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押题预测】生物进化论在不断的发展(含解析)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0)生物(必修二)高一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押题预测】生物进化论在不断的发展(含解析)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0)生物(必修二)高一下学期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押题预测 生物进化论在不断的发展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5 郑州模拟)下表为2005—2008年期间,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 2.6 6.11 10.9 25.5
A.由表中数据可以推测,耐药率与抗生素的使用量呈正相关
B.抗生素能诱导细菌分解药物基因的大量表达
C.2008年耐药基因在细菌种群中的基因频率高于2005年
D.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基因突变和环境选择的结果
2.(2025 毕节市模拟)某二倍体动物种群有600个个体,其常染色体上某基因有A1、A2、A3三个等位基因。对这些个体的基因A1、A2、A3进行PCR扩增,凝胶电泳及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种群中A1的基因频率是(  )
A.55% B.32% C.27.5% D.9%
3.(2025 广西模拟)为探究青霉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将含青霉素的圆形滤纸片放置在接种了细菌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如图是培养三代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区应放置不含青霉素的无菌滤纸片
B.抑菌圈区域越大细菌的耐药性越差
C.若用链霉素做实验可得到与图示完全相同的结果
D.应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重复实验
4.(2024秋 鄂尔多斯期末)玉米的高秆和矮秆为由等位基因N/n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在某一种群中基因型为NN、Nn和nn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38%和16%,若不发生突变和迁移,不考虑选择等因素的影响,则自然条件下,该子代种群中不改变的是(  )
A.群体中基因N和基因n的基因频率
B.显性纯合子、杂合子出现的频率
C.高秆、矮秆植株出现的频率
D.高秆个体中,杂合体出现的概率
5.(2024秋 重庆期末)某校学生进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产生了对链霉素的抗性,但抗性机制不一定相同
B.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多种类型后代
C.在实验过程中,链霉素诱导两种细菌产生了抗性基因突变,细菌耐药率提高
D.比较第2代的两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更弱
6.(2025 山东开学)为研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研究人员在接种了大肠杆菌的培养基表面放置蘸有卡那霉素的滤纸片,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制成菌液,接种到已灭菌的培养基中培养,然后重复上述过程,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抑菌圈直径/cm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1 2.26 1.89 1.62
2 2.41 1.91 1.67
3 2.42 1.87 1.69
平均值 2.36 1.89 1.66
A.该实验中接种大肠杆菌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
B.每代实验时需设置一个空白对照组及三个重复组
C.抑菌圈边缘的大肠杆菌接触卡那霉素易发生抗性基因突变
D.抑菌圈逐代缩小说明大肠杆菌对卡那霉素的抗性逐代增强
7.(2024秋 邯郸期末)某农业害虫的抗药性(A)对不抗药性(a)为显性。现对一块农田进行调查,发现该害虫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之后用药物处理使该害虫种群中只剩抗药性个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中该害虫的全部抗药性基因和不抗药性基因构成了该害虫种群的基因库
B.该害虫种群发生进化的原因是药物处理使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
C.抗药性害虫和不抗药性害虫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
D.用药物处理前,该害虫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是75%
8.(2024秋 和平区校级期末)F﹣statistics(Fixationindices)是衡量种群中基因型实际频率偏离遗传平衡理论频率的差值,Hp是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某种飞蛾的体色有黑色、灰色两种,黑色对灰色为完全显性,分别由D、d基因控制。体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现将一较大的处于遗传平衡的飞蛾种群(D和d的初始基因频率分别为0.1和0.9)随机平均分成3份,分别放在非工业区、工业区1和工业区2。70年后调查不同区域中飞蛾的黑色表现型频率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工业区2中灰色飞蛾的F﹣statistics比工业区1的小
B.在非工业区表现为黑色的个体中杂合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C.70年后工业区1的Hp值比工业区2低,且高于非工业区
D.若工业区1的污染继续加重,当d基因频率降为0后即产生新的物种
9.(2024秋 唐山期末)某种鱼体内的LDH﹣B是与细胞呼吸有关的基因,其等位基因LDH﹣Bb出现的比例随温度和纬度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鱼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LDH﹣B及其等位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B.LDH﹣Bb表达的蛋白质可能促进细胞在低温下对氧气的利用
C.低温环境下LDH﹣Bb基因比例高是LDH﹣B定向突变的结果
D.在纬度为30°对应的温度环境中,该鱼被淘汰
