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点突破】专题04文言文阅读16篇(专项训练)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考点突破】专题04文言文阅读16篇(专项训练)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期末考点突破】专题04 文言文阅读16篇(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小古文阅读。
凿壁偷光(节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②光而读之。
【注释】①〔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②〔映〕照耀。
1.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例:衡乃穿壁引(引来)其光。 衡乃穿( )壁引其光。
2.借助注释,写一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3.这个故事赞美了匡衡 的精神。
4.这样的故事还有( )和( )。(填序号)
①宣王好射 ②悬梁刺股 ③囊萤夜读 ④愚公移山
小古文阅读。
囊萤夜读
胤gōng( )勤不倦,bó( )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5.读拼音,在文中括号里写出正确的汉字。
6.对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倦:疲倦 B.通:通晓,明白 C.常:曾经 D.继:连续
7.请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8.古人勤奋刻苦读书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①孙敬、苏秦 的故事;②北宋杨时 的故事;③西汉匡衡 的故事;④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的故事。(填序号)
A.手不释卷 B.程门立雪 C.悬梁刺股 D.凿壁偷光
阅读
翠鸟移巢
冯梦龙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①。及②生子,爱之,恐坠③,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④爱之,又更下巢⑤,而人遂⑥得而取之矣。
(选自《古今谭概》)
【注释】①患:灾难。②及:等到。③坠:落下,掉下。④益:更加。⑤下巢:把巢做低。⑥遂:于是,就。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10.“翠鸟移巢”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11.“翠鸟移巢”的结果是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的道理。
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①足,以②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③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④为谢,却不受。
(选自《王阳明全集》,有改动) 【注释】①濯(zhuó):洗。②以:因为。③度:估计,猜测。④铤(dìng):量词,计量金银物。后作“锭”。
12.“遗所提囊”中“遗”的意思是( )
A.遗失,丢失 B.遗失的东西 C.留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4.这个故事赞扬了王华 的可贵品质。
快乐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5.“问之,曰:‘欲作针。”这句话中的“之”指的是 。
16.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______”句子的意思。
17.这个故事后来演化成谚语“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
列子·黄帝
黄帝退居于具茨之山,过有熊之墟,同车者问曰:“吾闻先生得道,身体轻举,云游四海,何以在此?”黄帝曰:“大道无形,强为之名。吾虽得道,岂能无忧无虑乎?然吾心常在道,故虽居此,亦如云游。”同车者曰:“先生之言,微哉妙哉!”
18.请解释成语“无忧无虑”的含义。
19.请列举两个与“无忧无虑”意义相近的成语。
20.请用“无忧无虑”造一个句子,描述一个具体的情境。
阅读。
①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④行⑤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建本》,有改动)【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晋国主乐太师,生而目盲,仍热爱学习。③炳烛:点燃蜡烛用以照明。④昧:黑暗。⑤行:行走。
2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年七十,欲学(想要,打算) B.恐已暮矣(晚,迟)
C.臣闻之(用鼻子嗅气味) D.如日出之阳(太阳,阳光)
22.这篇文言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像“ ”;壮年时喜好学习,就像“ ”;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 ”。(用原文语句填空)
23.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
终身食鱼
刘向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①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②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③,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选自《新序·节士》,有改动)
【注释】①郑相:郑国的宰相。②以:因为。③禄:俸禄。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有馈鱼于郑相者 或谓郑相曰
25.郑相不接受鱼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阅读理解。
翠鸟移巢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①患②,及③生子,爱之,恐坠④,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避:避免。②患:灾祸。③及:到了……的时候。④坠:落,掉下。
26.翠鸟“稍下作巢”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1分)
27.用自己的话写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8.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 B.我们做事要懂得变通,要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C.母爱是伟大的,我们要懂得感恩。
29.阅读。
宋濂嗜①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②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③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注释】①嗜(shì):爱好②致:得到③弗:不敢
(1)看示例,学方法,做解释。
“计日以还”,我用组词法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归还)
①家贫 ②录毕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短文紧扣“嗜学”写了宋濂哪几件事?请联系短文内容,完成图示。
(4)读了短文,我想到了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如囊萤映雪、 。
文言文阅读。
师旷[1]论学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师旷曰:“何不炳[2]烛乎?”
