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名句名篇默写
1.在古诗文专题学习活动中,小宇同学分类辑佳句,制作了下面的积累卡。请你将古诗文原句填写在横线处。
主题 佳句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关关雎鸠,① ”(《诗经·关雎》),雎鸠的和鸣声唤醒情思无限;“② ,白露为霜”(《诗经·蒹葭》),迷蒙的秋景中蕴含思念悠长。
民生疾苦,笔底波澜 “满面尘灰烟火色,③ ”(白居易《卖炭翁》),塑造了饱经风霜、艰难求生的老翁形象;“④ ,⑤ ,不以千里称也”,揭示了有才之士被埋没摧残的悲惨遭遇(韩愈《马说》);“⑥ ,⑦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书写了诗人期盼天下寒士得到护佑的美好愿景。
雄奇想象,深刻哲思 “鹏之徙于南冥也,⑧ ,⑨ ”,壮丽的图景令人神往;“天之苍苍,其正色邪?⑩ ”(庄子《北冥有鱼》),连续的追问引人深思。
二、诗歌鉴赏
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中的名篇,其颈联更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请摘抄这句诗,说说它为什么得到诸多赞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句:
点评:
三、文言文阅读
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文,传递着古人对生活的体验,蕴含着他们对人生的思考。请阅读选文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马说(节选)
韩 愈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丙】
问说(节选)
刘 开
①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①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②疑,非问无以广③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④,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⑤问,其奚决焉⑥?
②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⑦也。不如已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⑧切磋所谓交相问难⑨审⑩问而明辨之也。
③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有删改)
【注释】①辅:辅助。②致:求得。③广:使……广,增广,增加。④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晓,通达。⑤舍:放弃。⑥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⑦就有道而正:语出《论语·学而》,意思是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⑧以资切磋:借以共同研究。资,凭借。⑨交相问难(nàn):互相诘问。难,驳诘。⑩审:详细。
3.古代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停顿。(标3处)
等 于 己 者 问 焉 以 资 切 磋 所 谓 交 相 问 难 审 问 而 明 辨 之 也。
4.古人著文,辞约而旨丰。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2)食之不能尽其材
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6.读完【甲】【丙】这两则关于学习的选文,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收获?请根据选句,完成下表。
选文 选句 论证方法 学习启示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 (2)
《问说》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道理论证 (3)
7.以上三篇文章都以感叹号结尾。请联系具体内容,说说【乙】【丙】两文的结尾句各自表达了怎样强烈的情感。
四、名著阅读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司马迁回来见父亲,父亲拉着他的手呜咽道:“当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又四百多年了,各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也得记载表zhāng。我做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司马迁听了父亲这番遗命,低头流泪答道:“儿子虽然不肖,定当将你老人家所搜集的材料,小心整理起来,不敢有所遗失。”司马谈便在这年死了;司马迁在这年三十六岁。父亲的遗命指示了他一条伟大的路。
——摘自《经典常谈》(有改编)
乙
达雅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的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wēi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的队伍中去。
——摘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改编)
8.请为下面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呜咽( ) 守候( )
(2)表zhāng( ) 权wēi( )
9.甲乙两则材料都展示了人生关键时刻的道路选择。根据原著,说说司马迁和保尔各自选择了什么道路?在这条路上取得了什么成果?