10.(2024秋 丰台区期末)在一个果蝇种群中,科学家发现某个控制翅膀大小的基因位点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当环境温度逐渐升高时,其中一个决定较小翅膀的等位基因频率迅速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翅膀大小的多个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该果蝇种群中控制翅膀大小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基因库
C.已经存在的等位基因会由于环境变化而变得有利或有害
D.该种群较小翅膀的基因频率迅速增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11.(2024秋 重庆期末)某实验小组探究生活中常见的5种抗生素对同种大肠埃希氏菌的选择作用,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抗生素类型 青霉素 头孢唑林 头孢他啶 四环素 阿奇霉素
第一代抑菌圈平均半径(cm) 0.95 1.17 0.28 1.31 0.19
第二代抑菌圈平均半径(cm) 0.74 0.76 0.25 0.70 0.00
抑菌圈缩小百分比 22% 35% 11% 46% 100%
注:抑菌圈缩小百分比=(上一代抑菌圈半径﹣当代抑菌圈半径)/上一代抑菌圈半径×100%
A.从第一代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用于第二代的培养
B.各类抗生素的培养基中抑菌圈均缩小,说明适应具有普遍性
C.该细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性最弱,对头孢他啶的耐药性最强
D.各个培养基的大肠埃希氏菌种群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定向改变
12.(2024秋 苏州期末)下列有关生物适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B.低级中枢控制的生命活动能适应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
C.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D.遗传稳定性与多变环境间的矛盾是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3.(2024秋 海淀区期末)细菌群落的菌种之间相互作用、竞争资源并相互影响生长。
(1)当细菌暴露于抗生素时,抗生素对细菌的    作用,会导致菌群发生演化。
(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两种类型抗生素耐药性不同,其中耐药菌可释放能与游离抗生素结合的蛋白L,使其表现为耐药,敏感菌不产生蛋白L,表现为对抗生素敏感。研究者将起始密度相同的敏感菌和耐药菌混合培养,加入抗生素前后的细菌密度变化如图1。若将两类菌起始密度上调至约107个/mL,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如图2。
①图1结果表明,无抗生素时,两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竞争力不同。为避免该结果受两类菌初始数量的影响,研究者进行的处理除了加入的菌液起始密度相同外,还应包括    。
②据图1和图2结果可以推测    。
③一种探究并解释上述结果差异的方法是,分别检测并比较图1和2培养体系的    的浓度。
(3)研究者在培养体系加入新的菌种——铜绿假单胞菌(繁殖速率介于耐药菌和敏感菌之间),重复图2所示实验,结果如图3。结果表明    。
14.(2024 滨海新区三模)为防治果园内蝽虫等植食性昆虫,有人尝试在苹果园的株间迁入某种矮小的三叶草。对比研究苹果—三叶草复合果园和苹果单一果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图:
(1)三叶草耐阴性好,营养丰富,可作为饲料或绿化观赏,它跟苹果搭配种植,可提高果园对    利用率,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2)据图可知复合果园中蝽虫等植食性害虫明显减少,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    的比例增加,通过    (填“种间关系”)来消灭害虫。
(3)若要了解该生物防治过程中蝽虫的数量变化情况,需调查虫卵密度,通常采用方法是    。取样的关键是    。若在苹果单一果园调查过程中发现种群数量每10天平均以150%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假定蝽虫幼虫初始阶段有N0只,则20天后数量将达到    只。
(4)调查发现三叶草在原种值地,种群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和65%(A为抗除草剂基因),在苹果—三叶草复合果园种植一段时间后该种群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和70%,说明改变环境后三叶草种群    (填“发生”或“未发生”)进化。
15.(2023秋 鸡冠区校级期末)遗传现象与基因的传递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现有基因型为Aa的小麦,A和a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不考虑基因突变,若进行连续多代自交,A的基因频率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若进行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F2中Aa占    。
(3)果蝇细眼(C)对粗眼(c)显性,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个体繁殖力相同,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自由交配得到F1个体5000只,其中粗眼果蝇约450只。则亲本果蝇细眼和粗眼个体的比例为    。
(4)某病是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正常人群中每40人有1人是该病携带者。现有一正常男性(其父母都正常,但妹妹是该病患者)与一名正常女性婚配,生下正常孩子的概率是    (用分数表示)。
期末押题预测 生物进化论在不断的发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5 郑州模拟)下表为2005—2008年期间,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 2.6 6.11 10.9 25.5
A.由表中数据可以推测,耐药率与抗生素的使用量呈正相关
B.抗生素能诱导细菌分解药物基因的大量表达
C.2008年耐药基因在细菌种群中的基因频率高于2005年
D.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基因突变和环境选择的结果
【考点】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和作用.