③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④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3]行乎?”
⑤平公曰:“善哉!”
注释:[1]师旷:春秋时期著名乐师,是个盲人。[2]炳:点燃。[3]昧:暗,不明。
30.下列加点的字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年七十欲学(想要) 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游戏)
C.恐已暮矣(晚) D.孰与昧行乎(行走)
31.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师旷认为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 )
(2)师旷认为“何不炳烛乎”的原因是老了读书会更聪明。( )
32.李白小时候在山中读书,未成,弃去。请你用师旷告诉我们的道理劝说李白吧。
33.阅读小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宋濂(lián)苦学
余①幼时即嗜②学。家贫,无从③致④书以观。每假⑤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⑥。录毕⑦,走⑧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⑨,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观群书。
注释:
①余:作者宋濂自称。宋濂是明初政治家、文学家。②嗜(shì):喜爱。③无从:无法。④致:达到、实现,这里指买到。⑤假:借。⑥弗之怠:宾语前置,即“弗怠之”。不放松抄写的事。⑦毕:完,结束。⑧走:跑。⑨以是:因此。
(1)朗读小古文,下面断句错误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观/群书。
(2)照样子,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例子:胤恭勤不倦(疲倦)
①家贫
②计日以还
(3)试着用简洁明了的现代白话文写出下面文言句的意思。
文言句: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白话文: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观群书”。如果你们是故事里的藏书者,你们为什么都愿意把自己心爱的藏书借给宋濂读呢?说说你们的想法。
课外阅读。
空城计(节选)
①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手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②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③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④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34.这个片段出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 。
3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旁若无人 (2)若某等之见
(3)必弃城而走
36.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分析这三次“笑”的不同内涵。
(1)笑容可掬:
(2)抚掌而笑:
(3)拍手大笑:
3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司马懿之所以退兵,是因为他怕诸葛亮在城中设埋伏。
B.诸葛亮之所以敢用空城计,是因为他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
C.关于诸葛亮摆空城计的歇后语是:诸葛亮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D.诸葛亮是吴国的军师。
38.读了这个故事,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
司马懿:
39.诸葛亮的许多故事家喻户晓。请你再写出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故事的名称:
短文一
画蛇添足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⑤酒且⑥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⑦其酒。
注释:①祠:祭祀②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③卮:古代饮酒用器具。④相谓:互相商量。⑤饮:那,举、 ⑥且:将要。⑦亡:失去。
40.翻译画线的句子。
41.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①数人饮之不足( ) ②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
42.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请写出两则: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治蒲三善
子路治蒲①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②,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③,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庭④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子贡执辔⑤而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
——摘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蒲:蒲地,今为长垣市。②境:境内。③邑:城里。④庭:官衙。⑤辔:马缰绳。
43.解释下面加点字。
①善哉,由也。
②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
44.孔子说了三次“善哉”,分别指的是 、 、 。(用文中的词语)
45.请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46.从孔子的称赞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任务二:品读榜样故事感受榜样力量
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①去:离开。②裘:皮衣。
4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欧阳询尝行: ②数百步复反:
48.梳理欧阳询观古碑的过程并填空。
( )→下马伫立观之→( )→宿其旁观
49.将文中画“______”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50.从“数百步复反”“布裘坐观”等 描写中,我们可以发现欧阳询是一个 的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期末考点突破】专题04 文言文阅读16篇(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参考答案