10.《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选择性阅读是读这本书的好方法。请你根据阅读体验,向同学推荐阅读本书的相关篇目。
小贴士: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
(1)小智对太极八卦感兴趣,推荐他读
(2)小慧想了解学校校训用字的本意,推荐他读
(3)小美希望对屈原的文学成就有更多认知,推荐他读
(4)小亮打算梳理唐诗发展历程,推荐他读
11.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言里谈到,撰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以切实而简明的文字引起读者对经典的兴趣,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行到经典的海里去。”请你以书中的某篇为例,谈谈是如何引起你的兴趣,使你想要走进经典的?(不少于80字)
五、现代文阅读
1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的壮美山河是一本鸿篇巨著,需要我们一步步翻阅。请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龙门行
熊育云
①龙门是黄河出晋陕峡谷的最后咽喉,龙门山与梁山相距极近,汛期河水暴涨时,水由北至西受西岩阻挡而折向东,又遭东面石壁拦截,浪叠数丈,“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宋·汪洙《神童诗》)写的正是这一景象,数里之外就能听到黄河撞山断门的巨响。
②“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东流好像就是奔龙门而来的,一个“触”字是何等的急切。《禹贡》《汉书·沟洫志》《水经》都言之凿凿,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郦道元《水经注》写道:“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
③然而,龙门那些坚硬的岩石,壁立两岸,刀劈斧削,如铜墙铁壁,巍峨壮观,凿开龙门真是人力所为?
④来到龙门,季节已过寒露。鲤鱼岛上陕西建的大禹庙与东岸山西建的大夏禹王庙隔河对峙,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炸毁,眼前的鲤鱼岛,长排钢筋混凝土的房屋沿河而建,一艘客轮静静地停靠在码头。黄河上的风吹在身上,直灌胸口,不得不把衣领扣紧。
⑤峡谷里浩荡江水翻滚不息,隐忍着一股蛮力,浊黄的波浪下深藏着蛟的。它终于妥协了,上涌的水花虽然巨大,却有些乏力。
⑥禹门口横过一座铁路桥,这里是峡谷结束的地方,两岸余脉靠拢,留下窄窄的江面。如果开凿这里,人力完全可为。
⑦但是,龙门还在上游。山势越来越高,一路壁立的峭岩,如刀似斧。峡谷转过一道弯,经过大梯子崖宽阔的水面,东岸的山一个弯腰,逼近西边的高崖,仿佛不耐分隔,意欲团聚。一线窄门远远地出现了:两岸白石相对,在它们即将相拥的瞬间,一股神奇的力量让它们骤停。这股神力便来自大禹,相连的山被他带人生生地凿开了。
⑧势能强大的水訇然而出,撕锦裂帛。巍峨的山峰和峡谷全是哗哗的声音,风一样吹拂,水一样淹没。龙门上又一座铁路桥跨过,一列货车呼啸而过。
⑨民间传说,鲤鱼被冲出了豁口,无法溯流而上,便与大禹夫妇理论。大禹的妻子涂山氏说,能跃上此豁口者,便可化为飞龙,腾云上天。这便是“鲤鱼跃龙门”的来由。
⑩溯黄河北上,到壶口瀑布,再到荒凉空寂的吴堡石城,黄河两岸山山相连,几无间隙。两岸煤矿众多,运煤的货车排成长队。
在碛口古镇小憩,游黄河画廊。黄河东岸的岩石经河水长年冲刷,形成了一片片如画的浮雕,石面凹凸有致,深浅不一,它们有的像书法,有的似鳄鱼、蛟龙、螃蟹、珊瑚、蜂巢、蘑菇,有的似流云,气象万千,画面抽象,令人遐思,只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有这般景致。
在往画廊的沿河公路上,头顶山坡上也出现了同样的自然的壁画。它们之间落差约二十米。这证明黄河水曾经达到了山上画廊的高度。那便是四千年前黄河的水位?
想象滔滔鸿水漫过头顶,涨到山上画廊的高度,山岩上如染的夕阳,皆在水波之上闪烁,水势之浩荡,深沟巨壑被水所淹,波涛拍岸,条条峡谷蛟龙一样弯曲缠绕,一切“尽皆灭之”。大禹凿开了龙门,水位迅疾降落,直落到如今的位置。
山河证明了禹凿龙门的真实性,大禹把他的伟业刻在了山河之上。
这是神一样的功绩!于是,人们世世代代当作神话一样相传。
季节流转,万里天空孤云几朵,黄河奔腾不息。
(题目为编者所加,有删改)
旅游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在“我喜爱的游记散文”阅读课上,同学们品读了《龙门行》一文。
(1)请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A峡谷里浩荡江水翻滚不息,隐忍着一股蛮力,浊黄的波浪下深藏着蛟的。(这里的“隐忍”“深藏”写出此处江水的什么特点?)