【专题】数据表格;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解答】解:A、随着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增加,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也增加,即某细菌的耐药率与该类抗生素人均使用量呈正相关,A正确;
B、抗生素对细菌起选择作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所以抗生素会抑制细菌分解药物基因的表达,即导致细菌分解药物基因的表达量减少,B错误;
C、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2008年该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较大,耐药基因的基因频率高于2005年,C正确;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基因突变和环境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和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025 毕节市模拟)某二倍体动物种群有600个个体,其常染色体上某基因有A1、A2、A3三个等位基因。对这些个体的基因A1、A2、A3进行PCR扩增,凝胶电泳及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种群中A1的基因频率是(  )
A.55% B.32% C.27.5% D.9%
【考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专题】模式图;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群体中某一特定基因的频率可以从基因型频率来推算。
【解答】解:据图可知,该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3A3的有12个,A2A2的有48个,A1A1的有54个,A1A3的有90个,A1A2的有186个,A2A3的有210个,A1的基因数为2×54+90+186=384,则种群中A1的基因频率为384÷1200×100%=32%,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2025 广西模拟)为探究青霉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将含青霉素的圆形滤纸片放置在接种了细菌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如图是培养三代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区应放置不含青霉素的无菌滤纸片
B.抑菌圈区域越大细菌的耐药性越差
C.若用链霉素做实验可得到与图示完全相同的结果
D.应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重复实验
【考点】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和作用.
【专题】模式图;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应用;实验探究能力.
【答案】C
【分析】将含抗生素的滤纸片放到接种了大肠杆菌的平板培养基上,滤纸片周围会出现抑菌圈,在抑菌圈边缘生长的细菌可能是耐药菌;若抗生素对细菌起选择作用,则随着培养次数增多,耐药菌的比例增大,在连续培养几代后,抑菌圈的平均直径变小。
【解答】解:A、据图可知,①区滤纸片周围未出现抑菌圈,说明滤纸片上不含抗生素,起对照作用,故①区应放置不含青霉素的无菌滤纸片,A正确;
B、滤纸片周围的抑菌圈区域越大,青霉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越强,细菌耐药性越差,B正确;
C、不同抗生素抑菌效果可能不同,用链霉素做实验不一定得到与题图示完全相同的结果,C错误;
D、抑菌圈边缘的菌落具有耐药性,挑取其进行重复试验,相当于进行多次选择,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2024秋 鄂尔多斯期末)玉米的高秆和矮秆为由等位基因N/n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在某一种群中基因型为NN、Nn和nn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38%和16%,若不发生突变和迁移,不考虑选择等因素的影响,则自然条件下,该子代种群中不改变的是(  )
A.群体中基因N和基因n的基因频率
B.显性纯合子、杂合子出现的频率
C.高秆、矮秆植株出现的频率
D.高秆个体中,杂合体出现的概率
【考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A
【分析】1、遗传平衡定律: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该理想状态要满足5个条件: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如果A=p,a=q,则A+a=p+q=1,AA+Aa+aa=p2+2pq+q2=1。
2、亲代中基因N的基因频率=NN的基因型频率+Nn的基因型频率=0.46+×0.38=0.65,n=0.35,随机交配的后代中基因型频率:NN=0.65×0.65=0.4225,nn=0.35×0.35=0.1225,Nn=2×0.65×0.35=0.455。
【解答】解:A、由于不发生突变和迁移,不考虑选择等因素,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在自然条件下,群体中基因N和基因n的基因频率保持不变,A正确;
B、子代中显性纯合子NN出现的概率是0.4225,杂合子Nn的频率是0.455,与亲代不同,B错误;
C、矮秆nn出现的频率是0.1225,高秆出现的频率是1﹣0.1225=0.8775,与亲代不同,C错误;
D、高秆个体中,杂合体出现的概率0.455÷0.8775≈0.5185,亲代中,这个比例为38÷84≈0.4524,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以及对遗传定律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生物进化影响因素的理解能力。
5.(2024秋 重庆期末)某校学生进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产生了对链霉素的抗性,但抗性机制不一定相同
B.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多种类型后代
C.在实验过程中,链霉素诱导两种细菌产生了抗性基因突变,细菌耐药率提高
D.比较第2代的两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更弱