1.凿穿 2.邻居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 3.不怕艰苦,勤奋读书 4. ② ③
【导语】《凿壁偷光》短短数语,勾勒出匡衡勤学之态。“无烛”衬困境,“穿壁引光”见巧思,动作描写极简却鲜活。以质朴文字赞少年向学精神,虽故事简省,却成后世劝学典范,寥寥二十余字,尽现古人求知之韧与智慧之光。
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衡乃穿壁引其光”的意思:匡衡于是在墙上打了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
“穿”在文言文中是动词,意为凿通、打洞。
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邻舍:邻居家。而:表示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不逮:“逮”意为“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匡衡的家中)。乃:于是,就(表示承接动作)。穿壁:“穿”在文言中意为“凿通、打洞”,“穿壁”即“在墙上打洞”。引其光:“引”意为“引来”,“其”指代邻居家的烛光。以:用,拿。映:照耀(此处可引申为 “使…… 照在…… 上”)。之:代词,指代“光”或“书”(结合语境,指“借着光亮读书”的行为)。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可翻译为:邻居家有蜡烛,但是烛光照不到(匡衡家里),匡衡于是在墙上打了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光线照在书上(借着光亮)来读书。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文中“勤学而无烛”直接点明匡衡勤奋学习的态度,而“穿壁引光”的举动则体现了他在艰难条件下(无烛照明)仍想尽办法坚持读书的决心。 “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的细节,进一步展现了他不因困境放弃学习的刻苦精神,以及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故事通过具体事例,赞美了匡衡面对困难时 勤奋刻苦、热爱学习、勇于克服困难的高尚品质。
4.本题考查对勤学故事的积累识别。
①宣王好射:讲齐宣王喜欢听人吹嘘他能拉开强弓,实则他用的弓很弱,讽刺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的人,与“勤奋学习”无关。
②悬梁刺股:“悬梁”(孙敬绑头发防瞌睡)和“刺股”(苏秦刺大腿保持清醒)均形容刻苦读书,与“凿壁偷光”同为勤学典故。
③囊萤夜读:车胤用袋子装萤火虫照亮读书,与匡衡“借光”一样,体现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
④愚公移山:通过愚公移山的寓言,强调坚持不懈、勇于挑战的精神,主题是“毅力”而非 “勤学”。
故这样的故事还有②③。
【点睛】参考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却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但是烛光照射不到他家,匡衡于是在墙上凿了个洞,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着烛光来读。
5.恭 博 6.C 7.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 8.CBDA
【导语】这篇《囊萤夜读》通过车胤勤学苦读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古人克服贫困、刻苦求学的精神。文章结构清晰,以古文阅读为载体,通过拼音填空、字词解释、翻译和典故连线等题型,既考查了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能力,又传递了传统文化中“勤学”的核心价值观。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
5.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恭”“博”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6.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C.原句“家贫不常得油”意为“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常”表示经常的意思,而非“曾经”。
故选C。
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盛:装。
萤火:萤火虫。
照书:照明读书。
句子的意思: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
8.本题考查课外知识的积累。
A.手不释卷 :手里总是拿着书卷,形容勤奋好学、读书刻苦。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讲的是吕蒙在孙权劝学后终日勤奋读书的故事。
B.程门立雪 :站在大雪中等待老师,形容尊师重道、求学心切。宋代杨时和游酢冒雪拜访理学家程颐,见老师午睡便立于门外,积雪深至一尺。
C.悬梁刺股 :将头发系在房梁上(孙敬)、用锥子刺大腿(苏秦),形容极端刻苦的学习方式。分别出自《太平御览》和《战国策》,是汉代孙敬与战国苏秦的故事。
D.凿壁偷光 :凿穿墙壁借邻居灯光读书,形容条件艰苦仍坚持学习。 典故 :西汉匡衡因家贫无灯,凿壁引光夜读(《西京杂记》)。
“悬梁刺股”直接对应①孙敬(悬梁)和苏秦(刺股)的典故,故选C;
“程门立雪”特指②北宋杨时在雪中等待老师程颐的故事,故选B;
“凿壁偷光”明确指向③西汉匡衡凿壁借光读书的事迹,故选D;
“手不释卷”则形容④吕蒙受孙权劝勉后勤奋读书的转变,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车胤谦逊有礼,勤奋而不知疲倦,知识渊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9.躲避 10.爱之,恐坠 11. 自己和孩子都被人捉住 不要溺爱孩子
【导语】导语:《翠鸟移巢》是一则源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古今谭概》的寓言故事。这则故事以翠鸟筑巢育雏的经历为线索,通过简洁而生动的叙述,深刻反映了父母对子女教育方式的反思,以及在决策过程中全面权衡利弊的重要性。
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结合所给句子“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可知意思是:翠鸟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灾祸。避:避免。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句子“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可知到了它生了小鸟的时候,特别喜爱它,担心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抓住关键词“爱之,恐坠”可知翠鸟移巢的原因。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 遂得而取之矣。”,抓住关键词“而人遂得而取之矣。”可知翠鸟移巢的结果:翠鸟和孩子都被捉住。《翠鸟移巢》告诉我们的道理:如果父母对子女溺爱,娇惯,到头来是害了他们。
