘移动速度、改变移动方向
C.常年不腐,可有效抵御风沙 D.提高沙层的含水量,利于植被存活
城市群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下图为我国主要城市群位置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推测下列四个城市群中,辐射能力最弱的是( )
A.天山北坡城市群 B.辽中南城市群
C.长江中游城市群 D.北部湾城市群
7.为提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国各城市群中心城市都应( )
A.提升行政等级 B.完善周边交通运输网络
C.提高城镇化率 D.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下图为中俄原油管道一、二线示意图,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基本沿一线并行铺设,设站场5座,都为改扩建工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中俄原油管道建设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
A.气温日较差大 B.全年少雨,气候干燥
C.地下冻土广布 D.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9.中俄原油管道一、二线并行的主要优势在于( )
A.增大输油量 B.运输成本较低 C.不破坏生态 D.节省建设投资
卧牛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东麓,湖泊平均水深1.7m,湖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483mm,是当地重要的水资源蕴藏地。研究发现,20世纪40年代以来,卧牛湖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下图为1840~2020年卧牛湖有机碳及总氮含量占比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由图可知,卧牛湖水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茶树种植 C.农业施肥 D.洪水频发
11.水环境不断恶化可能会导致卧牛湖( )
A.水生生物减少,湖水透明度提高 B.水草大量繁殖,湖水含氧量降低
C.有机物质减少,渔获量捕捞下降 D.蒸发量减小,湖水资源总量增加
耕地集约化利用是指在单位面积耕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以期获得高额产出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下图为2000~2020年全国及四大地区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东部地区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状况的成因是( )
A.经济发达 B.耕地面积小
C.人口密集 D.土壤肥力高
13.下列能提高我国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的措施是( )
A.东部——增加耕地面积 B.中部——提高机械化率
C.西部——改善光照条件 D.东北——增加化肥使用
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种数大增,有些物种在新环境中快速繁殖扩张,严重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及人类健康,成为外来入侵物种。下图为我国各省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在我国的总体分布格局是( )
A.面积大的省区较多 B.边境省区比较多
C.东部由低纬向高纬增多 D.高寒及荒漠地区少
15.云南省和广东省成为我国入侵植物种数最多省份的主要原因有( )
①位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②地形复杂,环境多样③交通方便,人口稠密④地处亚热和热带,水热条件优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名万盛区)位于重庆南部,自清末就有煤炭开采工坊出现,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2009年,因煤炭资源枯竭,万盛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面对挑战,万盛转型发展新能源(储能)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发挥山水资源和文化体育旅游产业优势,成功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示范区。下图示意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位置。
(1)简析万盛可以成为当时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的原因。
(2)简述煤炭资源枯竭对万盛带来的不利影响。
(3)推测万盛为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可能采取的措施。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与前四次产业大趋势单向转移特点不同,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具有产业类型两方面、转移地区双线性的特点。中国位于第五次产业转移的核心位置,在对第五次产业转移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仍需面对一些不可忽视的挑战。下表示意五次国际产业转移与全球产业分工变化。
制造业转移 时间 输出地 输入地 分工特点
第一次 19世纪40年代 英国、德国 美国 产业间分工
第二次 20世纪50年代 美国 日本 产业内分工
第三次 20世纪60年代 日本 亚洲四小龙 产品内分工
第四次 20世纪80年代 亚洲四小龙 中国大陆 工序间分工
第五次 21世纪10年代 中国大陆 东南亚国家欧美国家 工序间分工产业间融合
(1)第五次产业转移具有产业类型两方面、转移地区双线性的特点,请你阐述“产业类型两方面”和“转移地区双线性”的具体内涵。
(2)简析中国在第五次产业转移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3)简述中国应对第五次产业转移中的挑战可采取的举措。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年来,我国石油炼化企业产能逐渐增大,但国内消耗量增幅较慢,导致国内石油储备压力增大,同时导致成品油挥发损耗增大等,严重影响了我国石油及相关工业发展。对此,加快部分成品油出口,成为我国调整国内石油炼化产能与消费的重要举措。下图为2022年我国石油出口地区占比分布。
(1)指出我国石油出口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我国石油主要出口至图示国家的原因。
(2)针对国内石油炼化产能与消费的关系,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碳交易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进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其是实现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碳中和是指一个国家或企业测算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一年)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目前,发电行业首先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下图为碳交易市场交易模式示意图。
简述企业要在碳交易市场上获得优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并说明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面临的主要挑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B D A B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B D C
16.(1)煤炭储量丰富,品质优;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开采基础好;国防需求大,政策支持力度大等。
(2)经济增长减缓、衰退;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升高;城镇化以及工业化发展减缓,甚至停滞;人口迁出增多,人口流失加剧等。
(3)调整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新能源(储能)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利用独特山水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加大对煤矿坑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人才回流等。
17.(1)两方面:本次转移的产业既包括中高端产业(高技术产业),也包括中低端产业(对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需求较高的产业)。双线性:本次产业转移中,中高端产业向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回流,中低端产业向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转移。
(2)劳动力比例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减弱;创新型人才较为短缺,高科技产业人才培养困难;东南亚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推动着东南亚承接来自中国传统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使得中国中西部地区不得不面对来自东南亚的地域竞争等。
(3)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使人口红利向人才发展转变;政府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加快数字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调整国内区域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分工布局;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和国际经济事务,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中的竞争力等。
18.(1)运输方式:海运(水运)。原因:距离我国较近,出口方便且成本低;石油资源缺乏,需进口大量石油;与我国经济联系较强,双边贸易规模较大等。
(2)调整常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石油消费占比;扩建及优化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提高国家石油储备能力;提高石油炼化及封存技术,减少成品油挥发,减少消耗;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居民消费等。
19.措施: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碳排放;加强管理,提高节能意识;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的比重;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争取获得更高配额等。挑战: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第二产业占比较大,生产中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大;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技术有待提高;人口众多,生活中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大;正处于工业化进程阶段,二氧化碳排放量未达到峰值;用于达成碳中和目标的时间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