【考点】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和作用.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A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抑菌圈越大细菌耐药性越强,抑菌圈边缘的菌落直接与抗生素接触,耐药性强,所以连续培养时应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挑取细菌。
【解答】解:A、从图中抑菌圈直径随代数的变化可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都在减小,说明都产生了对链霉素的抗性,由于它们是不同的细菌,遗传物质等有差异,所以抗性机制不一定相同,A正确;
B、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且自然状态下一般也不进行基因重组,主要通过基因突变产生变异,B错误;
C、细菌的抗性基因突变是自发产生的,链霉素只是起到选择作用,将具有抗性的细菌选择出来,使细菌耐药率提高,C错误;
D、比较第2代的两种细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大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更强(抑菌圈直径越大,说明细菌对该抗生素越敏感),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细菌变异类型、抗生素作用机制等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6.(2025 山东开学)为研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研究人员在接种了大肠杆菌的培养基表面放置蘸有卡那霉素的滤纸片,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制成菌液,接种到已灭菌的培养基中培养,然后重复上述过程,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抑菌圈直径/cm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1 2.26 1.89 1.62
2 2.41 1.91 1.67
3 2.42 1.87 1.69
平均值 2.36 1.89 1.66
A.该实验中接种大肠杆菌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
B.每代实验时需设置一个空白对照组及三个重复组
C.抑菌圈边缘的大肠杆菌接触卡那霉素易发生抗性基因突变
D.抑菌圈逐代缩小说明大肠杆菌对卡那霉素的抗性逐代增强
【考点】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和作用.
【专题】数据表格;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应用;实验探究能力.
【答案】C
【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逐渐减小,说明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大肠杆菌对卡那霉素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因此卡那霉素对大肠杆菌起到了选择作用。
【解答】解:A、本实验中出现了抑菌圈,说明该实验中接种大肠杆菌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A正确;
B、每代实验时需设置一个空白对照组及三个重复组,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出现实验误差,B正确;
C、大肠杆菌的抗性基因突变是自发产生的,不是因为接触到卡那霉素造成的,C错误;
D、根据表中实验结果可知,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逐渐减小,说明大肠杆菌对卡那霉素的抗性逐代增强,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抗生素的选择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2024秋 邯郸期末)某农业害虫的抗药性(A)对不抗药性(a)为显性。现对一块农田进行调查,发现该害虫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之后用药物处理使该害虫种群中只剩抗药性个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中该害虫的全部抗药性基因和不抗药性基因构成了该害虫种群的基因库
B.该害虫种群发生进化的原因是药物处理使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
C.抗药性害虫和不抗药性害虫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
D.用药物处理前,该害虫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是75%
【考点】种群和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携带的全部基因的总和,不知包括抗药性基因和不抗药性基因,A错误;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B错误;
C、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抗药性害虫和不抗药性害虫是同种生物,不能协同进化,C错误;
D、用药物处理前,该害虫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可求得基因A的频率=60%+30%×=75%,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2024秋 和平区校级期末)F﹣statistics(Fixationindices)是衡量种群中基因型实际频率偏离遗传平衡理论频率的差值,Hp是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某种飞蛾的体色有黑色、灰色两种,黑色对灰色为完全显性,分别由D、d基因控制。体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现将一较大的处于遗传平衡的飞蛾种群(D和d的初始基因频率分别为0.1和0.9)随机平均分成3份,分别放在非工业区、工业区1和工业区2。70年后调查不同区域中飞蛾的黑色表现型频率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工业区2中灰色飞蛾的F﹣statistics比工业区1的小
B.在非工业区表现为黑色的个体中杂合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C.70年后工业区1的Hp值比工业区2低,且高于非工业区
D.若工业区1的污染继续加重,当d基因频率降为0后即产生新的物种
【考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物种的概念 隔离与物种形成.
