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课堂笔记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课堂笔记 素材

资源简介

统编版六年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课堂笔记
10 古 诗 三 首
项目 内容
作者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被后人誉为“诗鬼”,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于谦:明代大臣、军事家,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郑燮: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号板桥,字克柔,“扬州八怪”之一,人称板桥先生。
会写字 luò chuí záo fén 络 锤 凿 焚 易错提示
多音字 yàn(燕子) jìn(干劲) 燕 劲 yān(燕山) jìng(强劲)
形近字 络(网络) 锤(铁锤) 焚(焚烧) 洛(洛阳) 捶(捶背) 婪(贪婪)
听写 词语 金络脑 千锤万凿 焚烧
字词 理解 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什么时候。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白:高尚的节操。 任:任凭。 尔:你。
重点句理解 1.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诗意: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赏析:这两句写的是边塞战场的景色,“大漠”“燕山”一下就把人带到了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 2.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意: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赏析:“金络脑”指的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表示非常贵重的鞍具,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3.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诗意: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赏析: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心声——无论面对怎样的严酷考验,都能从容自如,处之淡然。)
重点句理解 4.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意: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赏析:诗人以石灰石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5.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赏析:这两句写出了竹子的特点,突出了竹子挺拔、坚韧的神韵和顽强的生命力。) 6.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意: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赏析:这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突出了竹子傲然挺立、坚韧刚劲的品格。)
背诵 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课文主题 《马诗》表面写马,实际是托物言志。诗人借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的愤慨,以及希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建功立业的期盼。 《石灰吟》也是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写法 托物言志,通过描绘客观事物的某一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示例: 1.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拓展积累 托物言志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五)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画菊》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题徐明德墨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项目 内容
人物简介 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会写字 zhì bì jùn pā pì chǒu xuē mó xíng hng bǎng kěn páo yā zhí稚 避 峻 啪 僻 瞅 靴 魔 刑 哼 绑 啃 袍 押 执 易错提示 哼:右下是“了”,不是“子”。 执:第五笔是横折弯钩,不是横折折钩。
多音字 mái(埋头) méng(蒙面) 埋 蒙 mēng(蒙骗) mán(埋怨) měng(蒙古)
形近字 避(逃避) 峻(险峻) 僻(偏僻) 骏(骏马)
听写词语 幼稚 避免 严峻 噼里啪啦 僻静 瞅见 靴子 魔鬼 苦刑 哼唱 绑住 啃食 长袍 押下去 执行 埋头 含糊 局势 轻易 尖锐 冷笑 残暴 匪徒 法庭 安定 占据 会意 过度
词语积累 近义词:含糊——模糊 慈祥——和蔼 严峻——严厉 残暴——残忍 反义词:含糊——清楚 粗暴——温和 残暴——仁慈 沉着——慌乱 词语搭配:工作紧张 态度严峻 幼稚可笑的问题 平静而慈祥的脸
词语理解 含糊:形容声音、言语或意思等不清晰、不明确。 被难日:某人因大灾祸丧失生命的那一天。 宪兵:某些国家的军事政治警察。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重点句理解 1.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这段话写出了父亲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父亲平常对待女儿的耐心和今天回答的含糊形成对比,说明当时局势十分严峻。) 2.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这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在严峻的局势下,他坚决不肯离开,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重点句 理解 3.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饱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为什么李大钊的神情那么安定 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伟大的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课文 结构
课文 主题 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理解、敬佩,表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人物形象 作者刻画了一位沉着镇定、坚贞不屈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 1. 沉着镇定:父亲在被捕前烧掉文件和书籍。 2. 坚贞不屈: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斗争时,神情安定,非常沉着。他虽然遭受了严刑拷打,但是毫不动摇,依旧坚定。
写法 首尾呼应。示例: 1927 年4月 28 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开头)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 月 28日。”(结尾)
拓展积累 李大钊名言 1.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2.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3. 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4.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
