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武汉二中2025届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试地理试卷考试时间:2025年5月22日 下午 14:30-17:05 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狍栖息在温带森林中,夜伏昼出,大部分活动时间都在啃食植被,需要充足的活动空间,对周边环境警惕性较高。我国自东北至秦岭山地均有狍活动。研究发现,不同季节狍昼夜活动密度呈“M”形,冬季时保护区内的狍偏好在常绿针叶林区域内活动。下图为暖季与冷季一天中狍活动密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与冷季相比,暖季狍日活动节律特点为( )A.上午活动时间延迟 B.下午活动时间提前C.全天活动时间集中 D.全天活动时间较长2.与东北山地相比,狍在秦岭山地的分布高度及主导因素分别是( )A.较高 气温 B.较高 降水C.较低 降水 D.较低 气温3.冬季狍偏好在常绿针叶林区域内活动,最主要的原因是林内( )A.食物更丰富 B.活动空间更广C.隐蔽性更好 D.气温相对更高碛口是吕梁山中黄河边的一座古镇,位于黄河和湫水河交汇处,地处当年山西与内蒙古、晋陕商道水陆交通的中心点和商品集散地,明清至民国年间发展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濒临碛口镇的黄河由400米宽猛缩为80米宽,混浊的黄河水像一头被惹怒的雄狮——“黄河行船,谈碛色变”。下图示意碛口镇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明清至民国年间,碛口镇发展成为北方著名商贸重镇的自然原因是( )A.黄河暴涨暴落,行船危险 B.黄河河道变窄,水流湍急C.气候变暖,黄河水位下降 D.上游拦水,黄河流速变缓5.碛口镇兴起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 B.河流 C.交通 D.人口6.如今,碛口镇的主要产业为( )A.旅游业、餐饮业、旅馆业 B.加工业、手工业、旅游业C.电子工业、金融业 D.钢铁工业、物流业某校地理研学小组为探究不同下垫面对热岛效应的影响,选择城市中心广场、城市公园、住宅区和郊区农田四种典型区域进行实地观测(如下表)。观测时间为夏季晴朗无风的午后14:00-15:0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下垫面类型 中心广场(硬质) 城市公园(绿地) 住宅区(混合) 郊区农田平均气温(℃) 35.2 32.1 33.8 31.57.观测发现,与郊区农田相比,城市中心广场气温显著偏高,直接原因是( )A.太阳辐射更强 B.地面辐射更多C.人为热排放多 D.大气逆辐射弱8.研学小组选择夏季晴朗无风的午后14:00-15:00进行观测,理由合理的是此时段( )A.没有风的扰动 B.人类活动最强烈C.太阳辐射最强 D.热岛效应最显著9.为提高观测结果的科学性,可采取的优化措施是( )①关注某一时段,缩短观测周期 ②统一仪器型号并校准设备③增设工业区、水域等下垫面类型 ④增加阴雨天气的对比观测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移动办公是指办公人员利用手机或平板等微小移动终端,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与业务相关的任何事情的一种流动化办公模式。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2021~2023年高频移动办公人群居住地、就业地的净迁移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该城市高频移动办公人群的迁移特征是( )A.中心城区的内部迁移较城郊间迁移更明显B.中心城区内边缘就业净迁移量多于居住C.中心城区高频移动办公就业的人数增加D.体现了迁移的分散化趋势和集聚性效应11.与高频移动办公人群居住地迁移关联性最弱的因素是( )A.通信技术发展 B.轨道交通建设C.落户政策放宽 D.就业地点改变12.若该郊区新城计划打造“高频移动办公人群职住平衡示范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B.建设智慧化办公公寓C.打造产城融合生态圈 D.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原始胡杨林。受洪水漫溢影响,塔里木河两侧形成周期性的水淹环境,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加,胡杨林地下水位逐渐降低,地上植物生长受限,植被数量减少,形成中生环境及旱生环境。近年来,新疆实施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引洪补水”措施,显著提升了胡杨林的碳汇能力。下表示意塔里木河流域不同环境、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土层(cm) 土壤有机碳含量(g/kg)旱生环境 中生环境 周期性水淹环境0~10 5.79 6.60 4.0210~20 4.95 6.46 5.7620~40 2.96 5.46 2.6413.能大致反映该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塔里木河河岸距离关系的是( )A. B.C. D.14.0~10cm土层周期性水淹环境下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洪水漫溢抑制胡杨生存 B.根系密集阻碍养分扩散C.植被多样加剧种间竞争 D.流水淋洗致表土碳流失15.“引洪补水”能够显著提升胡杨林碳汇能力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增加,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 B.温度降低,减少有机碳分解C.长期水淹,抑制了微生物的活性 D.土壤结团,增加有机碳释放二、综合题(共三大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小杂粮是小宗粮豆的俗称,是指种植面积较小、种植方法独特、环境适应性强(喜光、耐寒、耐瘠、抗病虫害能力强、遗传多样性丰富)、生育期较短、种植地域性强、用途广泛、营养价值高的粮豆,且多采用家庭种植模式。