【专题】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1、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
2、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
【解答】解:A、遗传平衡的飞蛾种群(D和d的初始基因频率分别为0.1和0.9),dd=0.9×0.9=0.81,计算可知,工业区2中黑色表现型频率为0.66,灰色飞蛾dd的频率为0.34,工业区1中黑色表现型频率为0.95,灰色飞蛾dd的频率为0.05,F﹣statistics是衡量种群中基因型实际频率偏离遗传平衡理论频率的差值,相比而言,工业区2中灰色飞蛾的F﹣statistics比工业区1的小,A正确;
B、非工业区满足遗传平衡定律,D基因频率为0.1,d基因频率为0.9,DD=0.1×0.1=0.01,Dd=0.9×0.1×2=0.18,在非工业区表现为黑色的个体中杂合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正确;
C、70年后工业区1D基因频率为0.7,d基因频率为0.3,Hp是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Hp为0.7×0.3×2=0.42,工业区2D基因频率为0.4,d基因频率为0.6,Hp为0.4×0.6×2=0.48,非工业区D基因频率为0.1,d基因频率为0.9,Hp为0.1×0.9×2=0.18,70年后工业区1的Hp值比工业区2低,且高于非工业区,C正确;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计算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2024秋 唐山期末)某种鱼体内的LDH﹣B是与细胞呼吸有关的基因,其等位基因LDH﹣Bb出现的比例随温度和纬度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鱼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LDH﹣B及其等位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B.LDH﹣Bb表达的蛋白质可能促进细胞在低温下对氧气的利用
C.低温环境下LDH﹣Bb基因比例高是LDH﹣B定向突变的结果
D.在纬度为30°对应的温度环境中,该鱼被淘汰
【考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专题】坐标曲线图;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1、基因频率指的是在一个种群基因库,某个基因占该基因和其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基因型频率指的是在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数占全部个体数的比率。当一个种群中某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时,该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个体不是进化的单位,种群才是进化的单位。在自然界中,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3、分析题图:自变量为温度和纬度,因变量为等位基因LDH﹣Bb出现比例,在冷水环境和高纬度环境中等位基因LDH﹣Bb出现比例较高,而温水环境和低纬度环境中其出现比例较低。
【解答】解: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所以该鱼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LDH﹣B及其等位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
B、题干信息知,基因LDH﹣Bb与细胞呼吸有关,题图可知,冷水环境(高纬度)中LDH﹣Bb出现比例很高,故LDH﹣Bb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能促进细胞在低温下对氧气的利用,B正确;
C、突变是不定向的,低温环境下LDH﹣Bb基因比例之所以高是由于低温对LDH﹣Bb基因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C错误;
D、在纬度为30°对应的温度环境中,LDH﹣Bb基因出现的比例为0,但并不代表着该鱼被淘汰,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024秋 丰台区期末)在一个果蝇种群中,科学家发现某个控制翅膀大小的基因位点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当环境温度逐渐升高时,其中一个决定较小翅膀的等位基因频率迅速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翅膀大小的多个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该果蝇种群中控制翅膀大小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基因库
C.已经存在的等位基因会由于环境变化而变得有利或有害
D.该种群较小翅膀的基因频率迅速增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考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C
【分析】1、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解答】解:A、控制翅膀大小的多个等位基因为复等位基因,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A错误;
B、该果蝇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B错误;
C、基因控制的性状对有机体是有利还是有害的取决于环境,因此已经存在的等位基因会由于环境变化而变得有利或有害,C正确;
D、该种群较小翅膀的基因频率迅速增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基因分离定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1.(2024秋 重庆期末)某实验小组探究生活中常见的5种抗生素对同种大肠埃希氏菌的选择作用,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抗生素类型 青霉素 头孢唑林 头孢他啶 四环素 阿奇霉素
第一代抑菌圈平均半径(cm) 0.95 1.17 0.28 1.31 0.19
第二代抑菌圈平均半径(cm) 0.74 0.76 0.25 0.70 0.00
抑菌圈缩小百分比 22% 35% 11% 46% 100%
注:抑菌圈缩小百分比=(上一代抑菌圈半径﹣当代抑菌圈半径)/上一代抑菌圈半径×100%
A.从第一代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用于第二代的培养
B.各类抗生素的培养基中抑菌圈均缩小,说明适应具有普遍性
C.该细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性最弱,对头孢他啶的耐药性最强
D.各个培养基的大肠埃希氏菌种群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定向改变
【考点】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和作用.