B巍峨的山峰和峡谷全是哗哗的声音,风一样吹拂,水一样淹没。(删去加点的部分,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2)语文教材的自读课文后面,通常会有“阅读提示”,用来概述文章内容,品评语言特点,给出阅读建议,如《<登勃朗峰>》阅读提示》即是如此。请你给《龙门行》也写一则“阅读提示”,帮助初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特点,提高阅读效率。(不少于150字)
辅助材料:
《登勃朗峰》阅读提示
勃朗峰,法语意为“白色的山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妙趣横生。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细读课文,或许还能感受到一份别样的幽默。此外,这是一篇翻译作品,译笔简练,多用成语,带书卷气。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课文的这些特点。
阅读下面的演讲稿,完成下面小题。
大瀑布的葬礼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①今天,我们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生态学、环境学专家教授会集在这里,为即将离我们而去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作为巴西总统,我的心情十分沉痛!
②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是巴西和全世界人民的骄傲。汹涌的巴拉那河水像巨龙一般从悬崖上咆哮而下,声震山谷,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它更如脱缰野马,从天而降,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
③现在,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条逐渐枯竭的瀑布,没有了往日的雄姿,没有了滔滔不绝的壮观气势,如同生命垂危的老人,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④是谁扼杀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人类自己!瀑布周围工厂的用水毫无节制,大量的水资源被白白浪费;沿河两岸森林被大肆砍伐,导致水土大量流失!
⑤应该清醒了,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如果再这样下去,即使多出一百条塞特凯达斯瀑布也没用;如果再这样下去,最后的一滴水,将真的是我们的眼泪!
⑥让我们一起为即将远离我们而去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默哀!
⑦让我们一起加入到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行动中来!
⑧愿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13.本篇演讲稿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30字以内)
14.恰当运用演讲技巧,可以使演讲收到更好的效果。小宇同学将在全班演讲下面这段文稿,请你任选一段,结合具体内容,从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等方面提出建议。(不少于80字)
演讲的内容 演讲技巧的运用
①现在,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条逐渐枯竭的瀑布,没有了往日的雄姿,没有了滔滔不绝的壮观气势,如同生命垂危的老人,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②是谁扼杀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人类自己!瀑布周围工厂的用水毫无节制,大量的水资源被白白浪费;沿河两岸森林被大肆砍伐,导致水土大量流失! 小宇,当演讲第 段时,
六、综合性学习
15.班级开展“传承‘和’文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小题。
【追溯“和”之源头】
“和”为会意字,通过“和”的甲骨文可以看出,“和”字从禾,从口,从龠。从禾,泛指农业、粮食作物。从口,泛指人之口,用口食用(吃)粮食、禾谷,汲取日月精华的地气,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实现人与天地之和。民以食为天,保证人的口边有禾(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从龠,龠是一种乐器,是用口来吹奏的,是人在温饱之后在精神层面的娱乐要求,泛指人的精神追求。这些和在一起是“和”字的深刻内涵: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和为贵,实现人类的“和”的前提条件就是人人都能存活、生活下去,人人口边有禾(粮食),个个都能生活,不再为食物而互相争夺、杀戮,和平共处就有了基础。有了生存的基础,才能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人人施以礼乐教化,人人得到礼乐教化,人类社会才能和平,才能天下大同。
【探究“和”之真意】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当然,重视“和”的思想,对“和”与“同”内涵的思考并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
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
【传承“和”之文化】
“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天人合一”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例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人朴素、整体的哲学观,即把天地万物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把人与自然看作是浑然一体。这种朴素、整体的哲学观为后世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提供了睿智的认识论原则与方法论指导。
再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做到“温、良、恭、俭、让”,在处理矛盾、面对问题时,以和善为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要求人们积德行善,自觉追求“仁”“义”,使自身拥有“君子”“圣人”的优秀品质。
(1)追溯“和”之源头,可以让我们对“和”有更好地理解。下图①②处的字体分别是什么?