凉山彝族自治州坐落于横断山脉的中段东缘,种植的小杂粮种类多、范围广,但实际收益较低。近年来,政府通过投资引导等一系列措施,成功激发农户小杂粮种植积极性,推动了小杂粮产业的快速发展。下图示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地理位置。(1)简述凉山彝族自治州适宜种植小杂粮作物的自然优势。(8分)(2)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种植小杂粮实际收益较低的原因。(6分)(3)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小杂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性建议。(6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自昌马峡出山后,在今玉门至双塔水库之间的广大扇缘地带,发育着众多地表沟道,其中四道沟是水流最大的一支。这些沟道有些是在古时就已形成的,有些是在明清时期人为开发疏勒河水并改道而形成的。在汉代之前,冲积扇面下渗的水源经冲积扇缘出露,在扇缘与北山山地之间的广大低洼平原地带形成沟道,甚至孕育出水草丰茂的湖沼。在昌马冲积扇前缘的旱湖脑古城所在地,人们发展凿井灌溉。下图示意昌马冲积扇河流水系与古城址分布。(1)说出影响疏勒河流域历史时期古城选址的主要自然因素。(6分)(2)分析旱湖脑古城先民发展凿井灌溉的原因。(6分)(3)说明中原农耕文化对疏勒河流域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6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在气候变暖驱动下,青藏高原冰川响应过程显著。冰川运动过程中,受冰川侵蚀(或刨蚀)作用影响,冰床易形成不同规模的洼地,若冰川后退,出露冰床易被冰雪融水、降水等填充,形成冰川湖,与冰川末端直接接触的冰川湖称为冰前湖。冰川与冰前湖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冰川作用于冰前湖的形成和变化,冰前湖的扩张增强了湖水热力和动力作用,进一步加速了冰川的消融退缩。青藏高原地区冰前湖主要分布于藏东南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溃决现象频发,其诱因主要是冰川的快速变化。由于青藏高原冰川和冰前湖实地观测困难,遥感技术在相关研究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下图示意冰川退缩——冰前湖扩张模式。(1)简述冰前湖的形成过程。(6分)(2)说明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变化对冰前湖的作用(发育及溃决提供了哪些条件)。(6分)(3)分析冰前湖扩张加速冰川消融退缩的机理(原因)。(5分)参考答案1.D 2.A 3.A4.B 5.C 6.A7.B 8.A 9.B10.D 11.C 12.C13.B 14.D 15.A16.(1)地处横断山区,地形多样,垂直气候显著,适合多种小杂粮生长;光照充足,利于作物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充足;气候温和,生长期长;环境无污染,水质、土壤洁净,适合种植绿色、有机小杂粮;病虫害少。(8分)(2)种植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品种混杂,品质参差不齐,产品质量不稳定;山区地形复杂,道路设施落后,运输难度大,物流成本高;以原粮销售为主, 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市场信息闭塞,缺乏品牌推广和营销渠道,优质产品难以对接高端市场。 (6分)(3)优化种植结构,推动规模化与标准化;加强良种培育与技术推广:联合科研机构选育高产、抗病的优质品种,开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提高单产和品质;完善基础设施,降低物流成本;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打造区域品牌,拓展销售渠道,对接一线城市高端市场; 政策扶持与生态保护结合;利用山区生态优势,发展“杂粮种植+乡村旅游”融合模式,拓宽增收渠道。(6分)17.(1)水源;地形地貌;土壤。(6分)(2)疏勒河流域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凿井灌溉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旱湖脑古城位于冲积扇前缘,地下水埋藏浅,具备凿井取水的条件;凿井灌溉可获得更稳定的灌溉水源,可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6分)(3)中原先进的灌溉技术、耕作技术传入,如修建渠道引疏勒河水灌溉,发展了绿洲农业,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小麦、粟、黍等中原农作物品种传入,丰富了当地农作物种类;中原先进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传入,改变了当地粗放的游牧、狩猎及简单农耕混合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6分)18.(1)早期冰川广布,冰川从高处向低处运动,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洼地;冰碛物在洼地前端堆积,进一步加深洼地;后期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汇入洼地;加上降水和积雪融水等汇入洼地,积水成湖。(6分)(2)冰川退缩为冰前湖发育提供了空间;冰川融水为冰前湖的形成和扩张提供了充足水源;冰川快速变化(冰面/冰内水系溃决、冰川前进/跃动、冰崩等)引起冰前湖溃决。(6分)(3)冰前湖的湖水吸收大量太阳辐射,湖水温度高于冰体,冰前湖扩张增强湖水的热力融冰作用;冰川与水接触面扩大且向冰川方向倾斜,冰川末端结构不稳定,易发生冰川崩解;湖水向冰川末端流动,发生碰撞,末端冰体稳定性受影响,加快冰川崩解退缩速度。(冰前湖扩张,导致更多体积的末端冰川冰浸入湖体,若向上的浮力或者压力大于冰体向下的重力时,末端冰川崩解速度加快)(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