【专题】数据表格;生物的进化.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干,抑菌圈形成的原因是抗生素能够杀死大肠埃希氏菌,形成抑菌圈,抑菌圈大小是大肠埃希氏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抗性大小的直接体现。
【解答】解:A、抑菌圈周围生长的细菌可能是耐药菌,因此从第一代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用于第二代的培养,A正确;
B、比较第一代抑菌圈平均半径和第二代抑菌圈平均半径,各类抗生素的培养基中抑菌圈均缩小,说明适应具有普遍性,B正确;
C、第一代大肠埃希氏菌在阿奇霉素下的抑菌圈最小,第二代大肠埃希氏菌在阿奇霉素下的抑菌圈最小,说明该细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性最强,C错误;
D、表中显示,第二代大肠埃希氏菌在5种抗生素下的抑菌圈半径均比第一代的抑菌圈小,说明第二代大肠埃希氏菌对5种抗生素的抗性均有所提升,这与在抗生素选择作用下提高了抗生素基因频率有关,因此各个培养基的大肠埃希氏菌种群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和作用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2.(2024秋 苏州期末)下列有关生物适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B.低级中枢控制的生命活动能适应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
C.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D.遗传稳定性与多变环境间的矛盾是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
【考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普遍性:(1)含义: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生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2)原因:自然选择。2、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A、适应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即是生物的结构特性与环境的适应性,也包括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A错误;
B、低级中枢只有在高级中枢的调控下,才能很好地适应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B错误;
C、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只说有利变异不全面,C错误;
D、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决定的性状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生物适应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对生物适应概念、适应形成条件以及适应相对性原因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3.(2024秋 海淀区期末)细菌群落的菌种之间相互作用、竞争资源并相互影响生长。
(1)当细菌暴露于抗生素时,抗生素对细菌的  选择 作用,会导致菌群发生演化。
(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两种类型抗生素耐药性不同,其中耐药菌可释放能与游离抗生素结合的蛋白L,使其表现为耐药,敏感菌不产生蛋白L,表现为对抗生素敏感。研究者将起始密度相同的敏感菌和耐药菌混合培养,加入抗生素前后的细菌密度变化如图1。若将两类菌起始密度上调至约107个/mL,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如图2。
①图1结果表明,无抗生素时,两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竞争力不同。为避免该结果受两类菌初始数量的影响,研究者进行的处理除了加入的菌液起始密度相同外,还应包括  等比例加入两类菌菌液无抗生素时,敏感菌在种内竞争中竞争力更强 。
②据图1和图2结果可以推测  在细菌密度达到足够大时,耐药菌释放的L能明显缓解(或“解除”)抗生素对敏感菌繁殖的抑制 。
③一种探究并解释上述结果差异的方法是,分别检测并比较图1和2培养体系的  抗生素和蛋白L复合物 的浓度。
(3)研究者在培养体系加入新的菌种——铜绿假单胞菌(繁殖速率介于耐药菌和敏感菌之间),重复图2所示实验,结果如图3。结果表明  种间竞争会缓解两类金黄色葡萄球菌间的种内竞争 。
【考点】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和作用.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实验探究能力.
【答案】(1)选择
(2)①等比例加入两类菌菌液无抗生素时,敏感菌在种内竞争中竞争力更强;②在细菌密度达到足够大时,耐药菌释放的L能明显缓解(或“解除”)抗生素对敏感菌繁殖的抑制;③抗生素和蛋白L复合物
(3)种间竞争会缓解两类金黄色葡萄球菌间的种内竞争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解答】解:(l)当细菌暴露于抗生素时,抗生素的走向选择导致菌群中抗抗生素基因频率增加,会导致菌群发生演化。
(2)①图1结果表明,无抗生素时,两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竞争力不同。加入的菌液起始密度相同、等比例加入两类菌菌液,才能排除两类菌初始数量的影响,从而避免影响结果。
②据图1可知,无抗生素时,敏感菌的密度大于耐药菌,则敏感菌在种内竞争中竞争力更强;据图2可知,当细菌密度上调至约107个/mL,在细菌密度达到足够大时,加入抗生素后,第3d后,敏感菌的密度高于耐药菌,则耐药菌释放的L能明显缓解(或“解除”)抗生素对敏感菌繁殖的抑制。
③未来探究并解释,蛋白L能否缓解抗生素对敏感菌繁殖的抑制,则需要分别检测并比较图1和2培养体系的抗生素和蛋白L复合物的浓度。
(3)据图3可知,加入铜绿假单胞菌加入抗生素以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菌和敏感菌的密度相差不大,则说明种间竞争会缓解两类金黄色葡萄球菌间的种内竞争。
故答案为:
(1)选择
(2)①等比例加入两类菌菌液无抗生素时,敏感菌在种内竞争中竞争力更强;②在细菌密度达到足够大时,耐药菌释放的L能明显缓解(或“解除”)抗生素对敏感菌繁殖的抑制;③抗生素和蛋白L复合物
(3)种间竞争会缓解两类金黄色葡萄球菌间的种内竞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和作用实验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
