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北省保定三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河北省保定三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河北省保定市示范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三模)
历史试题
1.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文明,距今约4800—2800年。考古学者在该地挖掘出了戈、璧等大量的玉制礼器和以、尊为代表的大量青铜礼器,青铜礼器的铸造技术和合金比例与中原地区同时期的青铜器属同一系统。由此可知,当时(  )
A.礼制发展并走向完善 B.南北文化存在交流互动
C.不同区域间文化趋同 D.华夏认同观念开始萌生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采用了桑弘羊的主张,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公元前98年,汉武帝下令由官府垄断酒的产销,实行酒类专卖。这表明,西汉政府(  )
A.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B.旨在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C.延续了休养生息政策 D.为汉初的战事积聚了力量
3.唐律规定,男女囚犯分狱监管,男犯人主要在园圃从事体力劳动,女犯人则在厨房干活。犯人有病,要及时为其医治;其祖父母或父母若亡,准许犯人回家奔丧,并为其提供往返路费。该规定(  )
A.表明律令开启儒家化趋势 B.深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影响
C.有效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D.成为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4.宋朝的户等与贵贱没有关系,基本上是根据土地占有和财产状况决定的,当时人们的户等经常发生变化。士人袁采说道:“今不须广论久远,只以乡曲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论目前,其成败兴衰何尝有定势。”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放松了基层社会治理 B.经济发展加快社会阶层流动
C.土地买卖交换开始合法化 D.普通百姓力图冲破等级观念
5.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翰林学士虞集提出不应“以分合论正统”,应将辽、宋、金三朝历史各自成书,“诸公颇以为然”。至正三年(1343年),元顺帝下诏“辽、宋、金各为史”。这表明,元朝修史(  )
A.侧重整合文化典籍 B.体现了因俗而治
C.意在推动民族交融 D.淡化了华夷之辨
6.明中后期,一些商人通过捐修文庙、救济灾民、捐纳资金等,得到政府的优待。例如徽商程凤南“出囊中资,捐饷增课,力助军需……准安饥,施粥助帐。拯治甚众,给‘好义可风’匾额,以示特奖”。这体现了当时(  )
A.重利轻义观念受到推崇 B.商人社会影响力凸显
C.商人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D.政府摒弃了抑商政策
7.近代前期,列强某次军事行动制定的路线图是:远征部队离开新加坡之后,首先开往珠江口,在该地建立有效封锁,捕获和扣留所有中国船只……第二天,在更加详尽的计划中强调英国政府派海军舰队到宁波或杭州府附近,进入镇江,以截断中国最繁华的贸易路线。符合上述描述的战事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下面是李大钊《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社论中的部分内容。这表明,李大钊认识到(  )
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宣传互助、博爱的道理……使人人都把“人”的面目拿出来对他的同胞;本着勤工主义的精神,创造一种“劳工神圣”的组织……摆脱“现代游惰本位掠夺主义的经济”,(才能使)“灵肉一致”,“打破知识阶级”,“以村落为基础建立小组织”。
A.社会改造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B.青年应以摆脱殖民统治为理念
C.互助协作是救亡的核心手段 D.民主革命胜利关键在工商联合
9.1919年,北洋政府举行文官考试时,正值“财政困穷之际,减政裁员且虞不给,各省及中央各部院实缺、候补既已满谷满坑”。然而,“据政界要人言”文官选才实属“无奈之举”:“政潮时起,政客日多,藉党会以吸收人才,聘游谈以操纵舆论,皆缘无固定之职守。”据此可知,北洋政府选任文官出于(  )
A.拓宽财政来源的现实要求 B.政党政治的弊端凸显
C.政界充斥着官僚本位思想 D.国家管理转型的必然
10.1947年3月,国民政府颁布的《工人运动实施纲要》规定:“工人运动之指导应以三民主义及本党劳工政策纲领为最高准绳,并以发展劳工组织、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生活……为主要目标”,应加强“阐扬工会理论”“培养工会干部”“发展工会组织”“促进劳资合作”等工作。该《纲要》的颁布(  )
A.与巩固统一战线的要求相适应 B.践行了三民主义民生思想
C.意在以改良策略缓和统治危机 D.以调节劳资关系作为目标
11.下表所示为1994—1998年南阳县供销社中部分组织或机构建设的情况。这可用于说明,这一时期(  )
组织名称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综合服务站(个) 62 110 150 193 193
庄稼医院(个) 13 13 21 44 44
机防队(个) 7 7 13 14 14
专业合作社(个) 1 2 5 14 39
科技示范田(亩) — 13961 28169 25000 25000
A.国营经济组织实现职能转型 B.农村积累与消费关系走向正常化
C.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多元发展 D.社会服务建设得益于所有制变革
12.在《汉谟拉比法典》前言中,汉谟拉比将巴比伦城和其他25个被征服的城市及地区的主神一一列举,对于帝国居民来讲,他们首先是尼普尔人、乌尔人、乌鲁克人、拉尔萨人……而不是某个大国的国民。该材料可用于探究当时古巴比伦(  )
A.国家建构尚处初级阶段 B.平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C.契约关系受神意的支配 D.激化了社会阶级的对立
13.西欧香料贸易,从1500年的24000担左右增长至1688年的76000担,到18世纪达到了顶峰,过去王公贵族专享的香料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消费品。这一现象表明(  )
A.欧洲人生活水准普遍提高 B.欧洲的传统作物惠及世界
C.战争重构了欧洲饮食文化 D.商业贸易强化了全球联系
14.有学者说:“1688—1714年间,英国政府处于一个急速转变的过程中——它必须尽可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金融军事政权,一个不断增长的组织得很好的国内行政机构,一支正规的军队,以及能够作为一个欧洲大国而采取行动的这样一个国家,其政治首脑以及行政机构的构建,显然不可能凭空出现,只能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该学者强调的是,英国(  )