【点睛】参考译文:
翠鸟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灾祸。到了它生了小鸟的时候,特别喜爱它,担心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到更低的地方,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
12.A 13.王华估计他酒醒后一定会再来。 14.拾金不昧
【导语】这篇短文以简洁的笔触刻画了王华幼时的诚信品格。通过“投金守候”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主人公临财不苟、重诺守信的品质。文中醉酒客与幼童的对比,更凸显了王华超乎年龄的成熟与智慧。结尾“却不受”三字,尤见其淡泊名利的操守,堪称传统美德的典范之作。
12.本题考查字的解释。
结合参考译文可知,“遗所提囊”的意思: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故可知“遗”意思是遗忘、遗漏。
故选A。
1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度:估计,思考。复:再,又。故“公度其醒必复来”的意思: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
1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通过阅读可知,王华知道袋子中有数十金,却没有自己拿钱离开,说明他不贪图钱财;害怕有人把袋子里的金子拿走,就把袋子扔进水中,并在岸边等待失主,说明他乐于助人并且做事情考虑周全。
【点睛】参考译文:
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水边嬉戏,见到一个客人来洗脚,因为大醉的缘故,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王华拿来看了看,有数十两黄金。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不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着来了,王华迎上去对他说:“找你的银子吗?”为他指明了地点。那个人很高兴,用一锭银子作为酬劳,王华却不接受。
15.老妇人 16.世间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业离开了。 17.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导语】这篇短文《铁杵成针》通过李白与老媪的对话,传递了“持之以恒”的哲理。文章结构简洁,叙事流畅,语言古朴,符合寓言故事的特点。文中以“铁杵成针”为喻,形象地揭示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李白的“感其意,还卒业”体现了故事的教育意义,激励读者面对困难时不应轻言放弃。整体上,文章既有文化底蕴,又富含人生哲理,是一篇优秀的励志小品。
1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结合“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可知,李白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问之,曰:‘欲作针。’”的意思是(李白)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指“老媪(老妇人)”。
1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中“读书山中”的意思是在山中读书;“未成”的意思是没有完成;“弃去”的意思是放弃,离开。
故句子翻译为: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了。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谚语俗语的积累。
阅读文言文可知,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李白在磨针溪偶遇老媪磨铁杵的情景,通过对话和情节推进,展现了李白受到启发后决心完成学业的过程。结合所学和积累,这个故事可以用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来概括。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意思: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困难再大也能取得成功。
【点睛】参考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18.指的是没有任何忧虑和烦恼,心情轻松愉快,没有负担。 19.逍遥自在 心旷神怡 20.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孩子们在公园里玩耍,他们快活地奔跑着,笑声回荡在空气中。
【导语】这篇短文选自《列子·黄帝》,通过黄帝与同车者的对话,展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黄帝虽已得道,但并未完全脱离尘世,表明“道”虽无形,却无处不在,得道者并非无忧无虑,而是心境常与道合一。文章语言简洁,对话形式生动,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环境的关系。整体上,文章通过简单的对话传递了深刻的哲理,启发读者思考“道”与生活的关系。
18.本题考查理解词意思。
句子“吾虽得道,岂能无忧无虑乎?”意思是我虽然得道,难道就能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吗?“无忧无虑”是指没有忧愁和烦恼,形容心情轻松愉快,没有任何负担或顾虑。
19.本题考查词语积累。
“无忧无虑”是指没有忧愁和烦恼,形容心情轻松愉快,没有任何负担或顾虑。
故与“无忧无虑”意义相近的成语有悠然自得、逍遥自在、泰然自若、怡然自乐、闲云野鹤、无牵无挂等。
20.本题考查情景写话。
用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来表现词语。 第一步,想这个词语的大致意思。明白意思是基础。 第二步,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发生过关于这个词语的事情。第三步,用描写语言表达。虽说是写情景,其实和写事情也差不多,可以理解为一个微型事件,用动作、语音、神态、外貌、心理这些描写,把当时的情况表达清楚就是情景。
“无忧无虑”可设置一个场景,写一个或者一群人在愉快地玩耍的情景。
示例:夏日的海滩上,微风轻拂,海浪轻轻拍打着沙滩。一家人躺在遮阳伞下,享受着冰凉的饮料,孩子们在沙滩上堆着沙堡,笑声不断。此时此刻,他们心情轻松愉快,所有的烦恼都被海风吹散了,只剩下满满的幸福与宁静。
【点睛】参考译文:
黄帝退居在具茨山中,经过有熊的故地,同车的人问道:“我听说先生已经得道,身体轻盈,云游四海,为何会在这里?”黄帝说:“大道无形,勉强给它一个名字。我虽然得道,难道就能无忧无虑吗?然而我的心始终在道中,所以即使住在这里,也如同云游一般。”同车的人说:“先生的话,真是微妙而深刻啊!”