14.(2024 滨海新区三模)为防治果园内蝽虫等植食性昆虫,有人尝试在苹果园的株间迁入某种矮小的三叶草。对比研究苹果—三叶草复合果园和苹果单一果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图:
(1)三叶草耐阴性好,营养丰富,可作为饲料或绿化观赏,它跟苹果搭配种植,可提高果园对  光能 利用率,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2)据图可知复合果园中蝽虫等植食性害虫明显减少,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  食肉和寄生性昆虫 的比例增加,通过  捕食和寄生 (填“种间关系”)来消灭害虫。
(3)若要了解该生物防治过程中蝽虫的数量变化情况,需调查虫卵密度,通常采用方法是  样方法 。取样的关键是  随机取样 。若在苹果单一果园调查过程中发现种群数量每10天平均以150%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假定蝽虫幼虫初始阶段有N0只,则20天后数量将达到  6.25N0 只。
(4)调查发现三叶草在原种值地,种群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和65%(A为抗除草剂基因),在苹果—三叶草复合果园种植一段时间后该种群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和70%,说明改变环境后三叶草种群  未发生 (填“发生”或“未发生”)进化。
【考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
【专题】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
【答案】(1)光能
(2)食肉和寄生性昆虫;捕食和寄生
(3)样方法;随机取样;6.25N
(4)未发生
【分析】由图可知,植食性昆虫在复合种植时减少,而肉食性性、寄生性、腐生性昆虫增多,说明肉食性性和寄生性昆虫抑制了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复合种植时生物量增多使腐生性昆虫增多。因而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为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解答】解:(1)与苹果搭配种植,可提高果园对光能的利用率。
(2)蝽虫等植食性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肉食和寄生性昆虫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和寄生来消灭害虫。
(3)需调查虫卵密度,通常采用方法是样方法,但取样应注意随机取样。套用公式Nt=N0λt,其中λ=2.5,结果为6.25 N0
(4)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和65%,Aa为30%.A基因频率为20%,a基因频率为80%.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和70%,则Aa为20%.A基因频率为20%,a基因频率为80%.前后基因频率不变,则未发生进化。
故答案为:
(1)光能
(2)食肉和寄生性昆虫;捕食和寄生
(3)样方法;随机取样;6.25N
(4)未发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种群和群落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15.(2023秋 鸡冠区校级期末)遗传现象与基因的传递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种群 , 隔离 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现有基因型为Aa的小麦,A和a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不考虑基因突变,若进行连续多代自交,A的基因频率  不变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若进行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F2中Aa占   。
(3)果蝇细眼(C)对粗眼(c)显性,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个体繁殖力相同,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自由交配得到F1个体5000只,其中粗眼果蝇约450只。则亲本果蝇细眼和粗眼个体的比例为  7:3 。
(4)某病是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正常人群中每40人有1人是该病携带者。现有一正常男性(其父母都正常,但妹妹是该病患者)与一名正常女性婚配,生下正常孩子的概率是   (用分数表示)。
【考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其发展.
【专题】信息转化法;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1)种群 隔离
(2)不变
(3)7:3
(4)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体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体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
【解答】解:(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基因型为Aa的小麦,A和a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不考虑基因突变,连续多代自交,A的基因频率不变;进行随机交配子F1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如果逐代淘汰隐性个体,F1代能繁殖的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1:2,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a=2:1,自由交配后F2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4:4:1,淘汰掉aa,则F2中Aa占。
(3)由题意知,子代粗眼果蝇所占的比例是cc=450÷5000=,亲本c的配子比例是,C的配子比例是,由于亲本是纯合体,CC=,cc=,细眼:粗眼=7:3。
(4)某病是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正常人群中每40人有1人是该病携带者;假设该病基因用A、a表示,则AA和Aa中,Aa比例为。现有一正常男性其父母都正常,但妹妹是该病患者,说明该男性基因型为AA、Aa;则该正常男性与一名正常女性婚配,生下正常孩子的概率。
故答案为:
(1)种群 隔离
(2)不变
(3)7:3
(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和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