A.宫廷政变方式具有明智性 B.政治发展的渐进性和务实性特点
C.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冲突 D.专制王权与议会的矛盾不可调和
15.有学者指出:“如果只遵循马克思的从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无法理解十月革命的性质及其发展进程。”该学者(  )
A.意在强调十月革命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B.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基本条件
C.认为十月革命引发西方现代文明危机
D.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
16.下图所示为2008—2019年全球七大区域对外开放度的变化趋势。这可用来说明(  )
A.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存在依存关系 B.全球化加剧了国家之间的对立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得到不断发展 D.世界经济衰退倾向进一步凸显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班固撰写《汉书》时,沿循《史记》设《循吏传》,记载了六名循吏:蜀守文翁“少好学,通春秋……仁爱好教化”;胶东相王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治有异等之效”;颍川太守黄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北海太守朱邑“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渤海太守龚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蓄)积,吏民皆富实”;南阳太守召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
——摘编自班固《汉书·循吏传》
材料二
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良吏传》中正传有41人、附传有13人,其中13人以“直谏”“劝谏”入传。“除暴安良”“战功卓著”“正直敢谏”成为臣僚入传的重要标准。北宋修《新唐书》,改《良吏传》为《循吏传》,正、附传共记24人,其中16人取用《旧唐书》。入选之人多为考课优异,有富民、缉盗、治狱、化俗、抚边等实绩的官吏。仅以“直谏”“军功”在《旧唐书》中入传,但缺乏治民政绩的官吏,或不取,或记于附传。宋元以后,“循吏”逐渐限定为“累领剧镇”“终于庶僚”的官吏;考课优异和民心民意是其最主要的标准。
——摘编自牛子晗《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与记述内容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书》中“循吏”入选的标准。(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循吏”入选标准变化的原因,并简述历代正史编撰《循吏传》的历史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728年,荷兰人卡姆弗出版的《日本史》中首次提出了“达摩眼皮变茶树”的故事(如下图),在该故事中“茶是达摩眉毛的象征,达摩是佛教中一位著名的圣人……每条眉毛都变成了一丛灌木,而这一灌木现在叫作‘茶’”。
18世纪,卡姆弗的记载(见上)在欧洲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传播,原文中使用的“眉毛”一词变成了“眼皮”。1750年,南苏格兰医生托马斯·肖特发表了《论茶、糖、牛奶、酿酒、烈酒、潘趣酒、烟草》一书,在第五章“茶叶的商业史”中辑录了卡姆弗所收罗的故事,并增加了欧洲的视角和元素,他说印度人至少1200年前就在使用茶树叶的浸出物,而这归功于达摩。19世纪以后,记录“达摩眼皮变茶树”故事的欧洲报纸和杂志迅速增多,“茶叶起源于中国”这一原本在西方已被广为接受的观点,火速被炮制成“茶叶印度起源说”。
——摘编自宋时磊《达摩的眼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达摩眼皮变茶树”故事传播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道二教迅速发展,儒学已经远不如两汉时期兴盛。……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领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又令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此书在高宗朝撰成,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依此答卷。陈寅恪指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摘编自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等
材料二
陈独秀在《新青年》刊登《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等文章中,主张儒学是人文教化,而非超世俗的宗教。“孔教决无宗教之实质与仪式,是教化之教,非宗教之教。”胡适认为孔子是人(圣人)而非神,更反对孔教运动将孔子当教主一样崇拜,提出以孔教为国教有违信仰自由。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展现了一个人的病态,剖析了传统礼教的残酷,揭露了礼教被传统统治者利用并为其专制统治服务的本质。高力克曾指出:“新文化运动之反传统主义的困境,在于其虽以全盘废弃孔教为名义目标,但实际上真正攻击的只是儒家的礼教规范,而并未涉及其仁学的德性价值。”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集中阐发其政治思想主张时,用《诗经》中“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即追求美德是人的天性)来解释“言天生众民,有形下之器,必有形上之道”,以此说明在人民身上存在着顺应大道、努力向善的本性,并由此得出人民的好恶就是判断政治是非的标准。
——摘编自张少恩《历史还原与关系重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新探》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明确二者结合“何以必要”,厘析科学与实践发展的源头活水;需要通晓二者结合“何以可能”,揭示思想与价值交融的主观能够;需要探寻二者结合的“何以作为”,激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自觉。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共产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下憧憬的“大同社会”都包含了对不合理现实社会的批判,表达了对人人平等、和谐安定、合理公平的理想社会的内在诉求。马克思主义发展性与实践性的基本特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共同打破了二者之间的壁垒、消除了二者融合的隔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中华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就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重视。