21.C 22. 日出之阳 日中之光 炳烛之明 23.学无止境,不论年龄大小,都要追求知识。只要有决心,何时开始学习都不晚。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探讨了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不同年龄阶段学习的不同意义。师旷运用三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少年、壮年和晚年学习的不同状态:少年学习如“日出之阳”,充满朝气;壮年学习如“日中之光”,正处巅峰;晚年学习如“炳烛之明”,虽微弱却依然有用。文章强调了学习的终身价值,无论年龄多大,学习都能带来光明和进步。晋平公的“善哉”表达了对这一观点的认同,体现了古人“活到老,学到老”的智慧。
21.本题考查的是字词的解释。
C.在文中“臣闻之”的意思是“我听说”,师旷说“臣闻之”是要引出他所知道的关于学习的道理,“闻”是“听说”的意思,而不是“用鼻子嗅气味”,这里是对词语的错误理解。
故选C。
22.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中第②自然段师旷明确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意思: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辉;老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照明一样。
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日出之阳”:将少年时好学比作“日出之阳”,日出时的阳光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象征着少年时期学习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光明的未来,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能为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壮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日中之光”:把壮年时好学比作“日中之光”,中午的太阳光芒正盛,意味着壮年时期人们精力充沛、阅历渐丰,此时学习能够更深入、更高效地吸收知识,将所学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对个人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同正午的阳光那般强烈而有力。
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炳烛之明”:把晚年时好学比作“炳烛之明”,蜡烛的光虽然微弱,但在黑暗中能照亮道路。这说明晚年学习虽然可能没有少年和壮年时的优势,但依然能给人带来光明和指引,让人在知识的陪伴下充实度过晚年,不至于在无知中迷茫,也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2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主旨。
文中写了晋平公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想要学习,这种精神值得赞扬。师旷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学习都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年龄或其他因素而放弃学习的机会,只要有决心和毅力,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
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生的事业,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不要因为年龄或其他因素而放弃学习的机会,只要有决心和毅力,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
【点睛】参考译文:
①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来照明学习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主的呢?”