12 为人民服务
项目 内容
作者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会写字 chè qiān tài pò pī biāo xī chuī zàng 彻 迁 泰 迫 批 标 牺 炊 葬 易错提示 葬:最下面是“艹”,不是“艹”。 牺:右面是“西”,不是“酉”。 泰:下面是“氺”,不是“水”。
多音字 bāo(剥皮) xuē(削弱) yā(压力) 剥 削 压 bō(剥削) xiāo(削皮) yà(压根儿)
形近字 彻(彻底) 炊(炊烟) 葬(埋葬) 砌(砌墙) 吹(吹拂) 莽(鲁莽)
听写词语 彻底 搬迁 泰山 压迫 批评 目标 牺牲 炊事员 送州 革命 解放 利益 意义 剥削 兴旺 五湖四海 责任 死得其所 制度 寄托 哀思
词语积累 四字词语: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精兵简政 五湖四海 死得其所 近义词:兴旺——旺盛 压迫——欺压 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反义词:兴旺——萧条 团结——分裂 词语搭配:提高勇气 减少牺牲 关心战士 寄托哀思
词语理解 重于泰山:比泰山的分量还重,多形容价值极高或责任重大。 轻于鸿毛:比大雁的毛还轻,多形容轻微或不足道。 精兵简政:精简人员,缩小机构。 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重点句理解 1.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文章开篇点明主题。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张思德是其中的典范之一。“完全”的意思是除了为人民服务,没有第二个目的。“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不管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
重点句 理解 2.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引用司马迁的话论证“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3.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连用“因为……所以……”“不管……都……”“只要……就……”几个关联词,表明“我们欢迎批评”“欢迎任何人的批评”“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正确的批评”。) 4.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背诵 背诵第 2、3 自然段
课文 结构 明确“我们这个队伍”的性质(1) 论述如何对待“死”(2) 为人民服务 论述如何对待批评(3) 论述如何对待困难(4) 论述如何对待“我们的队伍”里死去的同志(5)
课文 主题 本文中毛泽东通过赞扬张思德那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阐述了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和怎样为人民服务的问题。
写法 1. 通过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分辨好坏、是非。示例: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通过对比突出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崇敬,彰显张思德同志精神的可贵。) 2. 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示例: 本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拓展 积累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3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项目 内容
多音字 pēn(喷出) jiě(解放) 喷 解 jiè(押解) pèn(喷香) xiè(解数)
词语积累 四字词语:浴血奋战 百折不挠 忽左忽右 接二连三 惊天动地 昂首挺胸地动山摇 近义词:封锁——封闭 狡猾——狡诈 掩护——保护 恳切——诚恳 隐蔽——隐藏 惊天动地——震天撼地 坚毅——刚毅 开辟——开拓 反义词:封锁——开放 恳切——虚伪 词语搭配:狡猾的敌人 仇恨的火花 光滑的斜坡 嘹亮的冲锋号 钢铸一般的脸 坚毅的光芒 坚决地说 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 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 跃出战壕 炸毁暗堡 眺望远方 冲过烟雾
词语理解 浴血奋战:浑身是血仍然奋力战斗。形容顽强地坚持战斗。 百折不挠: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 暗堡:隐蔽的碉堡。 迸射:向四外溅出或喷射。 战壕:作战时为掩护而挖的壕沟。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
重点句理解 1. 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压”和“抬不起头”体现了敌人火力的凶猛和炸掉暗堡的必要性,为下文董存瑞申请炸暗堡作了铺垫。) 2. 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暗堡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令冲锋的战士惨烈牺牲。“瞪”和“迸射”两个词强烈地表现了董存瑞对暗堡和敌人的憎恨。“坚决”一词体现了董存瑞炸掉暗堡的决心。) 3. 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激起了点点尘土,四周冒起了白烟。(“点点尘土”“四周冒起了白烟”体现了敌人的火力猛烈,董存瑞要到桥下炸暗堡实属不易,侧面烘托了董存瑞的勇敢。)
重点句理解 4. 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两句话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董存瑞为革命事业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
课文结构 暗堡拦路、冲锋受阻(1) 董存瑞申请炸暗堡(2~4)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董存瑞穿过火网,舍身炸毁暗堡(5~7) 开辟道路,战斗胜利(8)
课文主题 课文主要讲述了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敌人的暗堡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穿过敌人的火网,手托炸药包舍身炸毁了暗堡,为我军开辟了前进道路的感人故事。课文颂扬了董存瑞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人物形象 文章刻画了一个勇敢坚毅、训练有素、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革命战士的形象。 1. 勇敢坚毅:面对敌人火力猛烈的暗堡,董存瑞非但不胆怯,反而“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态度坚决地向连长请命去炸掉暗堡,体现了他的勇敢坚毅。 2. 训练有素:在穿越敌人火力网的过程中,董存瑞“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体现了他训练有素,战斗技能过硬。 3. 舍生忘死、不怕牺牲:董存瑞左腿中弹,顾不得身上的伤,忍痛“猛冲到桥下”;炸药包没地方放,他就“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以血肉之躯承载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暗堡。这都体现了他为革命事业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怕牺牲的精神。
写法 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示例: 1. 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动作描写) 2. 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动作、神态描写) 3. 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动作、语言描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