——摘编自马旭《第二个结合: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1)根据材料一,从文化学术的视角说明唐代两个阶段特征的内涵。(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知识分子“五四反儒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550—1600年之间,英国每年大约有多项专利垄断权被王室授权。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令》,确立了强调专利客体的新颖性和奖励首位真正发明人的条款。17世纪晚期,受到洛克财产学说的影响,专利权在英国逐渐被视为一种知识产权。1750—1830年间,英格兰年均专利授权数量从7件增长到180件,专利的授权大多数未经过创造性和工业实用性在内的实质审查,专利纠纷案成为当时新的司法难题,案件频发且维权成本极高,为此英国政府成立专利局负责专项审批等事项。
——摘编自张南《英国工业革命中专利法的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1985—1992年中国受理的专利申请总量及增长率
年份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申请总量(件) 14372 18509 26077 34011 32905 41469 50040 67135
增长率(%) — 28.8 40.9 30.4 —3.3 26.0 20.7 34.2
——摘自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6世纪中期至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专利权发展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5—1992年推动我国受理专利申请总量上升的因素。(6分)
2025届河北省保定市示范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三模)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B D B A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D B A C
17.【答案】
(1)标准:属于地方官员;品德优良;在地方教化和治理上有卓越功绩。(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官吏考课制度的发展完善;崇文抑武的政治理念;儒学思想的日益复兴。(6分,任答三点即可)历史意义:有利于培养官吏的价值观,提高地方治理的水平;为研究古代地方治理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内容。(2分,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
示例:
观点:“达摩眼皮变茶树”故事在欧洲的传播与变异折射出文化交流与国家利益的交织。(2分)
阐释:“达摩眼皮变茶树”这一故事在近代通过欧洲传教士、商人和学者的传播,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然而,其传播背后不仅体现了文化交融,更折射出欧洲国家在殖民扩张与贸易竞争中的利益诉求。16至18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茶叶作为中国的重要商品进入欧洲市场,饮茶逐渐从欧洲上流社会普及到各个阶层,成为欧洲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文化,还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在英国,下午茶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交活动。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只允许洋行在特定时间、在广州城外的特定区域,与官方特许经营商十三行开展贸易,英国等西方国家茶叶需求量甚大,而中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相对有限,这极大地限制了欧洲茶叶进口。随着英国在印度建立了茶叶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的资本主义经营模式,茶叶贸易重心从中国逐渐转向印度。在这一过程中,“达摩眼皮变茶树”的故事被欧洲人重新诠释,被扭曲为茶叶印度起源论,试图打破中国对茶叶的垄断,美化茶叶的印度起源,以服务于印度茶叶在欧洲的市场开拓。“达摩眼皮变茶树”故事的欧洲传播,不仅是文化交融的见证,更是近代世界贸易与殖民扩张的缩影,它揭示了文化交流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化既是沟通的桥梁,也是利益的工具。(10分)
19.【答案】
(1)内涵:“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是指唐初儒家思想走向统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是指开启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重新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4分)
(2)特点:反孔教而非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反“礼教三纲”亦非反“德性价值”;具有明显的政治指向和鲜明的现实色彩。(4分,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民族危机深重;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重构;民众思想的启蒙与觉醒;社会变革的需要与推动。(4分,任答两点即可)
(3)可能性:价值追求的相通性;思维方式的互补性;社会理想的契合性;实践基础的共同性。(4分,任答两点即可)
20.【答案】
(1)主要特点:具有渐进性;政府高度重视;从王室特权向制度化转型;专利制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制度建设与执行不完善。(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因素:改革开放深入推动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主体积极性提升;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专利制度保障的落实;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外部环境的优化;经济特区的示范效应。(6分,任答三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第1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