②师旷说:“我这个瞎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辉;老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24. 赠送 有人 25.接受别人的馈赠,就要替别人办事,就可能失去官职和俸禄,再也没钱买鱼;相反,遵纪守法,终生都有鱼吃。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郑相拒鱼的故事,揭示了廉洁自律的重要性。郑相因嗜鱼而拒鱼,表现出其深谋远虑和清廉自守的品质。文中“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一句,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强调了短视与远见、贪欲与自律的后果。文章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既体现了刘向对节士的赞美,也传达了对为官者应持守廉洁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教育意义。
24.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有馈鱼于郑相者”的意思是有(人)把鱼赠送给郑国的宰相。在这个句子中,“馈”是动词,意思是赠送、馈赠。
“或谓郑相曰”的意思是有的人对郑国的宰相说。“或”在这里是代词,意思是有的人。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通读文本可知,文本中 “受鱼失禄” 直接表明了郑相接受鱼的后果,意思是接受了鱼就可能会失去自己的官职和俸禄。一旦失去俸禄,就没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文中也提到 “不受得禄,终身食鱼”不接受鱼的后果,只要保住俸禄,就有足够的钱一直买鱼吃,能够长久地满足自己吃鱼的爱好。
文本清晰地阐述了郑相基于对自身利益长远考量而不接受鱼的原因,他目光长远,明白接受馈赠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以拒绝了送鱼。
【点睛】《终身食鱼》译文:
从前,有个人给郑国的宰相赠送鱼,郑国的宰相不接受。有人对郑国的宰相说:“您喜欢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呢?”(郑国的宰相)回答说:“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接受鱼。接受了鱼(就可能会)失去俸禄,(这样就)没有办法吃鱼了;不接受(鱼)就能保住俸禄,(这样)就可以终身有鱼吃。”
26.及生子,爱之,恐坠 27.翠鸟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灾祸。 28.A
【解析】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这句话的意思:到了它生了小鸟的时候,特别喜爱它,担心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可知翠鸟“稍下作巢”的原因是及生子,爱之,恐坠。
2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语句通顺,意思正确即可。先:首先;高:高处;以:用来。
故句子意思:翠鸟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灾祸。
28.本题考查主旨概括。
翠鸟移巢的内容是关于一只翠鸟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 不断地降低鸟巢的位置, 最终导致自己和孩子被人类捕获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 在关爱孩子的同时, 也要考虑到长远的风险和可能的后果。 父母或监护人应该避免对子女过度溺爱, 因为过度的保护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 爱子应该有度, 否则不仅对孩子无益, 反而可能害了他们。 这个故事通过翠鸟的行为和结果, 警示人们要理性地平衡保护与风险, 避免因小失大。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翠鸟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灾祸。到了它生了小鸟的时候,特别喜爱它,担心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到更低的地方,于是人们就把翠鸟的孩子捉住了。
29.(1) 贫困 完毕;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4)悬梁刺股。
【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家贫:指家庭贫困。贫: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组词:贫穷。
录毕:抄录完成。毕:完成、结束。组词:完毕。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意思是“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借”。 “每”表示“常常”,是时间状语,单独断开;“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一个动宾短语,“于藏书之家”是介词结构后置,表对象,所以在“假借于”这里断开。
断句为:“每 | 假借于 | 藏书之家”。
(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知写了宋濂因家贫而借书来读;
结合“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知写了宋濂不畏严寒抄书;
结合“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知写了宋濂按时还书。
主要写了:宋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三件事。
(4)本题考查对课外知识的积累。
体现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有:凿壁借光、卧薪尝胆等。
【点睛】参考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30.B 31. × × 32.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李白小时候正如初升的太阳一样灿烂,如果能抓紧时间学习,一定会有所收获。
【解析】30.本题考查文言文字义辨析。
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联系上下文以及句子意思可以知道:哪有做臣子的人敢戏弄国君的行为呢?“戏”指戏弄,不是游戏的意思。
故选B。
31.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师旷认为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结合语句: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此句理解正确。
(2)师旷认为“何不炳烛乎”的原因是老了读书会更聪明。结合语句: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告诉我们,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故此句理解有误。
32.本题考查文本主旨。
根据译文可知:晋平公认为暮年想要读书已经太迟了,而师旷则认为学总会比不学好,所谓学到老,活到老,任何时候都不算晚。结合主旨我们可以这样劝说李白: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所以李白呀,趁现在的大好时光,抓紧学习吧!