(2)在【探究“和”之真意】活动中,小文根据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对“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解读,分别绘制了两张图,并给图②配了合适的文字。请你帮他完成图①的配文字任务,之后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图②。
写作提示:图①配文在20字以内;图②讲解不少于60字。
图①配文: 图②讲解:
(3)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对“和”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请你即兴发言,总结你对传承“和”文化的思考和认识,表现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写作提示:①结合以上三则材料;②不少于100字。
七、作文
16.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风景,给你力量,给你启迪,令你欣喜,让你难忘,有的风景在世上,有的风景在心间,有的风景在远方,有的风景在身边……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题目一:身边的风景
题目二:________在远方
写作提示:①如果选择题目二,请务必先补全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在河之洲 蒹葭苍苍 两鬓苍苍十指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表明友谊并不受时空的阻隔,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3.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4. 味美 才能,才干 5. 所以说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6. 比喻论证 学习是体验“至道”的唯一途径,要爱学勤学 要勤问善问,向优秀的人请教,从而提升自己 7.乙文表达了对统治者有眼无珠、不识人才的极度愤慨与深刻嘲讽;丙文表达了对后人丢弃古人“问”的美德,却做着古人所深以为耻的事的无比痛心。
8.(1)yè hòu (2)彰 威 9.司马迁走上了撰写史书的道路,完成了《史记》;保尔走上了写作之路,完成了作品《暴风雨所诞生的》。
10. 《周易》第二 《说文解字》第一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11.示例:读《<诗经>第四》,我了解了《诗经》的成书过程,“诗言志”说法的由来,我还知道了诗的源头是歌谣,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而《诗经》就是流传下来的当年的唱词。原来《诗经》是这么有价值而且有意思的一本书,引起了我的兴趣,打算找来原著读一读。
12.(1)A.写出了江水水势浩大,其神秘而巨大的冲击力令人胆寒,必须时时警惕,不可掉以轻心。B.加点部分运用了比喻修辞,将水声铺天盖地,使人无处可逃的感觉写得生动形象。如果删去,这句话就只是对水声的简单叙述,表达效果大打折扣。
(2)示例:龙门是黄河出晋陕峡谷的最后咽喉,是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之处。作者记述了自己在龙门的游历,看到山的险峻,水的壮观,赞扬了大禹治水的伟业。本文文笔生动而多变,有《禹贡》《水经》等古籍的摘引,言之凿凿,令人信服,也有鲤鱼找大禹夫妇理论的传说,给文章平添神奇的色彩,更有多种修辞的巧妙运用,壁立的峭岩“如刀似斧”,东岸的山与西边的崖“仿佛不耐分隔,意欲团聚”,岩石如画,夕阳如染,水势訇然,撕锦裂帛。阅读时要注意体会遣词造句之妙,不妨边读边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丰富积累。
13.示例: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14. 示例:小宇,当演讲第①段时 建议声音低沉,语速放慢,表情悲伤。特别是两个“没有了”,后一个要比前一个更慢,更低沉,直到“等待着最后的消亡”,语气悲伤到极点。可以适当搭配动作,读“呈现在你面前的”这句话时,把手伸向大瀑布所在的方向,读到“如同生命垂危的老人”时,手臂无力地垂下。
15.(1)①小篆 ②楷书
(2) 图①配文示例: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 图②讲解示例:图中有4个穿着宽袍大袖、神态各异的人,中间的两人满面笑容,热情握手,但各自的脑海中却想着如何用刀伤到对方,如何置对方于死地,这两人的背后各有一人,一边带着附和的笑,一边在察言观色。小人往往如此,表面一团和气,其实表里不一,这不是真正的“和”。
(3)示例:同学们,“和”文化源远流长,“和”字从诞生之时,就承载着先民们对衣食无忧、和平共处、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流传甚广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而“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等,深深植根于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上。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有责任积极弘扬“和”文化的优秀文化元素,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16.例文1:
身边的风景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忽略掉那些就在身边的美好风景。其实,只要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身边处处都是美丽的风景。
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我都会经过那个熟悉的小公园。以前,我总是匆匆忙忙地走过,从没仔细看过那里的景色。但有一天,我因为早到了一会儿,就决定在公园里坐坐,好好看看这个我每天都会路过的地方。
一进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草地上还点缀着五颜六色的小花,它们随风摇曳,好像在向我点头问好。我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清香,让我感觉心情特别舒畅。
再往前走,是一个小小的池塘。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几尾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它们时而聚在一起,时而散开,好像在玩捉迷藏。池塘边上,有几只蜻蜓在低飞,它们轻轻地点着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这让我想起了那句古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虽然现在没有荷花,但蜻蜓和池塘的组合也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公园里还有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小路两旁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有高大的梧桐树,它们的叶子密密麻麻,为行人提供了凉爽的阴凉;有低矮的灌木丛,它们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像是一排排绿色的士兵。走在这些小路上,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世界,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最让我惊喜的是,公园里还有一群爷爷奶奶在晨练。他们有的打太极拳,有的跳广场舞,还有的在下棋聊天。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也让我受到了感染。
原来,身边的风景这么美,这么让人心动。它不需要我们去远方寻找,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生活中的每一处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景。我爱这身边的风景,它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例文2:
梦在远方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曾为谁停留。不知不觉中,窗外的梧桐叶已泛黄,一片孤雁划过天际,落叶铺满小径,斑驳的墙面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一滴雨珠从屋檐滑落,在时间的湖面上激起层层涟漪。从蹒跚学步的孩童,到如今初二的学生,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步步前行,渐渐明晰了我的梦在远方。
起初,“梦想”对我而言,只是长大后想要从事的职业。每当被问及梦想,我或因年幼无知,或因梦想多变,答案总是飘忽不定。时而想成为作家,时而又想成为科学家。八岁那年,我迷上了阅读,每次总缠着妈妈买上一堆书,放学后便沉浸在书海中,童话、科幻、推理,无所不读。那时的我,梦想很简单,就是能尽情地阅读,享受文字带来的快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再满足于阅读的数量,开始更加注重书籍的质量。《三体》中描绘的宏伟宇宙,深深吸引了我。我仿佛乘坐着星际飞船,在辽阔的宇宙中穿梭;为黑暗森林法则而震撼,为“水滴”的坚不可摧而惊叹,为歌者弹出的二向箔而着迷。同时,我也被作者刘慈欣的非凡想象力所折服。一本本好书,带我走进了不同的世界。我与福尔摩斯一起在案发现场寻找线索,与孙悟空一起保护师父腾云驾雾,与关羽一起过五关斩六将。
然而,随着学业的加重,我能用来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我仍然努力挤出时间,与书为伴。我曾无数次幻想自己成为书中的角色,但现实的学业压力让我不得不回到书桌前。升入初二后,我逐渐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原来,学习与阅读一样充满魅力。于是,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如今,我真正理解了梦想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远大的目标,更是推动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心怀梦想,就像雄鹰怀揣蓝天梦,才能展翅高飞;就像鱼儿怀揣海洋梦,才能不畏艰险,畅游大海;就像骏马怀揣草原梦,才能挣脱缰绳,奔驰在草原上。而我,心中怀揣着一份阅读梦,乘着学习的帆船,在书海中航行。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到达梦的远方!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