【点睛】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敢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 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33.(1)C
(2) 贫穷 送还,归还。
(3)抄完后,急跑着给人家送去,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还书时间。
(4)宋濂能遵守诚信,能按时归还借的书,所以大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读。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C.在这个句子中,“以是”是连词短语,表示“因此”;“人多以书假余”中,“人多”是主语,“以书假余”是谓语部分,其中“以书”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假余”是动词短语,表示人们把书借给我;“余因得观群书”中,“余”是主语,“因得观群书”是谓语部分,表示我因此能够阅读很多书。故正确的断句应该是“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观群书”。
故选C。
(2)本题考查字词翻译。
①家贫:家中贫穷(或家境贫寒)。贫:贫穷、贫寒。
②计日以还:计算着天数来还书(或按照约定的日期归还书籍)。还:归还。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重点字词“毕、走、逾约”翻译出来,语句要通顺。
译文:抄写完后,小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宋濂的诚信与守时: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宋濂在借书时非常讲信用,他“计日以还”,从不拖延或违约。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诚信品质让我们对他产生了极大的信任,相信他会像爱护自己的书籍一样爱护我们的藏书。
宋濂的勤奋与好学:文中提到“余幼时即嗜学”,说明宋濂从小就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他勤奋好学,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我们深感敬佩,也愿意将自己的藏书分享给他,帮助他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点睛】参考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学习。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抄录,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时送还。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写。抄写完毕,跑着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阅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34. 《三国演义》 罗贯中 35. 好像 如果 跑 36. 故作坦然轻松,以诱司马中计,这是紧张的笑。 见魏军远去,暗自庆幸,如释重负,这是轻松的笑,侥幸的笑。 胜利之后的开怀大笑,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弄司马懿的笑。 37.D 38. 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谨慎多疑 39.草船借箭
【解析】34.本题考查的是作者作品。
文章中所描绘的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智谋较量,是《三国演义》中众多精彩的战争与谋略情节之一。《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这本书的作者是罗贯中,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35.本题考查的是字的意思。
(1)根据文章第①自然段“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意思是: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低头打扫,旁若无人。可知旁若无人:文中指城门内外洒扫的二十余百姓,就像旁边没有其他人一样,专心做自己的事,不受外界影响。形容态度自然或高傲。“若”在这里是“好像”的意思。
(2)根据文章第④自然段“若某等之见”意思是如果是我们这些人的见解。故“若”在这儿是“如果”的意思。
(3)根据文章第④自然段“必弃城而走矣。”意思是一定放弃城池然后逃跑。结合文章,指如果按照众人的想法,遇到这种情况就会选择放弃城池逃走。故“走”指逃跑。
36.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根据文章第①自然段“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再结合上下文可知笑容可掬:此时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的笑看似轻松自在,实则内心紧张,是故意做出来迷惑司马懿的,想让司马懿以为城中有埋伏,不敢贸然进攻。
(2)根据文章第③自然段“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再结合上下文可知抚掌而笑:司马懿中计退兵,诸葛亮这一笑是因为计策成功而感到如释重负,同时也为自己成功骗住司马懿而感到侥幸和得意。
(3)根据文章第④自然段“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再结合上下文可知拍手大笑:这一笑是诸葛亮对众官见识短浅的一种嘲笑,也是对自己智谋过人的自豪表现。他笑众官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只想着弃城而逃,而自己却能巧妙运用心理战术吓退司马懿。
37.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D.在文章中,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而非吴国的军师。司马懿退兵确实是因为他害怕诸葛亮在城中设下埋伏,这体现了司马懿的谨慎。诸葛亮敢用空城计正是因为他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的特点,判断司马懿不敢轻易进城。“诸葛亮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这个歇后语也准确地概括了空城计的结果。
故选D。
38.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人物形象。
诸葛亮:
智勇双全:结合文章内容,诸葛亮在敌众我寡、兵力悬殊的危急情况下,能想出空城计这一妙计,凭借自己的智慧吓退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体现了他的“智”;同时,他敢于实施这样冒险的计策,也展现了他非凡的勇气,此为“勇”。
司马懿:
多疑谨慎:文中司马懿看到诸葛亮在城楼上的表现,因怀疑有埋伏而不敢进攻,选择退兵。这充分体现了他性格中多疑的一面,并且他行事小心谨慎,不轻易冒险。
39.本题考查的是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答案并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七擒孟获
在“七擒孟获”的故事中,诸葛亮为了收服孟获,使其真心归降,对孟获七次擒获又七次释放。这展现了诸葛亮不仅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具有广阔的胸怀和长远的政治眼光。他不急于一时的胜利,而是通过智慧和仁德彻底征服对手,为蜀汉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0.一个人最先完成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 41. 这壶酒。 代词,指蛇。 42.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解析】4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且:将要。
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画脚。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意思是一个人最先完成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
4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数人饮之不足”意思是大家一起喝这壶酒都不够,这里“之”是指这壶酒。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意思是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这里“之”是指蛇。
42.本题考查成语故事。
类似的成语故事有:画龙点睛、叶公好龙、揠苗助长等。
43. 好啊 称赞 44. 恭敬 忠信 明察 45.先生您还没有看到子路,然而却三次称赞他做得好。他做得好的地方,弟子能听您讲解一下吗? 46.子路是一个勤政爱民的人。
【解析】4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①善哉,由也。意思是:真是好啊,仲由(子路的名字)。“善哉”的意思是赞叹、称赞。
② 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意思是:老师您还没有看到子路治理的具体情况,却三次称赞他做得好,那么他的这些好的方面可以让我听听吗?”“称”的意思是称赞、赞许。
4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文中“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可知,孔子三次“善哉”分别指的是“恭敬以信”、“忠信而宽”和“明察以断”。
4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夫子:指孔子。未见由之政:没有看到子路治理的具体情况。三称其善:三次称赞他做得好。可得闻乎:可以让我听听吗?
意思:老师您还没有看到子路治理的具体情况,却三次称赞他做得好,那么他的这些好的方面可以让我听听吗?
4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文言文内容,说一说子路是一个怎样的人。如:
从孔子的称赞中,我们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具备多方面优秀品质的人。他首先是一个恭敬守信的人,这在孔子的第一次称赞中得到了体现,说明他在治理蒲邑时,能够以恭敬的态度对待民众,并且言出必行,信守承诺。其次,子路还是一个忠信宽厚的人,孔子的第二次称赞表明了他在治理中忠诚于职责,同时待人宽厚,这种品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民众和谐至关重要。最后,子路还展现出了明察果敢的一面,孔子的第三次称赞肯定了他在处理事务时的明智和果断,这是作为一个优秀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
因此子路是一个恭敬守信、忠信宽厚、明察果敢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子路治理蒲邑三年了,孔子路过那里。当他进入蒲邑的边境时,便说:“好啊!仲由(子路的名),他在这里治理得恭敬而讲信用啊!”接着,他进入蒲邑的城区,又说:“好啊!仲由,他在这里治理得既忠诚守信又宽厚待人!”等到进入子路的官署庭院时,孔子再次赞叹道:“好啊!仲由,他在这里治理得明察秋毫,决断果敢!”这时,子贡握着马缰绳问孔子说:“老师您还没有看到子路治理的具体政绩,就三次称赞他做得好,请问这些好的方面可以让我听听吗?”
47. 曾经 返回 48. 驻马观之 布裘坐观 49.于是累了就把衣服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观摩,留宿在石碑旁。 50. 动作 虚心好学刻苦钻研
【解析】47.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①“欧阳询尝行”:欧阳寻曾经出行时。“尝”:曾经。
②“数百步复反”: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反”:同“返”,返回,回来。
4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注意认真阅读原文分析,通过译文可知,欧阳询赶路时看到一碑文,停下观看,后下马观看,累了就铺上皮衣观看,在古碑旁看了很多天才离开。所以欧阳询观看古碑的过程是:驻马观之;下马伫观;乃布裘坐观;宿其旁观。
4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这个句子中的“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中“及”:等到;“疲”:疲倦。“乃”:于是,就。“布”:动词,铺开、展开。“裘”:皮衣。“坐观”:坐着观看。“因”:于是,就。“宿”:住宿过夜。“其”:代词,指某个特定的地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欧阳询等到疲倦了,就铺开皮衣坐着观看,于是就在那里过夜了。
5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数百步复反”写出了欧阳询对古碑书法的热爱和留恋,哪怕已经离开,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渴望,再次返回观看。“布裘坐观”写出了欧阳询铺开皮衣坐着观看,这些词是动作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欧阳询是一个对书法艺术极其痴迷、勤奋好学、追求卓越、善于钻研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欧阳询曾经急忙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儿古碑。真的是近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足观看看了很久后离开,但走了没多远,他又返回碑前继续下马伫立观看,体会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三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